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验与展望

2022-02-03 21:15韩广富
兰州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刘 欢 韩广富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这始终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为此作出的不可磨灭的牺牲与贡献。聚焦广大农村地区,经过党和人民百年奋斗,农村不仅实现了物质文明水平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更取得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成就。中国共产党集中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质性实践始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结合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求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二大以后,随着精神文明建设被纳入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迎来新机遇。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逐渐肩负起促进乡村振兴、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重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研判其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景,不仅在学术上能够丰富中共党史与农村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内容,更在实践上有助于党带领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党有了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稳定的实践场域,并取得诸多成绩。遵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重要历史节点,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可梳理为四个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精神文明建设的艰难探索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着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主要任务。为此,这一阶段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服务革命战争需要。

革命伊始阶段,农民受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束缚,教育文化水平大多很低。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党逐渐认识到改造农村旧习是关乎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问题。如不加以改造,将会破坏乡村革命联盟。为了将农民组织起来参与革命战争,党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置于仅次于战争与生产的重要位置,对农民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彻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改造。

改革并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直接成为这一阶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1926年,党印发《农村教育决议案》,提出要扫除专办教育,开展农村大众教育,创造诸如村小、冬学、半日校、夜校、识字组、问字所、读报小组等多种农村教育模式(2)《农村教育决议案》,《中国农民》,1926年六七期合刊。。同时,党十分重视农村教育文化工作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认为农村学校教育要反对基督教教育、国民党党化教育、复古教育与私塾教育、军阀主义教育,实施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阶级教育、注重工农阶级的军事教育、提倡职业教育、设立赤色学校等。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文化工作应涵盖铲除封建陋习、实行婚姻自由、倡办农村小报和工厂小报、建立赤色图书馆等内容(3)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湘鄂赣苏区文化史料汇编》,南昌: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1996年,第119页。。

虽然农民接受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但依然不能自觉“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11页。。为进一步肃清封建思想的遗毒,党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以群众性教育宣传工作培养农民自主性。如中央苏区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春耕、秋收等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在农村中开展识字运动、卫生运动、欢送红军活动、戏剧歌咏运动等。同时,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组织农民自编自演快板、话剧,成立唱歌组、演艺队、足球组等娱乐组织,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农民自觉抵制封建旧俗,如《懒汉回头》《劝卷子》《破除迷信》《不识字的害处》《不能靠天吃饭》等剧革新了农民消极无为、封建迷信的旧思想(5)参见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编委会编写的《晋察冀日报文摘(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

农村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也是阻碍农民改变不良旧习的重要因素。对此,党以民办公助的方式在乡村建医务所。同时,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大量的医疗卫生科普工作,以编辑教材、出版报刊画册、编秧歌剧、办卫生展览会、开接生培训班、订立村规民约、开展妇婴卫生运动等生活化形式,营造农村健康卫生的生活氛围。

在革命战争期间,大力开展治安工作对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有显著成效。党借助农会在农村中树立的权威,打击与禁止了农村不良习俗。同时,一些农村也制定了地方小禁令,如“醴陵禁傩神游香,禁买南货斋果送情,禁中元烧衣包,禁新春贴瑞签”等(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7页。;党还积极改造农村中的二流子、安置难民等,打击特务侦探以保护边区内农民人身安全。

在此阶段,党围绕教育、文化、卫生领域,在农村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仅改革了农村陈规旧俗、破除了农村封建宗法制度,更给农民灌输了社会主义新思想,培养了农民一定的阶级意识。这不仅为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全国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步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是占中国人口比例最高的群体。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农民天然的小农意识,使其树立爱国、爱党、爱社的社会主义新道德观,自觉地以国家主人的阶级身份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活动,是党在中国社会迅速变迁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难题。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7)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大运动。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旨在有步骤地变革农村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关系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旨在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巩固发展革命胜利成果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旨在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等重要工作内容,在农村进行了一系列以巩固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为目的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部分农民既有“分田不敢要、分房不敢住”的畏惧心理,也有分地后“老婆孩子热炕头”小富即安的保守心理。面对这种情形,党带领农民参与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大运动”,不断树立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农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的高涨热情,这有力推动了党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冬学”是此时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的主要教育形式。据1950年河北、山西、察哈尔、平原及北京市郊农村统计结果显示,有360多万的农民参加“冬学”(8)《“又种庄稼又念书,家家出了写字人”华北农村文化生活逐步发展表现出土地改革后的农村新气象》,人民日报,1950年6月17日,第3版。。

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建设农村文化事业网、开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党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党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载体,开展了扫盲运动。扫盲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以社办学、以民教民、学以致用的工作导向,坚持以新闻报道、报刊发文、经验学习、编广播剧、唱扫盲歌等为宣传手段。扫盲运动中,各地大多以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为教学方法,以农民识字课本、农民语文课本为教材蓝本,集中开展对农民的大规模识字教育;在农村文化事业网建设方面,农村文化工作紧密“配合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和扫盲运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大量发展以农村俱乐部网为中心的农村文化事业网——电影放映网、幻灯网、书刊发行网、图书流通网、艺术团体网、广播收音网、文化馆站网”(9)《文化部召开各省、市文化局长会议确定明年文化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人民日报,1955年12月14日,第1版。;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党组织卫生工作队深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以“除四害”(10)“除四害”是建国初党带领人民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四害”在当时指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后来在实际工作中,麻雀被臭虫、蟑螂取代。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农民的卫生防疫意识,培养农民相信科学的思想。同时,党先后恢复发展了县卫生医院、区卫生所,还成立了专业性防治机构、县以下卫生委员会、行政村卫生站等,并在全国普遍建立了医药合作社。

在此期间,党大力发展社会文教事业。截至1958年底,人民公社兴办了各种托儿组织、幼儿园340多万个,敬老院15万所,文化馆(站)约6万个,俱乐部50多万个,业余剧团13万多个(11)国家统计局:《伟大的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的统计》,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1-22、37、49页。从1966年春开始,党积极开展以“两管五改”(12)“两管五改”指的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对象的爱国卫生工作内容。“两管”具体表现为管水管粪,“五改”具体表现为改水、改厕、改灶、改牲畜圈栏、改造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并逐步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预防、遏制传染病;农村中不合时宜的旧风俗基本被禁止。总体而言,党围绕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大运动”,并结合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阶段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1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阶段,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解放农民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经济利益日趋多元化,这也使农村原本已绝迹的封建腐朽思想和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因此,在中共十二大,党就鲜明指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在此之后颁布相关文件(14)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地位的认识,并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1995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部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开展农民思想教育、农村道德建设活动、繁荣农村文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改造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创建农村文明生活方式。具体指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农村青年之家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创建文明村镇等为主要内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并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使以“两管五改”为中心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大范围发动起来。1979年3月,共青团中央转发《全国农村青年工作座谈会议纪要》指出,有条件的地方要以大队和自然村为单位,建设“青年之家”作为农村青年的业余文化场所,随后各地掀起建设农村“青年之家”的热潮。1981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指出,各地区要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使群众养成“五讲”“四美”的作风和习惯。中共十二大以后,汇合成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统一活动。1984年4月,中共中央首次明确了文明村建设活动的重要地位、总要求和目标、工作环节等问题。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及农村自身改革步伐加快,使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为此,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要从1990年冬开始,用两到三年在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下发《关于在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教育重点、工作方法以及组织领导工作。截至1993年,全国有95%的行政村和90%的乡镇完成集中教育任务(15)《注重实效,善始善终,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进入尾声》,人民日报,1993年6月25日,第3版。。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明确指出“三下乡”活动的主要任务、组织领导与新闻宣传工作。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乡风文明”一词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首次提出,开启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阶段。2011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为新形势下继续开展相关工作指明了具体工作内容与方向。为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匮乏问题、提升农村素质教育水平,2011年6月,财政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发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管理办法》,对“十二五”期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管理工作作出具体规划。按照项目规划,首批建设的16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将于2011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转(16)《中央财政投建80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人民日报,2011年9月6日,第4版。。

在此阶段,党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五讲四美三热爱”“三下乡”活动,建设“青年之家”,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等形式,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1年,农民家庭文教生活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2.7%提高至7.6%(17)参见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第198页;《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275页。,农民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农村乡镇文化站数量增长了近10倍。2011年,参加文艺活动累计达到11036万人次(1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878、883页。,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多彩多样;2005—2011年,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率由75.7%上升至97.48%,补偿受益人次由1.22亿上升至13.15亿(19)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170页。,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有较大提升。

(四)新时代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速发展阶段

进入新时代,党不忘初心,不断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一方面,党的十九大作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战略部署,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逐渐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束缚。另一方面,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不断注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真正焕发文明新气象。

在此阶段,党领导下的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满足农民美好精神生活需求为导向,采取了许多相关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与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开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文化内核。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重视农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迄今为止,共完成五次全国性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制定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参见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2012-2017年期间公布的共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首页“政策发布”板块)。。从2018年开始,党通过高校认定、建设传承基地,创新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迄今为止,共认定了106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1)参见教育部《关于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认定结果的公示》,教育部《关于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认定结果的公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的通知》。。

二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2013年2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2015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把乡风文明作为了美丽乡村建设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下,各地开展了诸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开展“五个文明同行”活动,使农村又见青山绿水,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三是在农村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82页。。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指出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养成中发挥价值引领、文化凝聚和精神推动作用。按照中央精神,各省纷纷加大工作力度,并联合各地有关部门形成工作领导机构与工作制度,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紧抓农村移风易俗工作。

四是持续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自2011年全面启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以来,乡村学校少年宫由无到有、以点带面,蓬勃发展。2018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安排7.39亿元,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23)新华网: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EB/OL].http://www.xinhuanet.com//caipiao/2019/5/13/c_1124484794.htm,检索日期:2021年10月15日。,并加大了对中西部及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2020年10月,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预算的通知》,继续大力支持各地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

五是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新时期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要以农村卫生整洁、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改厕等内容为重点,积极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2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第2期。。与以往爱国卫生工作相比,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更优先采取以城带乡的方式,统筹城乡卫生工作,体现了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公平维度,更注重农村卫生工作成果的后续巩固问题,实现“建—管—用”相结合,更具人文关怀。

六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18年7月,中央深改委印发《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试点的方式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网络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5)山东文明网: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sd.wenming.cn/xsd/sjyw/201903/t20190328_5058531.shtml,检索日期:2021年10月15日。。同年10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召开相关专题会议,会后各试点县相继展开相关实践工作。2020年7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通知》,对500个试点县的工作提出进一步要求。

在此阶段,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措施,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质增速。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由445.5元上升至1481.8元,其比重由7.5%提高到11.1%(26)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第275页;《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第262页。,农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9年,农村有乡镇文化站40747个,站内有13.6万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活跃着农民业余文化生活(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第747-748页。,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大放异彩。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社会福利性事业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整体性贫困问题的消除使农民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农村形成了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新风尚。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百年来,党领导农民不断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奋斗,在革命战争中艰难探索,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初步发展,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持续推进,面向新时代不断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走过百年历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强调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很注重党支部通过鼓动宣传的方式对农村进行移风易俗,并认为“支部是党在群众中的核心——党的一切政策和计划,要经过支部才能实现……全靠支部到群众中去解释,去宣传,去煽动,去实行”(2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611页。。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基层党组织通过农民协会的组织形式在革命根据地对农民深入开展了移风易俗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逐渐将“帮助农民更新观念,促进全社会更新观念”看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第一位的重大任务”(29)万里:《如何认识和对待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民日报,1986年11月27日,第1版。。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2019)、《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9)等文件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自身政治优势,把握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需要基层党组织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开展群众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需要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公信力、组织群众的制度公信力与赢得群众情感信任的价值认同感,从而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配合度;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自身的形象示范作用,成为农村文明精神风貌的引领者。

(二)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出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自中共十二大党鲜明地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之后,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将“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关社会主义兴衰(30)《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日报,1986年9月29日,第1版。。据此,1991年11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和农村社会主义新风尚。1995年11月,中央宣传部、农业部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意见》指出,要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31)《中宣部、农业部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农村财务会计》,1996年第2期。。2011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3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1年2月15日,第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要将其置于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格局中去考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以传承发展革命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向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聚焦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叙事,不断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在城乡文明融合中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始终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不断处理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农村文明的平衡发展问题。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这一问题,实质是如何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党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中,要结合优秀的农村曲艺、杂技、腰鼓等文艺活动,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以来,党通过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建立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措施,不断促进传统农村文化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党要积极利用投影技术、网络平台、VR技术重现等现代展示形式,融合城市文明中的创新、多元、明快等核心观念,不断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四)坚持将农村贫困治理与精神风貌提升相结合

农村贫困问题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攻克的难题,而在中国农村贫困治理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所发挥的减贫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将农村贫困治理与精神风貌提升相结合是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在党中央领导下,国务院在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在促进贫困地区摆脱经济贫困的同时,要积极改变贫困地区教育、文化、卫生的整体落后状况,“反对封建迷信,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革除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3)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9/23/content_5111138.htm,检索日期:2021年10月15日。。要提升贫困地区乡风文明水平,加大贫困地区文化供给。加强对高额彩礼、涉黑涉黄等不良行为的惩戒力度。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也指出要着力加强教育脱贫与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结束后,党中央在部署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重点完成的工作时指出,要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的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可以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农村贫困治理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同时为解决农村精神贫困、为农民摆脱物质贫困以及拔掉“穷根”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在贫困治理视角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被赋予新的内容要求与时代使命。在2020年后的农村贫困治理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继续将解决深层次的精神贫困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方面,为解决农村带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相对贫困问题提供内生动力与关键性支持。

(五)将实现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体现,实现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也有利于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早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乡风文明概念首次被提出。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3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8页。。在此之后,党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如改革开放以来至新时代的文明家庭、文明村镇、“讲文明、树新风”“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有效提升了农村乡风文明水平。新时代以来,党通过重视移风易俗、传承提升优秀农耕文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精神文明创建新形式,重塑文明乡风。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党要结合农民对更高层次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形式与工作方法,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乡风文明。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景展望

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历经百年风雨。过去一百年党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已交出了一份令人民和历史满意的答卷。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又踏上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新作为主要集中在创新理论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相对贫困与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等方面。

(一)基于共同富裕视角,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创新研究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促进共同富裕。在实践中,党领导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要服务于这个宏伟目标。在理论阐释上,更需要基于共同富裕视角,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创新研究。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在人员构成上更关注全体性,在富裕内涵上更注重精神满足感。农民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路上需要重点支持的对象,农民的精神生活是完整体现共同富裕内涵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总结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与价值意蕴,深入阐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内容要求、现实境遇与实践创新形式。一方面,通过理论上的自觉探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打牢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为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面对乡村文化振兴、民族文化自信、国家文化自强的现实要求,更需要发挥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精神生产力的能力,这就需要在理论体系构建上论证好共同富裕视角下中国共产党何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踏上新征程的重大理论命题。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绝对领导力量,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关系的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更要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与实践运行机制的科学研究,做好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从研究视角突破上看,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此方面的涉足,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目标高度整体构建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二)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35)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其未来的新发展格局。一是以创新理念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动力,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实践与制度创新。具体而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观,结合乡村振兴时代新要求,聚焦农村文明乡风培育的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律,进行实质性创新。二是以协调理念把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式。协调是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要求注重协调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协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部存在的关于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平衡发展问题,等等。三是以绿色理念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方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展文化产业时要向创新、集约型转变,在创作公共文化产品时要注重文明健康的精神生产,在培养农民生活习惯时要注意引导其进行绿色、理性消费。四是以开放理念打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窗口。要积极吸收借鉴日韩发达邻国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之旅,主动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传播方式推向世界舞台。五是以共享理念作为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发展格局的目的。要让农民主动、有效参与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来,在共建中共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要将城市精神文明发展经验共享给农村,促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

(三)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解决相对贫困中的实践成效

从中国农村贫困实践场域来看,相对贫困问题已然凸显并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阻碍。现阶段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首先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而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人。因此,相对贫困治理中要更重视脱贫农民摆脱贫困的自主性与内生能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提升脱贫农民智识与自我发展动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有效缓解农村相对贫困。一方面,要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摆脱物质贫困中的实践成效。教育是治愚的根本之策,不仅能够培养人的主体意识,更能够通过赋能方式让人不断地在社会竞争中安身立命。在脱贫地区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着眼于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事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提升脱贫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加强对脱贫农民的技能培训方面,可以短期内提升脱贫农民的劳动技能,促进其收入渠道多元化,在职业劳动中不断获取自我发展的自信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科技加速脱贫地区致富进程,降低返贫率,提升致富水平。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摆脱精神贫困中的实践成效。精神贫困虽由物质贫困决定,但贫困主体在摆脱贫困中的精神意志力也是造成精神贫困的重要因素。为此,在脱贫地区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文化服务供给,丰富脱贫农民精神世界;要积极开展脱贫地区思想政治工作,对脱贫农民开展认知性的思想教育与方向性的政治教育;要加强脱贫农民科学素质培育工作,举办乡村网络科普竞赛活动,利用“乡村e站”开展科普下乡活动;要积极开展脱贫地区移风易俗行动,减轻脱贫农民人情消费负担,消除攀比浪费的不良心理;要破除以“神灵”为中心的封建迷信世界观,从而树立自立自强、自我奋斗的脱贫致富精神。

(四)积极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治理功能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的功能发挥集中表现在利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烟禁赌会、村规民约等自治和德治组织,结合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行动,不断淳化民风、培育优良家风、塑造文明新风。农村的利益纠纷虽细小琐碎,但却事关农民生活的安全感与幸福度。一方面,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可利用由村内能人、村委会主任等新乡贤组成的道德评议会,公正合理解决农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纠纷,在农村营造崇德向善的舆论氛围,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可利用禁烟禁赌会帮助农民约束不良行为,在农村形成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同时,在村规民约中加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可以在引领农民参与产业发展、村居改造、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发扬邻里互助的中华传统美德,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在农村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先进个人等精神文明典型示范活动,带领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进而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形成农村绿色发展方式,以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凝聚乡村治理力量。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理论宣传、卫生服务、法律普及、文化帮扶功能,进而用优秀人文作品感染农民,用人文精神关怀疏导农民,充分发挥乡村德治“润物细无声”的优势。

综上,在党中央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关注与持续推进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内涵。2020年后,中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力争在理论创新、发展格局、振兴发展、治理有效等方面取得更高成就。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