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关键问题及解决路径

2022-02-12 00:21李积鹏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心理健康

摘    要:近年来,心理育人一词的内涵和外延极大丰富。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关键问题在于处理好心理育人主体与思政育人格局的关系、心理育人元素与思政育人内容的关系、心理育人功能与思政价值引领的关系、心理育人课程与思政育人的关系、心理育人供给与思政育人需求的关系。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需要突出心理育人基础地位,打牢思政育人心理基础;挖掘心理育人思政元素,推进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坚持心理育人价值引领,亮明思政育人政治底色;解决心理育人课程结构,坚持课程思政改革理念;实现心理育人多样供给,满足思政育人差异需求。

关键词:心理育人;思政育人;心理健康;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17-04

心理育人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相关文献中,张圻海的文章《心理育人——高校育人新理念》首先对心理育人理念、意识和途径进行了详细阐述。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心理育人被明确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十大”基本任务之一,心理育人一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搜索中国知网发现,近三年以“心理育人”为主题的文章已达近600篇,心理育人研究出现新的高潮。

一、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发展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心理健康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也迎来了新时代发展的“黄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等多个重要会议中均提及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多次提及“心理健康”一词,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高校心理育人作为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思政育人大格局的重要一环,因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自身属性,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多项政策和文件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已进入新阶段,同时也为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早在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就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活动”,这为心理育人融入思政育人大格局提供了政策依据。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计委、中宣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我国首个心理健康领域宏观指导文件——《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其有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顶层设计。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心理育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心理育人融入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实际进程中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文章将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在总结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基础之上,提出心理育人融入思政育人大格局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心理育人更好地融入思政育人大格局,提升心理育人质量,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提供一定启发。

二、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基础

(一)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成為时代要求

随着多项文件政策的出台,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有了更为完善的顶层设计,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确。近年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习、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学习、生活节奏加快使得其自我调节的时间大为减少,自我调适能力降低,因此,心理育人工作与思政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此外,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养成与发展。“00后”大学生更有主见,追求个性和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思政育人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灌输式”教育,转而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形式开展,而心理育人擅长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为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提供了可能。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已成为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有着成熟条件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力支持下,心理育人工作得以逐步完善,在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融合方面更是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提供了成熟条件。在高校思政育人大格局框架下开展心理育人工作,通过心理育人提升思政育人整体效果,从而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鲜明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心理育人和思政育人的共同目标。心理育人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要解决学生求学期间的心理困扰,也要注重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育人不只要着眼于当下学生的心理困扰,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这就与思政育人的目标不谋而合。从心理育人课程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心理育人课程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样,心理育人课程也在思政课程基础上不断发展。

(三)心理育人是落实思政育人大格局的有效途径

思政育人既是推动个体思想观念转化的过程,又是推动个体思想观念付诸实践的过程。思想观念转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冲突,观念付诸行动的过程也会遇到阻碍,心理育人为解决思政育人过程中的冲突和阻碍提供了有效途径。心理育人工作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这有助于提高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学生参与具体的心理育人活动可以获得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质和素养,促进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在日常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存在紧密的联系,两者常常相互交织、相互转化,有些思想品德问题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而有些心理问题背后往往暗含着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问题,因此,借鉴心理育人的方法可以为解决思政育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有效途径。

(四)心理育人是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实践载体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健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意义。心理育人兼顾了理论知识传输与实践行为养成,为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提供了实践载体,心理育人形式的不断创新也为思政育人提供了新的载体。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育人模式,心理育人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就内容而言,心理育人可以通过专题讲授、知识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沙盘游戏、心理活动、朋辈互助等多种形式开展,增强了心理育人工作的趣味性、体验性和实效性,这为思政育人大格局的构建提供了积极参照。就形式而言,心理育人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方式,在线上方面,以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为一体的“两微一端”等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各类线上心理育人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在线下方面,心理育人通过日常宣教、心理咨询、心理团辅组织开展和心理育人队伍建设等工作,借助关键时间节点开展相應心理育人活动有效解决了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三、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关键问题

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关键问题在于处理好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之间的五种关系:心理育人主体与思政育人格局的关系、心理育人元素与思政育人内容的关系、心理育人功能与思政价值引领的关系、心理育人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关系和心理育人供给与思政育人需求的关系。

(一)心理育人主体与思政育人格局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关乎校园安全稳定和谐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心理育人”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育人体系共同构建了思政工作的“一体化”育人模式,但心理育人在思政育人实际工作中存在模糊不清、定位不明等问题,心理育人工作有时处于思政育人大格局的边缘地位,与其他育人体系的发展差距不断增大。部分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存在一些盲区和断点,与其他各项育人工作缺少连接,甚至成为思政育人大格局的短板、弱项,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思政育人整体效果。

(二)心理育人元素与思政育人内容的关系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项主要任务分别为: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同时,也明确了心理育人工作的四项元素:传授知识、组织实践、开展咨询、预防和干预危机。相比于其他育人体系而言,心理育人工作需要更加熟悉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一方面突出了心理育人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导致了心理育人元素与思政育人内容融合不够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相对独立,心理育人的四项元素均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心理育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常常没有得到充分凸显。

(三)心理育人功能与思政价值引领的关系

思想理论建设工作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长期以来,心理育人一直着眼于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其是否应该蕴含思政价值引领功能存在一定分歧。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无意义感、缺乏兴趣、迷茫、“空心病”等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将自我成长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因此,心理育人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心理育人功能要与思政价值引领紧密联系。

(四)心理育人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关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针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提出了细致要求。《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心理育人课程同样需要坚持课程思政理念,多数高校的心理育人课程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两部分,在一些设置心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心理育人课程也包含专业教育课程。随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隆重召开,思政课的开展如火如荼,课程思政理念得到深入贯彻。但某些高校心理育人课程并未按照教育部相应的要求开设,已开设的心理育人课程也缺少思政育人内容。心理育人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政育人资源有待充分挖掘。

(五)心理育人供给与思政育人需求的关系

心理育人供给可以划分为心理育人人才供给和心理育人服务供给两方面。心理育人人才供给方面,“00后”逐渐步入大学校园,心理育人环境随之改变,思政育人的校园氛围逐渐发生变化,心理育人人才队伍与在校大学生间的“共同语言”面临逐渐减少的窘况,这可能会威胁到心理育人的重要原则:共情。思政育人强调“三全”育人,但在某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常常只有心理健康教师参与,面对日益上升的心理咨询数量和日益增长的思政育人需求,心理育人人才供给仍有待加强。心理育人服务供给方面,心理育人各项元素仍倾向于以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个体心理问题,在积极心态培育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覆盖。

四、心理育人嵌入思政育人大格局的解决路径

(一)突出心理育人基础地位,打牢思政育人心理基础

思政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这一实践的教育效果需要经历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从内化到外化正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心理学研究认为,内化是个体认同和接纳社会习俗、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的过程,即“由外向内”;外化是个体将潜意识转化为外部行为的过程,即“由内向外”。思政育人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由外向内,再由内向外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个体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要进一步突出心理育人在思政育人大格局中的基础地位,做好心理育人、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心态不仅是心理育人的应有之义,同时也为“十大育人体系”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撑。

(二)挖掘心理育人思政元素,推进思政育人深度融合

心理育人是思政育人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思政育人中合理融入心理育人内容,在心理育人中渗透思政育人元素。在心理育人实际工作中,注重区分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实际问题,分类做好教育引导、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工作。既要做好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要建立快速反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注重解决个体问题,防止发生心理危机。通过借鉴和吸收心理育人知识和技术,采用团体辅导等心理学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思政育人活动,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在其他思政育人中适当补充心理知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创设更好的思政育人情境。

(三)坚持心理育人价值引领,筑牢思政育人政治底色

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有着共同目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育人虽然需要一些专业知识,但其实并未偏离思政育人大格局的根本目标和方向,本质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价值引领。研究表明,信仰马克思主义将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因此,心理育人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筑牢思政育人政治底色,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好、向善,将学生从虚无感、空虚感、无意义感中解脱出来。

(四)调整心理育人课程结构,坚持课程思政改革理念

思政课程是进行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思政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育人课程同样需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作用。心理育人课程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要与思政育人课程有机结合,主动对接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教育。心理育人课程与心理育人实践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应该是只谈理论不讲方法的理论课,也不应该是只教授方法不谈理论的活动课,而应该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的课程。心理健康课程要严格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通过兼顾心理课程育人与心理实践育人,积极开展心理育人实践,构建心理知识传授、心理觉察体验与心理行为养成于一体的心理育人课程体系,通过助人达到自助的目的,实现自我觉察与成长。

(五)实现心理育人多样供给,满足思政育人差异需求

高校思政育人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性工程,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个方面。同样,心理育人工作也需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实现心理育人人才多样供给,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心理育人合力,使教师队伍、教职工队伍等都成为学生积极心态培育、心理状态调适、心理危机识别发现等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受到学生来源多样化、社会价值多元化、教育环境多样化的不断影响,思政育人多样化不断显现,心理育人服务供给需要主动对接思政育人需求,夯实思政育人心理基础,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领会集体主义精神,使理想信念“入脑入心”。

回顾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发展历程,思政育人始终为心理育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心理育人也为思政育人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策略,两者深入融合的程度不断加强,未来的研究需要着眼于解决两者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力求达到两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圻海.心理育人——高校育人新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2001(12):44.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6)[2020-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         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0-12-01].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4]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EB/OL].(2010-01-13)[2020-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2/s7060/201001/t20100113_179047.html.

[5]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2017-01-19)[2020-12-01].http://www.nhc.gov.cn/jkj/s5888/201701/6a5193c6a8c544e        59735389f31c971d5.shtml.

[6]習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13)[2020-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         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0-12-01].http://www.gov.cn/xinwen/2017-        02/27/content_5182502.htm.

[9]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6)[2020-12-0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10]徐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116.

■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0-12-13                                                          修回日期:2021-03-11

作者简介:李积鹏(1992—),男,山东泰安人,天津商业大学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育人。

基金项目:天津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大学生自杀案例的心理剖析及对策研究”(XLZX-G201906);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地課题“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的心理剖析及对策研究”(2019057)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立德树人任务下学士导师制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校现有思政育人机制工作改进探析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