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2-02-15 12:16王梓楠
科技与创新 2022年3期
关键词:机电校企课程体系

王 兰,王梓楠

(1.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200;2.山东小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济南250101)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1 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聚焦“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的特征。装备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带来了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更新变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面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深刻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如何培养服务区域内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的人才成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向装备制造类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专业知识滞后、可持续发展不足等问题。目前已经写入课本中并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技能,在学生就业时可能已经淘汰,缺乏对新兴技术,特别是跨专业技术的了解,会加大学生毕业后适应新职业的难度,无法满足企业要求。

1.2 产教深度融合的需要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走进校外企业,企业兼职教师进入学校承担课程教学,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学生学习的场地、背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转换,原有的课程体系需进一步优化升级。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是实现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根本,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日益突显[1],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高职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岗位成才的特殊性,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工匠精神培养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使人才培养由学校主导转向校企双主体育人,更加突出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

1.3 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与有效实施,直接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不能将岗位工作任务有机地融入课程。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对课程体系构建又有了新要求“校企共同设计科学规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反映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丰富”。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根据从业人员所面临的新的职业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机电专业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2],基于产教融合,需主动求变,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质层面,构建足以支撑专业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升级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岗位群任职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升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强调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装备制造业发生深刻变化,导致了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和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

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小鸭集团、潍柴雷沃、中国重汽、济南金威刻等校企深度合作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根据企业新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对机电专业典型岗位群的新要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了注重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公共课程为平台,又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限选课、公共任选课。公共基础课以通识课程为主,满足当代大学生基本知识和素质要求;公共限选课以创新创业、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专升本学习为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公共任选课以体育、艺术、跨专业课程为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课程体系的构建全面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规模化养殖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才能实现标准化生产,降低市场风险,抵御国际市场的冲击。我省奶牛和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较高。与生猪和奶牛养殖不同,肉牛和肉羊养殖出栏时间长,资金回笼时间也长,所需的周转资金比奶牛养殖多,奶牛的养殖模式不适合肉牛和肉羊。因养殖母牛和母羊成本高收益低,规模化养殖场不愿意养,造成近年来养殖场因牛肉价格持续走高而大量屠宰母牛。因此,母牛、母羊和幼畜应以农户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场以育肥为主。形成中小养殖户和规模化养殖场并存的养殖结构,稳步推进我省肉牛和肉羊规模化养殖水平。

专业课程又划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满足专业群共享课程的需求,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典型岗位群的任职需求,专业拓展课程则满足新技术及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岗位需求。同时结合专业特征,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有规划性、系统性地融入课程思政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对大一学生以价值观培育为核心,确立学习、生活和职业的坐标和成长方向,外化为学生求知和进取的动力;对二年级学生确立以强国教育为核心的思政目标,突出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育化;对三年级学生,综合培养职业技能,不断加强劳动观意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2.2 合理选择开设课程,重构整合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合理选择各模块课程内容,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对接的有关课程,在专业拓展模块融入新技术课程,拓展学生视野[3]。同时整合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时跟踪企业岗位工作任务需求,使课程内容满足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缩短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基于“1+X”证书培训内容,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工业机器人已成为装备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装备和手段,本校根据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2项“1+X”证书考核内容,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机器人自动线技术”等课程,并在“机械装调与综合控制”“PLC系统设计与调试”“自动检测与转换”等课程中围绕考核内容增加模块,有效地将“1+X”证书融入专业课程体系[4],实现书证融通。

构建课程超市,丰富超市内课程信息。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专业拓展模块,构建课程超市,引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Python、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课程、跨专业课程[5],将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对应课程也放入其中,不断调整丰富超市内课程信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职业变化适应能力。

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全面开展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除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思政课程,公共限选课中开设“创新创业”“民族传统文化”等特色课程,基于课程思政总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有专业课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阶梯递进式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3 科学安排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改革

为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企资源,探索学分互换有效途径,发挥企业主动性,科学安排实践类教学活动,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一安排了一周的企业认知实习,大二安排了3周左右的工学交替实习,大三安排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共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充分体现知行合一、工学交替,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第二课堂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组成环节。成立专业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入校开设讲座,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技研发项目;成立志愿服务团队,面向周边开展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依托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引入企业能工巧匠,在技艺传承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

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为山东省首批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课程体系基于学分制进行了优化,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在竞赛、证书考取、企业实习锻炼、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纳入学分累计范畴,探索学分互换有效途径,免修相应课程或模块。

2.4 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4.1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借助于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虚拟仿真、微课、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等教育新资源、新模式不断涌现。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有专业课全面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用手机或电脑进行课程的补充学习,可随时随地直观反复观看视频、仿真操作、在线答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并可与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紧密互动,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师和师傅的指导,教师可通过平台跟踪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

2.4.2 校企共同开发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对于机电专业,很多课程原理比较抽象,很多设备价格昂贵、安全性要求高,通过仿真动画及虚拟仿真软件的运用,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资源的可用性和利用率,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顺应时代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企业实际工程案例,校企共同开发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并共同开发了拥有PLC、低压电气元件、自动化生产线、供配电等7个房间的虚拟电工电子大楼。校企合作开发仿真培训系统,建设岗位技能培训模块,将企业最新设备、工艺流程通过现代化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预先提供良好的仿真训练环境,对学生进行提前培训。虚拟仿真软件有助于学生熟悉操作流程、安全规范,使实践操作更容易上手,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

2.4.3 校企共建远程互动数字传输课堂

为增强学生的企业认知和专业认知,学校聘请企业师傅担任兼职教师,或安排学生进企业认知实习。但由于距离、时间、设备等众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师傅到校进行授课受到限制。考虑人身安全以及企业正常生产,学生到企业学习也受到干扰。对于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学院机电专业与企业共建远程互动数字传输课堂,学生在教室通过大屏幕接受企业师傅在车间的场景化教学、现场教学,把企业教学和学校教学二者统一起来,实现学校课堂、企业课堂、空间课堂三堂合一,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最大程度地将知识信息量传输给学生。

2.5 考核评价严格创新,把控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保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建立多渠道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机电专业制定基于企业岗位用人标准、职业标准、学校毕业标准的专业考核评价标准,将创新创业、职业素养等纳入考核评价范畴,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性评价;课程根据性质不同,采取不同评价方式,如以企业评价为主的岗位技能课程,引入第三方评价考核的“1+X”证书相关课程。同时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优化后和学校管理体系结合,对学习日程实行进度考核等企业式量化管理制度,真正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 结束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活动方式及考核评价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整合校企资源,有效实施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迁移能力,使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相结合。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升级,可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适合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跨界复合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同时有助于解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定位的矛盾,帮助企业实现所需人才的快速补充、储备。

猜你喜欢
机电校企课程体系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机电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