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馆藏《安县志》的保护为契机谈基层图书馆如何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以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为例

2022-02-08 10:44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安州县志绵阳市

刘 勇

(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四川 绵阳 622650)

绵阳市安州区(原为安县),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缘,钟灵毓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设县,至今已1 672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安州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并进。创造了存史编纂地方志是安州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1 基本情况

绵阳安州区图书馆于1927年建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有古籍2.89万册(含民国文献),按四川省文旅普查实施方案要求,现已整理普查出2 109种、16 574册、计1 970条数据。其中有很多古籍方志,目前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各地方志58部,计557册,以清同治《安县志》最为珍贵,目前为孤本。

清同治《安县志》经原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四川省古籍特藏部主任彭邦民等专家老师鉴定为孤本,《安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清)余天鹏纂修,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开本24.5 cm×17 cm,版框20.5 cm×14 cm,9行21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另配有木制黑土漆书套,正面刻有“同治三年修、安县志共六册”字样,是安州区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2 《安县志》的抢救性修复与利用

由于这部方志年代久远,历经沧桑,多次的搬迁以及过去保管中的侵蚀,《安县志》早已“伤痕累累”“面目全非”。当年供民众借阅的地方文献,现已成了“文物”,相比较其他文物,书籍的生命更脆弱,更容易破损。出现了虫蛀、鼠啮、霉蚀、粘连、撕裂、酸化、老化……使得这套百年古籍濒临死亡边缘。

2.1 争取修复资金

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一文化瑰宝,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就开足马力,申请打报告,找当地政府、财政以及各级领导筹措资金。另一方面邀请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川大教授,国家级修复单位的高级修复师来馆指导版本和破损鉴定,为《安县志》修复工作做好准备。最终用了一年时间争取到修复资金6万元,是本馆古籍文献修复上最大的一次性投入,也是本地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件文化大事。

2.2 制定修复方案

按照“原书原貌”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在认真听取了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专家组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安州区图书馆与有国家修复资质的四川省成都市草堂文献修复中心共同制定《安县志》修复计划和实施方案,最终达成《安县志》破损等级为一、二级;破损类型为虫蛀、老化、酸化、鼠啃、残破、粘连、掉渣;破损部位:为书衣、书口、版心、地脚、书背、书脑、书根;修复方案为:①该部方志是前人修补过的,采用大补丁手法(无法考证修复时间和修复人);②对破损部位进行修补;③该书现存6册,开本17.5 cm×25 cm,修复413页;④破损一级3册、破损二级2册、破损三级1册;⑤对水渍、皱褶严重部位进行处理;⑥换书皮、换线、换纸钉、上护页、上书皮;⑦用蜀锦作书衣,包书角等。修复方法主要是用纸张和糨糊手工修补,通常采用揭、脱、补、托、裱、衬等20多道工序。经过一年的时间全部修复完整。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邀请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组现场验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经专家组研究讨论,一致认定:四川省成都市草堂文献修复中心所修《安县志》清同治甲子年(1864)刻本修复技术良好,修复后的古籍符合验收标准,验收合格。

2.3 《安县志》的开发与利用

重新修复回原貌的《安县志》,在本地区有非常大的影响,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为了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传播,加大对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逐步深入,自2019年6月,实施了馆藏古籍的整理开发和再生性保护项目清单,投入专项开发经费15万元,采用仿真影印的方式再造了清同治《安县志》,是本馆查阅借阅流通次数较高的古籍文献,更加方便快捷的为读者提供了借阅服务,也为研究性读者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提供了工作底本,并保留了古籍文献的原汁原味。

3 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古籍保护措施

3.1 建立健全古籍保护制度

为加强提高管理标准,绵阳市安州县图书馆制定并修改了各种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古籍文献管理制度》《古籍工作人员岗位责任书》《古籍安全保护责任书》《古籍书库、阅览室消防安全制度》《古籍文献查询阅览规则》等,还建立古籍文献进出库档案、投放防虫剂和冰柜杀虫档案、温湿记录、古籍修复档案等。

3.2 改善古籍保存环境

古籍文献对书库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按照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24—2006)执行标准。不断投入资金,添置更新设备,改善书库环境。2020年,定做全樟木书柜,更换了原有的铁皮玻璃门书柜50组;加工制作樟木小书柜100个,保障了古籍的存放。同年增加了高清摄像监控和红外线自动报警装置,改造安装两个古籍书库的防盗门和防护栏,提高了古籍的安全。同时增加恒温恒湿空调机、大功率除湿机。用空调、除湿机等设备控制书库的温度为16℃~22℃,相对湿度为45%~60%,保证了温湿的恒定。并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和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以及水灾自动报警系统,起到了稳定了消防、防止了水患的关键作用。

为了控制书虫,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长期使用书虫的克星、专利号为CN124297A的专业防霉驱杀虫药进行药物熏灭,并定期更换药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对馆藏古籍进行全面冷冻杀虫,使用新购置的卧式低温冷冻柜,用宣纸将古籍包装好,分期分批对古籍进行冷冻杀虫,效果更佳,至今没有发现此法对古籍文献有损害。为了控制光线和阳光的照射,加工订制防紫外线窗帘,改造古籍书库旧电源,全部更换含紫外线最弱白炽线,并做到用时才开灯,减少光照的时间。

3.3 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培训

从2008年10月以来,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工作人员陆续参加了全国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图书馆(对口援建)主办的古籍保护、普查登记、古籍编目、古籍修复等方面的培训班。作为川西北古籍藏量最多、古籍保护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图书馆,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先后有4人次参加培训,同时还与兄弟馆加强馆际交流,利用古籍方面的QQ群、微信群与同行讨论请教,通过多渠道的培训和交流学习,提高古籍业务技术水平,也促进我们单位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

3.4 开展古籍普查登记

古籍普查是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是对现存古籍品种、数量、级别、等次、破损情况和保存保护环境所进行的调查、鉴定和记录。2011年12月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管理人员对馆藏古籍开始进行整理,在古籍普查平台上对每部古籍建立详细的档案,包括书名、作者、朝代、版本、批校题跋、丛书子目、装帧形式进行著录,并上传版本书影、破损书影等内容。但是进度缓慢,从2016年6月“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四川行”7名志愿者的加入,为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完成了1912年以前古籍普查数据1 354条、计9 864册、书影69 048张的普查工作。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还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19〕65号)的要求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手册》标准,深入到全区各乡镇、文化站进行古籍宣传,通过走访、摆龙门阵的方式,从周围的老年人和中医世家口中了解民间古籍收藏线索,积极与收藏者联系,开展古籍普查工作。

4 加强古籍保护的途径

4.1 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匮乏

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古籍保护的重要难题,其保存、普查、修复和开发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的经费供给,需要专项资金的支持,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要依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联系分管领导向当地政府、财政有关部门报告、耐心细致介绍馆藏特色,反映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寻求各级领导对古籍保护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促使领导高度重视,增拨古籍保护专项经费,纳入每年财政专项预算,并落实到位、使用到位。

4.2 引进专业古籍保护人才

古籍保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事业,又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而古籍专业人才匮乏,是全国图书馆界的普遍现象,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更为严重,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也不例外,在2010年人员编制在岗是7人,到2021年再退休1人,人员编制在岗只有6人,借调主管单位1人,而且是一人多岗,不可能达到现有人员每天从事古籍整理、古籍修复、鉴定、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保护工作。为了改变现状,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从现在起,应积极主动,不厌其烦向人社编委部门呼吁,提出本单位工作开展的难度,在结合好自身情况,招聘引进1人~2人来自古文献专业、历史学专业、图书馆学,具有一定版本鉴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保证古籍保护、整理、利用等系统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4.3 强化古籍保护的宣传

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还是要以《安县志》的保护成果为契机,根据绵阳市安州区的特点制定一套古籍保护宣传方案,通过发表文献保护相关的文章,举办讲座、展览、培训、研讨等形式宣传古籍保护知识。利用本地区广播、电视、区政务网、本馆网站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闻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加大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公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文献的良好氛围。

4.4 加快古籍的数字文化建设

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的储存、整理、检索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古籍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而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涉及人员、技术、资金因素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现处于滞后阶段。读者只能查找纸制目录和电子版表格目录,无法反映馆藏古籍所包含的内容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信息,更谈不上资源共享。为了很好地满足读者自由检索和阅读,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正在将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尽快启动数字化建设工作。

5 结束语

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以《安县志》的保护措施为契机,通过3个方面举例分析,认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只要领导重视、结合实际、立足本馆、创新工作、齐心协作,基层公共图书馆同样能把古籍保护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

猜你喜欢
安州县志绵阳市
《安州文艺》鲜活的文艺现场 超拔的精神高地
绵阳市多措并举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县志里的乡贤
绵阳市青少年宫作品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梦在前方 路在脚下
——安州区文学创作综述
绵阳市图书馆孙桐生自藏《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初探
去安州
《土镇的百年孤独—安昌河小说研究》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安州举行
缠访者入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