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里看世界

2022-02-05 00:20史艳玲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水杯香气细节

写作是生活的艺术,需要我们精心架构。以小见大,则是写好作文的基本方法之一。“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的这句话揭示了以小见大的内涵,即从小处着眼,最终落在大处,给人启示。

以小见大,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做法,即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其特点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广阔、更深远的艺术境界。

同学们在遇到一个比较大的主题时,往往直接从这个主题最广泛的层面入手,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且难以表达自身感情。下面,我们以几篇课文为例,阐释以小见大的魅力。

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突出叶圣陶先生的美德是文章的核心。

我们首先要认识叶圣陶。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代表作有《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此外,他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等职务。他几乎把毕生的精力都用来考虑和筹划与教育有关、与青少年相关的事情,他的语文教育理论和身体力行的教育實践活动在教育界留下广泛的、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从这些介绍中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可以说,此文介绍的人物是名人。

如何才能在一篇文章里把这样一位名人写好,切入角度非常重要。关于叶圣陶,可写的素材一定很多,但作者张中行很巧妙地选取了一些小角度、小事件,让读者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丰满形象。

作者都是从哪些小角度、小事件着手的呢?

帮忙修订稿子、修润课本中的文字;客走送客;因出门未见到“我”,并为“我”住在公寓而伤心;提出文章要念出来,要像说话一样;谈论关于文章繁简的问题;区分“做”和“作”。

这六件事显然都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再看叶圣陶对待这些事的态度:

帮忙修订稿子、修润课本中的文字,认真到标点都要写清楚,请“我”修改一定要亲自商量。

客走送客,送到大门外鞠躬说谢谢,不能边起床边作揖说谢谢。

因出门未见到“我”,并为“我”住在公寓而伤心———为朋友的境遇而忧伤。

提出文章要念出来,要像说话一样,写文章要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以“了”“太”二字为例,谈论关于文章繁简的问题。

区分“做”和“作”,监督执行这两个字的用法。

我们从这些小事中自然看出叶圣陶先生的品质:

严谨认真,谦虚恳切,以礼待人,待友以诚,作文严谨,责己甚严,身体力行。总之,待人宽待己严。这样的道德风范让作者景仰不已。

此文是从小角度入手写名人。而这些小角度小事件,既让人觉得亲切,又能折射出叶先生身上的传统美德。例如课文《邓稼先》(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也出现了以小见大的写法。比如在“民族感情?友情?”一节里,为了答复作者提出的寒春是否参与中国原子武器工程的疑问,邓稼先特地求证后认真回复了作者。这同样可以看出邓稼先先生做事的严谨态度。

这篇文章里的人物较多: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姐姐梨花以及“我”和老余。但这些人物大多连确切的姓名都没有,只有姐姐据说名叫梨花,其他人的真实姓名已无法考证。即文中都是普通人。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反映平凡人身上的高尚精神。

要写出这样的品质,同样要从事件出发。文章的核心事件是寻找驿路边一间小茅屋的主人,而这间小茅屋给赶路的行人提供了休息场所,为大家带来了方便。文中提及的所有人都做了同一件事———照看驿路上的小茅屋,所做的也都是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件折射出的却是大精神———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就是《驿路梨花》中的以小见大,是普通人的小视角。

父爱是常见的话题之一。不同的人写父爱,会有不同的侧重,但感人的父爱一定有打动人心的角度或细节。

读过朱自清的《背影》,一定会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情节记忆犹新。身材肥胖的父亲,需要上下攀爬、越过铁道才能给远行的儿子买来橘子,作者对父亲这一动作刻画得细致入微。这便是展现人物特征最重要的细节。少了这个细节,父爱就不够完整深刻。而这个细节显然是一个极小的切入点,而父爱又是一个大话题,所以本文采用的自然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背影》里的父爱绝不仅靠这一处小细节支撑,但这个细节是情感累积爆发的最重要环节。读懂《背影》里的父爱,不仅需要我们的阅历与体验,还要关注到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十分和睦,此时家里又正是祸不单行的时刻(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家)等故事背景。在那个乱世里,父亲的境遇非常艰难,在此前提下再体会父亲执意要送儿子远行并艰难地越过铁道买橘子的行为,就更能理解并感同身受了。

由这几篇课文可以看出,要写好一个大主题,一定要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这样才有发挥的空间,同时能最大限度地缩短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在建立亲切感的基础上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核心。

阅读中,庞大的主题无法让所有人感同身受,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有握得住的“沙”。在写作中,就要努力寻找这样的“沙”,聚沙成塔,让文章达到广博和深刻的目的。

怎样才能找到这样的“沙”呢?这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与思考。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大致能找到一些写作规律。比如:写名人时可以选择小视角,写普通人也可以选择小视角。可见,“小”是根本。但这个“小”一定要赋予意义才会发挥“大”作用。

我们不妨分解来看。所谓“小”,可以是小事情、小人物、小物件,也可以是小细节。以小见大,其实就是通过小事情、小人物、小物件、小细节来表现大主题、大情感、大品质的过程。

要做到以小见大,就要学会聚焦小事件、捕捉小细节,在这些小的视角里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诉说真情。

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散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是通过散步这件小事,引发诸多思考:孝亲敬老、尊老爱幼、责任。最终呈现的思考是深入的,但切入点只是这件小事,这样才能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而此文中的几处细节,也是引发思考的关键点。比如对散步路径的选择,一个小细节就体现了一家人老幼相亲、互相关爱的场面。

对同学们来说,写好细节是最难的,也是写作中最有用的。简单地说,细节就是最能呈现一个人、一件事核心特点的过程,也是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过程。

要写好细节,就要学会把细节放大,分解描写或辅以其他情境渲染。

就描写人物而言,人物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的表现都是细节;就事物而言,事物本身的样态、人与事物之间的微小联系,都是细节。

举例来说,你和某个人交往,能打动你的一定是细节。例如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等等。

要做到以小见大,还可以通過小物件呈现大主题。

简而言之,就是从小物件上寻找某种与人产生精神联系的特性,达到表现某种品质的目的,一般是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

课本中的《爱莲说》《陋室铭》(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都是以小物件见大品质的范例。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会用香草比喻君子,用艾草比喻小人,这种写法都有比喻义。同时,也可以用小物件寄寓大情感。

此外,以普通人见大主题,也是以小见大的角度之一。

反映一个大主题,切入点非常重要。从大角度切入,不利于发挥。如果以普通人为出发点去表达,就容易把大主题中的细节写出来。

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反映的主题是爱国,是反抗侵略。而作者写的是一群志愿军战士,他把最细致的笔墨都给了那些普通的战士,给了他们“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的称呼。这才能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可爱,感受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再比如《骆驼祥子》(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祥子就是一个老实坚忍的小人物,他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但作者要反映的是一个大主题———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写作过程中,尽量寻找“小”的落脚点。写人物可只写局部,详写最重要的细节,如一个神态、一句话、一个习惯、一个动作等。写事件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最重要的部分展开即可。

最后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选的“小”,无论小人物、小事件还是小细节必须具有典型性,要能真正突出主题;二是一定要选取可以挖掘出大主题的小素材,这样才会显出其深刻的意义。

这样的人让我心疼

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初一李沐阳

小木桌上摆着搪瓷缸,搪瓷缸下压着一沓零钱。

奶奶家的角落里总有一捆纸壳子,从小到大整齐地用细细的尼龙绳拴着。它们好像是跟屋子一起长出来的,从我有记忆起就有了。

我“第一次”发现它们是在妈妈那儿。一天,妈妈把快递盒拆成纸板,堆成一座“小山”放进汽车后备箱里,说是开车去奶奶家时捎给她。

后来,我们去了奶奶家,妈妈给奶奶的那些快递纸盒也在那捆纸壳子中。

“我去公园散散步……”奶奶早穿好了外套,提起了那捆纸壳。现在不是清晨,更不是饭后,奶奶怎么就出门了?我忙说:“奶奶,咱们一起去!”

公园里的阳光照在纸壳外的胶带上,奶奶一手牵着我,一手提着纸壳。“啪嗒”,我们前面有一个年轻人,喝完饮料就把塑料瓶扔在了地上。奶奶看见,缓缓弯下腰捡起那个瓶子,嘴里还念叨着:“这年轻人,怎么随便扔东西……”

奶奶牵着我的手,在收废品的推车边停下脚步。“大娘,又来卖纸壳啦。”收废品的小贩向奶奶招了招手。奶奶笑着把纸壳和瓶子递了过去,再从小贩手中接过钱,塞进了身上的小包里:“走吧,咱回家。”

家里的小木桌上摆着奶奶常用的搪瓷缸,搪瓷缸下压着一沓零钱,奶奶点了点,把钱放进我的衣兜。我拿出来一看,是四张一块钱和两张五块钱,纸币看起来像被使用很久了,有点儿破旧。“拿去吧,给你的零花钱,用废纸壳换的。”

我看着奶奶,想起她连剩的一点儿菜汤都舍不得扔掉,想起裤子磨破了她用碎布缝好,想起鸡蛋打折时她急忙去排队的样子……她生活的时代让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即使现在仍在保持。

奶奶,您已经老了,孙女希望您生活得轻轻松松的,不要累坏了自己……

教师点评

小作者选取了常见的生活素材———老人拾废品,来表现奶奶的形象及祖孙之间的亲情。的确有一些老人即使生活无忧也会捡拾废品,有的是为了赚取生活费,有的纯粹是生活习惯,就像文中的奶奶一样,不愿浪费。此文选材角度很小,表现的主题却是爱,符合以小见大的作文标准。文中有一些小细节处理得当,比如写奶奶家角落里的“纸壳子”、奶奶和“我”外出时偶遇年轻人乱扔饮料瓶、奶奶给“我”零花钱等情节。从这些小细节中,读者看到了老人节俭的生活习惯,也看到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表达了“我”对奶奶的关爱。这些小细节展示的大主题令人动容。(张芳妮)

痕迹

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初一郎博涵

家中总飘荡着香水味,淡淡的,飘在各个角落。

妈妈只喷一种香水。清早梳妆时,她拿起香水瓶,轻按喷头,香气立刻环绕全身。从早到晚,那味道一直在,只是淡淡的。

香气把妈妈的痕迹印在空气中。

我从小就很喜欢这香气。小时候,妈妈下班一进家门,我便冲出房间,扑入她的怀中,贪婪地闻着那淡淡的香气,丝丝缕缕的,印在脑海里,经久不散。

上小学时,我做作业时需要有人监督,否则会经常走神儿。晚霞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印在摇头晃腦的小男孩脸上,留下一串金色的痕迹。不一会儿,淡淡的香气钻入鼻中,我赶忙低头假装用功,铅笔飞快地在纸上划拉几下。有时我顽皮地猛回头,寻找躲在门旁散发着香气的妈妈,她急忙往墙后躲,随即飞快地走进厨房,继续忙碌在锅碗瓢盆中。

那金色的痕迹,那如雾般朦胧的幽香,如淡淡的青烟,温暖我的心房。

夜深人静,床头那盏小夜灯还亮着。灯光柔和,洒满整个房间。睡意袭来,我眼前的一切模模糊糊地揉在一起。隐约间,有淡淡的香气一丝一缕钻入鼻中。

“啪”的一声后,周围一下子暗下来,只剩下懵懂少年的梦中飘着淡淡的香气,那是妈妈的痕迹。

那痕迹、那香气也会偶尔消失。

妈妈出差了,原本热闹的家里一下子冷清下来,那淡淡的香气也渐渐消失。早出晚归,日子依旧。日光、灯光交错间,是漫漫长夜的孤独寂寞。

那香气不再淡淡的,似凝结在一起,被埋在心房。

原来,香气在,人在,爱就在。

妈妈从我身边轻轻走过,那淡淡的香气再次飘来。窗外微风吹拂,一股浓郁的花香袭来,竟遮不住房间里淡淡的香气,从鼻尖直到心间。

教师点评

小作者写母子情,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清晰的线:香水味。这个视角很小,很巧妙,对小作者来说,却是生活常态。哪里有香水味,就意味着妈妈出现在哪里。文章着重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妈妈监督他学习,这中间又有孩子的调皮与妈妈突然被发现后微妙的变化;二是妈妈帮孩子关灯的情景。这些生活小事一直出现在小作者的生活中。文末描述了妈妈出差,香气消失,生活也从充实变为孤单,凸显母子情深。全文的大主题是:香气在,人在,爱就在。(史艳玲)

痕迹

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初一李依璠

记得乡下整齐排列的田垄,一棵发芽的黄豆枯萎了,太姥家墙根立着的扫把,还有桌旁的旧水杯。

是不是有些东西消逝了,连痕迹都留不下呢?

从我记事起,它似乎就一直在那里,是太姥省吃俭用到城里买来的物件,宝贵得很。它身上印着些幼稚的图案。对于年幼的我,它就像充满诱惑的“糖果”。

我央求太姥拿给我玩玩,太姥有些舍不得,用手擦了擦,小心翼翼地递给我。她慈爱地看着我,余晖正映在她苍老的脸上,像闪耀的星星。

它是一只旧水杯,金属制成,外面镀了一层漆,简单朴实但不丑陋。

即将离开乡下太姥家时,我突然肚子痛。我捂着被子躺在床上难受得翻来覆去,不停地喊着太姥。她像一阵风一样向我奔来,手上攥着那只旧水杯,里面盛着热水。我接过水杯,刚碰到嘴边,就觉得太烫了。她说很热的水才治肚子痛。

太姥几年前就走了,我们见了最后一面。打开太姥留给我的包袱,那只旧水杯赫然出现在眼前———时间磨平了它的棱角,表面的漆掉了许多,露出黑红色的铁锈。

她还留下了什么呢?是心急如焚地向我跑来时,手上的深红色的烫伤痕迹吗?还是旧水杯上的手指印呢?

这些痕迹渐渐消逝了,只留下那些爱,我每时每刻都记得。

小时的乡下已变成县城,商店里摆着各种物美价廉的不锈钢水杯,却没有一个和旧水杯一样。而太姥已看不到这一切。

教师点评

文章以小物件———旧水杯为主线,写出太姥与自己的祖孙情。它是太姥珍爱的小物件,是她省吃俭用从城里买来的,平常舍不得用。但在“我”最需要照料时,太姥拿来了水杯,还因此被烫伤。这件事很小,但小作者用细致的语言把情感表达得很饱满。太姥离去了,这只旧水杯成了她的珍贵遗物。文末升华的,不仅是太姥对“我”的爱,更有“我”对太姥的思念之情。人与事都已远去,但爱的痕迹令人无法忘怀。(史艳玲)

猜你喜欢
水杯香气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春日香气
移水杯
移水杯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香气锁定狙击心中的他
细节取胜
与生活自然为伍的夏日香气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