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甘三酯指标在煎炸油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2022-02-11 03:31金青哲赵晨伟吴港城王兴国
粮油食品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鸡块极性组分

李 徐,张 晖,金青哲,赵晨伟,金 俊,吴港城,王兴国

(江南大学 食品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煎炸既是菜肴烹饪技术,又是工业化的现代食品加工方式。煎炸过程既实现食物内部的熟化,又在食物表面形成金黄色脆皮,并赋予诱人风味。无论高端餐饮,还是百姓家常,或是街边小摊和休闲零食,处处可见煎炸食品的身影。由于煎炸过程中热油渗入食物,随后食物被消费者摄入体内,所以各国规定通过控制油脂的劣变程度,以保证煎炸食品安全[1]。我国国家标准 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规定,对于煎炸过程的食用植物油,其酸价不得高于5 mg KOH/g,总极性组分(Total Polar Compounds,TPC)含量不得高于27%。

由于分析技术的进步,总极性组分可依据分子量差异分离,获得极性物质组成指标[2]。依据我国地方标准 DB34/T 1997—2013《食用油中氧化甘油三酯(OX-TG)及其聚合物(TGP)的测定高效空间排阻色谱法》、国际标准 ISO 16931—2009《动物和植物的脂肪和油 用高效粒度排除色谱法(HPSEC)测定聚合三脂酰甘油》和AOCS Cd 22-91的规定,应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High 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HPSEC)依据相对分子量差异可将TPC分为氧化甘油三酯多聚物(oxidized Triglyceride Oligomer,oxTGO)、氧化甘油三酯二聚物(oxidized Triglyceride Dimer,oxTGD)、氧化甘油三酯单体(oxidized Triglyceride Monomer,oxTGM)、甘油二酯(Diglyceride,DG)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共 5类,称为极性物质组成(Polar compound composition)。总极性组分及其五类物质,其含量符合TPC=oxTGO+ oxTGD+oxTGM+DG+FFA的公式。

各国关于极性组分的煎炸油废弃点的规定,可归纳为三类:第 1类为“只规定总极性组分(TPC)的限量值”,如葡萄牙、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第2类为“只规定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oxTGO+oxTGD)的限量值”,如荷兰要求聚合物含量不得高于16%;第3类为“同时规定TPC和oxTGO+oxTGD的限量值”,如德国、南非、比利时、捷克等[3-5]。从化学角度而言,oxTGO+oxTGD属于油脂TPC的一部分。此时问题在于,标准既限定TPC又限定oxTGO+oxTGD,两个同类指标是否重复多余,只规定其中一项是否足够。

此外,TPC值常用于衡量油脂的劣变程度,很多国家都将其作为判定煎炸油废弃的主要指标。然而,由于各极性组分含量及其潜在毒性存在差异,总极性组分含量并不一定反映煎炸油的实际品质[6]。oxTGM被科学界认为是极性物质中最具潜在风险的指标,那么在餐饮煎炸实践中,有关TPC或oxTGO+oxTGD的标准限定,是否能够同时覆盖对 oxTGM 的监管,也是有关食品安全的实际科学问题。

因此,本文首先研究煎炸过程油脂各极性组分的变化规律,然后从法定废弃点处极性物质组成及指标间相关性两个角度,评价各极性组分指标用于表征油脂煎炸废弃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一级大豆油,不含添加的抗氧化剂,理化指标符合相应产品国家标准:上海嘉里粮油有限公司;煎炸食物:薯条(长宽高8.0×0.5×0.5 cm,水含量 65.61%,油含量 3.99%),鸡块(长宽高5.0×4.0×1.0 cm,水含量 56.80%,油含量 13.51%),鱼排(长宽高8.0×6.0×1.0 cm,水含量70.49%,油含量8.25%),均在–18 ℃条件储藏备用:分别来自哈尔滨麦肯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嘉吉动物蛋白有限公司、上海味岛食品有限公司;所有试剂:上海国药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Frymaster高温煎炸锅:美国马尼托瓦餐饮设备有限公司;食用油极性组分分离系统:天津博纳艾杰尔有限公司;2695型高效液相色谱(2414型示差折光检测器):美国沃特世仪器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煎炸实验设置

煎炸条件:薯条的煎炸温度168.3 ℃,12 h/d,12 kg/d,0.2 kg/批,60 批/d,3.0 min/批;鸡块的煎炸温度182.2 ℃,12 h/d,17.28 kg/d,0.48 kg/批,36批/d,3.5 min/批;鱼块煎炸温度182.2 ℃,12 h/d,7.2 kg/d,0.3 kg/批,24 批/d,3.0 min/批。每种食物每天的煎炸总量,等同于麦当劳快餐门店的每日平均消耗量,数据源于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所有煎炸系列都是从锅中加入10 L的新鲜油脂开始,每隔6 h进行过滤操作,每次过滤后补充新油至原始刻度线。煎炸实验持续12 h/d,取样后冷却12 h到下一个循环开始。实验终点为TPC快速检测结果(Testo 270,德国德图公司)达30%。

过滤方式:每隔6 h过滤一次,滤油粉为商用的合成硅酸镁产品(Magnesol D-SOL,美国达拉斯集团有限公司)。该材料是一种白色、无定形、无水无味的合成硅酸镁粉末。每次加入385 g滤油粉,通过滤油纸滤去固体杂质,煎炸锅内置真空泵,高温加压过滤。

1.3.2 实验分析方法

总极性组分含量的检测,按照国家标准 GB 5009.20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中极性组分的测定》的硅胶柱层析方法执行。

极性物质组成的检测,依据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 1997—2013《食用油中氧化甘油三酯及其聚合物的测定 高效空间排阻色谱法》或国际标准IUPAC 2.508执行,满足公式oxTGO+oxTGD+oxTGM+DG+FFA+NonPC=100 g/100g。

1.4 数据分析

应用Origin 8.0软件(北安普敦,美国OriginLab有限公司)进行公式拟合和图片绘制。需特别说明的是,拟合目的在于根据变化趋势计算法定废弃点TPC 24%、TPC 25%和TPC 27%处的极性物质组成。一种情况为所有数据点都能完美拟合,则直接计算;另一种情况为整体拟合效果不佳,则逐个删除距 TPC24%、25%和 27%较远的点再次拟合,尤其当有取样点正好处于计算的目标点,拟合所得曲线能恰好穿过这些点则最佳。应用SPSS 20.0软件(芝加哥,美国IBM有限公司)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评估数据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煎炸过程油脂极性物质组成的变化规律

煎炸所得大豆油的TPC含量随煎炸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列出煎炸薯条、鸡块和鱼排的大豆油中TPC含量随煎炸时间的变化情况。尽管三种食物的煎炸条件不一致,但宏观上其TPC含量的整体变化趋势以及餐饮条件下的各情况劣变优先级值得关注。

图1 煎炸所得大豆油的TPC含量随煎炸时间的变化情况Fig.1 TPC results of fried soybean oils plotted against the frying time

从整体变化趋势而言,三种情况的油脂 TPC含量显然都随煎炸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增加速率为先快后慢,尤其当TPC含量高于20%后速率降低更加明显。一方面,如Liberty等[7]所述,油脂TPC含量的增加导致其粘度的显著提高,使得煎炸过程中更多的油脂被食物吸收,油脂消耗增加则新油添加得更多,于是更显著的稀释效应导致TPC增速的降低。假设一种极端情况,若每次煎炸过程使得锅内90%的油被食物吸收掉,那么不得不每次添加90%的新油,于是TPC值反而有可能出现降低的情况,因此新油的添加量或添加比例是极其关键的影响因素,尤其在工厂连续煎炸流水线中更为显著[8]。另一方面从化学反应理论分析,非极性组分为反应底物而极性物质为反应产物,产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了化学反应的向右推进,因此导致其生成反应速率的降低[9]。具体分析数据,从劣变优先级而言,从快到慢依次为鱼排>鸡块>薯条,这与在多数餐饮门店的运营数据是一致的。如Vitrac等[10]所述,鱼排、鸡块等海鲜禽肉类食品在煎炸过程中,其内含动物油脂的反渗透使得煎炸油脂的劣变加剧,而薯条所含的植物油脂影响并不显著。

煎炸所得大豆油的各极性组分随TPC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列出煎炸所得大豆油的各极性组分随TPC含量的变化情况。NonPC定义为100-TPC,其必然与TPC呈线性关系,无需深入讨论,重点关注其他五个组分。就整体变化趋势而言,oxTGO,oxTGD,DG和FFA都与TPC含量显示正相关,而 oxTGM 在三种煎炸设置下都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从增加速率角度分析,oxTGD的增长速率随TPC逐步降低,oxTGO和DG的增长速率随TPC逐步提高,而FFA的绝对含量波动明显且变化速率始终保持较低,其含量一直未曾高于3%。从劣变优先级而言,按照由快到慢排序,基于oxTGO:鱼排>鸡块>薯条,基于 oxTGD:薯条>鸡块>鱼排,基于 oxTGM:鱼排>薯条>鸡块,基于 DG:鸡块>薯条>鱼排,而FFA变化曲线波动交织,无明显先后顺序。综上所述可知,在同等TPC含量条件下,煎炸鱼排的油脂倾向生成聚合产物,而煎炸薯条的油脂倾向生成降解产物。

图2 煎炸所得大豆油的各极性组分随TPC含量的变化情况Fig.2 Separated polar compounds of fried oils plotted against the TPC value

2.2 法定废弃点处的油脂极性物质组成

本研究团队已经研究列出TPC 24%、25%和27%时煎炸油的极性物质组成[11]。需要说明的是,此处TPC 24%、25%和27%处的极性物质组成,为根据拟合所得公式,局部优化计算所得。所以这些数据并没有重复以及标准偏差,因此也无法进行显著性检验,但是其大致的含量范围是可以确定并值得参考的。

将此五类极性组分按照其含量由高到低排序。对于TPC 24%的煎炸油:DG > oxTGD > oxTGM >oxTGO > FFA;对于TPC 25%的煎炸油:DG >oxTGD > oxTGM > oxTGO > FFA;对于TPC 27%的煎炸油,DG > oxTGD > oxTGO > oxTGM > FFA。综合分析以上排序,可得到类似的趋势如下:DG >oxTGD > oxTGM≈oxTGO > FFA。对于所有三个TPC水平,DG组始终显示最高浓度,达到8.9%~10.9%,而 FFA组始终显示最低含量,浓度约为1.2%~1.4%。更进一步,将特定物质组合为氧化甘油三酯聚合产物(oxTGO+oxTGD)和氧化甘油三酯降解产物(DG+FFA),对于3个水平TPC均显示相似的排序:(DG+FFA)≥(oxTGO+oxTGD) >oxTGM。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在法定废弃点TPC 24%、25%和 27%处,氧化降解产物含量始终不低于氧化聚合产物。

2.3 极性物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煎炸油所含6类物质的Pearson分析结果对比如表1所示,对煎炸油中NonPC、oxTGO、oxTGD、oxTGM、DG和FFA共计6类物质进行Pearson分析,阐述各极性组分之间的内部关联性。重点关注其中非显著相关的组分,结果表明,煎炸油中的NonPC和oxTGM,oxTGO和oxTGM,oxTGD和oxTGM,DG和oxTGM,FFA和oxTGM均未显示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P>0.05)。总体而言,Pearson结果表明煎炸油中oxTGM含量与其他所有组分均不相关,显示煎炸过程中其含量的不稳定与不可预测性。极性组分中的 oxTGM 组分,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这与油脂直接高温加热的情况不同,其原因可能是煎炸食物所含的水分、蛋白、油脂微量成分等物质参与氧化过程,而oxTGM性质活跃易与其他物质结合,从而影响了oxTGM的连续生成[12]。

表1 煎炸油所含6类物质的Pearson分析结果对比(n=34)Table 1 Comparison of Pearson result of 6 polar compounds between fried oil (n=34)

如图3所示,分析(oxTGO+oxTGD)、oxTGM与TPC的关联性,评价指标用于判定油脂煎炸废弃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氧化聚合产物含量均与TPC呈线性关系,与此前所述的 Pearson结果相一致。此外,在煎炸油中oxTGM随TPC呈无序变化(P>0.05)。此数据表明,当标准规定仅对煎炸油脂的TPC进行限制时,油脂中所含的oxTGM并未在监控范围内,oxTGM含量可为极大或极小的数值。因此,以TPC指标规定的法定废弃的煎炸油,实际未能覆盖对 oxTGM 物质的监管,而这一现象只有在餐饮实际煎炸样品而非加热油中才能发现。因此,须TPC和oxTGM两项指标方可评价油脂煎炸过程的劣变,考虑到 oxTGM 的潜在毒性最强,oxTGM值作为表征高温煎炸油脂氧化劣变的废弃指标有一定实际意义。

图3 煎炸条件下油脂oxTGO+oxTGD、oxTGM与TPC的关联性Fig.3 Relations among indices of oxTGO+oxTGD, oxTGM and TPC of fried oils

3 结论

经以上分析的实验数据表明,应用TPC评价煎炸油品质时,实际未能同时覆盖对 oxTGM 的有效控制,须用TPC和oxTGM两项指标方可评价油脂煎炸过程的劣变。考虑到 oxTGM 的潜在毒性最强,oxTGM值作为表征高温煎炸油脂氧化劣变的废弃指标是有实际意义的。

猜你喜欢
鸡块极性组分
近红外定标法分析黏/锦/氨三组分纤维含量
有机反应极性机理试剂分类的探索
黄油春笋鸡
稻米氨基酸含量和组分及其调控
煤的族组分基本特性研究
跟踪导练(四)
组分对PI/TiO2纳米复合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
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判断的探究
有机物的溶解性规律
教你做炒笋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