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多维阐释

2022-02-03 06:11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发展

邹 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满怀憧憬。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针对如何进一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时代之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现实要求和阶段目标,为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 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传承与升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也勾勒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在他们看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标。也就是说,未来理想的社会应当以人的发展为立足点,遵循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以此为基础,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指出:“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2],进一步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标与宏伟蓝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入探讨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明确共同富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目标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就依靠何种力量、何种方式来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入探索。一方面,由于“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所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换而言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满足未来社会所有人富裕、实现所有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建立公有制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在知悉资本家与工人阶级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以后,别具慧眼地提出“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明确了公有制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后来,列宁又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进行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发展中自然产生的社会革命,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把它们变为公有制”[4],深刻阐述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对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重要性,对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必要性,对人人平等享有富裕成果的关键性,强调了建立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要求。

(二) 历史逻辑: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共同富裕道路思想的赓续与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深刻洞悉反压迫、反剥削的迫切性,知悉为工人争取利益的必要性,注意到农民阶级的生活水平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领导工人开展罢工运动,带领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并在解放区开展彻底的土地革命,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需,并以武装斗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实现共同富裕道路所推进的各种实践,为开启人民当家作主新局面,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社会条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初心使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于如何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建成一个生产力发达、人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党中央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对促进人民富裕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5],并明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途径之一。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竭力发展国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物质、制度、科技等方面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动共同富裕走向了新高度。一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6]110-111。二是明确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做了统筹安排。一方面,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波浪式发展”等具体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因为 “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6]64,也就会避免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导致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将防止两极分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认为“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7],并强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同志在缩小区域、城乡、群体收入差距方面,重拳出击,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在以人为本中实现共同富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的演变规律,提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8]4-8,并带领党和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体人民一步一步扎实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三) 文化逻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分化严重,人民一直对平等分配物质财富充满向往。主要体现在:其一,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对未来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例如,作为中国传统主流的儒家所勾勒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以民为本”的治国智慧、“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物质财富平等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理念,均表达了对经济平等、政治平等、教育平等孜孜不倦的探求;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不分彼此、无差别、平等的博爱;道家主张均平,设想了“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法家向往“富国强兵”的美好社会。其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都隐藏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潜在需要。例如,春秋战国时期,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有记载齐国大夫的“权有无,均贫富”的理念;秦末有陈胜、吴广“苟富贵,无相忘”富贵共享的追求;西汉时期, 《礼记·礼运》 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美好愿景;隋唐的均田制、北宋四川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以及明末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平等、共富的追求和向往。在中国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所倡导的平均主义思想、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在 《大同书》 中对世界大同的期许、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以及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都是中华儿女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共同期盼。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积极思想因子和价值理念,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多次强调追求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9],是中华儿女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共同期望,并提出了一系列共同富裕创新性思想。

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一) 从内容而言:共同富裕是全面发展的富裕

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所盼所需,立足于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摆在国家战略高度的位置,指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10]183,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之后,又从物质、制度、精神、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对如何推动共同富裕提出具体要求,凸显了党中央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全方位认识。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我们要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8]4-8,强调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还是一个根本性的政治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命题,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些论述均清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全方位拓展,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宏阔视野。

(二) 从主体而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立足于共建共享理念,落脚于全体人民利益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的改革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反映了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明确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的勤劳来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活力,以促进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其次,明确共同富裕要让全体人民受益,明确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1]13是共享发展理念与人民至上政治立场的有机结合,是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向与判断标准。“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0]66,部分人的富裕甚至大多数人的富裕都不能称之为共同富裕。所有这些都深刻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探索的共同富裕是发展过程由全体人民推进、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富裕。

(三) 从性质而言:共同富裕是公平正义的富裕

公平正义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的向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1]97,彰显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共同富裕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看待和处理公平正义问题,了解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争取让不同的社会群体普遍受益,对困难群体给予特别的扶持和帮助。同时保证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利平等、发展机会平等,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做到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公平。但公平正义的共同富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差别有序、非均等的富裕,差别有序并不意味着不公平,相反,合理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是对平均主义的有力反击。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遵循公平正义这一价值原则,通过经济发展、制度安排、政策出台来处理社会中有违公平正义的不良现象,倾听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满足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在 “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础上,把“蛋糕”分好切好,稳步踏上共同富裕新征程。

(四) 从发展进程而言:共同富裕要分阶段促进

中国国情复杂,各区域发展有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逐步分阶段制定具体政策,稳步、全面、协调推进共同富裕。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8]4-8,充分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现有基础不一样,实现富裕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别。据此,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循序渐进促进共同富裕,在理论层面,将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与现实阶段的具体任务相结合,制定不同时期促进共同富裕的阶段目标和行动纲要,对共同富裕作出三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在实践层面,抓好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以此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由量变逐步实现质变。

三、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实践进路

(一) 牢固政治基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0]85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一要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保证共同富裕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安排,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保证共同富裕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二要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有效防范化解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党的全面领导是解决我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和尖锐问题的根本保障,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注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始终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律,才能在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重大风险挑战的面前,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目标,汇聚实现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总的来说,“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12]我们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和稳固可靠的保障,在党的领导下,汇集14亿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共同奋斗,开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

(二) 夯实物质基础:坚持高质量发展

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13],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一是坚持在创新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发挥创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改变过去更多依靠资源、环境、劳动力等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以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大规模发展。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人民大众的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注重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和支持人民大众创新创业,以人民群众勤劳创新致富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二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制约因素。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真正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节完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4个经济环节的相互关系,打破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违法违规做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主动性,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让人民群众过上满意的高品质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 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要完善共同富裕相关制度的建设,就亟须发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协同作用,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与制度。一是要优化初次分配格局,着力增强低收入群体收入。优化初次分配格局可以采取创新就业促进政策,将促进人民群体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帮助困难群体家庭成员就业,逐步增强低收入群体高质量就业机会,以提升低收入劳动者收入为契机,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是要完善再分配制度,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完善再分配制度,必须在我国形成世界上最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督促再分配领域社会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社会政策调节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作用与效能,进一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再分配的精准性,合理调节社会上一定程度的财富集中。同时,再分配制度作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机制,其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完善必须要体现共享发展的理念,不断满足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全面共同富裕。三是要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健全社会回报激励机制。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依靠社会的道德机制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律加以引导,从而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