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教学中的德国“回忆点”及教学策略

2022-02-13 11:42陈星张嘉伟徐罡
高教学刊 2022年3期

陈星 张嘉伟 徐罡

摘  要:当前国内德语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语言讲解占比过大,文化中深层次的内容关注度较低,德语专业的教学当中只有少量涉及德国历史的部分,而在德语二外课堂当中以及各种德语二外教材中基本上没有。文章梳理法国作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回忆点”这一概念,分析“回忆点”在德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通过例证进一步阐述“回忆点”用于德语教学的现实意义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回忆点;德国回忆;德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01-05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German classes in China, pointing out that the language proportion takes up too much while the culture part such as the German "Erinnerungsorte" is neglected. The concept of "Erinnerungsorte", proposed by the French writer Pierre Nora in the 1990s, is mentioned at a small amount concerning German history in the teaching for German majors, but scarecely seen in classes and textbooks where German is taught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By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Erinnerungsort", the author also gives relevant examples suitable for German-teaching in China, hence to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Erinnerungsorte" in practical teaching.

Keywords: Erinnerungsorte; German memory; German teaching

隨着全球化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与德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德语专业或者是德语二外课程,但由于受到教学内容陈旧、课时缩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无法系统深入地学习德语,对于德国文化的理解也不够透彻。传统的德语课堂中,大多历史文化的内容会独立讲解给学生,比如歌德的作品,或者大众汽车的发展史,而德国“回忆点”可以将这些独立又似乎“深涩难懂”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在德语学习中对文化概念的把握。本文从德国“回忆点”的概念出发,分析“回忆点”的重要性,讨论“回忆点”在德语课堂教学中的适用性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德语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启发及参考作用。

一、“回忆点”的概念及由来

从构词法的角度来说,“回忆点”(Erinnerungsorte)这个词由“回忆”(Erinnerung)和“点”(Orte) 两部分组成。荣格尔建议把“回忆”(Erinnerung)和“记忆”(Gedchtnis)这两个词区分清楚,并提出很多建议,其中一个是他把“记忆”等同于“想到的”(Gedachtes),也就是知识;而“回忆”则让人联想到个人的经验。他写道:记忆的内容“我可以交给自己,就像别人可以教给我一样。但是回忆的内容我却不能教给自己,别人也不能教给我①。”

不仅对个人如此,对团体也是如此。早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首次提出了“集体记忆”这个概念。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构建的概念,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这种集体记忆以群体成员个体的形式进行,每个社会群体或者机构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集体记忆。根据《杜登德语大辞典》的解释②,“点”指的是一个地点、位置、空间、某物所处的地方。从字面来看,“回忆点”似乎与地点这类地理概念直接联系,但事实上,这个概念要宽泛深远得多。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于20世纪90年代最先提出“回忆点”这一概念。根据皮埃尔·诺拉的说法,“点”一词可以有更为宽泛的含义:可以是一个地理位置,一个神话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机构,一个概念,还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等等。这些“点”具有充实的象征意义,对于同一个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具有相同的功能③。

提到德国的回忆点,就不得不提扬·阿斯曼(Jan Assmann)和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夫妇。扬·阿斯曼的代表作《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认同》(Das Kulturelle Ged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Indentit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以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为例,详细阐述了文化回忆形成和运作的方式。扬·阿斯曼的“文化回忆”概念继承了哈布瓦赫“集体回忆”理论的社会取向,同时扩展了集体回忆的内涵和外延,并对此概念作了明确的阐释。“集体回忆”是对所有有机的、中立的和团体性过程的总称,对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过去与现在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日常交流的集体回忆与基于象征性文化客体的集体回忆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阿斯曼夫妇将它们称为“交流回忆”(Kommunikative Gedchtnis)和“文化回忆”(Kulturelles Gedchtnis)。交流回忆,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回忆”,而文化回忆是一个在文化时间维度中可视化的回忆,是一个和客体紧密相连的、高度人为促进的、且有仪式感的回忆。相较而言,文化回忆传达了丰富的内容和意义,两者对比见表1。

二、“回忆点”在德语课堂教学中的适用性

在探讨“回忆点”适用于德语课堂教学前,需要解释并且区分历史(Geschichte)和回忆 (Erinnerung)两个概念。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已经发生过的,客观来说是不可改变的。而所谓回忆,则是人们主动地去了解,并会寻找它的细节或者是不同点,回忆是对于历史的一种情感的认知,慢慢会有新的认知,认知也会被赋予全新的意义并且不断改变。以柏林墙为例,不同年代背景下的德国人对于柏林墙有着不同的情感认知,前民主德国和前联邦德国的人民看待柏林墙又有所差别,由此可见,认识与回忆是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的,小到每一个人,大到每一代人都会对同样的一段过去有着不同的认知,每一代人也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回忆,每一代的回忆又会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定与评价。

一直以来,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并不断演变和更新的,属于文化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化相辅相成。学生在德语学习中,可以通过对德国“回忆点”的学习,将其和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节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不仅可以扩大自身的知识面,还可以较好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地领略到德国文化的内涵,还可以提高自身对德语表达习惯的认识,加深对德国文化,尤其是德国“回忆点”的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地掌握德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大学阶段的德语教学,由于受到教学内容陈旧、课时缩减等客观因素制约,学生无法系统深入地学习德语,对于德国文化理解也不够透彻。二外德语课程教学中,随着课时不断缩减,许多院校中的二外课程只有128课时。这样的课时水平,既不能达到大学德语四级的要求,也无法满足今后工作和学习当中对于二外使用的需求,学生学习起来难有动力,难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二外课程中加入一些“回忆点”内容,与以介绍德语语法知识为主的课本紧密相关,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好语法及课文内容,同时也能较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而在德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前两年以学习德语的听说读写为主,较少涉及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专业知识大多只安排在第三学年。虽然国内大多数德语专业会在这一年中设置类似德国文化、德国国情学或者德国历史这样的课程,但学生更多停留在识记背诵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未得到重点培养。而外语、历史和文化的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合适的“回忆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形成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回忆点”中使用的专业语言(Fachsprache)本身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语言综合能力。此外,“回忆点”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历史及其背景,还包括对现在的影响,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常识性知识和专业知识,使用德语语言深入研究,对“回忆点”进行评估或评论。

三、德语课堂教学中“回忆点”的选取与教学策略

(一)“回忆点”的选取

一位评论家曾经说过,“回忆点”不仅仅是一次利用现在主义形式去发现集体记忆的尝试,同时也为以另一种形式讲述历史做出了积极贡献。⑤“回忆点”是否适用于德语课上,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第一,这个“点”在整个德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第二,这个“点”是否难以理解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认知并掌握;第三,这个“点”能否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数学生在大学阶段才接触德语学习,有限的学习时间要培养语言和文化等多方面能力,因此应该首先考虑将学生最感兴趣的“回憶点”纳入德语课程教学当中。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强调,“回忆点”并不一定是地理概念上的地点,还可以是人物、物品、概念,或者是文艺作品。从这几个要素出发,笔者讨论分析了几个可用于教学的“回忆点”。

1. 柏林墙

柏林墙在德国战后被割据的28年(1962年8月13日至1989年11月9日)间,扮演着割裂德国的角色,其一侧是西柏林,归属于前联邦德国;另一侧是东柏林,归属于前民主德国。柏林墙最初是用来防止东德的居民“以非法的方式越境”逃到西德。如果说建造柏林墙是德国被割裂的重要时期的标志,那么柏林墙的倒塌就是德国统一的标志。德国文化和德国历史等课程中,学生们会有机会深入地了解柏林墙,但都是客观地介绍了柏林墙从建立到倒塌的过程及历史意义。而事实上,每个人应当有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回忆点”区别于历史的所在。不同群体对柏林墙可能存在不同的情感与认知。由于柏林墙和中国的长城最初设计的功能都包括限制和防止对手,因此两者在德语教学过程中也经常被拿来作比较,但其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形成自己的对“回忆点”的认知。

2. 德国马克

货币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代的“产物”,能反映出该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状况。德国马克于1948年6月在美英法三国占领区以及西柏林作为当年货币改革的产物投入使用,之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1949年5月23日建国时保留了德国马克并使之成为西德的统一货币,伴随着东西德两国在货币、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进一步融合,1990年7月1日替代了前东德的东德马克,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之后成为全国统一货币,直至被欧元取代。德国马克作为一种货币,可以成为重要的“回忆点”主要在于:首先,它在德国分裂时对于控制经济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虽然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货币名称不同,但它的名称当中也包含一个“马克”的字样,且德意志马克和马克之间的汇率总是1:1,给了民众两德迟早统一的信心。此外,每一版不同面值的马克上有不同的人物肖像,这本身就足以成为值得探究的“回忆点”。

以欧元之前的最后一版德国马克为例,1 000马克面值上的人物是格林兄弟,德语二外教学主流使用的《新编大学德语》第二册第四单元“Geschichte und Mrchen”(故事与童话)中就有格林兄弟的画像,教师在讲解中可以结合德国马克,促进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学生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出某张纸币上的一位人物,以做报告(Referat/Vortrag)的形式对他(她)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介绍,包括家庭出身、求学经历、历史意义等,帮助学生主动地深入了解某位人物以及德国马克的发展史。

3. 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

伴随着德国的货币改革,美国发起的马歇尔计划等对外援助项目促进了国际贸易,德国在经历二战失败后,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德国制造最终成为了世界顶尖质量的印记。德语专业的教材《当代大学德语》第三册第三单元“Stadt und Land”和二外德语教材《新编大学德语》第二册第五单元“Leute und St■dte”,都谈到了德国人的认真和严谨,从而使得德国能在以工业为首的各个领域成为世界的榜样。由于内容容量有限,编者在这两个单元中并没有很深入地讲解德国制造及其作用,但是这两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德国制造作为“回忆点”放入学习内容中。德国制造作为德国的一个重要标志,除了奔驰汽车之外,还应该包括一些德国制造的世界顶级的产品,例如博世电机、拜耳医药等。学生们可以在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出一个“回忆点”,从产品的起源、发展现状、对该领域的贡献等角度出发做一次报告,自主地深入学习该“回忆点”。

以上选取的三个“回忆点”包括必须掌握的知识,但学生可能只知道表面现象,而不知道本质,如果在德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加上“回忆点”的内容,帮助学生们透过“回忆”的表象看到德国文化的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回忆点”应用于德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在高校中逐渐普及,即使是对于德语二外学习者来说,用中文或者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对这种德国大学教学当中非常常见的形式(Referat),也很受老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因为这样就可以完全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阅读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可以是线上阅读,也可以是线下阅读。阅读并准备做报告的时候,学生们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观点:即哪些内容适合放在报告当中,哪些不适合;适合的部分如何去表达并呈现;PPT的内容和美观等,都是学生们应该考虑并探索的问题。

当学生们在课下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地探索学习时,如果同时再在课堂上把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加以巩固,学习效果一定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首先需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图片和视频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当学生们能够正确地看到和听到某些东西时,他们可以获得直观的体验,并且可以更好地存储和处理他们所收到的信息。如果图片和视频无法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的时,我们可以将一些真实的物体带到课堂上,比如一张德国马克的钞票,或柏林墙纪念馆里买来的一小块纪念砖头。使学生们不仅可以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甚至是闻一闻,学习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最后,笔者还必须阐述一下自己对德语课程中加入“回忆点”内容的看法:在德国历史上,不仅有众多能够体现德国民族发展的“回忆点”(例如大众汽车和卡尔·马克思),也有少量的负面形象的“回忆点”(例如奥斯威辛集中营)。笔者认为这一类负面的“回忆点”并不适合加入到目前国内现有的大学课程当中。这些负面“回忆点”可以由具有一定自学能力且对德国历史文化有意愿更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学生们自学研究,并且和老师一同探讨交流自己对这类“回忆点”的个人看法,一定会使得这些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回忆点”的本质。

四、结束语

尽管“回忆点”这一概念在二十年前才被提出,但人们不应忽视其在德语课堂中的功能和重要性。“回忆点”不仅连接历史事件的表面及其背景,同时“回忆点”也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想学好一门外语,对于“回忆点”的学习则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或者报告当中,便有利于自己形成一种对“回忆点”的独特的认知和意识,这些便是“回忆点”与一般历史不一样的地方。学生们学习德国的语言和德国的文化,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当学生们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是评价的时候,才是更为重要的。

一个国家的“回忆点”可以包括国家、经济、政治、历史和宗教、艺术等所有领域。事实上,不同国家在经济、政治、宗教和艺术等领域有不同的情况。学生们应首先对这个国家有一定了解,然后有机会深入学习,在了解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之后,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注释:

①Friedrich Georg Jünger. Gedchtnis und Erinnerung, Frankfurt a.M. 1957:48.

②https://www.duden.de/rechtschreibung/Ort_Platz_Stelle_Ortschaft.

③Francois Etienne, Schulze  Hagen. Deutsche Erinnerungsorte. Verlag C.H. Beck. Bonn, 2005:8.

④Assmann J. Das Kurtuelle Ged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M]. 金壽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1.

⑤Francois Etienne, Schulze  Hagen. Deutsche Erinnerungsorte. Verlag C.H. Beck. Bonn, 2005:12.

参考文献:

[1]Assmann Jan, Rodney Livingstone. Religion and Cultural Memory: Ten Studies[J].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Erll, Astrid. Kollektives Gedchtnis und Erinnerungskulturen[Z]. Stuttgart, Verlag J.B.Metzler,2005.

[3]Hauskeller, Michael. Was ist Kunst?[Z].6.Auflage, München, C.H. Beck Verlag,2002.

[4]Nora, Pierra. Les Lieux de memoire, Bd.I (La Repulique), Bd.II (La Nation), Bd.III (Les France), Paris 1984-1992[Z].

[5]Schmidt Sabine, Schmidt Karin. Erinnerungsorte[Z]. Berlin, Cornelsen Verlag,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