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22-02-09 16:09律登万陈云刚郝延科
中医正骨 2022年10期
关键词:状位椎间隙前路

律登万,陈云刚,郝延科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是以颈项部疼痛、肌肉痉挛及酸胀、沉重、僵硬感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由Kawaguchi等于1999年首次提出[1]。AS是颈椎后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2]。但随着颈椎前路手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颈椎前路手术后AS的发生率逐渐增加[3]。目前,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AS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对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AS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1 术前一般情况

多项研究涉及术前患者的一般情况对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AS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Wang等[3]研究发现,性别、年龄与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AS无相关性,但吸烟是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AS的危险因素。Liu等[4]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及吸烟均与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AS无相关性。Chen等[5]研究了215 684例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显示术前合并抑郁症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AS。Lynch等[6-7]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前抑郁与颈椎前路手术后AS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2 术前是否合并Modic改变

Modic改变(Modic change,MC)是指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上的异常信号改变,可分为Modic-1型(水肿)、Modic-2型(脂肪变性)、Modic-3型(软骨硬化)3种类型[8]。Baker等[9]研究发现MC能够影响术后AS的持续时间。Yang等[10-11]的研究结果表明,MC与术后AS的发生相关。Zhou等[12]回顾性分析了117例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的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显示术前合并MC的患者术后发生AS的风险显著高于术前不合并MC的患者。王新伟等[13]回顾性分析了136例采用ACDF治疗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合并MC组23例、不合并MC组113例),结果显示合并MC组患者术后AS的发生率为56.5%,不合并MC组患者术后AS的发生率为20.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术前合并MC可能是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AS的危险因素。

3 手术方式

临床上治疗颈椎病常用的手术方式有ACDF、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等。ACDF术后AS的发生率为21.9%~47.83%[14-17],ACCF术后AS的发生率为39.1%~46.7%[18-19],ACDR术后AS的发生率为11.1%~24.6%[20-22]。张鹏等[14]研究发现,ACCF术后AS的发生率(45.9%)高于ACDF(26.9%),认为其与ACCF术后椎间隙高度更易降低、融合节段后凸更明显有关。Zhang等[19]回顾性分析了71例采用ACCF或ACDF治疗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显示ACDF组患者AS发生率(21.9%)低于ACCF组(46.7%),认为ACDF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是其术后AS发生率低的主要原因。张杨等[16,21]研究发现,ACDR术后AS的发生率低于ACDF,认为ACDR在维持颈椎曲度方面更具优势,且ACDR术后无需佩戴颈托,患者可早期进行颈部活动。曹俊明等[23-24]研究发现,ACDR术后异位骨化是导致术后AS发生的主要原因。然而,对于颈椎病变节段数量不同的患者,不同手术方式术后AS的发生率亦不同。对于单节段病变患者,ACDR术后AS的发生率低于ACDF[16];对于双节段颈椎病变患者,ACCF术后AS的发生率为45.9%、ACDF为26.9%、ACDR为24.6%[14,22];对于不连续的多节段颈椎病,ACDR术后AS的发生率低于ACDF[25]。

4 术中椎间隙撑开高度

颈椎前路术中椎间隙撑开不足或撑开过度,均会使颈椎力线异常,影响颈椎的稳定性。胡晓明等[18]根据术中椎间隙撑开的高度将行ACCF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分为3组,结果显示椎间隙撑开高度<2 mm组、2~6 mm组及>6 mm组患者术后AS的发生率分别为66.67%、30.00%和37.50%。Wang等[26]分析了113例单节段颈椎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显示椎间隙撑开>5 mm是ACDF术后发生AS的独立危险因素。Denaro等[27]研究发现,椎间隙撑开高度<3 mm 能够较好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进而降低术后AS的发生风险。目前术中椎间隙撑开高度尚无明确的标准,综合已有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椎间隙撑开高度4~6 mm时颈椎前路手术后AS的发生率较低。

5 颈椎矢状位平衡

临床上常采用C2~C7Cobb角和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T1倾斜角评价颈椎术后矢状位平衡。C2~C7Cobb角是反映颈椎前凸或后凸的重要指标。Liu等[4,28]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前手术节段后凸与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AS相关。赵文奎等[29]测量了132例健康成人的C2~C7SVA,结果显示健康成人的C2~C7SVA为(18.67±7.96)mm。Zhang等[30]研究行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矢状位平衡与术后AS的关系,结果发现术后发生AS的患者术后C2~C7SVA的均值为(25.0±11.3)mm,术后未发生AS的患者术后C2~C7SVA的均值为(12.9±9.7)mm。ACDF术后C2~C7SVA值增大导致颈椎矢状位失衡是术后发生AS的危险因素。T1倾斜角是决定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关键因素。Guo等[31]研究发现,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变患者,在行ACDF治疗后,T1倾斜角增加的患者疼痛症状较T1倾斜角减小的患者更严重;这与T1倾斜角增加导致颈椎前倾,进而增加C2~C7SVA、导致颈椎矢状位失衡有关。

6 其他影响因素

鲍达等[32]研究发现,颈椎前路手术中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差>9 mmHg(1 mmHg=133.3 Pa)的患者术后AS的发生率高于压力差≤9 mmHg的患者,提示术中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差增大可能是术后AS发生的影响因素。徐广辉等[33]随访412例行ACDF患者,结果显示37例有假关节形成的患者中有26例术后发生AS。Lin等[34]研究发现,术后椎体关节突关节面距离较术前增加超过0.7 mm会引起术后AS的发生。

7 小 结

颈椎前路手术能够直接减压,并可以有效恢复椎间隙的高度和颈椎前凸,临床疗效确切。然而术后发生AS会延长治疗时间、降低患者满意度。目前,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AS的原因尚未明确,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术前是否合并MC、手术方式、术中椎间隙撑开高度、颈椎矢状位失衡等均是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AS的影响因素。此外,相邻椎间盘压力、假关节形成、椎体关节突关节距离等均可能是其影响因素。临床医师在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时,应重视上述因素,尽可能避免术后发生AS,提高患者满意度。

猜你喜欢
状位椎间隙前路
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细菌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前路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逐梦记·马
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植入与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