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创融合”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路径构建

2022-02-05 07:21渠小玉施德群
商展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会展策划

渠小玉 施德群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5)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后,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促进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词。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等文件的颁发,推进创新创业改革,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为了响应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号召,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广东省在《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工作,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高职院校应大力支持学生创业。

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

1 会展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特点与现状

1.1 会展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特点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汇聚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具有强大的经济衍生效应。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中指出了会展产业创新发展的两个方向:一是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在展览业中的应用。二是发展会展业与文化、体育、旅游等交叉融合的“会、展、节、赛、演 ”的 “大会展 ” 全业态格局。这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即具备“双创”意识及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实践技能。

1.2 会展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2.1 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属性和实践属性有待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拓展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岗位创造能力的课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实际操作中,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由校内创新创业学院教师进行针对全校学生的统一授课,是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做法。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创新创业训练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但由于与专业学习贴合度不高,学生无法获得与专业或岗位有关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另一种做法则由各专业根据教学计划开展工学交替、专业认知、专业实习或邀请校外企业人士进行授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专业属性,但短期的以“讲座式”“参观式”“体验式”为主的学习模式无法兼顾创业实践训练,学生难以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会展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专业认同度低、就业满意度与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岗位单一、就业局限性大等问题无法得到改善。

1.2.2 实践项目缺少真实性

近年来,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虽然在专业教学或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屡见不鲜,但受学生人数、环境、设备、经费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校内开展的实践训练项目常常存在任务难度降低、任务程序简化,或由于任务拆解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完整任务过程等问题。特别是会展专业中的一些策划实施类任务,受行业特性、资金、对象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仍然停留于在校园内做“简化式”和脱离真实对象环境的“真空式”“自嗨式”实践训练,缺少了真实对象和执行环境验证的策划实践犹如空中楼阁,学生既无法了解真实对象的策划需求,又无法验证策划方案在执行层面的可行性,策划方案无法得到市场检验和效果反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1.2.3 学生缺少自主性及项目管理能力训练

目前,校内开设的以教师工作室、工坊类实践项目,普遍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负责项目运营、决定项目承接、进行任务分解及进度管理、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的指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的角色,学生的自主空间有限,主动性难以被激发,既无法形成对项目整体性、全局性的认知,又缺乏对项目进行统筹、协调及团队运营管理能力的训练,还会因为短时间内繁多的工作任务产生心理压力或丧失学习兴趣。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以会展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践为例,探讨以“专业+创业”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路径构建和实施效果。

2 基于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路径

专创融合,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两者的耦合,有助于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提高专业教育效果之间的相互促进,培养具有专业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在此思路的指导下,本项目建立了以本专业学生为主导的“执一”会展活动策划工作室,并以此为平台进行会展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创业训练。

2.1 以工作室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视角,产学协同,丰富实践内容与内涵

“执一”会展活动策划工作室是在会展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本专业学生管理的一个主要承接校内外各种会展活动策划与执行工作的专业化工作室。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国策,而以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壮大乡村文化产业、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工作室利用学校所处广州市白云区高职园区的城乡区位特点,与广州市白云区供销社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以该平台及其下属社工服务站的年度工作计划和活动资源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定位于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活跃和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活动策划和执行的项目实践,如青少年成长教育、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运营、传统乡土文化普及与传播等,为周边乡村的文化振兴提供专业服务。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为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工作室邀请校企合作企业与专业教师共同为团队提供指导,实现了专业教师、学生团队、校企合作企业、广州市白云区供销社助农平台的多方联动,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由真实项目驱动、专业和实践协同指导”的训练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供销社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及其下属社工服务站的工作计划,为团队提供了针对不同对象群体、不同形式、不同需求的多样化落地实践项目和经费保障,极大地丰富了专业教学实践的内容类型,且基于双方的深度合作,团队可以参与项目从需求调研、场地勘察、方案策划到现场执行的全过程,“策划”与“执行”两个环节互检验证路径的贯通,打破了从前专业实践“空中楼阁式策划”和“自嗨式执行”的瓶颈。此外,项目独特的乡村视角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引发了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树立了“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理念,并最终探索出“立足于乡村文化特点,为有文化活动需求的乡村提供专业策划服务,为乡村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的发展路径,丰富了工作室实践训练的内涵。

2.2 构建分层递进式训练体系,培养“专业+创业”复合型人才

本项目的团队成员均在本专业学生中挑选组成,其成员基本模式为:以在校大二学生为主团队,大一学生为辅助团队,大三学生为创业综合训练团队。根据成员的结构特点,工作室构建了“策划技能综合训练+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训练+创新创业综合训练”的分层递进式训练体系,对不同年级成员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分层递进式训练。

其中,策划技能综合训练主要针对团队中大一年级成员开展,内容由以往工作室的项目案例、会展专业策划类竞赛及对大二成员的项目辅助组成。成员通过此阶段的训练,熟悉规范化的项目操作流程,理解专业知识在实践项目中的应用,培养提出创意性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最终依托参加会展专业策划类竞赛对成员的方案策划能力、文案撰写能力和提案能力等专业基础能力的系统性训练及综合性检验。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训练主要针对团队中大二年级成员开展,内容主要来自供销社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及其下属社工服务站针对辖区内不同群体开展的常规性工作计划,如传统美食烹饪大赛、儿童夏令营等及“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此阶段的训练,成员需要深度参与并完成项目从客户需求沟通、方案策划、场地勘验、宣传推广、现场执行到评估总结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成员能够在真实项目的策划和执行中,感知真实的环境和对象,操作项目实施的完整过程,切实通过“策划”与“执行”互检路径验证方案策划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并在下一次的策划和执行中进行改进调整。如此,团队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筹划、临场应变、语言表达等专业岗位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通过参加“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工作室运营和过往项目运作经验的基础上,梳理创业构想和计划,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综合训练主要针对团队中大三年级成员开展。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大三年级学生需进行专业跟岗、顶岗实习,以完成从学业到就业的衔接。在此阶段,团队成员可在工作室内进行专业实习,依托供销社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及校外指导企业资源,承接企业共建项目,独立完成开发、策划和运营,教师仅提供咨询服务。

通过三个阶段不同层次的项目训练,实现团队成员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提升。

2.3“过程+成果”,实现专业、学生、社会的“三赢”发展

工作室作为专业与社会连接的桥梁,教师指导学生按企业化运作,将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专业教学,又通过项目孵化和会展产品研发,将学生成果推入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借助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教师得以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转变观念和更新知识,进一步完善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并在实践中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第二,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操作中,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拓宽了对专业的理解,加深了对产业和社会的认知,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度得以加强和提高。第三,团队以乡村文化振兴为着眼点,以乡村特有的农耕文化、宗祠文化、民俗文化、手工艺文化、戏曲文化等为基础,打造由家园之美、历史之美、身边之美、未来之美组成的活动策划主题体系,为更多有需求的乡村提供活动策略或服务,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推进乡村建设和发展。

3 专创融合训练实践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效

3.1 加强了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度

根据麦克斯的调研反馈,受限于会议和展览行业的发展特点,会展专业普遍存在就业对口率不高的问题,且由于营销、执行仍为当前会议和展览行业内人才需求较大的岗位,学生的就业岗位类型较为单一,就业局限性较大。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于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工具的活动策划与组织,逐渐成为新的就业市场。通过本项目的实践训练,打开了学生对行业和专业发展新方向、新趋势更加深入的认知,并对该类岗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业岗位类型和专业认同度得以拓宽和提高。

3.2 引导学生树立了“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思政理念

通过项目实践活动,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社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在与广大乡村社区的组织和群众密切接触中,了解、熟悉、认识、保护和活化乡村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挥青年在繁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建设、助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3 创新创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3.1 创新创业意识

作为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想法和经历的人仍是少数,其中能够有与专业贴合的创业想法和经历的人少之又少。通过本项目成体系、分层次的训练,学生得以亲身参与工作室运营管理,分析问题与创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以树立和培养。

3.3.2 团队运营和管理能力

工作室以学生为主导,由学生主要实施运营和管理,包括工作室的发展方向规划、对外合作开拓、人员招募、项目对接、建立组织架构和日常岗位管理规范等,还包括制定招聘计划、工作计划、项目推进计划等。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细节,分配分解任务,进行人员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团队运营和管理能力得以训练。

3.3.3 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在工作室运营中,团队学生的合作伙伴与交往对象已经超出了普通在校学生的合作和社交范畴——包括与同学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及与校外合作的企业客户和活动参与对象之间的交往合作:与企业客户接洽项目需求和合作事宜;走进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活动参与对象、了解其特点并在活动执行阶段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等。这是对团队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极大的挑战和锻炼。

3.3.4 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

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策划的方案均无法得到完整且实际的应用。工作室的训练项目让其可以将专业学习的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能力,如把在商务沟通课程中学习到的方法和技巧转化为业务沟通能力,甚至是谈判能力;把在管理学相关课程中学习到的计划、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转变为岗位设计、团队领导和成员激励、编制计划和分解目标等岗位工作能力;把在策划类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转变为创意构想、文案撰写等能力。同时,通过实战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再只是考试的分数,而是更加贴近职业环境要求的评价指标——岗位工作的完成度、项目客户的满意度等;他们的策划方案也不再只停留在文字阶段的课程作业,而是真正经受客户的考验、最终落地实施、服务于不同群体的活动。

4 结语

针对当前会展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特点与困境,通过依托工作室开展基于专创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度得以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得以树立,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项目的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的运营和管理能力均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为未来就业和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会展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本期策划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
会展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