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小三线建设时代的企业与地方经济〔*〕
——以安徽池州为例

2022-02-15 09:03徐有威
学术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池州安徽上海

李 云, 徐有威

(1.淮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2.上海大学 历史系, 上海 200444)

上海小三线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战备的因素建设起来的产物,它是全国28个省区市小三线中门类最全、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在从建设到调整的24年间,上海小三线不仅为其所在地皖南的工业建设提供了一次重要机遇,而且对皖南山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上海小三线建设不仅给皖南留下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留下了优秀的技术人才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安徽也由此迎来了后小三线建设时代。所谓的后小三线建设,指调整之后的小三线建设企业在1981年至2021年间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的发展变化,其对区域经济社会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安徽池州曾是上海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在皖南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小三线建设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文化生活以及城镇化建设有显著的推进作用。在接收上海小三线企业的后小三线建设时期,池州政府全力以赴盘活资产搞活地方经济,这种工业投资的溢出效应对池州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

基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上海小三线仍有值得研究的学术空间,特别是在后小三线建设这一研究视野下的拓展。〔2〕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运用档案、口述和报刊资料等,探讨后小三线建设时期的安徽池州通过横向联营、资产重组等方法使地方工业及各项社会事业获得发展的历史事实,期望对当前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和发展启示。〔3〕

一、小三线建设对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965至1988年期间,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军委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小三线的指示,上海按照南京军区、华东局的总体部署,组织7万多名干部、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工人和家属,组成小三线建设大军,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旗帜下,跋山涉水,开山炸石、架桥修路,在皖南和浙西的深山密林中建起了81家企事业单位。其中,位于安徽池州的20多家上海小三线企业及配套单位分布在贵池东南部的梅街、棠溪、刘街和东至西部的合镇、建新、香口等乡镇,涉及机械、冶金、化工、电力、交通、通讯、卫生和文教等行业(参见表1)。

表1 安徽池州境内部分上海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名录

1969年12月,上海在贵池梅街成立“507工程指挥部”,随之在贵池境内筹建了以生产五七高炮为核心的工厂和与之配套的12个企事业单位,职工1.1万余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2亿元,其中房屋建筑面积47.2万平方米,各类机电设备4660台(件)。〔4〕

东至化工区是一个年生产能力1.5万吨的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共投资1.33亿元,建成11个企事业单位。1970年破土动工,1975年部分试投产,1980年全面停产和缓建,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23亿元,占地2750亩,房屋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各种设备6000多台(套)。〔5〕

历史上,池州素来以农业为主,工业落后。已具备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小三线工厂的迁建,以及大量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医务文教人员的内迁,对池州工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电力方面,原来池州主要依靠柴油机发电和小水电站,功率很小,乡村山区无电可供。325电厂和703供电所的建立,促进了池州电力网及工农业的发展。在交通方面,由于工厂地处深山僻谷,交通条件落后,小三线建设者为小三线发展奠定交通基础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善了池州交通运输条件,方便了群众出行,扩大了对外交流,促进了山货流通。八五钢厂在梅街白洋河上修建连通内外的大桥,东至507、305码头的建设,以及为小三线工厂的迁建而修筑的专用公路等,都是很好的案例。与此同时,上海小三线还为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如长江医院和天山医院帮助地方治病救人;683车队、260通讯站等小三线企事业单位的兴建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地方公共事业的发展。这些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使池州相较于其他地区提前实现了通讯、通电和通路等,池州曾经由此一度荣获“小上海”的美誉。

第二,扶植地方工农业发展。上海小三线从人力、物力、财力和传递信息、发展横向联合上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上海小三线的迁入,为池州带来了知识与技术,不仅为地方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人员,还帮助地方培训技术人员,同时无偿支援钢材、水泥、拖拉机、汽车、化肥、机电设备等工业品。仅胜利机械厂给所在公社、队各方面的支援就达114万元。〔6〕

第三,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周围的村庄实现通电,这让村民们不仅用上了照明灯,还看上了电影。小三线职工的海派文化生活、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当地人的观念。

由上可知,上海小三线虽然独立于池州,但对池州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帮助。它促进了池州电力、通讯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发展,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得到巨大改善。同时对池州民众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改善物质生活等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后小三线建设企业的移交与改造利用

1985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指示和沪、皖两地关于上海皖南小三线的调整交接协议,池州境内的上海皖南小三线企事业全部无偿移交给所在地经营管理。这些固定资产为池州发展壮大国有、乡镇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和资金,经过资产重组、联营合营等,部分有着上海小三线背景的企业,逐渐成为区域行业的强劲力量。

(一)小三线企业的无偿移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小三线企业在上海前方的大力支持下,生产经营实行大规模军转民,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些企业产品单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存在不少困难,迫切需要调整。为妥善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根据全国小三线工作会议精神,上海、安徽于1985年1月在合肥就上海小三线调整问题进行协商,上海市表示愿意将小三线资产无偿移交给安徽,就近就地改造利用。

沪皖双方根据企业产品、地理情况,确定企业的分类,规定分期分批交接的单位及条件、进度、要求。池州小三线企业中动态交接的有2个,关停交接的有11个。贵池接收的上海小三线固定资产原值1.72亿元,净值1.07亿元,流动资金约2773.6万元,专用资金结余款5万元,一次性补偿费227.9万元,上海留皖人员安置费270万元,实际接收的小三线资产共计约1.39亿元。这些固定资产原值和流动资金相当于贵池国营预算内企业的12倍。〔7〕上海后方化工公司移交给东至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净值0.67亿元,货币资金250万元。〔8〕这是一笔巨大的经费,为池州经济的增强提供了坚实支撑。

上海与安徽协商决定将上海小三线企事业移交给安徽,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国防科技工业实行战略转移的需要。其时正值池州提出工业强市战略之际,大量小三线工业资产的注入,为池州经济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

(二)后小三线建设企业改造利用的重要举措

池州工业基础薄弱,技术人才缺乏。如何盘活这些资产,为振兴地方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为推动池州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新型港口城市发挥作用,这是摆在池州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一,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小三线企业的改造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上海小三线的调整改造,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池州在“唱好三步曲,下活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有13个主管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加强行业指导,协助各地搞好利用改造规划,审批复产、改产方案,帮助疏通产供销渠道,加强企业管理,协调横向经济联合等。在人员配备上,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成为企业改造利用的骨干力量,如八五钢厂和325电厂是上海小三线企业中的大厂,为了利用搞活,池州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等五大班子的领导齐上阵助力。

东至为了使小三线企业尽快发挥效益,专门调入人员成立小三线调整交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经济委员会,统管小三线的人、财、物,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和接收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改造利用方向,还担负着聘请和培训人才,开发利用小三线资产的重任。

第二,制定优惠政策,帮助搞活企业。在坚持和上海签订的商定协议的精神下,安徽以“搞活企业”、发展县级经济为原则,为企业提供减税让利、吸引人才、产供销渠道、行业归口管理等优惠扶持政策,并在能源、原材料供应、技改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如为解决企业调整所需资金,地方政府规定企业三年内的利润不必上缴,可以全留。对于被接收的小三线企业在过渡期内的原料需求,由省计委予以调剂解决。

池州为促进搞活小三线企业,使之尽快发挥经济效益,对相关国家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一律实行优惠待遇,规定进山人员享受进山补贴、浮动工资、解决家属“农转非”和子女就业等;对招标或承包的企业,采取与效益挂钩的办法,见利提成。除此之外,东至为鼓励和支持县办工业、乡镇企业进驻小三线办厂,规定凡利用原小三线已有设施办企业,三年内工房、宿舍不收租用费;办企业所需要的设备、材料等优先解决;设立税收专管员,税收归企业所属区、乡、镇所有。〔9〕

为搞活原八五钢厂,安徽省还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规定接盘八五钢厂的安徽马鞍山钢铁公司在承包期间,实行利润全留,减半征收增值税,其资金主要用于技术改造;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其指令性计划部分按国家规定的配额和渠道供应,其余实行市场调节;电力指标增加到6000万度;解决家属子女“农转非”。此外,安徽还给予职工奖金、生活补贴等。〔10〕这些政策措施为小三线企业改造利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组织产品对口、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企业承包或经营。325电厂和八五钢厂属于一类企业,由于企业经营比较好,产品有发展前途,本着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实行边生产边接收边承包。前者由贵池接收后更名为贵池发电厂,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由望亭发电厂综合服务公司承包经营,并由其培养一批技术力量和管理人员;后者自贵池接收后易名为贵池钢厂,由马鞍山钢铁公司承包经营三年,并帮助培养一支能独立生产经营的职工队伍,疏通产供销渠道,使企业略有盈余,为地方自营创造必要条件。

池州接收的5个机械厂,属于关停的三类企业。为了利用搞活,发挥作用,采取对口接收和分步走的办法,先利用接收的设备,发展适销对路的传统产品和拳头产品的生产,扩大接收企业的生产能力,然后在进行市场行情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合,寻求单项产品的合作生产和联营,或利用已有设备优势开发新产品,以逐步提高设备利用率。通过以上措施,改造利用初见成效,如通用机械厂接收前进机械厂,利用移交的技术、图纸,与上海开展联营协作,组织恢复皮带运输机的生产;江南轴承厂接收五洲机械厂后,与芜湖微型电机厂联营生产耐氟电机和分马力电机;起重工具厂接收火炬电器厂后,分别与武汉起重设备厂、北京机床厂、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缝纫机工业公司等单位联营开发、生产和加工电动葫芦、链条、电磁钻等产品。〔11〕

东至本着“交接、管理、协调、开发”的方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盘活三线资产。其一,以提供厂房、设备、水电等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吸引乡镇企业进山;其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开展横向联营,引进技术资金。至1993年,东至先后复产龙江水厂、305码头、自强化工厂、长江机修厂,同时扩建硫酸厂,新建氧化铁红厂、钢球厂等,利用资产3300万元,占移交固定资产总值的48%;聚集和培养各类专业人员180人(工程技术人员128人),同10多个教学、科研等企事业单位建立技术协作关系。〔12〕

第四,组织“贵申情”联谊活动,谋求与上海的经济协作。在上海小三线长达24年的时间里,池州与上海结下深厚情谊。基于此,地方政府以“贵申情”为纽带,开展联谊活动,不仅得到了大量经济、技术和市场信息,还通过个别对口活动,巩固和新建立一些物资、技术的协作关系,同上海市有关单位签订了12个意向性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接受了一部分扩散产品加工业务。〔13〕其时,上海不仅主动为池州提供信息,牵线搭桥,解决生产原料和产品销路问题,还派遣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帮助地方发展工业,并在培训生产技术骨干、衔接供销渠道、组织生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做到了“人走情更浓”。

当时,为加强两地的交流和联系,推进双方经济技术协作和联合,池州在上海特别成立了办事处,这是皖南地区在上海成立的第一个县级办事处,并与上海徐汇区结成了友好区县。〔14〕

池州根据“扬长避短、形式多样、自愿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制定优惠灵活的扶持政策,广开门路,依靠省内外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大中型企业和大专、本科院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系,引进技术、人才、产品、信息和资金等,开拓市场和协作配套,谋求各方合作,为小三线企业的改造利用和池州的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如此既保护和发展了生产力,又能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地方经济发展。

三、后小三线建设企业成为池州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0世纪50年代,池州几乎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时至20世纪60年代初,池州的工业还是以食品和纺织业等为主。1970年,池州才开始兴办“五小”(小家机、小化肥、小农药、小纺织、小粮油加工)企业。上海小三线企业及其辅助单位全部移交池州经营管理后,两地倾全力加以改造利用,从而实现了国家三线资产与地方国有、集体企业的资产重组,不仅填补了池州工业门类的空缺,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其中,贵池电厂、贵池钢厂、池州家用机床厂、自强化工厂等成为池州工业的骨干力量,这些后小三线建设企业成为池州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一,电力工业。325电厂是上海小三线的配套工程,池州将其接收后发电能力增加,随即成为池州地区利用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该厂年发电量在3.6亿度以上,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是池州工业企业年产值的四分之一,创利税800万元。〔15〕1986至1987年,该厂共发电7.5亿度,创产值4461万元,实现利税1352万元。其中1986年该厂发电超4亿度,创建厂最高纪录;1987年,该厂成为池州地区唯一实现年上交利税超千万的企业。〔16〕

1988年是池州电力工业发展的分水岭。1989年贵池电厂由地方自主经营后,升级改造为一家总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达3亿千瓦时的火力发电厂,不仅填补了池州现代电力工业的空白,还成为池州企业利税大户和骨干企业。该厂1990年共发电2.3亿千瓦时,供电2.1亿千瓦时,创利税551.9万元,上交利润191万元,占全市工业企业上交利润总额的二分之一〔17〕,被认定为该年池州六家国家中型企业之一。随之,池州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加大发展农村电网,大大扩宽地方电力的流通领域,进一步开拓电力供应市场,企业效益显著增长。2000年,池州发电量达3.16亿千瓦时,产值8178万元,利税1608万元。其中,贵池电厂发电3.075亿千瓦时,产值7958万元,利税1575万元。〔18〕

1990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发皖江战略,贵池发电厂抓住机遇,一方面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另一方面,进行设备改造、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筹建现代化电力企业。步入新世纪后,根据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企业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改革改制和资产重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公司。公司寻找机会获得德国政府贷款1300万欧元,通过贷款和自筹筹集14993万元,建立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由此闯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当前年发电量1.6亿千瓦时,产值1.5亿元,税收1000多万元。每年可为当地农林和运输业带来超7000万元的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该公司被国家林业局和安徽省政府列为“国家林业生物质能源示范项目”和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项目。〔19〕电力工业大幅度的发展以及电力供应的保证,不仅使其成为池州的支柱产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机械工业。池州接收的上海5家机械厂虽然属于关停企业,但却拥有固定资产6302万元(净值4278.49万元),流动资金1591.56万元。〔20〕由此池州市属机械工业的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如胜利机械厂将26台机器设备提前移交给池州家用机床厂,使该厂生产的多功能家用机床由1986年的310台增长到1987年的3024台,企业开始扭亏为盈,实现利税69万元,产品销往22个国家和地区,创汇100万美元。〔21〕永红机械厂由银河机械厂对口接收后,1987年利用其设备扩大了农用拖车生产能力,年创产值180万元,获利7.7万元,分别比1986年提高110%和700%。〔22〕

池州在对口接收壮大了一批市属国有和集体机械企业的基础上,又通过改制、重组增强了境内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池州以家用机床厂为核心,联合通用机械厂、银河机械厂、铸造厂等企业的设备和资产,于2006年组建安徽白鹰企业集团,下辖3家机床生产制造企业、2家贸易型公司和九华数控研究设计院,公司拥有的500多台生产设备,有近一半的生产设备来自上海小三线企业。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产品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电力、纺织、信息产业等多个领域,建立了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市场网络。其产量最高年产15000多台,年创利税最多可达2000万元。该公司作为池州重点骨干企业、安徽省优秀民营高新科技企业,还先后被国家经贸部批准为家用机床出口基地企业,列入安徽省出口创汇重点企业。〔23〕

池州接收的技术装备支持了地方工业企业,扩大了机械工业产品生产,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企业培养的一批技术力量和管理人员发挥了作用。起重工具厂接收火炬电器厂后,实施了整体搬迁和技术改造,其一,加强与武汉起重设备厂的协作关系,利用接收设备,扩大链条、葫芦的生产能力,转产的手拉葫芦成为省部优产品。其二,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与上海缝纫机工业公司联合,生产加工缝纫机配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着手改制后一分为三:一部分人利用工厂设备继续从事缝纫机配件生产;一部分人利用积累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创业资本,于2006年组建旭豪机械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特种工业缝纫机的研发、生产和进出口贸易,是国家缝纫机械协会会员单位、行业标准制定单位之一,被认定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池州优秀民营科技企业;还有一部分人创立了安徽九华机械有限公司,继续从事电动葫芦、手动葫芦、轻小型起重机械设备的制造和销售,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几十个国家,是国家定点生产起重工具的专业单位,也是全国手拉葫芦行业协会会员。〔24〕

第三,冶金工业。上海小三线来皖之前,池州尚无冶金企业。八五钢厂的建立,填补了池州冶金工业的空白。作为上海乃至全国小三线系统内最大的企业,八五钢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017万元,净值5460万元,流动资金3081万元。〔25〕池州接收八五钢厂后,由安徽的马钢公司承包三年,1991年由池州市自主经营,属地方国营企业,被安徽省冶金厅列为地方冶金骨干企业。作为一座已初具规模的特种钢厂,贵池钢厂成为安徽省内第三大钢铁企业。这不仅对振兴地方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合理布局长江沿岸钢铁生产企业和全省钢铁生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安徽省市两级政府的重点扶持下,该企业获得短暂的发展,一度成为池州的骨干企业,被列为市属工业前十强企业。1993年有职工1336人,产钢3.8万吨,销售收入11506万元,实现利税509万元,利税、销售收入分别居池州企业的第一、二名。〔26〕此外,贵池钢厂还带动采矿、建材、机械加工等行业,这对振兴地方经济极为有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的推进,贵池钢厂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中被淘汰。该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有过短暂的发展,但由于新旧问题的叠加,仍旧难以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1999年依法破产。然而,企业留下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对池州经济发展仍然具有积极作用。

一方面,企业在改制中寻找新的出路。池州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厂房设施先后兴办电池厂、毛竹加工厂,在开办资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都得到小三线企业及其回沪职工的帮助和支持。该厂在整合钢厂下属507码头资产,又吸纳钢厂150余名职工后,与池州港务局重组贵池港埠公司,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不断整合、扩大、重组的基础上,公司已发展成为池州的骨干企业,是安徽省最大的冶金辅料生产企业,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冶金辅料供应商,宝钢、马钢冶金辅料供应主要配套企业。另一方面,在无形资产方面,为适应国家产业政策,池州整合了贵池钢厂和多家小钢铁企业资源。安徽贵航特钢有限公司顺势而为,以贵航金属制品厂为依托,利用贵池钢厂的钢铁产能,整合资源,以商招商,在贵池前江工业园区建成年产300万吨规模的钢铁生产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4—2016连续三年蝉联安徽综合百强企业,2020年位列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五百强,为实现池州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7〕

第四,东至化工园。上海小三线后方化工区的建立,为当今东至化工生产和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海小三线工厂移交地方管理之后,东至化工行业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当地政府依托原东至化工区的基础设施、化工设备、闲置厂房和周边土地资源,注入资金,开创化工生产新局面。

东至境内的上海小三线自强化工厂原投资3071万元,形成固定资产2368万元,占地412.38亩,拥有建筑面积35514平方米,各种设备1459台(套),移交净值2300万元。〔28〕1989年东至接管自强化工厂之后投资750万元,全面恢复自强化工厂生产,并将硫酸生产能力扩至年产2万吨。时至20世纪90年代,该企业因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才缺乏,以及产品市场的不稳定,生产难以为继,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2000年后,企业迎来新的转机,在整合上海小三线下属的红星机械厂、金星化工厂和卫星化工厂等企业资源的基础上,该公司进行了技术改造升级,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和引进外商投资,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扭亏脱困,产生利润。

随后,该公司又引入外来资本扩充企业实力,重组更名为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装置技术显著提升,经济效益大幅度攀升,已发展成为以合成氨、硝酸、硫酸等基础化工产品为主线,以精细化工产品为方向的综合型化工企业,其中浓硝酸产销量位居国内首位。该公司拥有合成氨、硝酸、硫酸等成套装置及年吞吐总量为63万吨的长江危化品码头和件杂货码头,已成为东至重要的化工支柱企业和安徽化工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连续20年为东至利税首户。2020年9月29日,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扎实的工艺技术、多元化产品形成的竞争优势等实现了资产证券化,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东至县乃至池州市境内第一家有着昔日上海小三线背景的上市公司。

2004—2006年期间,池州政府借助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向内地转移的契机,依托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其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优势,发展硝酸等基础化工的下游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化工产业集群,开始建立东至香隅化工园。该化工园成为池州市沿江产业发展四大基地之一,也是安徽省最大的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地。2010年,该化工园已形成销售收入百亿元的化工特色工业园。2019年,入园企业已达5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7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工业总产值达101.8亿元。〔29〕当前,化工产业作为东至县三大工业体系之一,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自强化工厂及香隅化工园的发展壮大与上海小三线化工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打破了当初“在山沟里继续办化工企业是没有出路的”论断。〔30〕

由于化工园区的发展,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进而带动了人口就业,收益显著。香隅镇成为东至除县城外最为繁华的乡镇,香隅人的经济思维也是最为积极活跃的,这一切与后小三线建设直接相关。〔31〕

除此之外,上海小三线配套单位如260电话班、683车队、703供电所、天山医院和长江医院等,分别由地方邮电、交通、供电、卫生部门整体消化利用,改善了地方社会各项事业的条件。原属东至化工区配套单位的龙江水厂(包括码头)由地方接收后,成为东至周边区域最大规模的水厂。1997年水厂改制成东至县龙江供水有限公司,主营自来水制造和码头装卸业务。公司以投入与技改作为发展的动力,依靠内部融资,投入资金50万元,大大提高了码头吞吐量,2004年实现工业产值305.15万元。同年,东至启动了“引江济尧”供水工程,将公司改造成一座日制配、输水能力为40000立方米的净水厂,向香隅至东至县城沿线、县城居民及经济开发区供应饮用水和工业用水,开创了东至供水事业的新局面。近年来,随着东至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水量逐年增加。于是,公司开始实施改扩建项目,为其发展带来了新契机。2019年,根据县政府的要求,公司作为集团“水业板块”并入安东投资控股集团,成为其旗下的控股公司。2020年,公司荣获全国首批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称号。根据《龙江供水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时期是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公司将对县域水务资产进行重组、扩张,组建安东水务集团公司,推进实现供排水一体化、管网一体化、城乡区域统筹,建成现代化综合性水务企业,2025年工业总产值、年利税分别增长到4526万元和956.01万元,年平均增长10%,以增加设施建设投资、加强品牌和业务目标建设的措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32〕

纵观池州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21世纪初工业经济发展进程,其与上海小三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79年,国家对部分三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上海小三线企业经历了转产民品、自谋出路、移交返城等一系列阵痛,为安徽经济发展积蓄了力量,注入了动力。1988年,贵池设立池州地区和撤县立市之初,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强市之路,抓住国家小三线建设调整之机,对口接收并改造利用一批上海小三线企业,实现了国家三线资产与池州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继而通过组建企业集团、企业整合兼并等方式,促使池州国有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方面,1986年,上海小三线企业开始无偿移交给池州,是年池州工业产值达1.78亿元,工业发展速度达43.3%,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1%,首次超过农业产值。东至小三线化工企业的转产复产以及化工产品区的形成,加快了工业的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83年的2419万元增长到1987年的7827万元。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工农业总值的46.3%。〔33〕1988年初上海小三线交接工作全部结束,当年池州工业产值为2.56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0.4%。〔34〕

池州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接收的上海小三线企业。1984年,池州境内的小三线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13亿元,1980—1985年上半年,上缴国家税金3701万元,创利润4613万元。〔35〕池州接收利用之初,企业就产生了经济效益。据统计,1987年这些企业产值达到2100多万元,创利税629.5万元,同时解决了1200余人的就业问题。〔36〕其中净增产值为630万元,销售收入净增750万元,利税净增150万元。该年,池州共净增工业产值3187万元,净增销售收入4489万元,净增利税1158万元。〔37〕

另一方面,池州随着小三线企业的改造利用,冶金、机械、化学等工业取得快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逐步形成机械、冶金、纺织、化工、建材、轻工六大优势产业,这无疑对促进池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余 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直到时下,除了池州对于上海小三线企业的改造利用取得良好效果外,安徽的宁国、绩溪和旌德等曾经有上海小三线建设企业落户的地区,也因地制宜盘活了小三线资产。宁国接收13个小三线单位,其中企业5个,事业单位8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101.88万元,净值3410.34万元,国拨流动资金1045.3万元。该县利用改造后,1990年这些企业的产值达1.5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产值增加了3.3倍,利税增加了4.2倍。由此,1988年宁国就摘掉了贫困帽子,1990年成为比较富裕的县,〔38〕1992年进入安徽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1995年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坐落在旌德的上海小三线素有“三个九”之称,即总投资9000万元,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和干部职工近9000人,是该县国营、集体和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总数的7倍。〔39〕当地接收后由此兴办了一批国有、集体和乡镇工业企业。绩溪是上海小三线企事业单位最多的地区,接收的23个小三线单位拥有固定资产净值6385.15万元,国拨流动资金1910.13万元,机械设备6420台,县政府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兴办了11家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40〕

改革开放初期,安徽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寻求机遇,加快开放步伐,紧抓上海小三线调整交接的机遇,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全民、集体、乡镇企业利用改造小三线企业,开展承包、联营、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生产,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企业,发挥了小三线原有资产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初步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起飞。可以说,上海将小三线企事业单位的主管权全部无偿移交给安徽后,安徽就不断开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上海小三线建设和发展时期,无论是上海先进的思想理念,还是小三线企业带来的机械设备,都为当地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尤为显著的是经济效益的提高、观念和文化的改变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41〕池州抓住国家开发浦东和安徽省委开发皖江战略决策的机遇,把目光聚焦长三角,广泛开展横向联营,推进了小三线企业的改造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海小三线与池州交融与共、和合共生,给双方带来了发展机遇,更为池州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长江三角洲是国家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42〕作为长三角的成员之一,如何发挥优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安徽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建设,畅通与长三角中心城市连接的交通网络,提高生产生活便利化、舒适化程度,更好吸引和承接长三角地区资金、技术、产业、人才等的转移。〔43〕因此,安徽要把握战略机遇,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全省各区域的特色优势,精准推动各地与沪苏浙的产业联动发展。而池州利用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依托丰富的地方资源,围绕努力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长三角重要休闲康养地、长三角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的目标定位,在推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上取得实质性进展。〔44〕

上海小三线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它在建设和发展中积累的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加强沿海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小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改造、发挥作用”时期,小三线企业在改革中不断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企业历经的兴衰成败,以及在人才引进、资产重组、横向联营、改制转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定能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借鉴。

注释:

〔1〕段伟:《安徽宁国“小三线”企业改造与地方经济腾飞》,《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胡静:《上海小三线的调整与改造——以安徽省贵池县为例》,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徐锋华:《东至化工区建设论述——上海皖南“小三线”的个案研究》,《安徽史学》2016年第2期;李云、张胜、徐有威:《安徽小三线建设述论》,《安徽史学》2020年第5期。

〔2〕徐有威、陈东林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四辑)的副标题就是“后小三线时代与档案资料”,该书由上海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

〔3〕今安徽池州下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其中贵池区于1988年改贵池县为贵池市,2000年又改贵池市为贵池区;池州市于2000年6月撤地建市。本文中凡涉及上述地区统称为池州。参见池州市贵池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池市志(1988-2000)》,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池州市志》第一册,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年。

〔4〕〔7〕〔11〕〔22〕贵池县三线办:《贵池县小三线调整交接工作总结》,1988年5月4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招商局档案室藏。

〔5〕东至县小三线交接办公室:《东至县“小三线”改造利用规划》,1986年11月8日,章炎盛提供。章炎盛曾任安徽东至县委副书记等职,是东至县上海小三线交接办负责人之一。

〔6〕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党史编写组:《上海小三线党史》,1988年印刷,第48页。

〔8〕李玉祥、谢光远:《送阅材料》,1987年3月5日,章炎盛提供。

〔9〕中共东至县委、东至县人民政府:《关于“小三线”工作人员的优惠办法》,1986年10月12日;东至县小三线交接领导小组办公室:《交接工作情况》,1986年6月25日,章炎盛提供。

〔10〕《贵池县人民政府 马鞍山钢铁公司关于承包经营贵池钢厂的协议》,1986年10月8日,贵池县调整交接小三线办公室:《安徽省皖南小三线交接和调整有关文件汇编》,1986年印刷,第140-131页。张渭德提供。张渭德曾任安徽贵池县副县长等职,负责安徽方面接收上海小三线的工作。

〔12〕东至县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将我县化工基地(三线企业)列入重点技改专项扶持的报告》,1993年10月14日,安徽省东至县档案馆藏,档号:21-1-2-223。

〔13〕省皖南小三线交接办公室整理:《贵池县横向经济联系的路子越走越宽阔——上海“小三线”交接后》,1988年3月10日,安徽省池州贵池区招商局档案室藏。

〔14〕《一位上海籍安徽县长经历的上海小三线建设——安徽省贵池县原县长顾国籁访谈录》,徐有威主编:《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97页。

〔15〕《贵池发电厂剪影》,《贵池报》1986年10月18日,吴少华主编,徐有威执行主编:《安徽池州地区上海小三线档案报刊资料选编》,2017年印刷,第209页。

〔16〕贵池县三线办:《贵池县小三线调整交接工作总结》,1988年5月4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招商局档案室藏;《贵池发电厂今日起自主经营》,《贵池报》1989年1月1日,吴少华主编,徐有威执行主编:《安徽池州地区上海小三线档案报刊资料选编》,第209页。

〔17〕《贵池发电厂经济效益显著》,《贵池报》1991年3月2日,吴少华主编,徐有威执行主编:《安徽池州地区上海小三线档案报刊资料选编》,第252页。

〔18〕〔26〕池州市贵池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池市志(1988-2000)》,第156-157、161页。

〔19〕钱学勤口述,余顺生、武昌和整理:《我所知道的上海小三线325厂》,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三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33-334页。

〔20〕《贵池县境内小三线基本概况》,贵池县调整交接小三线办公室:《安徽省皖南小三线交接和调整有关文件汇编》,第243-244页。

〔21〕黄岳忠:《接收、利用皖南小三线发展安徽经济——上海市安徽省皖南小三线交接工作总结会议发言》,1988年8月19日,安徽省池州贵池区招商局档案室藏。黄岳忠时任安徽省经委副主任兼军工局局长。

〔23〕〔24〕〔27〕张渭德:《上海小三线在贵池的往事回忆》,贵池区委党史研究室、贵池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小三线在贵池》,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年,第19-20、18-19、20-21页;口述张渭德,采访人胡静:《地方对小三线的交接高度重视》,吴少华主编,徐有威执行主编:《安徽池州地区上海小三线口述史资料汇编》,第249、248-249、250-251页。

〔25〕贵池县调整交接小三线办公室:《贵池县小三线交接工作情况的汇报》,1987年4月13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招商局档案室藏。

〔28〕安徽省东至县经济委员会:《东至县(三线)化工区简解》1992年1月,章炎盛提供;《自强化工厂复产项目建议书》,安徽省东至县档案馆藏,档号:21-1-1-188。

〔29〕池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池州地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392页;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A股)招股说明书》,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方锦波采访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李杰,2021年2月22日,安徽东至县安徽华尔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

〔30〕东至县人民政府:《关于东至化工区交接工作进展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1985年8月29日,安徽省东至县档案馆藏,档号:21-1-1-152。

〔31〕方锦波采访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李杰,2021年2月22日,安徽东至县安徽华尔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

〔32〕《认清形势,强化管理,为完成全年目标而努力》,2005年2月22日,龙江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东至县龙江供水有限责任公司:《龙江供水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12月24日,龙江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方锦波采访安东集团龙江供水公司董事长徐林辉,2021年2月22日,安徽东至县田园新村小区;《东至县“引江济尧”供水工程建设情况》,东至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dongzhi.gov.cn/OpennessContent/show/800140.html。

〔33〕东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东至县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4页。

〔34〕贵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池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464-466页。

〔35〕《三线交接顺利结束 调整利用全面展开》,《贵池报》1988年1月27日,吴少华主编,徐有威执行主编:《安徽池州地区上海小三线档案报刊资料选编》,第221页。

〔36〕《贵池改造利用三线企业初见成效》,《贵池报》1988年5月14日,吴少华主编,徐有威执行主编:《安徽池州地区上海小三线档案报刊资料选编》,第240页。

〔37〕钱世托:《小三线调整交接工作的情况汇报》,贵池县调整交接小三线办公室:《贵申情材料汇编》,1988年,第20页,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招商局档案馆室藏。钱世托曾任安徽贵池县副县长等职,负责安徽方面接收上海小三线的工作。

〔38〕宁国县人民政府接收沪属小三线办公室:《关于沪属“小三线”接收工作的总结》,1987年2月5日,安徽省宁国市档案馆藏,档号:85-15.W-1-21;胡盛林:《关于小三线调整工作的总结报告》,1991年9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号:B67-1-312。

〔39〕章亚清:《抓紧抓细抓实,搞好接收扫尾工作——在全县三线改造利用单位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3月25日,安徽省旌德县档案馆藏,档号:24-9-48。

〔40〕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绩溪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302页。

〔41〕《生产,搬家,安置三不误的小三线调整——原上海市后方基地管理局局长王志洪访谈录》,徐有威主编:《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第62页。

〔42〕《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01/content_5457442.htm。

〔43〕《下好先手棋,开创发展新局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新华社客户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864641780346977&wfr=spider&for=pc。

〔44〕《开放发展,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池州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侧记》,池州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chizhou.gov.cn/OpennessContent/show/1110607.html。

猜你喜欢
池州安徽上海
《安徽记事》
杜牧池州诗歌研究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
《池州抗日战争史稿》出版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