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教育理念创新研究

2022-02-08 09:07王文彬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5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广播媒介

王文彬

(作者单位:太原教育电视台)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度普及、我国网络用户的爆炸性增长以及网络媒体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广播电视行业由此产生了较大的波动,媒体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不应与新媒体对立,而应谋求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我国的媒体教育发展步伐相对缓慢,广播电视教育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现象。因此,高校应当把握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创新广播电视教育理念。

1 媒介融合时代所带来的新变化

当前,各种媒介及其技术快速发展,不同媒介之间相互交叉,媒介融合从最早的产业融合手段转变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媒介朝着信息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广播与电视属于传统媒介,互联网时代,其在生产、组织、结构及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岗位实践为辅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已经落伍,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考虑形势的变化。

我国广播教育及电视教育的理念较为落后,主要原因为我国相关专业及学科划分不明确,且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模糊性。

具体来说,首先,广播电视专业与新闻学专业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换言之,我国广播电视专业脱胎于新闻学,并且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照抄照搬”培养新闻系人才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只设置一个新闻学专业,但北京广播学院(现在为中国传媒大学)却对此进行了划分[1]。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广播学院就开始调整自身的学科规划,将原有的新闻系重组为新闻、播音、电视、文编4个专业。1983年之后,我国各个高校开始自主设置及划分内部专业,以中国人民大学为首的多个一流高校开始建设广播电视专业。1987年,国家开始统一对高校内部的专业设置进行管理,先后在1993年、1997年及2012年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然而,在得到我国教委的统一管理之后,广播电视专业的名称依旧没有摆脱“新闻”相关的内容,在该专业的实际教学之中,无论是广播方向还是电视方向,其课程内容都与新闻学的课程高度相似。2012年,“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名称发生变化,精简为“广播电视”,但大部分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依旧沿用“新闻学”相关内容,并未产生实质性变化。

其次,新闻传播这一学科与艺术学科之间存在较多关联,导致广播电视这一专业的学科归属变得更为复杂。广播电视专业的内核随时间推移而渐趋丰富,而专业归属却没有真正得到确定,“广播电视”学科最早被归纳至文学学科门下,隶属新闻传播学科,“播音主持”也成为新闻传播之中的一员。但是,在我国于1998年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广播电视”学科却被归纳为艺术学科范畴。2021年,艺术学科成为独立存在的学科,而“播音主持”学科被归纳至“戏剧与影视”之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被归纳至同样的类别。立足于我国高校内部的专业建设现状,“广播电视”学科之中涵盖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广播与电视编导等多个专业分支。但由于学科背景存在明显的交叉性,广义上的“广播电视教育”在课程体系及学科间从属关系方面变得更加复杂[2]。

2 电视教育理念的转变趋势

在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起始时间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学科体系的建构源于艺术教育模式,但由于对传播教育的模式缺少深度认知,广播电视教育同艺术教育之间不具有明确分界线。学术界内部通常将广播和电视两种艺术形态放在一起,无论是电视还是广播,都与诸如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形态处于同样的位置。意大利电影制作者乔托·卡努杜在其创作的《第七艺术宣言》中宣称电影与以往产生的6种艺术形式截然不同,应称之为“第七艺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短时间内蔓延至全世界,电视不再是“奢侈品”,而是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第八艺术”。

电影、电视、广播三者都属于视听艺术,但实际上,电影和广播、电视之间存在明显区别。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都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是普及性很强的大众传播媒体,电影则更多地将价值体现于艺术领域而不是媒介传播领域,即使电影也具备艺术特征和媒介传播特征,因此人们在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归类的时候会将电影排除在外。但我国的电影和电视并没有“分家”,被统一称为“影视艺术”,并且这一概念在得到普及之后,大众不知不觉地忽视了电视与电影的不同属性,这导致相关教育领域受到较大影响。

另外,在我国高校的广播电视教育之中,经常出现矛盾现象——难以将电视艺术研究与广播电视新闻方面的研究区分开来,而且电视教育、广播教育与电影教育之间存在的不同也没有被区分[3]。在媒介发展进入全新时期之后,广播和电视等媒介占据主流,艺术性有所降低,广播电视教育需要考虑到在数字化时代的影视融合情况以及电影与电视之间的技术差异大大减小的现实。在此背景下,若广播电视教育仍旧运用以往的教育模式,将无法规避广播电视教育自身存在的“短板”。电影是视听艺术的起源,其艺术性已经被大众所接受,而且电影艺术教育始终将艺术性作为教育探索的主要思路,但广播电视教育不能将艺术性放在优先教育位置。

当今时代,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势不可挡,广播与电视在教育层面必须紧抓机遇,通过创新现有教育理念及时转型。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在新媒体以及媒介融合的冲击下,其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如果广播电视教育相关理念将艺术性作为理念的构建核心,那么其整体教育模式和内容必然会落伍,培养的人才也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发展产生的新要求。

3 广播教育理念的转变趋势

在我国,电视的发展和普及晚于广播。在广播发展并普及时期,电视尚未普及,在电视普及的时期,广播呈现出衰落态势。较长时间内,广播的发展并不顺利,所具备的媒介优势没有得到真正挖掘和利用,广播媒介拥有的优势较为有限。因此,我国高校内部并没有十分重视广播教育,相关教育理念也通常借用新闻等专业的理念。我国广播电视教育正式崛起的时期恰好是电视媒介发展势头迅猛的时期,这导致广播教育在高校内部成为教育“冷板凳”,地位较为尴尬。

在开发声音类媒介产品的过程中,广播与电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新媒体崛起之后,电视等其他传统媒介的发展遭遇“滑铁卢”,但广播媒介受到的冲击较小,因此广播以及广播教育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依旧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普及与相关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广播具备多元化的收听路径,广播这一传统媒介的价值“水涨船高”。路透社所发表的文章《2016年新闻、媒体、技术预测》认为,随着视频的崛起,广播的发展也会因此而迎来“春天”。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得到普及之后,广播媒介拥有不占用人们双手、双眼和精力的优势,必然会受到更多人欢迎。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到来后,上述判断已经在行业领域内形成共识,但是学术界并没有对此产生更多回应。

历史发展决定了我国广播电视相关教育的现状: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广播教学是电视教学的“附属品”,研究声音媒介的领域相对狭窄。我国高校之中首个成立广播学院的高校是北京电影学院,而其他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通常将广播系划分至校内的“录音系”内部,这从侧面显示我国的广播教育仍旧需要不断建设,相关理念仍需完善。基于此,如何充分了解广播媒介的未来发展方向、怎样对声音媒介相关的产品进行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不仅需要广播行业积极进行研究,还应当在广播电视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寻找正确答案。

4 广播电视教育理念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创新策略

4.1 将能力作为圆心辐射跨学科知识

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技术的范畴有着高度整合的特征,其中包含着世界之中的一切事物,同时也是各种学科知识体系的总和。在与信息市场进行对接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出新型广播电视人才,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学生学习复合型知识,并不是为了让自身变得“全能”,而是将生产和实践过程中的必需能力作为导向,建设出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动态化的全新知识结构。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大学将学生的十种能力作为基础,建设专门的教学中心。每一个教学中心都有一名对应的院长,部分院长会在校内进行合作办公,通过运用复合型教学理念对专业课程进行共同研发,以某一种能力为圆心辐射相关其他领域知识,实现以特定能力为“主体”,多学科知识为“羽翼”的全新教学体系,通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极大丰富,进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拥有创新创造的能力。

4.2 通过复合能力促进知识不断运用

现如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数据以及信息,绝大多数工作领域都需要运用分析数据的专门工具。在未来无论何种行业都需要将数据作为核心,分析通用数据的能力就是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斯坦福大学提出如下人才培养理念:未来的人才要想进入工作岗位,必须在学校内部接受教育的时候,获取科学分析、定量推理、社会调查、道德推理、审美解读与沟通有效性等能力。上述能力都与社会内部的信息化生产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在各行各业之中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广播电视教育相关理念的核心应当从以往的“知道多少”转变为“如何分析”,培养出能够灵活地提取和运用知识的新人才。

4.3 运用迁移性知识取代封闭性知识

不断更新换代的信息技术促进了各行各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通常为知识传授,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较为缓慢,而且知识结构是固化的,无法满足时代发展产生的新需求。与单一的学科知识相比,作为基础要素的“能力”更加灵活,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随意组合,并且在人的一生之中伴随着工作语境的变化而得到妥善运用。广播电视教育相关理念应当将迁移性知识作为基础,探索更深层次的创新路径。

4.4 将兴趣作为培养广播新闻人才的导向

当前人们更重视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创新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理念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兴趣导向产生的作用。以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为例,该大学为新闻学院的学生设计了六大类专业,同时在六大类专业内部下设36个兴趣方向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之中,与广播电视专业匹配程度较高的方向为4个,学生可以以自身的学习情况以及未来职业规划为基础,甚至可以将自身的兴趣爱好作为特殊驱动,在校内参与“个人定制”的专业课程完成学业。上述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核心理念,也使差异化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4.5 “威斯康星”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

广播电视教育应当运用全新的理念,加大力度培养应用型人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尤其有效,被称之为“威斯康星理念”。该理念的主要内容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当将校园文化和办学方针作为基础,兼顾所在区域内的实际发展情况及现实需求,服务于当地的各项建设。

对于“威斯康星理念”的运用,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创造了较好的范例。密苏里大学所关联的KOMU-TV电视台不仅功能完善,而且属于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NBC)和CW电视网(The CW Television Network)的一个分支机构。新闻学院的教师就是电视台主管,而电视台的编导人员、记者、播音员等均由校内学生担任,学生每周都需要前往电视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取决于教师的要求。可以说,当地媒体的生产和实践能够做到与广播电视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完成课堂教学,还能够促进媒体发展[4]。

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理念在探索创新路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威斯康星理念”,即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发展情况,从以下两个层面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首先,我国高校可以选择下放运营权,将校园电视台、校园电台等交由广播电视专业进行管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参与运营,并根据具体情况制作节目内容[5]。其次,高校可以主动寻求与当地专业媒体节目组进行合作,使学生深入媒体生产的一线,通过教师指导制作衍生的节目内容,如短视频、纪录片、宣传广告等,或者组织学生自发策划,为节目组提供新媒体营销方案、节目优化方案等。节目组可以将优秀的内容通过官方渠道向外播送,相对完善的方案可以由节目组采纳并实际运用。此举不仅可以使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强的生产能力,还能够使节目组获得更多创意内容,学生在课堂内部学习,在外部节目组或者校内媒介“生产”,逐渐成长为符合媒介融合时代需求的新人才。

5 结语

我国广播电视相关产业在媒介融合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动态化的改变,面对多种媒介融合共生、多元化媒介的发展成为主流的现状,我国广播电视教育必须创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在明确媒介融合时代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创新教学策略,使教育理念的创新从目标转变为现实,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广播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