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湖北省幕阜山片区为例

2022-02-10 12:36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片区农业

张 莉

(湖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2017 年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 在2018-2021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的理念。2018 年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2019 年强调 “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利用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新型服务业”;2020年指出“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强调“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的生活富裕,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而“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作为实现目标的方法,这就对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保障,农业要振兴,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以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注重绿色兴农,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以农业绿色生产为手段,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总量,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生态化模式,才能实现农村宜居宜业的中国梦。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突破,提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水平,必然以农业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

生态农业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实现产业兴旺的新思路。生态农业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只有解决好农村产业发展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从而达到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

幕阜山片区作为湖北省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享受同我省其它国家级特困地区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集中享受同样的政策和待遇。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发挥幕阜山片区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持脱贫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实现产业振兴。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从研究对象来看,针对省、市层面的较多,针对贫困山区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省级贫困的幕阜山片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幕阜山片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针对存在的不足,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及路径,对丰富区域经济的发展经验,实现贫困山区生态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一、生态农业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Albrecht(1970)最早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认为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建立在可持续、生态的基础之上。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1980)发表了“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对生态农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Jackson(1984)认为生态农业生产需要做减法,降低人工管理成本、降低农药与化肥的用量、缓解环境压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Amene Deljioo与Manijeh Keshtgari(2012)利用物联网等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标准化控制。Saghi Movahhed(2018)运用数学规划为基础,结合投入产出法,引入生态、经济等指标进行全面规划。Hellweg(2005)认为评价生态效益,应以投入成本与环境影响的比值作为衡量的指标。Bonfiglio(2017)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意大利中部的生态农业的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全面分析了提高生态效率的制约因素。

(二)国内研究综述

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1)首次从生态工程角度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建设原理。叶谦吉(1982)正式提出“生态农业”这一术语。马世骏(1987)提出生态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物种间共生和互生关系,做好产业布局,促进农、林、牧、渔、加工方面的平衡、协调发展。李周(2004)将生态农业发展成为主导农业类型,需要以盈利为目标,注重给生产者带来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效益是主干,是红花,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枝杈,是绿叶。[1]骆世明(2017)认为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模式当中的重要内容,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中的全光谱中的一个特殊波段。覃朝晖(2016)通过对澳大利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借鉴家庭农场+企业发展模式,从供应、生产、加工、冷链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延长企业价值链,以休闲农业为突破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程洁(2017)提出在推进生态村建设的基础上,从注重种、养、加、游的产业结构调整向三产有效融合、连接的生态农业一体化生产系统发展模式的转变。潘丹(2013)通过构建SBM模型对30个省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生态效率趋势是微幅上升,整体发展缓慢,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林东平(2017)运用模糊数学,基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指标构建模型,通过对31个地区的生态农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存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相对最好。陈培彬(2020)基于因子分析对福建生态农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整体保持逐年递增的趋势,但生态、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3]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研究,主要从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评价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外对于生态农业概念研究较少,主要应用的是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等名称。对于发展模式的研究上虽各有不同,其共通之处在于因地制宜原则。例如:美国的低投入生态农业模式,日本的自然农业模式,澳大利亚的物种多样性的精准农业模式。国内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较晚,对于内涵等定性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但对于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方面的定量化研究的深度还略显不足。对生态农业的效益评价已由过去单一的经济讨论转向全方位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通过研究发现,在应用层面国外发达国家更注重生态效益的提升,将经济效益作为次要考虑的因素,倡导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投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则更注重经济效益,农业生产中合理投入化肥和农药,倡导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的混合式发展。

二、幕阜山片区农业的基本情况

(一)地理区位情况

湖北省幕阜山片区跨越了市区范围,由咸宁市的通山、崇阳、通城和黄石市的阳新四个县构成。四县51个乡镇具体分布:通城县 9镇2乡、崇阳县8镇4乡、通山县8镇4乡、阳新县辖16个镇。幕阜山片区地跨 113°36′-115°30′E, 29°02′-30°15′N,总面积8 289平方公里,其中通城1 131平方公里、崇阳1 959公里和通山2 421平方公里、阳新2 778平方公里。幕阜片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绿色资源,完善的生态系统结构,是区域生态平衡发展的天然绿色屏障,同时也为幕阜山片区发展绿色产业创造了良好契机。

(二)幕阜山居民受教育情况

根据2019年各县统计年鉴整理,幕阜山片区总人口264.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1.03万人,农村人口占了整个人口总数的76%,考虑到其中有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所以常住人口比例会有一定的下降。根据《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20》整理,幕阜山各县外出人员受教育情况,整体来看,幕阜山居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小学文化及以下者占人口比例10.71%,初中文化较普遍占人口比例56.68%,高中及以上文化占人口比例32.62%。农村人口中学历较高外出务工人员相对更多一些,农村务农的人口学历水平合理推算应该更低。

表1 2019年幕阜山居民文化程度 单位:万人

(三)土地资源及利用情况

从近几年来看,耕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总体稳中有降。根据2016以及2020《湖北农村统计年鉴》整理,耕地面积从2015年的158.37千公顷下降为157.97千公顷,下降0.21千公顷。2015年至2019年农业人口数量增加2.87万人,从198.16人增加到201.03万人。有一部分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不能增加劳动力资源,因此将外出6个月以上人口剔除后考虑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从1.54亩下降到1.52亩,下降0.02亩。

表2 2015、2019人均耕地占有面积

数据说明:2019年统计年鉴中无人口数据,考虑到农村人口变化不大,所以乡村人数取自2018年数据。

从粮食作物产量和面积来看,2015至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由178.23千公顷减少到140.01千公顷。总产量由84.32万吨下降至79.35万吨。平均单位亩产量增长较快,由313.99公斤/亩上升至371.70公斤/亩,增幅达到18.38%。总体来看,随着4县域范围内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总面积缩减,人均占有耕地小幅下降,粮食作物的单位产量有一定的增长。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与全省的平均水平394.19公斤/亩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通山县亩产量仅为334.23公斤/亩。另外,从近2年的数据来看,幕阜山片区粮食作物亩产量有不升反降的现象。

表3 2015、2019粮食作物产量和面积

(四)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

根据各县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数据整理,幕阜山片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最大为140.02千公倾,经济作物总面积为129.81千公顷,主要包括油料作物54.31千公顷,棉花2.95千公顷,生麻1.25千公顷,糖料0.24千公顷,中草药10.96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44.55千公顷,瓜果类3.37千公顷。经济作物中76%用于种植油料作物和蔬菜及食用菌,比较有特色的是阳新县的苎麻,种植面积占湖北省的47%。另外,通城县和崇阳县的中草药材播种面积近年逐年上升,其中通城县枸杞的种植面积占湖北省的37%,已成为其县域发展的特色。从幕阜山的总体情况来看,片区内目前仍主要种植粮食,特色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与湖北省的亩产进行比较,除农作物糖料外均低于湖北省的平均水平,因此发展潜力较大。

表4 201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五)经济情况

幕阜山片区近年来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较好,根据湖北省、各县2015-201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从2015年到2019年,国民生产总值从495.73亿元增长至747.82亿元,年均增长7.69%。幕阜山片区2017、2018年均高于湖北省的平均水平,从发展趋势来看,近三年稳中有升。但各县发展不平衡,各县的具体情况:通城县GDP从108.93亿元增加到166.06亿元,年均增长8.12%;崇阳县从102.23亿元增加到153.34亿元,年均增长8.02%,通山县从95.23亿元增加到137.99亿元,年均增长7.64%,阳新县从189.34增加到290.43亿元,年均增长6.96%。通城县增速最高,阳新县增速最低,主要在2015、2016年增长幅度仅有不到5.4%,2017年有较大改善,增速达到8.7%。

图1 2015-2019幕阜山片区GDP及增速情况

三、幕阜山片区农业产业化取得的前期成果

(一)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仅要优化供给的结构和质量,而且需要改进农业产品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促进适度规模生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的能力。幕阜山片区通过实施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宅基地新政等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流转,为集约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市场。2019年幕阜山片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供给结构的有序调整。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特色农作物种养面积,满足人民日益丰富和多样的物质需求。政府通过落实优势产业的扶持政策,建立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调整了产业结构,扩大了农民增收的途径,促进了幕阜山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的枇杷、通城县北港镇枫树村两头乌猪、崇阳县路口镇高田村的高田肉牛、通山县南林桥镇石垅村小龙虾成功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崇阳雷竹、通城油茶、通山水果、阳新藜蒿,一县一特正在大江两岸焕发勃勃生机。随着农业领域中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不降反而有小幅提升,单位产量大幅增加。在效益提升的基础上,推行新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幕阜山片区农民经营性收入除通城外,平均增幅达到6.87%。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根据各县2015-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其中阳新县2019年数据是根据生产总值和各产业所占比率,合理推算所得),幕阜山片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从2015年至2019年第一产业由119.19亿元上升至129.01亿元,年平均增长4.3%;第二产业由176.68亿元上升至266.97亿,年平均增长8.1%;第三产业由199.86亿元上升至351.84亿元,年平均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4.1:35.6:40.3调整为17.3:35.7:47.0,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得到发展,三、二、一的产业布局进一步巩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升,第三产业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就全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未来前景。

表5 2019年幕阜山片区各产业情况

(三)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

从居民生活来看,幕阜山片区2015年至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780元上升至29374.5元,年均增长9.14%。幕阜山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261元上升至14479.5元,年平均增长9.20%。具体来看,通城县从11679增加到16361,年均增长8.95%,崇阳县从11247元增加到15892元,年均增长9.17%,通山县从8851元增加到12518元,年均增长9.91%,阳新县从9267元增加到13147元,年均增长9.43%。各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普遍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四)农村社会面貌呈现新气象

随着一系列支持“三农”政策的普及,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普遍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明显改善。由于一些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发展种植和养殖的热情高涨,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随着政府拨款支持乡村道路建设项目、危房改造项目、饮用水工程、宽带入户、标准农田改造等项目,大幅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中的脏乱差现象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随着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现代农业发展有了强有力的硬件资源,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幕阜山片区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的规模小,产业链条短

在农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幕阜山片区农业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不高,延伸能力不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价值链条。针对现有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不大,带动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的能力有限,需要重点扶持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同时加强对农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的监管。龙头企业等组织与农民之间利益关系不够规范、稳定和紧密,龙头企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农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果未能明确约定企业与农户的相关权利、义务,农民群体的合法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4]另外,部分农业合作社只是为了获取国家资金表面上合作,实则没有利益联系。在幕阜山片区目前发展的瓶颈是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能力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少、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幕阜山片区虽然初步形成了通城的两头乌的猪、崇阳的雷竹笋、通山的橘子、阳新藜蒿四大主导产业,但主要靠出售新鲜的初级农副产品赚取收益。采摘的柑橘、雷竹笋和出栏的生猪、藜蒿未能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农业产业链短难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不利于农业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二)产业特色不明显,生态污染较为严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性,而目前农业提供的产品同质化,导致产品同质化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区域布局确定各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从种植和养殖业来看,生猪、柑橘、雷竹笋虽然是幕阜山片区的三大主导产业,但离形成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格局尚有一段距离。农户凭个人经验制定种养殖方案,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缺乏科学的种养规划和技术,可能导致破坏生态环境,加剧了产业风险。当处于病虫害高发期,往往会过量使用农药,这无疑会加剧对环境的污染。生猪、柑橘、雷竹笋在受到污染的环境中长大,农产品的品质将受到影响,造成恶性循环。

(三)第一产业占结构主导,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

幕阜山片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7.3:35.7:47.0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8.3:41.7:50.0相比,表现在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比重较高,第一产业比重达到了湖北省的2倍有余,第三产业的发展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幕阜山片区的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很不合理,转型升级已到了关键阶段,值得关注。第二产业,特别是促进农产品产业升级,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不足,未能实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近几年虽有增加,但与全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供产销产业链的联系仍不紧密,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信息化服务水平低,增产不增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业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5]而幕阜山片区多丘陵,村落较为闭塞,部分地区手机信号不畅。宽带虽已进入行政村,但涉及面较窄,未能实现网络全覆盖。农业生产模式仍然比较原始,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实时动态监控种养过程的物联网等技术没有真正建立,无法实现从种养殖到餐桌可追溯的产中质量控制。近年来,对市场需求信息没有深入了解的农户,往往会采用追随策略,导致种养植同质化的农产品,农民的经济效益难以保障,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现象较为突出。农产品的生长周期较长,而市场的需求会随着政策、气候等因素受到一定的影响,农户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市场需求的变化,容易触发市场风险。

五、幕阜山片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划

(一)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挖掘适宜的合作模式

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应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延伸合作领域至农业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和领域,提高农业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水平。在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加强合作组织的分工与协作,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阳新藜蒿、莲藕等特种蔬菜规模大起来了,但保鲜、加工、储存、营销有待加强,实现产业化必须健全蔬菜产业服务体系。利用农业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地区间比较优势,选择适宜的合作组织类型。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方式进行重组和改造,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可通过发展幕阜山片区油茶精深加工,开发保健品、功能食品、抑菌杀菌、生物饲料等精深加工新产品,推进产业提档升级。通过给予政策加大产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

(二)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随着人口数量的上升加大了对生态资源消耗的需求,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成了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建立系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获得了生态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十九大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措施。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深入,“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识。[6]面对农村出现的自然环境危机,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提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沼气能源利用为核心,将渔业、农业、林业、林果业、畜牧业等多种产业纳入为一个体系。如崇阳县发展稻虾共作模式,一方面将收割水稻后的秸秆粉碎还田发酵,成为小龙虾天然饲料;另一方面,小龙虾可以吃掉害虫,其排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双赢。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在特色农产品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制定特色优势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将特色农业产区建成绿色、生态、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通城特色产业油茶的发展,茶油生产的废料可作为生产食用菌的菌包,菌包回收后用作有机的原料,有机肥又用于种植油茶树,形成循环、生态的产业链。建成特色化农业产业体系,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和品质,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三)发展产业融合,开发休闲农业

“产业兴旺”也意味着现代农业与农村产业要融合发展,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7]幕阜山片区以第一产业发展为根本,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增加意味着现代农业与农村产业要融合发展,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其附加价值,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第三产业,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以幕阜山片区有机稻田养鱼虾、林下种药材等项目为依托,运用沼气工程、特色产业集聚,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配置,实现一产增产增收。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提档升级,做强第二产业。打造幕阜山生态发展圈,通过“一轴两翼”的规划布局以绿色产业发展轴(通城县天岳关至通山县慈口乡)贯穿生态农业(崇阳铜钟乡至小山界)、生态旅游业(通山县通羊镇至九宫山风景区)发展翼,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打造国家级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示范区、中国“中部绿心”展示区。以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建成通车为契机,以全域旅游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化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电商,盘活三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对休闲旅游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乡村休闲农业和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挖掘幕阜山片区旅游、休闲、文化等综合价值,结合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集休闲、体验、采摘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融合养生、度假、农耕等元素,实现农业和农产品的多重价值,拓展农业功能提升价值链,促进幕阜山片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如通山大畈镇为配合发展“枇杷小镇”,结合国家级4A景区隐水洞,形成“高山油茶柑橘林、低坡枇杷花果带、乡村加工农庄园”的绿色产业化发展格局。打造富水湖南岸万亩花果园;壮大大畈麻饼、枇杷果品加工园,让游客在“枇杷小镇”品尝更好果品、欣赏更美风光、体验更优农耕文化。

(四)提升信息平台质量,发展互联网+农业

建立农产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幕阜山片区的农产品交易信息、市场供求情况、先进的农业种养殖技术信息进行及时更新,通过网络对外进行发布,为农业经营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方向和指引。充分利用湖北12316益农信息社、中国农技推广、云上智农、农服帮等APP,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专家指导、气象预警、农产品推介与销售等信息服务,推进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12316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融入农业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解决农业生产中种什么和怎么种的问题。传统农产品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经历了众多的中间流通环节。利用网络进行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网上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扩展销售渠道,给农户带来更多的商机。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工业化种养殖是特色农业发展的趋势。精准农业在种苗培育、畜禽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它可以实现准确监测环境、工厂化育苗和水肥一体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种养殖的全程数据被有效采集,客户可以通过电子技术,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农产品生产流程的可追溯,这对取得客户的信任和形成良好的口碑十分有益。依托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已成为一种主流的销售渠道。大数据应用将农产品的生产信息进行更新并推送,实现了生产者、销售者、购买者的实时互动。[8]通过农业“触电”,发展农业众筹、体验农业、产品个性化定制等新兴农产品业态,通过网络实现消费者直接在网上预订个性化的农产品的需求。

(五)政府建立相应机制,做好要素资源保障

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离不开“人、地、钱”等要素保障。人才振兴是实施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实现振兴需要进一步凝聚人气,为产业兴旺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农村人才的发展需要建立内部培养和外部引入的双重机制,在乡村内部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而外部则以新农人、新乡贤为代表着力创新创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通过构建人才振兴机制,让新农人、新乡贤真正在农村留得下、留得住。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全价值链所需的人才。同时根据未来人才的发展前景,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三产融合和农商、农旅结合的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人才需求。

土地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现代农业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因此需要深化、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加快土地流转,为产业振兴提供土地支撑。土地权属清晰是农民参与收益分配的保障,也是土地流转的关键。切实做好耕地的确权登记颁证,避免土地权属纠纷,优先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犯。政府应该在土地流转的顶层设计,通过补贴、入股分红等机制,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热情,同时加大对集中流转土地企业的扶持,鼓励企业长线投资产业,使企业能安心流转大块土地,做大做强产业。通过制度建立一个规范、有序、公平的耕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实现土地与农村产业的高效匹配,提高土地经营的效益。

幕阜山片区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就必须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促进公共财政资金、社会资源投入农村产业。一方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使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增强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补助农业项目的力度。通过专门设立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基金,着力支持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融合、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型耕地技术推广等。另一方面,制定金融支持政策,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振兴事业,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可以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贴息补偿等方式为生态农业引入民间工商资本。同时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进行融资。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片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大咖视角: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片区是广州东部的不二中心
创新又贴心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