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毒品与女性吸毒者高危性行为和艾滋病感染及传播的关系

2022-02-03 10:48兰林友王晗冰
医学与社会 2022年6期
关键词:催情吸毒者冰毒

兰林友,王晗冰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新型毒品至今并无明确的官方权威界定,追溯国外新精神活性物质简史发现,新型毒品起初被称为“设计药”“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合法兴奋剂”,1997年欧盟委员会称其为新合成药物,2005年欧盟委员会又改称其为新精神活性物质。所谓新,并非指新出现的,而是指新近被误用的药物[1]。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最新发布的《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将传统毒品、合成毒品与第三代毒品并列,通常以列举方式说明毒品流行现状,有时又将新精神活性物质作为第三代毒品。当下我国已列管18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和整类芬太尼类、整类合成大麻素类物质[2]。从列管的精神药品可以推知,精神药品因其合成性不同于麻醉药品的植物提取方式,因此相对于传统毒品来说,又称之为新型毒品。目前主要是从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两方面进行分类,或划分为4组主要新精神活性物质,即合成兴奋剂、合成大麻素类、合成致幻剂类和合成镇静剂[3-4];或根据药理学作用分为兴奋剂、阿片类药物、合成大麻素受体激动剂、身心分离剂、经典致幻剂、镇静催眠剂等7类,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合成大麻素、合成卡西酮类、苯乙胺类、色胺类、氨基茚满类、哌嗪类、苯环利啶类、植物类及其他物质9类[5-6]。

尽管学界已经关注到了新型毒品与艾滋病感染和传播之间的相互关联,但是检索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大多数研究均基于男性,如一项对多地的强制隔离戒毒机构11597名合成毒品滥用者的问卷调查中,87.4%为男性[7];成都市戒毒所的30名(22名男性,8名女性)新型毒品吸食人员性行为特征及艾滋病风险认知状况的定性分析[8];或男同性恋者[9-10],而少有新型毒品与女性高危性行为关联的个案研究。除了女性视角的缺失之外,目前相关研究以戒毒所的定量研究为主,如昆明市173例合成毒品使用人群性行为特征的问卷调查[11]。因此,本文从女性吸毒者的主位视角探究滥用新型毒品所产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影响,探讨其与高危性行为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行艾滋病感染路径的溯源实证研究。显然,这一主位视角的定性研究有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女性吸毒行为干预与艾滋病防治的应对策略。

1 女性视角的毒品滥用社会学研究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极少有人探究女性吸毒者毒品使用与高危性行为之间的交集[12]。然而,与男性吸毒者相比,作为社会的桥梁人群,女性吸毒者更值得关注,因为她们易于以性养吸,换取毒品、食物、住所及其他资源,并有多重社会身份,更容易成为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高危群体,置于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环境之中[13],因“冰毒”“麻果”“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具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且较少出现身体戒断症状,极具欺骗性,故对娱乐场所从业女性具有极大的风险[14]。

我们在2017-2019年间对攀枝花市强制戒毒所、拘留所、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社区等场所做了大量的深度访谈个案。除了同步的问卷调查之外,2019年主要运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对40名(其中22名女性,18名男性)新型毒品吸食者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访谈,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为1小时至1.5小时不等,通常聚焦于社会人口学特征、吸毒史、吸毒方式、吸毒药量、多药物滥用、毒资来源、违法犯罪行为、性行为学特征、戒毒史、戒毒效果、复吸原因、美沙酮维持治疗、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态度和行为的调查、新型毒品流行趋势以及新型毒品的认知与分类。

在质量控制方面,在强制戒毒所的深度访谈过程中,有时由两位访谈员同时进行记录,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有时又尽量选择单独的办公空间、心理咨询室、诊疗室等相对宽松的场所和空间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访谈结束后,首先检查访谈记录有无遗漏之处,再依据访谈录音对田野笔记进行核对,遗漏部分加以补充。此外,考虑到吸毒人群的特殊性,对同一访谈内容根据不同时间、不同人、不同地点进行证伪与测谎,有时对同一访谈对象进行多次访谈,对关键报道人则是连续多年进行追踪访谈。

最后,从年龄、性别、身份、族群等要素进行高危行为的个案要素分析,运用地方性的词汇描述与分析毒品药理的主位感知与文化建构,探析隐藏数据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根据研究框架进行研究主题的归纳与提炼,尝试探寻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艾滋病防治公共卫生应对策略[15]。

我们2019年的深度访谈发现,吸食新型毒品的人群主要以20-30岁的青年人为主,低龄化趋势非常明显,甚至有3位访谈对象分别在9岁、12岁、14岁即离家出走,开始吸食冰毒,有的女性还吸食多种毒品。与未成年吸毒直接关联的则是低学历,呈现出许多新问题与新特点。①在社会人口学特征方面,与海洛因成瘾者不同,我们所访谈的一些95后女性新型毒品吸食者具有一些鲜明的典型特征,其原生家庭大多完好,但辍学较早,发生早恋以及性行为过早,身体多部位文身,与吸毒男友同居,且更换男友频繁,其实质就是以性交换毒品,多性伴,自然存在较大的公共卫生风险。②从社会关系网络与初次涉毒来看,吸食新型毒品的人群交际圈也是吸毒的社会青年,吸毒者初始并非均为被动吸毒,虽说也有从众压力的成分存在,但无知好奇通常是一个直接的原因。

当然,就毒品流行趋势而言,在我们的田野调查点四川省攀枝花市,毒品流行趋势上体现出显著的地方特性,在我们所接触的研究对象中,传统毒品海洛因滥用者还混合使用安定、异丙嗪、三唑仑、曲马多、地芬诺酯、美沙酮、杜冷丁、大麻、鸦片等,而新型毒品主要有“冰毒”“麻果”“K粉”“摇头丸”“神仙水”,但没有发现滥用可卡因、甲卡西酮的个案。在2019年调研时,19-30岁的毒品吸食者更倾向于吸食新型毒品,这对于她们来说意味着时髦、新潮、富有,而年纪在40-60岁的吸毒人员更倾向于吸食传统毒品海洛因。后者认为冰毒等新型毒品是化工制品,会严重伤害大脑神经,而海洛因对身体的伤害没有冰毒大,而前者则认为海洛因的戒断反应强烈,戒毒难,因而很容易上瘾,实际上,这一吸毒鄙视链是她们根据海洛因的成瘾性、戒断症状而形成的,导致对毒品的药理后果产生一种极具危害性的错误认知,这显然与目前的毒品预防教育与宣传策略不足有关。

我们的田野调查还发现,吸毒女性大多数是青春期叛逆导致离家出走,未成年时期始出入娱乐场所,吸毒和从事商业性行为。另外,女性吸毒者同男性吸毒者相同,沉溺于网络游戏和赌博之中,且对输钱通常无感,构成黄赌毒三位一体的严重社会危害。

2 新型毒品药理效果的主位感知与社会建构

吸毒者长期以身试毒的真实感受与独特体验,与毒品预防宣传教育与禁毒宣传策略,无疑构成一种强烈对照,显然笼统的、无差别的“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口号式宣传,并不能产生理想的禁毒教育效果,这种宣传策略难以反映文化敏感性,并不具有现实情境的针对性。因此,吸毒的原因以及吸毒行为与公共卫生存在的关联值得我们关注。然而,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大多为男性视角的考察,而较少涉及女性的主位感知与社会建构。

从新型毒品与催情效果分析来看,不同于男性吸毒者对新型毒品催情效果的有意夸大,女性通常不会将毒品的催情效果作为初次尝试毒品的考虑。尽管如此,女性吸毒者也大多承认吸毒后,有极度的愉悦和兴奋反应,只是她们表达含蓄,不刻意夸耀毒品的催情作用,催情效果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别。在做过深度访谈的22名女性新型毒品吸食者中,有7人否认了新型毒品所带来的生理感受层面的催情效果。当然,因为受到传统文化、性观念、年龄、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女性吸毒者群体普遍对此类话题有所顾忌,当然可能存在不愿直白表露自身生理感受的情况。一位30岁的女性吸毒者承认吸毒后感到兴奋,专注力提升,还出现特别强烈的表达欲望,却否认男性吸毒者津津乐道的催情效果。与之类似的,另一位23岁的女性受访者认为,男性吸毒者确实易沉溺于这种迷幻的欣快感之中。还有一位22岁的女性受访者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不论男女,刚开始尝试冰毒时多少都会感受到一些所谓的催情效果,也正是这种亢奋的、迷幻的感觉驱使她们不断尝试新型毒品。只不过,若是连续且长期地使用冰毒,那么身体对催情效果的反应性会逐渐减弱。

在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过程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女性,尤其是那些在娱乐场所从事商业性工作的95后女性受访者并不忌讳该话题,反而能畅谈高度私密的性行为话题。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主位感知的意义上清晰地了解女性吸毒者对新型毒品催情效果的主体感受和真实体验。她们坦言新型毒品对女性同样具有催情作用,毒品药理学的感受亦是一个学习感悟的过程,说明感知毒品的药理效果是一种社会过程,即社会建构。

我们的研究发现“冰毒”等新型毒品的确对女性具有强烈的催情效果,其使用会促进人体大脑释放神经递质,会出现心跳加速,情绪亢奋、性冲动强烈等情况,特别是减少性压抑,会让人丧失自我行为控制能力。在催情效果的影响下,新型毒品滥用使个体的性活跃度有所提升,导致性行为发生频率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从而带来了高危性行为的增加。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现有国内外研究夸大了新型毒品的催情作用,我们的关键受访者明确指出,新型毒品的药理效果并没有达到使身体不受控制的程度。在她看来,新型毒品的最大效果是具有非常显著的破除社交心理障碍作用,吸食之后极其容易导致表达欲望的增强。同样,我们多位受访者(9岁、12岁、14岁开始吸食冰毒)均曾详尽叙述,第一次吸食冰毒后,就与一起吸食冰毒的陌生男子倾诉家庭的不幸与苦恼。事实上,当初发明“摇头丸”这一药物的目的就是治疗文化创伤后遗症,如女性被强奸后的抑郁状态。

3 新型毒品与高危性行为

与吸食传统毒品海洛因后沉静型的独处特性不同,新型毒品通常在夜总会、酒吧、歌舞厅等娱乐聚会的场所和场景下使用。我们的深度访谈个案表明,吸食“冰毒”“麻果”后,因为处于极度亢奋状况,作为俱乐部药物,吸食新型毒品后通常呈现所谓“群居动物”特征。我们的女性受访者就陈述过吸食新型毒品后集体狂欢的场景,这一刺激通常很容易改变个体对性行为的风险认知,降低自我保护意识,忽视潜在危害,冒险尝试高危性行为。多名受访者表示,吸食新型毒品后,容易失去自控力,群体性使用的场景刺激以及新型毒品本身的催情效果,导致高危性行为的发生,如不使用安全套、特殊性行为、多性伴等,使她们极易成为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高风险群体,从而增加了艾滋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在娱乐场所的从事有偿陪侍女性因身体没有自主性而被迫接受更多的高危性行为。正如一位从事有偿陪侍的女性受访者所强调的,吸食“冰毒”和“麻果”后,不仅仅带来了亢奋和迷幻的感觉,更多的是在药物的作用下,使自己“突破一些界限”。因此,女性在吸食“冰毒”或“麻果”后,确实会丧失部分自我控制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会轻易接受不安全的性行为。

另一方面,出于对毒品的依赖、对经济利益的需求以及其他资源的渴求,女性毒品吸食者在商业性行为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如访谈时一位22岁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她16岁时染上毒瘾,之后又开始从事有偿陪侍,其实质是以性交换毒品,在为客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少有安全措施,这无疑是处在非常高危的状态。又如一位95后女性受访者表示,虽从未从事过有偿陪侍,但由于家庭变故,不得不过早地脱离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的生活环境,只能依靠年长吸毒男性的庇护获取金钱或毒品,自然将自己暴露在新型毒品使用之后高危性行为的艾滋病感染风险中。还有一位在12岁时离家出走开始吸食 “冰毒”的女性受访者表示,虽然知晓无保护的性行为会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但在发生性行为的过程中,从来不采取安全措施,因为冰毒让她毫无抵抗力,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风险认知也会变得模糊,从而加剧了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此外,很多女性吸食者对艾滋病感染和传播风险认识不足,使得她们认为自己的性对象是熟人或朋友时,出于信任关系与情感表达的考虑,安全措施并非必要。然而,作为社会桥梁人群的她们往往有着多重身份(性工作者、恋爱关系中的女友),使她们极易成为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高风险群体,导致艾滋病从高风险群体向更大范围人群传播,从而对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经过这些年艾滋病防治的公共卫生大力宣传,目前绝大部分海洛因静脉注射人群均知晓共用一次性针头乃是一种高危行为。除非极少数情况下,如在强制空间、经济极端困难而难以获得足量的毒品,有可能会发生共用的情况。在我们的长期田野过程中,从毒品使用模式与用药路径分析,尚未发现有将冰毒溶解进行注射的,但是否有可能导致机遇性感染常见的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尚未得到确证。

无论是新型毒品的使用模式,还是吸食后的高危性行为导致的感染艾滋病,始终是公共卫生的争议性话题。尽管国外研究描述的是女性使用“冰毒”后处于“欣快感”状态的权力与能动感觉,难以确认“冰毒”的使用是否增加了高危性行为[13],但我们从艾滋病感染路径的溯源发现,新型毒品使用者的艾滋病感染和传播路径多为吸食过后的高危性行为。我们在2017年对四川省攀枝花市强制戒毒所进行田野调查时了解到,当时在所的287名戒毒员中有48名艾滋病感染者,其中因吸食新型毒品而感染艾滋病的学员占三分之一。尽管当地传统毒品海洛因吸食者仍占大多数,但已有的深度访谈个案依然足以窥见新型毒品的使用与高危性行为所带来的艾滋病传播风险。我们曾对一位1996年出生的吸食新型毒品的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艾滋病感染路径溯源,我们发现其事实上带有恶意传播艾滋病性质的行为与其性伴侣对高风险行为无所谓的态度,这必然加剧了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4 结论

因新型毒品大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大脑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所以容易产生极强的兴奋作用,能够增强使用者的性欲和性快感,延长性行为时间,增加性行为频率,容易发生无保护、多性伴的性行为以及暴力行为,增加艾滋病的感染与传播风险[16]。研究表明,与传统毒品海洛因静脉注射吸毒者共用针具和高危性行为不同,新型毒品滥用后的高危性行为是导致艾滋病感染的主要路径,各地对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状况以及高危行为发生情况和变化趋势的哨点监测均已证实新型毒品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联[17-19]。我们认为,作为社会的桥梁人群,新型毒品的女性吸毒者往往拥有多重身份,从主位视角聚焦其新型毒品药理的主体感知与社会建构,无疑有助于深度剖析新型毒品与高危性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尽管目前收集的因吸食新型毒品而感染艾滋病的路径溯源个案比较有限,但是现有的个案无不警示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新型毒品滥用者艾滋病感染和传播问题。就我们长期的地方性毒品流行趋势来分析,尚未发现有将新型毒品溶解进行静脉(或肌内)注射的情况,这样关注的焦点仍然是高危性行为。当然,我们将继续推进这方面的深度访谈个案研究,加强新型毒品与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提出具有文化敏感性和主体性的艾滋病防治建议和对策。

显然,运用地方社会文化进行准确表达与描述,无疑可以凸显社会文化特征的公共卫生话题,我们发现,作为文盲的女性性工作者因为“没上过学”,所以就公共卫生的知性行调查而言,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匮乏,便是极为正常,她们相似的命运自然具有比较相同的行为逻辑与极其朴素的风险认知。在临场处置的过程中,许多女性性工作者特别相信她们的直觉判断,甚至在经验主义的性实践中,固执地认为自己肯定不会感染艾滋病,事实上,这些经验主义的治标不治本的卫生实践,并不能遏制性传播疾病的扩散。方法论上,所有这些地方语汇和行话无不在言说身体、毒品、性与公共卫生之间的纠葛,若无主位视角的地方社会文化的穿透与沉浸,那么纯粹的生物医学探究很可能会忽略那些社会结构的因素,而那些沉潜于社会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行为细节,有时往往是解决实质问题的关键——那就是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实践。

猜你喜欢
催情吸毒者冰毒
牛磺酸真有用吗?
后备母猪管理要点(二)
日本查获一吨冰毒7名中国人被捕
母羊多胎高产的技术措施
基于时间分辨免疫分析的冰毒检测微流控芯片
拒绝“毒”侵要打持久战
吸毒者
母兔人工催情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