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稀土

2022-02-15 04:39
稀土信息 2022年1期
关键词:永磁稀土材料

第十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由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中国颗粒学会发光颗粒专业委员会主办,厦门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联合承办的“第十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2月16~20日在厦门召开。

大会主席及学术委员会主席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洪杰院士担任。执行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林君研究员,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解荣军教授,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中国颗粒学会发光颗粒专委会主任曾海波教授担任。大会开幕式由解荣军教授主持,并特邀大会主席张洪杰院士、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石杰及大会执行主席林君研究员致辞。中国稀土学会牛京考秘书长也寄语本次大会,并祝愿本次大会为我国稀土科技事业增光添彩。

此次会议涵盖稀土发光材料的基础与理论,稀土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表征,固态照明发光材料与器件,先进显示发光材料与器件,近红外发光材料与应用,上转换发光材料与应用,长余辉发光材料与应用,高能射线激发发光材料与应用,应力发光材料与应用,其他发光材料与应用十大主要议题。

来自全国各地126家高校、院所及企业的近300位代表现场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490余篇,组织了线上线下14个大会特邀报告、4个线下分会场邀请报告、1个学生专场口头报告以及墙报展示,并从学生中评选出10名优秀口头报告和10名优秀墙报。大会开幕式、闭幕式及特邀报告全程进行了网络直播,网络参会人数共达1200余人,点击量突破6000人次。

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至大会举办前已成功举办九届,规模不断扩大,是目前国内稀土发光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之一。此次大会延续了历届会议在推动稀土发光材料学科发展和产业融合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在特殊时期全力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报告会上,学术讨论气氛热烈,代表们踊跃发言、积极交流,与会代表们普遍感到获益良多。

此次学术会议的顺利举办推动了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发展,为各类稀土发光材料及相关应用的制备、设计、理论和研究前景提供了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最新进展与科研启发。

中国稀土学会)

广晟有色晟源8000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项目正式开工

2021年12月30日,广晟有色晟源8000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项目在河源市东源县正式开工。

广晟有色晟源8000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项目总投资12.52亿元,占地面积120亩,项目一、二期建成后,每年可新增产值25亿元,年利税4.08亿元,新增就业580人。该项目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拟采用的生产工艺和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均为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是广晟有色加快向稀土下游产业延伸、提高附加值,增强稀土全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项目。

(广晟有色)

江西稀土钢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2021年12月20日,从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近日,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高品质稀土钢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新钢集团取得重大突破,新钢高品质稀土钢顺利实现5炉以上板坯连续浇铸,稀土在钢中收得率达到40%以上,并实现批量化生产。

据悉,该项目由新钢集团牵头联合中科院金属所、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科学院、晨光稀土、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等5家单位共同实施。项目团队在炼钢工艺上狠下功夫,在容易影响稀土状态的硫、磷、氮、氧等元素上控制十分理想。

通过项目实施,新钢形成了高品质稀土钢中厚板生产线和年产低氧高纯稀土金属1000吨生产线,且已将稀土成功应用到模具钢、耐磨钢、容器钢、桥梁钢、海洋工程用钢等8个中厚板产品的生产,并制定相应生产工艺规程;申请了10项专利,其中1项获得国际专利;培养博士、硕士等科研人才10余人,制定3项团体标准和5项稀土钢产品技术规程。

据了解,稀土钢区别于普通钢的最大特点,是极强的抗腐蚀性、耐磨性和塑性。加入稀土之后的钢材,能够提高钢的塑性、韧性、耐磨性、耐蚀性,物理性能可以得到极大改善。

(江西省工信厅)

中国稀土学会“包头稀土科技服务站”授牌仪式在包头举行

2021年12月20日,中国稀土学会“包头稀土科技服务站”授牌仪式在包头市举行。

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牛京考、副秘书长张安文向中国稀土学会“包头稀土科技服务站”包头稀土研究院站和内蒙古包钢稀土磁性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站授牌。包头市科学技术局局长袁宏志,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杨文浩,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晓铁,包钢(集团)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孟繁英,包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章智强等相关领导参加了仪式。包头稀土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陈建利主持了授牌仪式。

中国稀土学会“包头稀土科技服务站”的成立,旨在落实《“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和《2021年“科创中国”工作要点》工作部署,切实推动“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各项工作“往下走、往实走”。

作为第一批“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中国稀土学会充分发挥组织、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现代产业经济实践的组织载体与桥梁纽带作用,服务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国稀土学会将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对接包头各稀土企业,在智库咨询、创新载体建设、高端学术研讨、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献策,为包头市建设打造新平台、培育新业态、服务新发展贡献力量,进一步扩大“中国稀土之都”的影响力。

(中国稀土学会)

稀土收得率达40%以上:新钢集团高品质稀土钢实现批量化生产

高品质稀土钢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新钢集团取得重大突破,新钢高品质稀土钢顺利实现5炉以上板坯连续浇铸,稀土在钢中收得率达到40%以上,并实现批量化生产。该项目由新钢集团牵头联合中科院金属所、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科学院、晨光稀土、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等5家单位共同实施。

2019年,新钢集团启动《高品质稀土1钢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与各合作单位通力协作,依托新钢集团打造的洁净钢生产平台,攻关团队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已成功掌握了稀土钢冶炼及连铸关键工艺技术,并对稀土在钢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结果。

现在,新钢集团已将稀土成功应用到模具钢、耐磨钢、容器钢、桥梁钢、海洋工程用钢等8个中厚板产品的生产,并制定相应生产工艺规程;申请了10项专利,其中1项获得国际专利;培养博士、硕士等科研人才10余人,制定3项团体标准和5项稀土钢产品技术规程。

目前,新钢研究院中试平台项目已启动建设,平台建设后可有效解决大生产进行研发实验成本过高的问题,进一步保障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下一步,项目组将着重开展稀土在电工钢和优特钢带、特钢上的应用研究,以期再创佳绩。

(中国宝武报)

“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评选揭晓 稀土领域论文入选

2021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2021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并评选了“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稀土》刊登的张臻悦、何正艳、徐志高、余军霞、张越非和池汝安共同署名的“中国稀土矿稀土配分特征”榜上有名,单篇累计被引46次。该文曾入围“2018年中国最具有国内影响力百篇论文”榜单。

池汝安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他带领课题组长期从事我国稀土矿成矿规律和提取技术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年度论文的选取范围是2016~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所收录的科技论文。根据各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规模以及候选论文数量,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参考候选论文的文献类型、基金项目资助情况、被引用分布等方面的情况,从中择优选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该评选对提高文化自信和吸引优秀论文发表在本国杂志及办好国内科技期刊都具有重要意义。

(张小琴)

广东省稀土行业2022年珠海论坛举行

2022年1月8日,广东省稀土行业2022年珠海论坛在金湾区三灶镇吉力电机技术有限公司举行。

在2021全国稀土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创新的大背景下,省属国企广晟稀土集团及子公司、广东省稀土民营企业代表齐聚珠海,共同商讨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论坛期间,广东民营稀土企业的代表各抒己见,表达了适应新形势的相关意见与见解,并结合自身发展的经验积累,交流了在产业链下游主动配套,加快相关产品研发方面的意见,凝聚智慧,助力广东省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

论坛上,作为稀土终端产品之一的吉力双碳电机正式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该产品作为珠海市吉力电机技术有限公司的创新产品,采用稀土永磁驱动作为运作原理,具有扭矩大、转速低等特点。

据介绍,该电机较一般的伺服电机,增加了智能管理模块,并减少了传动皮带、减速机等装置,不仅提升运作效率,还能智能降低能量损耗,并实现远程遥控、监测。

“该电机是企业结合国家双碳政策,立足金湾智能制造大环境,依托供应链合作制成的重要节能产品。”吉力电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目前已在电机研发生产方面,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技术。这些节能电机目前已广泛运用于广晟、中铝、五矿等行业龙头的生产经营中,助力大体量稀土提取、制备,实现减排降费。

(珠海特区报)

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度新材料首批次产品认定名单公布 涉及稀土相关领域

2022年1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公布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度新材料首批次产品认定名单的通知”,

据悉,为促进新材料首批次产品市场培育,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装备首台套、关键零部件及新材料首批次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内工信装工字〔2019〕335号)要求,在企业自愿申报、盟市初审、委托中介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工信厅外网公示等程序的基础上,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会议研究,确定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新材料首批次产品17个,其中,在稀土相关领域,共有5项入选。分别是:内蒙古新雨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申报的“超高纯、低杂质镧、铈产品(稀土纯度≥6N,其他非金属杂质小于1ppm)”项目、包头天石稀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钕(钇)铁硼轻量化稀土永磁材料/N50/64×54×34”项目、内蒙古希捷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蜂窝式多孔(60孔)脱销催化剂”项目、包头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磁铁”项目以及内蒙古广禾元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高性能超细氧化铈纳米粉体”项目。

(内蒙古工信厅)

包头市首家外籍院士工作站落户稀土高新区

近日,包头英思特稀磁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思特稀磁”)引入“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两院院士舒尔德米特建设“稀土磁性材料应用院士工作站”,该工作站已获批包头市级院士工作站,成为包头市第一家外籍院士工作站。

英思特稀磁将依托外籍院士团队技术优势,重点研发稀土钕铁硼镀层新技术、无重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着力解决制约企业高端产品生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难题,全面提升企业在全国细分领域的竞争力,加快企业做强做大,加速企业上市进程。

据悉,英思特稀磁是一家专业研究生产稀土磁性材料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等3C电子产品,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产品受到华为、三星等国内外知名厂商的青睐。

(包头日报)

山东省地矿局五院郗山稀土矿项目获2021年度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日,从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获悉,山东省地矿局五院申报的科技成果《山东省微山县郗山稀土矿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获得2021年度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以“鲁西地区稀土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和“山东省微山县郗山地区稀土矿深部及外围调查评价”两个省级地勘基金项目为依托,提出了以碱性岩体控矿为主、构造控矿为辅的成矿新认识,建立了鲁西与中生代白垩纪碱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稀土矿成矿模式;发现细脉浸染型稀土矿石新类型,改变了原有的石英重晶石碳酸岩脉型的传统认识;构建了“重磁联合定位+放射性锁定矿体+深部钻探”为主要手段的勘查技术组合。依据新找矿理论,发现大型稀土矿床1处,实现了该区域稀土找矿的重大突破,对保障国家稀土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金力永磁子公司“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基地项目”竣工验收

2021年12月24日,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此前,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基地项目”,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5.75亿元,项目达产后将形成8000吨/年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生产能力。该项目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已完成工程竣工验收,主要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并成功试车,下一步将进入生产阶段。未来项目达产后,将逐步形成8000吨/年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生产能力。

该项目的建设是公司完善产业布局、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及拓展行业市场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以及未来公司整体战略发展方向,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业务规模,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公司综合实力。项目建设完成后,有利于实现公司扩能增效。随着公司产能规模的扩大,规模效应逐渐体现,实现各类产品的定线生产,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材料利用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中国稀土网)

大地熊荣获第23届上市公司金牛科创奖

2021年12月20日,中国证券报第二十三届(2020年度)上市公司金牛奖名单正式公布,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荣获本届金牛科创奖。本届上市公司金牛奖共设7个奖项,其中,金牛科创奖、金牛新三板公司奖为首次设立。

大地熊作为科创板稀土新材料及稀土永磁第一股,将瞄准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继续致力于高性能稀土永磁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全力建设合肥、包头和宁国三大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拓展海内外市场、加强产品研发和成本管控,实现业绩稳步增长,做稀土永磁领域最具竞争力最值得信赖的供应商,以更加优异的业绩回报投资者、回报社会。

(中国证券报)

猜你喜欢
永磁稀土材料
永磁同步电动机弱磁控制策略的研究与仿真
高寒条件下空冷岛变频永磁直驱改造及应用
永磁电机的节能优势研究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综述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王牌稀 土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国之所幸——记“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最美材料人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