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2022-02-08 09:07梁樱凡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5期
关键词:颐和园受众传统

梁樱凡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1 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的背景

文化类综艺节目主要指的是能够明确表达一定文化信息并与其他类型节目表现形式有明显区别的电视节目[1],虽然披着“综艺”的外皮,但其核心始终在于“文化”,是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复合型审美综合体,而其之所以能够兴起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引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1.1 兴起和发展原因

1.1.1 社会环境层面

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于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兴起。该类节目凭借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新颖的形式,受到了一大批受众的追捧,它将科学文化知识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使其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能够陶冶情操,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

1.1.2 国家政策层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并且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2];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和可持续性,因此也愈发受到业界和社会的重视。

1.2 发展历程

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涵盖了科技、文化、生活等多个领域,主要以知识竞猜的形式出现,追求给受众带来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如《开心辞典》《幸运52》等。2013年,河南卫视《汉字英雄》热播之后,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快速发展,逐渐进入一个创作高潮期[3],并且不断发展创新。2018年到达顶点,出现了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一系列有关国学和汉字的优秀电视节目。随着“慢综艺”的兴起和流行,文化类综艺节目吸收了“慢综艺”的特点,开始将自己的节奏慢了下来,从原本的追求刺激转向诉诸情感,逐渐出现了类似《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一系列优秀的节目,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创新。

现如今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虽然延续了之前的慢节奏,但开始注重在节目主题和内容方面进行创新,逐渐将我国文博方面的内容搬上荧幕,如《国家宝藏》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受众介绍我国珍贵的文物,形式新颖、内容充实,获得了一致好评。

2 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国家重点鼓励和扶持的节目类型,在促进我国原创综艺节目健康发展、提升综艺节目的整体品味格调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出现了一大批制作精良、深受人民喜爱的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从整体行业来看,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人们深思。

2.1 节目口碑好,但曲高和寡

豆瓣评分中,《朗读者》第2季的评分都在8分以上,《国家宝藏》第3季的评分都在9分以上,由此可见,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评分大部分是比较高的。但《国家宝藏》最火时的收视率是0.604%,第二季收视率下滑,仅仅0.3%左右。从总体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已成常态。

相比娱乐类的综艺节目,文化类综艺节目虽然凭借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性获得了一致好评,但对于受众而言有一定的要求,受众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且对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虽然近些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在不断突破自我,尝试通过邀请明星艺人或推出多种体验模式来吸引受众,但其长期以来给受众留下了刻板印象,难以打破文化类综艺节目曲高和寡的状态。

2.2 节目数量少,且同质化较为严重

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从整体看,其在所有类型的综艺节目中的占比还不到10%,并且就品质而言,《国家宝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这类既保证了精神高度,又做到了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相统一的“现象级”“标杆性”节目屈指可数。

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按内容和形式区分出不同的类别,但真正在市场中生存下来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样态却较为单一,较多节目都是以一个在文化领域比较有知名度的人为主进行节目建构,其形式和类型都比较受限,而且多以文化名人讲述自身观点、见闻和感悟为主,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同质化都较为严重。另外,这种同质化还体现在对爆款节目的跟风及“蹭热点”式的创作方式上,如《汉字风云会》与《见字如面》相似度较高,而跟风、抄袭式的节目制作会减弱文化类综艺节目原本的人文情怀和情感层次,影响节目本身的话语意义。

2.3 节目泛娱乐化,质量难以保证

文化类综艺节目最终目标是为了传播知识和文化,因此,与其他类型的综艺节目相比,节目风格相对而言会比较严肃和正统。但在现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之下,文化类综艺节目难免会被影响,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了突出节目的新鲜感和个性化,会在形式和内容之间出现偏斜,有时会过度包装,表达不够严谨,甚至偶尔会用一些边缘话题和语言来吸引眼球。

3 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创新的有效路径

3.1 内容方面

3.1.1 坚持内容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内容是一个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而内容创新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的基础,文化类综艺节目想要健康持久的发展,必然要在内容上下功夫[4]。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创新要以文化为核心,以叙事为重点,开拓受众视野,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思考与视角。例如,《国家宝藏》节目为了让国宝“活起来”,专门采用了二元混合场景的叙事模式,以文物本身为中心,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前世和今生两个维度进行呈现,同时由主持人和国宝守护人将二者串联起来,成功将历史文化与艺术表达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双赢。其中,节目还邀请了许多明星艺人来担任国宝守护人,在为文物代言的同时,深入参与到节目过程当中,与文物进行深度“交流”。主演根据史实改编的舞台剧进行表演,展示文物的前世,这种方式将新兴的粉丝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最大限度利用明星效应的同时,历史文化的演绎也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另外,为了平衡明星艺人所带来的娱乐性,在文物今生的部分,节目组采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文物今生的故事,并且邀请了九大博物馆的馆长等一系列专业人士及从业人员,在现场将文物进行解读和讲述,提高了节目的专业性和真实性。此外,用前世和今生作为节目的架构,一方面会增强节目的逻辑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文物本身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完整展示,使节目的观看效果非常流畅且完整。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必须坚持内容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3.1.2 坚持用平民视角解读传统文化,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由于刻板印象的影响,受众往往会将传统文化与阳春白雪联系起来,对文化的态度往往也秉持着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态度,这就导致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曲高和寡的局面。因此,为了能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让每一位老百姓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类综艺节目必须打破原有的格局,将普通老百姓视为目标受众,从平民视角来制作节目,讲述传统文化。例如,《国家宝藏》为了能使古老的文物与民众更贴近,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节目组通过专业与通俗、真实与艺术等多重表达手法,将文物的前世今生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使文物具有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文化积淀,也使得文物与受众产生联系与共鸣。

再比如,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和人民网共同出品的理论都市节目《开卷有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现代语言特色和思维逻辑相结合,拉近了民众与马克思主义学说之间的距离,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同时也使晦涩的理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3.2 形式方面

3.2.1 融合多元形态,拓展节目形式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主要任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往往是比较严肃、沉稳的,带有一定的距离感,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文化类综艺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散发出生活气息。例如,北京卫视《我在颐和园等你》节目,通过传统音乐与流行说唱相结合的方式为节目制作了主题曲,体现出节目特色的同时也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同时在节目的发布会上,张国立老师主动邀请嘉宾表演说唱,紧接着表演了一段传统评书,这一系列的联动与碰撞都传达出了节目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和谐共存的基调。除此之外,《我在颐和园等你》还主动与二次元文化进行“交流”,邀请了很多知名博主与节目嘉宾联动,在强调其节目主旨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节目的受众群体,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节目组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当今的时代潮流相结合,与不同元素进行不同形式的碰撞,展现了传统文化的不同魅力,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破壁,使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今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5]。

3.2.2 结合技术手段,提供视听盛宴

虽说内容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核心,但好的展现手段对于整体节目效果和内容表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节目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可以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和共鸣,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例如,《中国诗词大会中》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为节目营造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使得受众可以更好地沉浸在节目氛围当中,与嘉宾和参与者一同领略诗词中的意境与审美。在颐和园实地进行拍摄的《我在颐和园等你》,不光为受众展现了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同时还使用平面绘画与之相对立、融合,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形象而逼真地讲述了中国故事。《朗读者》则采用了访谈、朗读、视频等形式呈现经典篇章,使受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启迪。由此可见,文化类综艺节目应积极结合技术手段,为受众提供视听盛宴。

3.3 传播方式

3.3.1 构建多媒体传播矩阵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各媒体之间的交互与联动已成为常态,跨屏传播逐渐流行,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进行传播时也应当具备媒体融合的思维,构建多媒体传播矩阵,满足受众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从而使传播效果最大化。例如,《我在颐和园等你》采用了台网联播的形式,每周五晚9点在北京卫视播出,随后10点左右在爱奇艺更新。同时该节目还在微博、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注册了官方账号,并基于不同平台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投放内容,不断与受众进行互动,在为节目增加热度的同时,也实现了节目的再次传播。

3.3.2 线上线下齐发力

一个节目的生命力不仅停留在屏幕里,也存在于现实里。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一环,既有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和娱乐的功能,同样也有经济功能,这种经济功能与其原本的文化传播并不冲突,反而相得益彰。文化IP的挖掘和商业化,本身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不能只专注于文化的解读与传播,还应当对文化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开发,在关注线上节目的质量和影响的同时,也应当将节目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潮流进行结合与再创新,并向线下进行延伸和发展,在加强节目影响力和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符合当下的传播与发展趋势,使得传统文化可以真正融入民众的生活中与思想中。例如,《我在颐和园等你》就将颐和园这个IP的商业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化,节目中的嘉宾不仅会详细介绍颐和园的景点及其背后的故事,还会通过镜头展现颐和园的美学特色,促使观众对颐和园这个传统IP产生新印象和新理解。同时,节目组还设置了相应游戏,嘉宾可以获得与文创设计师共同升级颐和园苏州街老店铺的机会。将游戏与颐和园相结合,在增强节目趣味性的同时,深化观众对颐和园的印象和理解,最后升级成功的文化创意商品店铺会被节目组保留下来,作为颐和园的新景点,这能够丰富颐和园的文化内涵,使颐和园这一传统IP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另外,节目组在淘宝等平台上开通了官方店铺,每周五在节目播出时会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带货,售卖节目同款,进一步扩大节目影响力,加深与受众互动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商业效益的转化。线上通过优质节目宣传颐和园文化,线下通过节目本身的影响力和颐和园文化的延伸与再创作实现商业效益,并反哺于原节目,可以说,线上线下相互动、齐发力,使得颐和园文化及颐和园IP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更符合现代的传播与发展趋势。《我在颐和园等你》为今后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4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因而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要求和需求也迅速增加,这就要求节目制作者要时刻反思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承担起作为媒体的责任和社会担当,以文化为中心,以人民的需求为根本,坚持创新,坚持弘扬正能量,为人民提供更多制作精良、内涵丰富且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促进文化类综艺节目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颐和园受众传统
颐和园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老传统当传承
颐和园中的『园林博物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