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科幻电影的成功因素
——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

2022-02-08 14:09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4期
关键词:郭帆流浪地球科幻电影

郭 雷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如果说我国作家刘慈欣的出现创造了我国科幻小说的新高度,那么《流浪地球》的出现则是刷新了我国科幻影片的新进程。和宇宙相比,人们太过于渺小,就好比刘慈欣在《三体》中描述的那只蚂蚁一样,它用自己渺小的身躯缓慢地爬过墓碑,用身体去感触那个一横一竖对于它而言就是天堑的庞大世界,这个世界对于它而言充满着未知与危险,但它却乐此不疲地探索着。往往就是这些未知的危险以致命的诱惑力吸引着诸如蝼蚁的人类来深入地幻想、了解这个世界。刘慈欣就是以语言与文字这质朴的方式构建起了庞大的科幻帝国,读者在开卷阅读时便会被宇宙的浪漫所震撼[1]。

语言文学艺术小说是作者利用文字进行自由的遐想,影视艺术电影是利用画面进行具象的展现。《流浪地球》的导演和制作团队带着400多位主创人员和整个剧组7 000多人将科幻小说中的诸多概念化为镜头语言展现给大众,使《流浪地球》在2019年的春节档中杀出重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一般的存在,成功摘下“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中国式的硬科幻电影”的桂冠。

1 《流浪地球》概述

2019年对于我国的科幻电影(重视效电影)而言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间节点。2019年伊始,一部改编自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原著且由我国导演郭帆执导制作的电影《流浪地球》在春节档正式和大家见面,其在上映后的第二天成为当日票房冠军,最终以上映90天累积票房46.55亿元人民币的成绩在中国影史上留下灿烂且辉煌的一笔,为其背后长达七年的筹备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2 《流浪地球》成功的原因

2.1 本土化特点明显

从剧情来看,《流浪地球》虽然依靠原著的大背景进行了脱离原著的二次创作,却又将原著的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笔者通过对比原著的文字剧情和电影的故事情节发现:原著的整体剧情更加庞大宏伟,涉及整个人类群体的生死存亡与选择。但是,电影中的故事将一切都聚焦在一支从北京出发奔赴“苏拉威西岛”转向发动机的中国救援队这三天的经历。相较于小说,电影则是由点及面,涉及人类这一宏大的群体,用个人情感的选择来映射整个群体的选择。这让电影的整体剧情更加符合我国的语境,在展现硬科幻的同时多了一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柔情,从而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故事情节的设定更贴合我国传统审美的文化语境是整部片子灵魂所在,这种几乎连着血脉的亲切感给整部电影的整体基调赋予了高度的真实感,而这种真实感是制作团队在制作初期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摸索打磨出来的。

2.2 我国国力的提升

2.2.1 科幻语境扎根于综合国力

导演郭帆曾在后续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观众对于中国科幻电影难以接受的最致命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科幻语境;另一个是价值观,也就是文化语境。

随着好莱坞的壮大和发展,欧美科幻电影成为我国观众了解科幻电影的重要方式。人们在听到中国科幻电影之后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依旧会是欧美科幻电影,观众会想我国的科幻电影会不会像欧美的科幻电影一样可以构架出一个完美的世界,里面包含完备的世界观。很多观众在对我国科幻电影进行设想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都是模糊或空白的,但是如果提到欧美科幻电影,观众的脑海中则会浮现如《星际穿越》《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这种堪称里程碑式的电影,并且十分自然地默认未来的科幻世界就如电影中展现的一样——轻巧简洁、干净智能,这些标签就是欧美科幻的代名词。

欧美式的科幻语境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已经拥有太多可以作为影视谈资的科幻元素;而我国由于历史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早些年对于未来的展望是暗淡且局促的[2]。但随着我国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在诸多科学家的努力下逐渐提高,时至今日,我国人民可以在国际上大方且自豪地展现出属于我国人民自己的自信与实力,这为我国的科幻电影间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这涉及观众对于整部影片中所提及的国家实力的自信和整个科幻故事可信度的高低,如果影片中的国家在现实中没有足够的国力,就无法保证整部影片的真实感。

如此强国已是为整部电影的制作扬起了先行的号角声。导演郭帆带领整个美术组、摄影组、道具组及合作的视效团队,用3 000张概念设计图、8 000张分镜头画稿对我国处于一片空白的科幻语境领域进行构思创作。导演郭帆先行决定,要摒弃一切好莱坞的欧美式科幻风格,要让观众跳出欧美的科幻语境,进入一个全新的、从未见过的科幻语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欧美科幻对我国观众产生的影响。于是在几次讨论后,创作者决定采用贴近中国人审美的——整体偏机械结构和工业感的工业风。从电影最终的呈现效果来看,这一点突破是成功的,我国科幻电影的科幻语境在整部电影中已经站稳了脚跟。

2.2.2 文化语境扎根于我国的文化底蕴

观众的反响在电影制作时期是难以得知的,为了让电影的整体语境更加自然,主创人员在前期的讨论摸索中确定了电影整体的科幻语境和审美风格后就将其搁置,转而开始研究文化语境。第一副导演周易认为最难的任务是:该如何让故事生长在中国的土壤,该如何让观众对整个故事建立起信任,该如何打造一个属于我们国家的情景。只有先解决这些问题,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我国人民的价值观沉淀于我国人民依赖千年的土地,这片土地是故乡,是眷恋,是每个国人的根,世世代代如同一棵棵古树盘系扎根于此。其实这一点在原著中就已经初见端倪。刘慈欣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于未来科幻世界的构筑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理解[3]。以《流浪地球》为例,刘慈欣将灾难逃亡主题设定得更加宏伟,即使人类是出于自身原因才有了带着地球“逃逸”的想法,但这个想法也是史无前例的,因为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科幻作品,大家更偏向于逃离地球,借助科技的力量建造新的“诺亚方舟”,前往新的家园,开始新的生活。

2.3 特效制作成为中国科幻片的制胜点

由于科幻片的重点就在于其本身的科幻感,所以整部电影的特效制作工作十分重要。但这一点也是我国近几年来硬科幻电影难以存活的命门之一,特效制作、后期影片包装等方面的差距是我国与欧美特效电影相比的痛处。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管理层面,我国都面临着巨大的空白,《流浪地球》的制作团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特效可广义地分为数字特效和物理特效,《流浪地球》中75%的特效镜头都是由我国公司团队制作。《流浪地球》最后的成片中总共有2 003个特效镜头,然而这2 003个特效镜头是在四家视觉特效公司、两个物理特效团队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其虽然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完美震撼,但与欧美特效制作相比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笔者将根据特效的广义分类进行分析:

2.3.1 视觉特效

为了减小最后的效果差距,导演郭帆与我国的特效公司进行不断的磨合与交流,有些镜头甚至经过了251次的修改才最终定稿。整部电影正是靠着这样庞大的工作量才让当初只能呈现在概念设计图中的画面成为现实、进入银幕。用一个片段来代表整部影片的视效水平就是:没有哪一段比“冰封上海”那个片段更让人感觉震撼。

与实景搭建的地下城、空间站和发动机内部空间不同,冰封上海等地表外景基本上是由视效制作的视觉奇景。早在拍摄前期,美术组就针对这一场景绘制了各种形态的场景和元素,包括2044年上海奥运大厦和倒塌的东方明珠,这也是郭帆想要打造的文化语境中的一环,因为面对已经被冰封的未来世界,人们可以指着任何一块苍茫的冰原说:“这是我们曾熟知的土地”,但是这并没有说服力。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标志能比东方明珠这个人们所熟悉的地标更能让观众准确地意识到大家所熟悉的世界已经变成了冰原。

2.3.2 物理特效

除了数字特效,最重要的则是在现场拍摄运用到的物理特效。在电影剧情中,由于诸多演员所处的运载车场景经常处于颠簸状态,此时坐在车里的人也会随之左右摇晃,而这些摇晃动作可以在最终呈现时趋近真实,是因为依托了希娜魔夫团队搭建的电动六轴平台,这是我国科幻电影第一次依靠我国团队搭建该设施,以前一直承担这项任务的、可以提供该项技术的团队多为韩国团队[4]。这是我国科幻电影中的一次突破性尝试,也是对于我国制作团队的一次突破。除了运载车的物理特效外,物理特效还包括风、雪、爆破、火焰、落石、水蒸气及烟雾等效果,这些有关天气的物理特效皆由中影集团物理特效组的聂春华老师负责,太空站中最重要的失重戏份的拍摄是由严华老师和他的团队负责。

同时,导演郭帆对于整部电影的质感有着近乎极致的追求,这一点对于摄影组有着很高的要求。通过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流浪地球》的摄影组绝不是在“空中楼阁”里凭空想象,置景的真实性为他们拍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影最终的置景面积达到十万平方米,其中涵盖的场景小到运载车、电梯、刘启的房间,大到地下城、行星发动机控制室、宇宙空间站及外部的部分冰原。《流浪地球》可以说是郭帆作为导演,他在圆自己科幻梦的同时对中国科幻电影市场的一次献礼。

3 《流浪地球》中的文化语境

电影《流浪地球》在借用背景设定的同时,让人类带着地球“逃逸”的理由减弱了原本理性的色彩,添加了更多感性的因素,这让电影的整个内核更加温情,更加贴近每个人的家园。相较于外国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这一点上是颠覆性的,是让诸多外国观众难以想象的。

欧美影片的文化语境更偏向于个人英雄主义,而我国的文化语境是全民利益,全民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目标。欧美国家的影片情节更多的是舍弃,未来绝对的目标是舍弃原有的家园和土地来追逐星辰大海,去另外的空间里生活;我国的文化语境是,我国人民深深地热爱着国家,热爱着脚下的这片故土,这也让观众在面对刘培强选择舍弃火种计划、助燃木星时,可以产生巨大的共鸣甚至于落泪的原因。

从我国的文化语境来看,地球是我国人民唯一且永恒的故乡,失去了地球的空间站不过是宇宙中一座流动的墓碑。只有存在着地球,人们才有家可回,人们的存在才可以称得上渺小却有意义。

同时,这部电影中“饱和式救援”的设定将集体英雄主义推到观众面前,这种剧情效果是令人动容且震撼的,因为在我国,大家听到了太多众志成城的故事,在重大的灾难面前我国人民会产生强大的共情能力[5]。我国是一个饱经风霜、历经磨难的国家,在诸多灾难面前一次又一次的挣扎起身、奋力前行,这是一种能将任何情绪渲染至顶点的经历。整部电影活用了这一技巧,当观众能够将电影中的情节带入现实中,那么其释放出来的威力是惊人的。

电影中的饱和式救援运用于拯救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行星发动机,大家从不同的地方奔赴灾难点,所有人都在负重前行,所有人都是逆行者。正是这种由观众完成最后一环的文化语境将整部电影真实感增强到了顶峰,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是中国文化给予人们特殊的赠礼。可以说导演郭帆在这一点的考量上是十分成功的,然而这种成功是先行的、是基石,电影的后续制作也为这部电影的成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流浪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电影工业化的产物,它是整个影视产业工业化的表现,它的成功不仅是视效的功劳,还包括美术、摄影、道具等所有部门的功劳,它足以证明现在我国的影视制作水平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甚至是一个质的飞越。

七年磨一剑,从原著作者刘慈欣将版权委托给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那一刻起,《流浪地球》的命运齿轮就开始了转动。一批致力于创作中国科幻电影的青年电影人凭借着自己的热情和努力,将灵感创意最终呈现为大银幕上的作品,也最终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历史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开启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郭帆流浪地球科幻电影
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loss of high-power vacuum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coaxial-disk transitions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s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吴京的雪中送炭
吴京的雪中送炭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吴京的雪中送炭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