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环境下图书馆纸质资源“量”转“质”的实践
——以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图书馆为例

2022-02-06 17:30王振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书库馆藏纸质

□孔 莉 王振原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全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快速改变着社会公众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使得信息处于开放获取的环境下,以往的信息资源获取完全依赖图书馆的模式被打破,图书馆的职能由提供信息服务为主向信息提供、文化交流、学习中心融合发展转变[1]。对高校图书馆来讲,图书馆不仅承担着服务教育、科研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学习中心的重要职能。随着线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读者对图书馆学习中心、交流中心的空间需求更加迫切。在国内很多大学图书馆扩建新馆的同时,对旧有的图书馆如何扩大阅读空间,不同的馆采取了不同办法。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图书馆对原有的空间布局采取借助芯片对图书精准定位的办法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服务升级。本文以此为例对纸质书库的改造及效果进行分析,旨在对一些老旧图书馆且计划旧馆改造的提供参考、借鉴。

一、纸质资源服务价值的转变

(一)开放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呈现多样性的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资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网络资源、电子资源数据库、全媒体、社交平台、纸质资源相互融合,构成了公众获取信息的多种选择。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声像等资源,已转变为多种介质资源和知识服务一体的服务方式,知识之间的关联将是下一代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模式。因而,占据大量空间的纸质书刊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变化,原有的借阅一体向学习书库加密集集中存放转移。

(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纸质资源的生命周期在缩短。众所周知,信息资源从产生到衰退有一个周期的过程。对于纸质文献,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与其相关的信息类、应用技术类的图书更替周期。因此,应及时获取处于生命周期末端的文献信息,将其改变到密集书库。这既减轻书库空间紧张,保证图书的质量,又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变化。当前,高校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文献资源的主要方式是数字资源、纸质资源,两者之间是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在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时代,电子资源的使用由于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以及检索快捷的特点使得读者的利用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传统的纸质资源包括图书、期刊以及本校的硕博论文等。虽然具有系统性、前后翻阅方便的优势,但是,借阅率仍呈下降的趋势。同时纸质资源由于占据的空间位置较大,其缺陷也更为凸显。在当前图书馆空间紧张的局面下,提高纸质资源的内容质量,是解决纸质图书占据空间较大的办法。

二、图书馆纸质资源“量”转“质”的实践

图书馆纸质资源的“量”转“质”,从空间改造来讲就是书库阅览一体化向学习中心书库一体化的转变。书库阅览一体化是指以书库为主体,阅览为辅的格局,这种格局下图书书架占据了图书馆的大部分空间;而学习中心书库一体化则是以阅览学习为主,书库为辅的格局。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图书馆2002年建馆伊始就把敞开式馆藏借阅一体作为设计总体目标,将书库与阅览合为一体,建成后,书库设在每一层的中间位置,窗户的周边设置阅览座椅,整个格局是以书库为主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由图书向数据库以及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转移,纸本图书的借阅率逐年下降。读者对图书馆的学习中心、交流中心的空间需求越来越高,书库的占比与学习中心空间的利用矛盾日趋突出。针对这种形势,图书馆开展了书库纸质资源“量”转“质”的改造。

(一)图书馆书库“质”的理解。长期以来,图书馆的藏书是围绕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的,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馆藏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对学科化的重视,突出了学科建设对学校发展和各项工作的重要性[2]。因此,原有图书馆以馆藏量来衡量服务的标准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馆藏体系向学科化的转型、升级成为图书馆藏书的方向。图书“质”的体现就是以学校的学科为支撑,在保证学校重点学科及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将已撤销的专业藏书大幅度削减,转为二线密集书库,对普通学科的图书压缩复本量,对已处于信息生命周期末端的图书坚决下架,从而形成新的学科化的藏书体系,既能保证读者对所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也保证了图书信息的不断更新换代。

(二)书库“量”改“质”的具体规划。保证图书馆的藏书满足读者的需求是书库“量”改“质”的前提,而在原有旧馆的基础上扩大读者的学习空间首先就是对书库进行改造,压缩升级。书库的改造涉及到图书馆各部门的方方面面,每个面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图书馆联合各部门,组成整改工作小组,将整改具体划分为几个方面:一是数据测算:摸清图书馆的馆藏及各个类目的数据情况,制定详细规划方案及实施原则。二是实际馆藏布局:依据数据测算,结合实际的馆藏布局,确定扩大面积,在保证学科资源建设的完整及学科资源建设长远性的前提下,确定需扩大的学习空间面积及范围,测算出计划下架转移到二线书库的图书量。三是二线书库:首先将密集库的图书加芯片,做到精准定位,保证利用。其次确定二线书库的规模容量,现有可利用的二线书库能容纳书架及图书量,是否需要扩大。四是图书地址的修改。

(三)具体实施阶段。

1.选择实施人员。实施人员应为具有图书馆业务能力及熟知图书馆馆藏的工作人员,组织他们学习掌握整改的方案及原则,以便保证计划的有序、有效、顺利实施。

2.下架图书内容的分析判断。图书的下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由于图书内容层次及对专业的理解不同,每一类目都不能按照一种办法一刀切,一哄而上,而忽视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因此,对每一个类目需制定下架图书的标准。

理清并制定调整到二线书库图书的标准是下架工作的重点、难点,不次于采访工作。首先与学院、系部联系,了解各学科的主干学科及所用教材,细化到编著者,保证这些主干学科图书的图书量。之后,将馆藏图书按内容进行划分:经典类图书,此类图书要充分保留,保证其复本量;基础理论类,由于基础理论内容的稳定,随着社会及环境的变化,会在继承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多次修订;此类图书仅保留最近两个版本。内容过时的图书,这类图书的界定一般遵循的原则是:社科图书的生命周期一般为十年,计算机及信息类的图书生命周期一般为五年,但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本校已取消的专业,此类图书仅保留样本而已。应用类资源,应用类是在某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发展,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周期一般为五年左右甚至更短;此类图书可根据年限进行下架。一般类的图书,主要指社科类,比如文学类、励志类等,这类图书可酌情下架[4]。

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统计与实际相结合,图书馆的工作毕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可仅纸上谈兵,应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图书馆经过多年的积累、图书剔旧,系统统计的数据有可能和实际不符,系统统计的下架图书一般要超过实际下架的量,在实际下架工作中要以实际为准。

三、书库整改后的变化及思考

(一)学习空间的扩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书库压缩后并没有因为图书大量转移到地下书库而影响读者的借阅,通过这半年多的应用,与往年同期相比,其借阅率并未受影响,年借书量仍维持在往年的水平,而读者的到馆率却大幅提高,恰逢下半年的考研阶段,读者的到馆率比往年提高12%,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学习中心的突出地位,读者满意度大幅提高。

(二)书库的改造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从纸质文献服务为主体到现在多元化的文献资源服务,从手工向网络再向智能的发展,图书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技术在推动和支撑。借助RFID,将馆内藏书精准定位,保证图书所需即所得,极大改变图书馆纸质书刊的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也赋予了密集书库的活力,促使图书馆空间改造成为可能。

(三)构建二线书库的长效机制。此次馆藏图书的整改,提升了一线馆藏图书的质量。但是,整改后并不是就此为止。构建二线书库的长效机制是保证一线书库图书质量的根本,如果不能定期将处于生命周期末端的图书进行转移,及时改变图书的位置信息,势必以后仍又重复这种大规模的整改,这样既消耗人力也消耗物力。

(四)建立图书馆、专家、读者多元共存的筛选机制。图书的采选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源头,这直接影响一个馆的藏书体系及图书藏书的质量。需要图书馆人员、专家、读者共同构建采书机制。同样,图书的下架工作也同采书一样,也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专家、读者判断处于生命周期末端的图书,保证一线书库的图书体系及质量,确保转移到二线书库的图书相对准确,避免二线书库向一线再转移的劳动。

四、结语

理念的变革推动服务的变革,也推动着图书馆内部服务体系的变革。随着人类进入全媒体时代,获取知识主要通过印本书时代已成为过去,对图书馆书库空间的改造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及学校办学的要求。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中第二定律为:让每个读者有其书。其含义之一就是保证读者有书可借,有书可读。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不仅让读者有书看,也应满足读者有其位的愿望。

猜你喜欢
书库馆藏纸质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人梯书库”丛书
探析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库中库:书库分层管理模式探究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