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能力培育的思考

2022-02-07 09:06□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素质培训

□王 洋 王 倞

学生党员是在高校基层组织中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加强党在青年中开展组织建设的重要群体,是凝聚基层力量的重要所在,高质量、强能力的学生党员亦将成为经济社会及全面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储备。在高校基层组织中,学生党员直面教师和同龄群体,是在青年中开展和密切党群关系建设的桥梁和沟通纽带,在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基层文化建设并融入相关宣传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个体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既决定着个人的政治生涯、职业发展,又关系到国家后备人才的质量建设水平,更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高质量永续运行。因此,对于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和培育工作的开展,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

一、新时代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育特征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变得至关重要。大学生党员是优化党员队伍的新生力量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也进入到一个更高级的实践阶段,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也逐步进入到注重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的新层面。对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能力开展基层组织培训,应充分、有效地体现有综合性、社会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

(一)综合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层党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后备力量,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应首先体现在对其政治素质——无产阶级党性认识的培育上,同时,也应在内容和方向上符合德、识、才、学的基本构成,亦须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生党员要成为合格的党的建设者必须在价值取向、目标方向、实践指向等方面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社会性。高校学生党员在校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和传播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相关理念、知识等逐步产生逐渐清晰的主观认知。同时,学生党员自身的生理、心理、气质、智力、知识、能力、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要素的影响,但就相关的社会多元化要素所产生的相关影响,其客观性的要素把控,还需要有效地匹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组织建设规范,进行必要的和有效的培养干预和引导。

(三)动态性。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对不同时期的党员群体提出了不同的时代要求,亦塑造出了不同时代主题中的优秀党员群体和个体。这既成为对于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引领和感召,也为对其素质能力开展培育提供了有效范例和素材。新时代学生党员素质能力提高的动因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各项实践中不断变化和演进,应充分有效地结合其年龄特点、认知结构等,以时代性、动态化的方式方法、内容方式等综合施教、施训。

二、新时代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构成

(一)高校学生党员个体素质系统构成。目前,基层党建及组织管理实践和学术界对高校学生党员个体素质的系统构成还未有统一标准,但综合参考党员总体素质要求、公务员职业素质要求、企业优秀员工素养要求等,可认为:高校学生党员个体素质构成应包括品德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三方面品质)、心理素质(人格、观念、自我意识等)、能力素质(包括:智力素质、技术素质、才能素质)、文化素质(知识水准、经验阅历、自学能力)、身体素质(体质水平、精力水平)等。

(二)高校学生党员主要素质能力要求。

1.政治鉴别能力。新时代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党员应具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能认真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所遇问题,能正确把握时代主题和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明辨是非[1]。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主动学习能力。拥有良好的学风、优秀的作风,个人工作、学习、发展目标明确,能够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工作、生活需要,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知识和智慧指导实践;主动且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个人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

3.调查研究能力。坚持实践标准,能够讲真话、办实事、表实情;坚持群众路线,善于用科学的调研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尊重事物发展规律[2],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并提出具体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4.社会服务能力。新时代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党员应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认真工作、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做到和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在法治框架下自动维护群众利益;能运用合法有效的方式,帮扶弱势群体,并在工作和学习中勇于、乐于接受师生和社会群众的批评与监督。

5.心理调适能力。拥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精神状态表现为积极、乐观、能够保持健康心态、良好情绪,并不断调适;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所处的顺境和逆境、成功与失败;拥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心胸开阔。

6.创新创造能力。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保持创新思维,时刻激发创新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对学生党员能力构成举足轻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视野、与时俱进;能够积极主动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先进经验;善于结合对新情况的分析,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7.沟通协作能力。应具有一定的全局观、大局观,能够应用民主作风,善于团结见解和观念存在不同的人一起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语言表述清晰、文字表达严谨流畅,逻辑性强且重点突出;懂得尊重他人,既有较强的原则性,又有适度的灵活性,能够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环境;能运用有效沟通,架构工作和学习中的人际网络。

三、高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能力培育的基本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精准思维、精准开展工作。从哲学角度而言,精准是一种把握事物本质规定性的思维方法,强调对象差异性,提出针对性策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3]。

(一)精准把脉学生党员素质能力提升需求。科学地分析新时代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能力需求,增强在此方面开展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结合需求分析,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客观上形成了高校党建工作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只有在大量、充分掌握具有价值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并做出对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培训需求的正确分析、精准判断。因此,除应用传统问卷调查、访谈外,应积极有效结合行为观察法、关键事件法、差距分析法等进行有效的需求收集。

1.有效开展行为观察。培训教育组织者(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策划人、负责人等)须亲自在学生党员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了解和观察具体情况,观察其生活、学习态度,了解其在个人素质和能力提升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总结形成培训或教育的主题和方向。

2.充分利用关键事件。当出现组织内部或外部发生的对学生党员认知、思想和行为影响较大的事件(例如: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召开、重大讯息发布、重大节事活动举办、国际重要新闻事件发生等)时,往往可以通过关键事件法来有效收集培训需求信息,结合时政新闻的时效性对其开展客观、有效的分析及总结,用方向引导、资讯补充等具体方式,进行相关能力的培育提升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价值观。

3.客观进行差距分析。以现有的丰富社会资讯、师生所见、所感等真实讯息作为必要素材,对标学生党员要求和新时代优秀青年标准判断自身所存在的环境差距、能力差距、思想差距、行为差距等,以社会榜样、道德模范、行业精英、同业标杆等为参照,正视所在院校学生党员群体目前的思想、行为、能力短板和不足,并将上述差距转化为发展和培训需求,结合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流程路径等,以实现对应有的正确观念、先进知识、高尚意识、有效能力等的补充和提升。

(二)精心开展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培训设计。对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培训工作进行精心设计是相关工作能否成功开展并获得切实效果的重要前提。应在遵循方向性、前瞻性、需求性、成长性、持续性、可操作性、参与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培训工具的应用和培训方法的选择。

1.精心选择培训工具。在一个设计良好的针对学生党员综合组织能力提升的培训环境里,很难离得开培训工具(例如,高质量的政论片、社会纪录片、新闻视频短片、高品质PPT演示文稿、畅销书刊杂志、自制宣教简报及印刷品等)的精心选取和有效应用。在选择过程中,必须有效判断相关的显性知识传导和隐性知识挖掘。在传递显性知识中,高质量的印刷资料、音视频资料可使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且能够对质量和内容保持有效把控。隐性知识由于是在受众面前和头脑中尚未形成文字的知识,直接获得相对较难,应特别注重直接交互工具或远程教育工具的使用。

2.有效制定综合课程计划。根据培训教育预期成果的总体范围,安排一系列相关培训课程(包括:课堂面授、新闻研讨、心得交流、参观考察、团建拓展等),并将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或整合,最后形成专项课程项目计划,并进行能够引起学生党员高度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有效描述和宣导。

(三)精密把控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培训关口。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培训应遵循“总结能力、学习先进、准备未来”的基本目标。“总结能力”,即通过为学生党员提供培训机会,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对自身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能力和水平,做出客观有效的判断和总结,重点找到自身定位以及能力和素质的缺点、不足;“学习先进”,即向社会榜样学习高尚情操、向培训教师吸收知识技能、向同龄同业人群互动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的道德行为水准、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技能素养;“准备未来”,即通过培训和相关宣传教育,形成对知识体系和能力素养的提升,使其更好地符合新时代青年党员标准和要求,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岗位的需要。

1.把好学员关口。学生党员虽进入到特定的身份范围中,但更需要在专项培训中明确其“准确身份”。应就高校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职责担当的学生党员开展分批次、分类别的培训和教育,以便于有效形成对相关培训内容的共同理解、共同观察和共同思考。同时,学生党员应在培训前即进入状态,可组织召开训前座谈,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期望和要求,将学员需求和培训供给有机统一。

2.把住教师关口。在开展针对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中,应开放视野、转变思维,有效实践“不唯资历、不唯职务、只看实效”的理念,在培训内容所涉及的相关专业领域广泛了解并选择师资,以政治方向正确、实践经验丰富、社会知名度高、道德品行优秀、培训方式灵活、互动交流顺畅等作为聘请培训讲师的标准,在实际授课中应对教师进行动态管理,协助教师开发新方法、组织新内容,但也应结合学员反馈和效果评估对个别教师进行及时调整或人员补充。

3.把牢管理关口。在培训开展中,既应有效开展课前与教师的沟通,向其介绍学员群体的特点、能力水平、培养预期等,使其教学内容方式与培训目标形成紧密贴合;又要注意培训中对学员实际受训感受的沟通,了解其对课程的评价和自身的听课感受。在培训组织层面,宜充分建立师生联络制度、班级负责人管理制度、学员评优考核制度等并有效运行。

(四)精细架构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培训路径。在对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培育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并通过一系列合适、恰当的培训方式和方法架构,形成有组织、全天候、有效果的培训系统。

1.组织调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并结合基层组织建设需要,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根据学员专业属性、年级划分、学生岗位职责等抽调相关人员参加培训,该方式能够有效且顺利开展集中、严肃、规范的政策传达、精神传导,但应重点解决好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有效转换。

2.自主选学。根据组织要求、学习需求、学生党员个人诉求,结合基层党组织指定的培训计划,提供丰富的培训班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的“自选菜单”,采取学分制的制度安排,由学生党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等以“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双向结合方式自主参加培训,以通过“以人为本”来调动其积极性,但是对于地方普通院校学生党员自我提升主动性仍显偏低的客观实际,自主选学还需要更加缜密的细节安排。

3.联合培养。依托多方社会力量、资源,跳出高校小圈子、教室密闭空间的约束,实现走出去、接地气,真正地以社会为实验室、以公众为教育者、以新闻为信息流、以政策为方向盘。有效打破师资边界、空间界限,积极利用不同社会资源、结合不同领域平台、采用不同培训方法,实现教育培训在与外界接触中的发展创新,以及学生党员素质在与外界融合中的切实提升。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素质培训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职学生党员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