寻访中原大地的两处明珠

2022-01-28 21:14翼云
新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修渠挂壁郭亮

翼云

2021年夏季环游大西北,居家小憩之后,我又想向西南方向走走,去看看不一样的天和地,不一样的人和物。能够看看红旗渠,看看郭亮村,一直是埋藏在我们心里的一个心结。50年后,终于有机会了我们的心愿了。

人工天河绕太行

河南省林州市也就是过去的林县,著名的红旗渠便在这里。出南林高速不远就是红旗渠纪念馆。暗红色岩石构建的纪念馆坐落在山窝中。

为了根治十年九旱的恶劣生态,1959年10月,林县县委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自1960年2月起到1969年7月,先后10万林县人奋战在太行山上,克服了缺钱、缺粮、缺技术、缺器材的重重难关,历时十年,终于建成了总长逾1500公里的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从此,这里太行山绝壁上横亘着“世界第八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传承并传播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的紀实电影《红旗渠》,给还在上小学的我们心灵上打上了红色的烙印。

纪念馆内图板、照片、实物、影音以及仿建的部分实景,展示了当年修渠时的艰难和危险。既有红旗渠开工的场面和报道,也有乡亲们用铁锤、钢钎开凿隧洞的照片。由顶棚高处斜向下,悬挂着当年群众创造的运送渣土的连排吊筐。开山放炮后要把浮石清理掉,以免施工中伤人。墙壁上是纪录片中排险大王的剪影,手持长杆,腰系大绳,脚蹬岩壁,飞荡除险。纪念馆内,磨秃了的钢钎铁镐,没了棱角的大锤锄头,堆放在一起,默默述说着10年的苦劳。林县人民就是用这样简陋的工具,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钎一钎,一锄一锄,一锤一锤地修建起红旗渠。走出纪念馆就是竣工时开闸放水的旧址,已经重新整修。分水渠上大幅照片还原了当年通水时人山人海、群情激动、无比兴奋的场面。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容很是感人。

红旗渠上的重点工程青年洞及周边渠道,如今已开发成红色旅游景区,与纪念馆一起承担着宣传教育功能。从景区门口坐电瓶车只能直接到青年洞,看不到盘绕山腰的渠道和涵洞。只有徒步上山,才能沿着盘山渠道而行,感受修渠的艰辛和工程的浩大。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牛岭山村,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由各公社挑选出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进行施工。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沿渠还有其他代表性的创业洞、团结洞也成为景点。最困难时期的1960年11月,东姚公社的民工开始了凿通创业洞的工程。修渠民工全凭着一锤一钎、一锹一镐艰难开凿,以血肉之躯与坚硬的岩石抗衡。1961年9月,长63米、高5米、宽6.3米的创业洞终于打通了。地处林县最南端的临淇公社属于红旗渠非受益地区,为了修建红旗渠这个大局,临淇公社的民工舍小家为大家,与受益地区的民工一起修渠,承担起凿通团结洞的任务。该隧洞长26米、高5米、宽6.3米,于1960年11月动工,1961年6月竣工。

沿渠的雕塑再现了当年修渠的部分场景。为弥补测量仪器的不足,施工人员用“水盆测量法”土法上马,以保证水渠以1/8000的坡度在悬崖峭壁上穿过。一老汉猫着腰,单眼吊线,仔细地观测漂浮在水面上的游丝。还有农民用独轮小车连推带拉运送渣土的雕塑,可以说,红旗渠的建成是林县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沿渠还可以看到,每隔不远,渠岸上就有醒目的标志。那是为了对工程质量负责,承建各段渠道的各村各庄留下的。正是这种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红旗渠至今仍在发挥其功用。

太行明珠郭亮村

郭亮村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位于辉县市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处,依山势坐落在高达1700米壁立千仞的悬崖上。

郭亮村,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又被誉为“太行明珠”,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万仙山的第一分景区。在南太行的7条挂壁公路中,这是名气最大的一条。到郭亮村,最主要的就是要体验自驾挂壁公路的感觉。傍晚5点钟后,旅游公司的电动巴士停止营运。经山上民宿老板的确认,景区门口才抬杆放行,让我们自驾上山。

从山下到山上,虽然弯急坡陡,但经多年旅游开发,柏油路面很是平整。这天是周末,挂壁公路中的灯饰恰好全开。金黄色的灯光沿洞壁凸凹起伏、蜿蜒上行,洞顶滴下的山水在路面汇成时大时小的水流,反光加上顶灯竟使洞内如宫殿般地流光溢彩。洞两侧保持着开挖时的原始状态,未经修整,大小岩石参差不齐。洞内有步行赏景的游人,对面还有车下山,需谨慎驾驶,既兴奋不已,也小心翼翼。

翌日一早,从郭亮老村西行2.5公里,便是过去村中出山的唯一通道——天梯。这条绝壁路,曾是大山中唯一通往中原的古道,困扰着一代代山民,阻碍着与外界的交流。天梯是由一块块不整齐的岩石垒起或直接在90度角的岩壁上凿出来的石坑组成。直到20世纪70年代,山民打通了郭亮洞,人们才逐步废弃了这条几百年来的“热线”。由于废弃已久,更显破旧不堪。我们去时,天梯正在整修,以后会作为一个景点开放。与正在施工的民工攀谈了一阵。下面的红岩绝壁约有200米高,耸直陡峭。720个台阶,宽处不过四十余厘米,窄处只是在石壁上凿出的脚窝。过去山里人养猪,把小猪娃子从山下背上来,但育肥长大后,只能以百斤为限就背出去卖掉。猪再大,就无法从天梯上背下山了。村里人病了,要4个人想方设法、协调脚步,费尽力气用门板把他抬下山。

1972年,为让乡亲们能走下山,13位村民在村支书申明信的带领下,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 、钢钎。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全凭人力,历时五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于1977年5月1日通车。郭亮洞又有郭亮洞挂壁公路、万仙山绝壁长廊等称呼,这是一条横穿绝壁的长廊通道。我自驾上山,漫步郭亮洞,除去觉得神奇,还有一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第二天天光大亮了,从山谷对面的观景台看过去,才体会到为什么会有国外媒体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巨大的山体上,一面大墙似的岩壁,一个一个的小窗延伸向山下。那是开凿岩洞时留下的支撑廊顶的天然石柱,隔不远一个,形成了崖下的“照明窗口”。

郭亮村以秀美山岭,独特的石舍而闻名,更以其周围自然风景吸引着旅游者。从郭亮老村村口的石门开始,石路、石房、石巷、石坝、石桥、石滩、石磨、石碾随处可见,整个一个石头世界,让人完全溶浸在石头的奇妙怀抱之中。当然,这山就是石头山。村民们自然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式民宿,或立崖畔,或隐林中。老村风貌依旧,新房鳞次栉比。美食街石板铺路,红石桥凌空飞渡。

郭亮村的自然风光四季不同。我们入住的这两天正值秋雨时下时停,天光忽晴忽暗,山峰忽隐忽现,云雾缥缈,时淡时浓,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远山有飞瀑,近处有天池。

现在,郭亮村早已是闻名遐迩的影视基地,被誉为中国第一影视村。海内外影视界看好郭亮的自然风景,4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外景。导演谢晋为拍《清凉寺钟声》三上郭亮村,在村里常住百天之久,称郭亮是“太行明珠”。著名导演于本正、郭凯敏、沈好放、冯小宁等也曾在郭亮村食宿多日,留下墨宝。为拍电影而搭建的炮楼,也已经成为郭亮村的一景。经多年的旅游开发,郭亮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太行明珠。

猜你喜欢
修渠挂壁郭亮
听奶奶讲修渠的故事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爱国岂能怕挂头 郭亮
山谷行
郭亮:“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威王、万丽对光滑瓷面清洁效果不佳
情系岗黄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