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人“出走”行为动机与策略

2022-02-11 07:36山东师范大学李之彤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4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环境专业

山东师范大学:李之彤

1.引言

新媒介技术声势浩大的诞生与应用,使得传统媒体在动态环境中不断校准自身定位与方针的情形变得再平常不过,传统媒体作为社会守望人,首要任务似乎变成了要辨别这个社会如何变化。传统专业媒体人的转型同样是宏观变化中的具体表现,除了被迫出走转型的一波媒体人,似乎还存在着一批识时务者的“俊杰”。无论如何,这种转型的背后动因是极其复杂的。同样,在转型持续了几个年头的当下,传统媒体人与新媒体人或许已经没有了清晰的界限,在“全媒体发布”的媒体运作机制下,讨论传统媒体人与新媒体人的区别似乎已经没有了意义,也许我们将见证传统媒体人这一称呼是如何变为历史的。

2.生存空间寻找:传统媒体空间压缩与新媒体空间绿地

2.1 传统媒体重构:传统媒体人生存空间压缩

传统媒体人这一叫法是相对于新媒体人这一称呼来讲的,在这一组对比极强的称呼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似乎是敌对的,但在媒体实践中却又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传统媒体中的媒体人来说,它们又是“出走”的始发站和终点站,那些“出走”的媒体人仿佛是在这两者之间做了对比与选择,最终选择了后者。

2019年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点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为传统媒体发展指明了方向。喻国明教授认为,解决“渠道失灵”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渠道失灵”这一提法与推进媒体融合的举措不谋而合,均是要解决传统媒体传播力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新媒介环境下转型升级的攻坚难题,但对于其中的传统媒体人来讲,或许是要牺牲整个职业生涯的难关。

传统媒体面对的窘境体现在具体的媒体人身上就是其生存环境大大压缩,面对如此困境,不变的是职业地位与收入,变化的是工作强度与难度。同时,互联网等新媒介技术似乎提供了一种理想中的媒介,大批涌现的自媒体与个人专业化媒体都来抢占媒介市场,企图分一杯羹。专业媒体的内容优势与渠道优势仿佛已经不能在新的环境中独占鳌头,传统媒体人的生存环境收到了外部与内部的双重挤压,在《告别“黄金时代”——对52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告白的内容分析》一文中,作者对离职传统媒体人的告白进行了内容分析,发现“黄金时代”不再是离职原因的第二大原因,这说明传统媒体人生存空间的压缩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传统媒体人的“出走”行为。

2.2 新媒体空间:提供给媒体人的全新绿地

在这种“出走”行为中,除了分析传统媒体人“出走”的状况之外,作为到达站的新媒体空间,它的哪些特质又在吸引着传统媒体人呢?当传统媒体人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时,寻找一个新的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新闻理想与社会抱负成为了媒体人的首要任务,而新媒体空间则提供了这样一片自由、多元且包容的新空间。

首先,互联网等新媒体空间所提供的是相对传统媒体较为自由的氛围。在传统媒体内部,新闻产品从选题策划到发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层层审核与修改,央视主持人崔永元称题目遭到“枪毙”是常事。这种体制带给媒体人的束缚感是对传媒人自身新闻理想的打压,在这样的框架内进行新闻工作,无疑会给新闻工作者的内心留下对于新闻实践的空洞感与无助感,为出走行为埋下动因。同样在《告别“黄金时代”——对52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告白的内容分析》一文中,体制禁锢带来媒体人表达不自由成为媒体人离职的主要原因。

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人所运营与参与的网络账号和网络节目,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专业精神与新媒体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以完全不同的话语形式来承载专业理念。许知远与腾讯合作推出的专访节目《十三邀》,但相较于传统访谈节目,《十三邀》的立场与策划似乎是“反教条”的,可恰恰是这种“反教条”的定位,完美契合了互联网中的独立精神,成为互联网用户心中优秀的节目。

其次,新媒体给传统媒体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社会抱负外,丰富的个人职业规划以及扩大的收入来源均成为新媒体吸引他们的原因。新媒体中的传统媒体人对于自身的定位是多元的,不仅仅是幕后的生产者,也可以是台前的表演者,还可以是与受众密切交流的引导者,这种身份的变化也促使传统媒体人对新闻理想的重燃希望。此外,新媒体环境中的媒体人收入渠道不仅局限于工资,“流量变现”成为了媒体人收入的主要部分。

新媒体环境满足了传统媒体人由于体制禁锢的失望、媒体运营的压力、个人规划的诉求等从而产生的出走想法,提供了理想中的环境和条件。

3.“逃离”传统媒体:理想与现实的双重驱动

3.1 现实考虑:传统媒体“寒冬将至”

用一个简单的逻辑似乎就可以解释专业媒体人的这种选择,媒体人更倾向于在一个更加有活力且现实待遇更佳的环境中施展拳脚。新媒体的出现让传统媒体不得不担心自身的生存境况,2021年开年就有三十多家报纸扎堆停刊,这是传统媒体面对窘境的无奈选择。媒体环境下行、行业收入降低等问题成为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现实背景,传统媒体的转型是一次全方位的升级同时也是一次“自救”行动。

集中的纸媒停刊,是市场环境变化的表现,折射了传统媒体环境缩水的严峻事实。媒体环境下行的直接影响就是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规划,被迫出走的专业媒体人转向新媒体。在新媒体端开设自己的个人账号,也是在职媒体人常有的做法。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的新浪微博账号主要内容即对于国内外的社会时事进行点评,以其犀利的文风与鲜明的立场在新媒体场域中赢得众多关注,这是在职媒体人以全新的语态在新媒体中产出内容并获得良好效果的经典例子。

新闻传播行业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对于工作收入的考量也影响到媒体人的选择。由BOSS直聘与《今日头条》联合发布的《媒体价值升级与技术融合——2016年媒体内容与媒体从业者生态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深圳,是媒体行业平均月薪最高的三个城市,分别为10110元、9570元和9280元。而整体来看,媒体从业者中,月薪万元以下的占多数,媒体行业的薪酬结构呈典型的偏分态分布,5000-6000元区间涵盖了49.6%的媒体从业者。

媒体行业薪酬的持续走低,也是传统媒体人转向新媒体的主要原因。新媒体环境的兼容性,使它可以容纳得下个人、组织和媒体等多重主体,这种开放性时互联网成为社会经济的新风口,社会服务、商业服务、政务服务在其间共存。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展开,同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需求与欲望,这种需求集中体现为对于信息的获取,这就为在传统媒体时代专业从事内容生产的媒体人提供了基本的变现机会,因而新媒体对于专业媒体人存在巨大的吸引力。

3.2 理想诉求:职业理想实现新场域

自诞生初始,新闻行业就担负了社会守望的责任,以客观为核心的新闻专业主义也成为从业人所信守的职业信条。新闻行业需要理想坚守与人文关照,我国新闻业从开始就与国运息息相关,文人办报的传统也深深影响着当代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关怀与理想抱负。互联网的自由与容错使传统媒体从业者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内容呈现方式,这是互联网冲击下给媒体人带来的另外一种实现理想的机遇。

传统媒体环境在长久的发展中,一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媒体思维与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渠道失灵让新闻报道的效果实现有了折扣。转向新媒体首先意味着跳出体制,在信息生产的全流程中所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少,互联网中的价值标准也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价值体系。其次,转向新媒体同样意味着更改传播方式,不同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媒体将信息“喂食”给受众,互联网中的内容生产往往是时刻与用户相连接的,满足了对传播效果的实时监测,从而对生产行为进行及时调整,从而获得更佳的传播效果。

转向新媒体环境中的专业媒体人,并不意味着与专业理想背道而驰,更像是在一个全新的媒体环境中,顺势而为更好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这种对于理想的追求,是个人化与专业化的结合,有着个人现实追求与专业理念的支撑。这些跨界的专业媒体人也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从不同层面上丰富了媒体的内涵。这是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遭受冲击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专业从业者平衡理想与现实的有效尝试。

4.身份建构策略:主动设置与被动适应

4.1 身份拓展:成为个性化的全面体

新媒体环境中的专业媒体人,不管是专职于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职媒体人,在身份定位与内容呈现方面都与传统媒体中有较大不同。对自身身份的重定位是新媒体对专业媒体人提出的首要也是必要要求,是关乎媒体人是否能够在一个全新的传播生态中赢得关注的前提条件。

加拿大社会学家所提出的拟剧理论把社会比作舞台,借用这个概念,我们同样可以将互联网环境看作是一个供人表演的开放舞台。戈夫曼又把这种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同时扮演着这两种舞台。传统媒体的在职媒体人将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渠道,发布相对于传统媒体渠道中内容来说的“幕后”,将互联网作为一种补充,这时的互联网就是一种“后台”,用以丰富传统媒体中的报道。专职于新媒体环境的媒体人的主要传播渠道就是互联网,他们所有的内容,都成为影响其形象与定位的因子,互联网则承担媒体人所进行的所有表演。

互联网的个性化机制同样使媒体人能够完成自己的个性化生产,对于新闻产品来说,话题选择、内容构建、传播策略制定的全流程都体现出传媒人自身的个性,以个人门户的形式来进行传播。在这个暴露无遗的“前台”里,每个个性化的专业媒体人,不仅要把握新媒体文化脉搏,新媒体传播技能也是必要能力储备。互联网中的专业媒体人,能够以自身优秀的专业技能迅速适应新媒体环境,在领域更加细分的场域中从事传媒工作,是个性化与多面性共存的新型媒体人。

4.2 他人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为而不为”

专业媒体人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的身份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根据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适时调整自身形象的工作。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在最初的身份设定和后期的主动调整中,根据用户的解读与期待来进行的形象构建也是常用的做法。

5.全媒体人:新媒体中传统媒体人的身份转向

传统媒体人的“出走”行为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全新媒介环境中如何进行自身定位,无论是个人主动构建抑或是经由他人构建,传统媒体人都要有文化、技能和价值上的转向与坚守。而全媒体人的提法或许会使传统媒体人与新媒体人这两种称呼之间的差异弥合,全媒体人也成为传统媒体人转型的应然与实然。

5.1 文化转向

在各种新媒体空间中生根发芽的传统媒体人,首先要适应这个环境的氛围,这种氛围就是这个空间所特有的文化。新媒体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互动与共享,与讲究“以我为主”的传统媒体本质上存在区别。媒介环境学派著名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一种全新的媒介会创造出全新的社会互动形式,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环境中首先要“入乡随俗”,学会新媒体环境中的话语表述方式、议题设置方式以及传授双方互动方式,具有对新媒体所需优质内容灵敏的判断力,这种转型之路才能走得长久。

5.2 技能转向

由于自身定位多元化,传统媒体人也应该具备有内容生产各个环节的必要技能,甚至对于信息的搜集、选题的策划、用户的管理、数据的检测等,都成为传统媒体人从全媒体转向所需要学习的知识。

5.3 价值坚守

关于新媒体环境中内容为王还是流量为王的讨论存在已久,但从离职传统媒体人的告白话语中不难看出,这种“出走”行为的背后并不是对新闻行业的厌恶与背弃,而是想继续追求自身理想,这批专业的媒体人在回忆职业生涯时认为传统媒体使他们“收获颇丰”,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全媒体人转向同样需要这样一种价值坚守,为流量祛魅、为失足者做杖、为失信者做光,不能够轻视全媒体人身上的社会责任。

6.结语

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专业媒体人的身份构建行为中,用户也是一个重要影响主体,消费者至上原则深深影响着媒体人对于自身身份的定位和内容生产的倾向。这无疑需要专业媒体人们提高警惕,在新的传播环境中,职业理念和专业精神同样是指引信息生产的重要考量。

身份定位不局限为记者的媒体人们,在内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牢记自身作为媒体人的本质属性和职责使命。既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语境的变化,树立互联网思维,敢于变革勇于创新。也要有职业操守,明确角色定位,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承担起公众教育者这一角色。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环境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环境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