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的产业学院建设探究

2022-02-06 17:20□巩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学院

□巩 芳

一、引言

(一)国内现状。2014年,国家六部委联合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将我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确定为“坚持产教融合发展”。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全国范围内深化产教融合的各项工作做出了更加具体的部署。校企合作迎来了新一轮的春天,同样是机遇也是挑战,全国高职院校各显其能,在凸显自身特色的情况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和产业联盟等,在经过不断地磨合产业学院成为其中的一枚硕果。

(二)国外成功案例。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试验和探索,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加拿大的“指导部模式”等。都是在经过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的双重模式下,最终培养出行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填补行业内一线作业工人的空缺。从而也验证了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产业学院,经过探索这是一种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于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教、科、研的提升是一种快捷途径,对解决企业的用工荒和产、学、研也是一条快速的通道。但因为企业性质不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等情况,在前期的产业学院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建设机制不健全。经过多方调研,以全国各高校陆续建成的产业学院为例,在前期的运作中虽然取得了不错成效,特别是在推行学徒制试点方面走在了职教改革的前列,但在产业学院统筹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建设体系,指导性不强,可复制性不够,对学院的运行和考核评价力度不够,对后期学生的就业,特别是行业内就业拓展度不够,使产业学院过程控制未达到预期目标。

(二)企校双方责任不明确。国家出台的建设方案中虽然明确指出了产业学院的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合作的方式也有“订单式”“合作式”“融合式”等多样化,双方合作前也都明确了相关的职责和要求,规范了管理的内容,但往往在实际的运作中,出现学校管理过多,企业少管或者脱管的现象。企业一般在院校建设前期进行一些资产或者资金的投入,开始招生后,学生三年都是在学校,学校的管理基本属于全过程,企业距离远,并且没有专门的学生管理结构,易出现企业日常管理的缺失。

(三)教、培目标不统一。企业和学校利益出发点不同,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追求的要求不一致。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重点考察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数量,在社会范围内提升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加大学校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在学校每年的招生工作、社会服务中学校整体的影响力,解决学校生源入口问题。学校按照原有的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制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和教学管理以及课程学时不仅安排有思想政治类教学,还有公共基础理论课教学和体育教学等,但受制于高职教育三年制的制约,学生的时间和总课时有限,造成理论课程、课堂学习时间较多,现场实践、实际操作时间不够的情况。而企业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主体,建立产教学院的目的就是想吸收高技能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最好是直接针对企业自身的岗位培养的需求人员,企业更欢迎,在此核心利益的驱使下,企业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对设备操作熟练、对设备性能熟知,入职技能定岗作业。

(四)追求利益点不同。企业因为即效性特征追求的是产值利益的最大化,比如: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可以在市场上寻找,或者高薪从别的企业挖掘,自己费时费力的去培养,既投入了资金又投入了时间,还不能完全保证人才留存率。而学校追求的是长效机制,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素养的培育,培育范围也是针对一个行业,虽然在校内也模拟了各种现场的场景,但总的还是学校模式,又因为缺少市场的再生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不够先进。因此存在企业参与度、积极性不高,高校“一头热”的现象。

三、产业学院的创新研究

(一)加强校企双方的利益共通化,实现双赢。高职产业学院建设应当以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区域产业研究基地、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地为建设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产业学院结合社会、企业需求的实际,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灵活性修订,紧跟市场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设置专业,围绕行业、产业、企业的需求建设课程,提高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为教学提供支持,和学校共同确认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训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校内接触和学习的就是行业顶级技术、企业最新设备,实现出校门即上岗。

(二)打造双方命运共同体。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是多方行为,是“1+1>2”的存在,要想切实发挥好产业学院的作用,必须要寻求到一条互利双赢的道路,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惠互赢”,不能只谈情怀,要将双方利益均衡化,共管共建共享,打造一个双方命运的共同体,以相互需求为基础实现长久合作。

(三)创新技术、革新服务,打造服务一条龙。企业在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中更多的是前期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如何将投入取得更好、更大的收益,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企业可以计划地培养自己需求的员工,在用工岗位上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并减少用工成本。同样还可以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和老师、学生组成混编的研发团队,对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或者检修流程进行改革、创新,并将革新的成果在实践中验证,形成产品向社会推广,取得更好的收益,占领行业的技术高地。

四、产业学院建设的对策

(一)建设育人平台,拓展协同育人途径。

1.将校企合作提档升级。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搭建政府层面、行业领先企业,采用多方参与的形式,组建行业产教融合联盟,共建产业学院。在育人、培训、技能竞赛、行业标准、科技研发、技能鉴定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惠互赢”的深度合作模式。

2.建特色产业学院。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企业,以专业为依托,建成集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研发、创新孵化、标准研制、社会服务、招生就业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作用,共同培养具有强竞争力的高素质行业技术技能人才。

3.积极筹建本科专业。按现代职教体系的要求,加强与本科高校的沟通,积极申办专本分段培养、专本联合培养项目,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优化体制机制,提高融合成效。

1.制定多个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方案。突显专业特色,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建设思路,制定符合自身特征的建设方案。

2.制定产业学院的建设和管理办法。以推进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别从建设目标、内容、组织管理、运行规范等方面着手,鼓励一专业一试点,重点解决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3.制定产教融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产教融合的过程管理,构建结果导向的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机制,强化共编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联合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成果认定,注重结果导向,提高校企合作成效。

4.落实保障机制。成立产教融合组织管理机构,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明确责任和义务,从资金设备投入、利益分配、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落实动态运行管控,实现校企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开放共享资源,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1.共建高水平专业(群)。以产教融合的平台为依托,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多种途径,多方联合,共同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协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2.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库。将生产和教育相结合,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制教材、共同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以及协同开展教学考核等切实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企业迅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力量。

3.共培共组师资团队。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组建有产业教授、技术能手、行业领军人物、教学名师领衔的师资团队,创建创新型、科研型等教学团队;双方互兼互聘,增强技术研发,合作传承各项技艺,促使项目成果进行有效转化。

4.共育行业高技能人才。双方共同制定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标准,借助实训平台和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暑期实践、技能竞赛等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5.共建实验实训基地。以多功能化为要求,场景真实化为目标,校企共投实验实训设施、设备,遵循“共建共享共管”的原则建成校内外产教一体化实验实训基地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学生就业发展奠定基础,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支持。

五、结语

高职院校在高教改革的背景下要适应需求,突破革新,产业学院是重要抓手,它有利于调动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的教育积极性,凝聚合力。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探索能不断促进产业学院的发展壮大,有效提升高职类学生的专业技能、扩大就业领域,快速填补市场用工荒的现象,助力企业的快速发展,拓宽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学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