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观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研究

2022-02-07 04:53□邓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实工作

□邓 靖

互联网不但是一门信息通信技术,而且还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媒体,网络因为将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了延伸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已经变成现实世界的延伸,甚至可以看成是人类的新型社会,并且在无形当中影响着人们所熟知的现实社会。

一、认清网络的本质是破解网络意识形态难题的关键

从本质上说,网络意识形态依然是意识形态,因为,搞清楚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掌握网络,只有认清了网络,才能认清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最终破解网络意识形态这一难题,才能从中去把握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一)作为信息通讯技术的角度。互联网自诞生以来,我们通过接入网线的形式与互联网进行互通,因此,人们时常会将网络简单地当作是信息技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就是由一根网线所控制,只要切断了这根网线或者关闭上网的设备,就能控制住网络的意识形态,而有关网络意识形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事实证明,要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单靠断开网络,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当代大学生,连接互联网的方法多种多样,一方面被动接受着种类繁多的资讯,一方面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主动获取各类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加速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作为新媒体的角度。自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言,此时,网络便变成了任何人都可以简单操作使用的新媒体,人们便可以去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在实际运用中,网络又具有媒体的特点。很多人认为在网络中能取得绝对的言论自由,认为这是网民应有的自由权利,而当他们面对网上那些错误的言论、思潮的时候,他们可能既无法判断,更无法做出准确选择。除此以外,还会出现通过删帖的方法来影响网络舆论的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删帖来影响舆论,会越删越多,越删信息越混乱,因为在网络世界中,以新媒体为载体,所有的个人、群体、组织,都会有着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存在不同圈层利益跟价值相矛盾的时候,就会出现偏激言论的情况。

(三)作为舆论场的角度。在互联网刚普及的时候,由于立法和政府监管等问题,网络一度处在无序发展的状态,一方面,各种色情、暴力、反动的信息充斥着网络,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互联网出现了各种想说就说的思潮,其实就是通过将错误言论合法化,认可了意识形态多元化和人民思想的错位,也意味着将官方媒体同人民的意识形态对立起来,这样就给人一种互联网世界是不受党和国家领导管理的党外之地、法外之地,也否定了党管意识形态,使得网络意识形态问题更加的复杂化。

二、网络社会具备现实社会所需的全部要素

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现实社会的全部要素,例如人口、交往、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

(一)网络是真正的现实社会。作为现实空间的延伸,网络中的交往行为实际上已经同现实中的交往无异。在过去,网络空间中人与人的互动仅局限于网民本身,当今的网络社会已不再是脱离现实世界网络互动,而是同人们的生活紧密关联的网络社会互动,现实社会的基本社会行为,都可以完整地在网络世界当中展开。虽说网络空间在形式上的虚拟的,但是其内容又是真实客观的,现实社会当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参与到组织当中,并通过各种组织去展示自己的各种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特性就是人们是身临其境的去亲身体验整个过程。而在网络社会当中,人们的身体虽不能直接参与,但人们的思维是能随时在线的,这也就产生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最大的一个区别——缺场空间。所以说,网络社会是真正的现实社会。

(二)网络社会聚集着大量社会人口。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当前,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已经加入到互联网世界当中,而且仍在不停的增长当中。网络世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连接在一起,通过互联网将他们共同的利益、价值观念、目标聚集在同一个圈层,彼此形成一个固定的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空间的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通过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交往空间和交往渠道。所以,网络世界就如同现实世界一样,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国家大事、知晓国际局势,甚至还让网络变为学习、娱乐、购物的重要渠道。

(三)网络社会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网络社会也是真正的社会,这就意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立场都会在这里交融,甚至是交锋。在网络上的交锋越来越成为国家主权、政治力量、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掌握了更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就意味着掌握了在网络社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能够通过网络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推向全世界,并影响着全世界的意识形态。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国家之间利益斗争、政治角力的主要场所,这事关着政党和国家的安危。

(四)网络社会拥有极高的经济总量。近年来,网络的迅速发展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商业模式,各种形式的网络营销使产品生产、商业渠道变得越来越网络化、数字化。尤其是当“互联网+”出现以后,加强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在经济上的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更是将网络社会的经济价值变得难以用数字来估计。同时,网络金融的出现,让人们改变了以往的储蓄习惯,将自己的剩余资金放到电子钱包当中去,广大网民将存款、投资等从银行、股市转移到网络当中去,或是直接储蓄,或是购买网络理财产品,所以,网络空间当中的经济要素越来越多,经济总量变得无法估量。

三、将网络定位为新型社会才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治本之道

(一)构建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只有将网络社会定义为新型社会,通过在网络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治理体系,让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够突破技术和新媒体的认知局限,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上升到社会的治理工作层面。面对网络意识形态,仅从新媒体的特性这样的角度入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现阶段,应该要加强对网络社会的本质,网络发展的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将网络社会看作是一个现实的新型社会,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去看待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通过多方发力,集中力量解决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矛盾,确保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二)对网络诉求要准确把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阶层也在逐渐的多元化,新兴阶层的出现,即使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他们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以个人利益为主要诉求的,利益也不相同,由此便会产生不同的矛盾,而这些对不同利益的诉求和矛盾会逐渐地进入网络社会,最后会演变为对立和冲突。过去,对网络社会把握的不够全面彻底,单从技术领域或者新媒体来认识网络,缺乏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网络社会新兴阶层的利益诉求,这也就让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无法解决本质的问题。因此,应当在网络社会中注意对他们利益的认识和研究,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加强引导,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这样,才能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富有成效。

(三)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去引导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当今时代影响力最广、最易于接受的舆论传播方式之一,其影响力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长久以来,党和政府在网络舆论工作方面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例如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提高网络媒介的素养、提升网络的法治化水平、创新网络管理的体制机制等。由于我们过去未将网络当作社会,这使得网络舆论工作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往往只是归口的党政部门在行动,并未从社会综合治理的层面去思考。要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将网络当作是一个新型社会,按照治理现实社会的方法来对网络进行治理,要通过国家、社会、个人形成合力,从社会层面进行综合治理,巩固我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四)将网络安全视为重中之重。拥有一个安全的意识形态环境有利于国家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今社会,网络社会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敌对势力通过网络输出意识形态,鼓吹他们的政治模式与思想价值观念。鉴于此,我们势必要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作为治国理政的新举措,并强调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

四、结语

近年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人民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风险,归根结底,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未将网络社会当作是新型的现实社会。因此,必须要积极转变思路,将网络社会定义为新型社会,不仅要加强网络新技术的运用与管理,还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的社会化管理,齐抓共管,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猜你喜欢
现实工作
“剧本杀”里的现实逃脱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不工作,爽飞了?
梦与现实
选工作
现实的困惑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