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品专业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食品专业英语》评述

2022-02-13 10:43丁可,沈家豪
食品与机械 2022年1期
关键词:用途专业英语英语课程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校学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开阔国际视野的需求逐渐增加。在这一新形势下,国家开设多样的专业用途英语课程,以期向国际输送复合型精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与通用英语课程所强调的“人文性”不同,专门用途英语旨在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学生通过对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学习,获得在相关学术与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发展实用性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进一步言明了专业用途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作为举世公认的朝阳产业,食品行业在国际社会中交流愈加频繁,中国对食品类专业的英语课程建设也从未间断。以“食品英语”为主题的新编教材种类丰富(2016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实用食品英语阅读》、2017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专业英语文选(第二版)》、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专业英语》等),从不同角度为食品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教学之本。

作为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由杨雅兰等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专业英语》一书,以“培养食品类专业实用性人才”为宗旨,是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分为8个单元,从食品营养元素(Food Nutrients)、食品加工 (Food Processing)、食品保藏(Food Preservation)、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食品质量安全(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食品检测(Food Detection)、食品法规与标准(Regulation and Standard)以及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 8个主题出发,为读者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对应专业词汇术语的补充。

全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丰富,所选取的8个主题基于食品类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几乎涵盖了食品行业的各个方面。其中,每一课都分别由主题阅读、词汇列表以及参考译文组成。课后补充了简答、翻译等相关练习题,学生可以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操练与运用。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该书符合专业用途英语教材编写原则中对于材料真实性的要求,所选材料基本体现了食品领域“专业语言结构和语篇体裁的特点”。另外,书中选取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适中,虽然其中必然涉及到一些食品领域的复杂术语,但材料中的单词难度以及句法难度较为符合大多数目标读者人群的英语水平。通过对该书的学习,食品类专业学生能够初步建立与其专业体系对应的双语知识,可以预见学生在其领域术语学习、文献阅读、汉英翻译等方面取得进步。

然而,专业用途英语教材的编写提倡多维度提升学生的技能,不应囿于传统的单维技能发展,“训练学生在该领域里听说读写等交流技能的掌握”。因此,此类教材在提高学生的词汇储备、阅读能力、翻译能力的基础上,还可以从听力理解、口头表达、论文写作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指导与帮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材设计上可以增加多模态材料,通过视频、音频等媒介提供情景支撑,帮助学生训练、提高多维技能;其次,书中的阅读材料源自国外食品领域的真实学术话语,这些材料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性话题。理论材料虽有助于学生对其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行业工作需求相关的重要内容,书中相应练习也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无论是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专业用途英语的宗旨,都强调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为了实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在专业用途英语的学习中,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因此,建议增加教材中行业实践类材料的比例,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及实践性的任务活动;另外,书中英语阅读材料虽体现出食品专业特有的语篇与体裁特征,但并未具体指明材料的语篇结构以及体裁特征。语篇与体裁特征对于专业用途英语的学习来说十分重要,但这些“高维”特征并不容易被学生自主归纳与把握。因此,若缺乏详细讲解,学生可能并不会觉察到这些特征,而是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词汇层面;最后,回顾以往针对专业用途英语教材的评价调研,不难发现,此类教材常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对于中低英语水平的学生来说,专业用途英语的专业性对其而言语言难度较大,给他们造成了阅读、学习上的障碍。而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来说,他们自身会对教材的专业度有更高的期待。该书选取的阅读材料语言整体难度适中,但考虑到目标读者人群的可能性差异,建议教材编写时选取多篇具有区分度的材料,以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阅读与学习材料的选择。

《食品专业英语》这一教材中存在的优缺点既给相关专业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借鉴,也对高校食品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定启示。

课程评价是引导课程改革、鉴定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能检查课程共同目标的实现程度,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起点、教学条件、学分学时等环境因素,更无法评价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教师发展等教学过程和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和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以及前苏联凯洛夫“大教学小课程”的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评价的机械性和非人为化的倾向非常严重,与高校课程改革倡导的‘以人为本’‘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思想和理念背道而驰”。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与普通高等院校具有此类相似的缺陷。基于这一现状,文中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完善食品专业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

(1) 提倡多维度评价,平衡发展听、说、读、写等技能。高校食品类专业英语课程侧重对专业知识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在该领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估。这一评价失衡现象与现有课程及教材对相关能力的偏重密切相关。食品类专业学生通过对现有教材的学习,能够训练其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能力,但缺乏在听力理解、口语交流、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复合型双语人才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国际交流,交际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与评价时,可以适当引入听、说、写等能力的指标,培养学生在该领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 摆脱“去语境化”教学,关注实践能力。现有教材中材料选择多为国外食品行业理论知识,文中术语丰富、概念复杂,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理论能力。然而从相关教材中可以看出,食品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不断的调控和反思自我中,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实践性内容的基础上,相关的评价体系也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为评价主体,需要摆脱“去语境化”教学与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景,发挥其能动性,使学生既成为评价的客体也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

(3)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间的差异始终存在,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并且长期存在。无论是在教材设计中还是在评价中,都不能去忽视或规避这些差异。在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考虑提供具有区分度的多篇材料。在评价中,则应当尽量关注到个体发展的多方面。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多强调共性,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相对单一的指标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也往往影响效度。此外,目前的教学中总体性评价依然占主导地位,教师应倡导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教师可以将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式相结合,以多元、开放的形式对学生加以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信。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深化教改方针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食品专业英语》一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高校食品专业英语的课程评价提供了借鉴,为培养食品专业人才、优化教师评价机制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猜你喜欢
用途专业英语英语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员工专业英语素养构建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核心素养下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食品专业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DNA的奇妙用途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用途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书的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