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的林业管理模式创新

2022-02-04 07:39张佑国
广东蚕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林业管理

张佑国

新发展格局下的林业管理模式创新

张佑国

(泰安市徂徕山林场茶石峪林区 山东泰安 271211)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文章以此为背景,概述了新发展格局下林业管理的作用,剖析了创新实践中出现的新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高质量管理理念、数字化管理技术、复合型管理人才三个层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新发展格局;林业管理;模式创新

我国林业管理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早期管理阶段以人工管理为主,效率低、效果差。进入中期管理阶段后,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显著提高了管理效率。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林业管理逐渐进入高质量管理阶段。从实践经验看,当前林业管理中,以信息化管理、生命周期管理、精细化管理为主,由于各种理念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并且存在数据分析与处理不足的短板,尤其在风险预测、林业执法、苗木病虫害防治方面,数据管理的短板十分突出,因此需要创新林业管理模式,解决此类问题。

1 新发展格局下林业管理的作用

1.1 有利于落实全球生态治理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2019年发布的研究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绿色面积净增长量和净增长率均排名全球首位,绿色面积净增长占全球净增长总面积的25%,相当于俄罗斯、美国和澳大利亚之和,其中植树造林占比达42%。根据同期数据推算,退耕还林还草贡献了全球绿色净增长面积的4%以上。

我国政府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预期借助“十四五”建设开启新征程,打开新格局,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落到实处[1]。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清晰认识到林业管理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创新林业管理模式,能够借助新理念、新技术、新人才为其赋能。由此可见,在“全球生态治理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退耕还林生态工程→新发展格局→林业管理模式创新”脉络下,创新林业管理模式,是满足全球生态治理需求的有效途径。

1.2 有利于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从1999年开启退耕还林到2020年,我国在该方面的累计投入已达5 353亿元,受益农民数量达1.58亿。而且,2014年开启新一轮退耕还林,已经推动了林业产业化转型发展。首先,在实践中将农业、林业、牧业、副业进行了统筹协调,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解决了林业经济、农民就业、规模养殖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新发展格局下将退耕还林与脱贫致富挂钩,较好地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致富与农民职业转型问题。其次,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林业发展赋予了新意义,承担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任。而且,在此路径下逐渐形成了基于林业的生态旅游产业、生态乡村建设等。最后,林业产业化发展属于市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催生新的经济活力,真正建立森林银行,真正做到藏富于林。

2 新发展格局下林业管理模式创新需求

2.1 管理理念更新需求

林业工程属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中的部分项目,开展林业管理的内容较多,包括育苗、运输、栽种、养护、治理、执法等。其中,每个施工部分又分为若干子项目。为了满足实际的林业管理需求,林业管理部门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后,结合工业化改革浪潮引入了工业设计思想,建立了以项目建设→策划→规划→施工→维保为基本内容的产业链条,同时,围绕诸环节开展了全生命周期管理[2]。此外,林业部门又在测绘、造林、管理中,扩大了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3S技术等的联合应用。但是,在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践中,各种理念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导致林业管理主次混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此类管理理念进行统筹管理,将三种管理理念纳入全新的管理模式中。

2.2 管理技术升级需求

目前,虽然在林业管理实践中应用了多种技术,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在土地流转、林业产业转型过程中,对各项资源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部分搬迁的林地、新建林地、改造林地,以及通过市场化手段,承包给企业经营的林地等管理实践中,管理技术应用种类与数量参差不齐,林业管理水平差异较大。根据新发展格局下的林业高质量管理需求看,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已经成为基本的管理升级路径,因而需要林业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全国范围内的林业管理中,普遍完成了信息化管理建设,但是,多数停留在信息化管理的初级阶段,并没有转型到数据化管理阶段。此时,只能完成林业管理信息采集、编码、分类、传输、查询、使用。相对较好的林业管理实践中,建立了SQL数据库,然而受到各项资源配置方面的条件限定,并没有进一步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尤其在土壤环境、水环境、空气环境的监测方面比较缺乏。这种情况下,对于各项风险的监测、预警相对不足,只能形成事后管理,并不能起到提前预测与规避风险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当前的林业管理技术升级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其管理技术升级需求的分析,另一方面则应将技术要素的配置作为主导因素,配套推进各项措施的配置。

2.3 管理人才培育需求

新发展格局下,林业管理中通过配置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等,加大了对新人才的需求,适时进行了人才的更新换代。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行业诸领域的创新创造较多,加快了林业管理中的技术更新速度,而且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实践主体增多后,创新了多种管理方式[3]。对于林业部门而言,要真正达到高质量管理目标,需要持续扩大对此类人才的培育。以造林方法为例,应用播种法、分殖法、植苗法时存在差异,造林时的资源配置也存在差异,适用地形更是不同。此时,要求林业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上有所优化,更为全面地结合造林情况,开展现代生产管理,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在造林实践中,苗木的发展有一个必然的生长周期,其中的“种子发芽期→成苗期→生长期→成熟期→衰老期”,对于培土、浇水、施肥、补苗、修剪、果实采摘、木材利用等均有所不同。此时,林业管理中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除专业知识外,要求增强对各类技术实践经验的运用与经验的提炼转化等。另外,现代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市场化改革,林业管理人员除了在内部开展管理外,还需要与各类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开展协同管理,除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外,对于法律法规的了解、社交能力、谈判能力、合同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因而,此类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 新发展格局下林业管理模式创新举措

3.1 结合高质量管理理念,创建全过程管理模式

新发展格局下的林业管理模式创新,离不开统一的理念。建议结合高质量发展理念,将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统筹起来,创建新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首先,近年来全过程管理在部分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进行应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从概念上看,全过程管理包括了基于工程建设产业链条诸构成环节的系统管理,与适用于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管理,形成了“系统管理+专项管理”相融合的全过程管理。具体应用时,要求在全过程管理师指导下,从优势互补的角度,提取信息化管理中的平台管理优势,发挥精细化管理中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优势,并结合全生命周期管理设计系统管理方案,建立“平台+系统管理”模式[4]。

其次,林业管理中除了围绕林业生产建设诸环节开展系统管理外,还涉及人、机、材、技、钱、环境等方面的专项管理。建议林业管理负责人从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安全、质量、进度、环境、成本、资源、合同等专项管理小组(见图1)。这样做有利于通过会议讨论明确划分各项管理任务,一方面保障专项管理方案在分部分项目及子项目中全面贯彻及应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协同管理,保障林业管理水平,最终创建“平台+系统管理+专项管理”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图1 质量专项管理示意

3.2 引入数字化管理技术,开展线上加线下管理

林业部门通过互联网加改革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相对完善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在当前林业高质量管理实践中,为了推动林业管理模式创新,应根据初级信息化管理向高级数据化管理的升级需求,引入数字化管理技术,开展线上加线下管理。

例如,某地的林业管理中,已经创建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但是,在土壤环境、水环境、空气环境等方面的预测不足,对于火灾、苗木养护、林业执法,以及整体生态系统的预防性管理不足[5]。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该林业部门设置了多个自动站,借助布置传感器、安装监控装置、配置巡逻无人机等各项物联网配套设备,形成对环境、苗木、病虫害等各方面的数据采集,并通过基础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应用层的要素配置,完成了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建设,优化了原来的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林业管理监测预报预警发布平台示意

进一步看,在当前林业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在现用的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增加能够实现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例如,当前林业管理中的数据采集层,主要通过购买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适用于土壤、树木的各类传感器,以及在不同区域布调的监控摄像头。部分发达地区也选用了无人机进行定期巡逻。这样做有利于把所有林业管理中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生态保护、拟定政策、指导开发建设等各项业务统筹起来,全面采集其业务管理信息。然后,通过基础支撑层设置各个硬件、软件系统,对此类信息进行清洗、编码、分类、存储等。完成信息初步处理后,将其发送到数据资源层,经过各个数据库的识别,提取到各个数据管理模块,经过神经网络模型中的数据集(包括总集与子集)分析与处理生成适用于应用层的数据报表。林业管理人员,只需要根据应用层大屏显示功能,借助连接PC机上的操作界面进行查询、分析、复检、下达管理命令等,即可充分发挥整个监测预报预警平台的作用。从实践经验看,当前使用的这种平台在数据分析与处理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满足林业高质量管理中通过配置数字化技术为其赋能的要求。因此,建议按照“数据采集层→基础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应用层”的基本架构,尝试完善现用的林业管理信息平台等。

3.3 借助专项管理,培育复合型管理人才

首先,建议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开展专项培训。例如,在知识结构优化方面,林业部门应从政策、产业、业务管理三个层面出发,梳理出现代林业管理脉络,让林业管理人员构建起观念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管理体系[6]。从实践经验看,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突出其可持续性,尽可能利用“升级+循环”的模式,为林业管理人才提供既可以学习也能够创造知识的平台。再如,在专业技能拓展方面,应将旧人才的经验与新人才的技术优势整合起来,通过资源优势互补的方式,使其在各项分部项目中实现经验与技术的学习。尤其应对各类外接设备操作进行训练,确保此类人才熟练掌握及应用。至于职业素养方面,则需要从实际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出发,通过业务专项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相应的能力。

4 结语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退耕还林工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的林业管理要求、中观的林业产业转型、微观的林业部门“提质增效”手段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林业管理中创新管理模式,并将其落实到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技术升级、管理人才培育等方面。结合上述分析,建议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思路,从高质量管理理念出发建立全过程管理模式,并通过配置数字化管理技术,提高线上加线下管理效率。考虑到人才始终是林业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的核心所在,因而建议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培育复合型管理人才,从而建立一支现代化管理队伍,持续提升我国林业建设水平。

[1]刘宾,袁秋平.提升林业管理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J].广东蚕业,2018,52(10):5,7.

[2]温哲华.信息时代下的林业管理对策[J].农村科学实验,2021,8(27):181-183.

[3]吕耀斌,刘超,高恒.林业管理措施与虫害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21,12(2):101-102.

[4]钟梦骅.林业管理中无人机的应用价值浅析[J].农村科学实验,2022,7(9):169-171.

[5]高兵.实施智慧林业管理模式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水平[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6):1-3.

[6]周众灵.运用数字林业技术加强林业管理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1,1(18):4-6.

F712

A

2095-1205(2022)12-33-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2.10

猜你喜欢
高质量林业管理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land produces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