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的建议

2022-02-15 14:03何青元
云南农业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茶区总面积普洱茶

何青元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云南是茶树的起源和多样性中心、种质资源宝库,也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种质资源最丰富的省份,素有“古茶树王国”之称。近年来,随着古树茶销售价格日益攀升,古茶树(园)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古茶树及其生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已严重危及到古茶树的生存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古树茶一直被视为有益身体健康、无污染的生态好茶,是云茶的品牌形象、高端产品。古茶树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生态价值、科研价值的开发利用,对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实施乡村振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目前云南省古茶树保护亟待顶层设计,特别有必要制定强有力的保护条例。

1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的种类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和原产地,悠久的种茶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资源,是世界茶组植物分类研究中种类所占比例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茶组植物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地区。如此众多的茶树资源为茶叶科学的研究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利用空间。其中一些珍稀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利用潜力,在茶树育种和品种改良中具有重要作用。云南省现存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约为21.98万hm2,野生种古茶树居群分布总面积约为17.72万hm2,栽培种古茶树(园)分布总面积约为4.26万hm2。其中,普洱市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约为9.07万hm2,占全省古茶树分布总面积的41.28%;临沧市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约为4.35万hm2,占全省古茶树分布总面积的19.78%;红河州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约为3.44万hm2,占全省分布总面积的15.65%;文山州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约为2.1万hm2,占全省分布总面积的9.56%;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约为1.69万hm2,占全省分布总面积的7.69%;保山市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约为0.65万hm2,占全省分布总面积的2.97%;德宏州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约为0.57万hm2,占全省分布总面积的2.60%;大理州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约为546.67 hm2,占全省分布总面积的0.25%;楚雄州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约为460 hm2,占全省分布总面积的0.21%。

1.1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在国际上的地位

全世界茶组植物共4个系31个种和4个变种,中国共4个系30个种和4个变种,云南除分布于越南的毛肋茶(C.pubicosta)、中国香港的香花茶(C.sinensis var.waldensae)、广东的毛叶茶(C.ptilophyla)、湖南的汝城毛叶茶(C.pubescens)、重庆2个种[南川茶(C.nanchuanica)和缙云山茶(C.jingyunshanica)]和广西3个种[膜叶茶(C.leptophylla)、防城茶(C.fengchengensis)和狭叶茶(C.angustifolia)]等8个种1个变种外的疏齿茶(C.remotiserrata)、广西茶(C.kwangsiensis)、大苞茶(C.grandibracteata)、广南茶(C.kwangnanica)、大厂茶(C.tachangensis)、厚轴茶(C.crassicolumna)、圆基茶 (C.rotundata)、皱叶茶(C.crispula)、老黑茶(C.atrothea)、马关茶(C.makuanica)、五柱茶(C.pentastyla)、大理茶(C.taliensis)、德宏茶(C.dehungensis)、秃房茶(C.gymnogyna)、突肋茶(C.costata)、拟细萼茶(C.parvisepaloides)、榕江茶(C.yungkiangensis)、大树茶(C.arborescens)、紫果茶(C.purpurea)、多脉普洱茶(C.assamica var.polyneura)、茶(C.sinensis)、苦茶(C.assamica var.kucha)、普洱茶(C.assamica)、白毛茶(C.sinensis var.pubilimba)、多萼茶(C.multisepala)、细萼茶(C.parvisepala)等23个种3个变种均有分布,占全世界比重的74.3%,全国的76.5%。35个种中,以云南茶树作模式标本定名的有16个种2个变种(16个种1个变种为云南独有),占茶种的51.4%。此外,以广西茶树作模式标本定名的有8个,重庆2个,贵州、广东、湖南、中国香港和越南各1个,早期定名的有2个[茶(C.sinensis)和普洱茶(C.assamica)]。

1.2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分布现状

云南茶组植物的地理分布,茶树起源于中国云南地区,在从起源中心向其他地域的自然传播和从中国向世界的人为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从形态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一系列演化,从而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云南茶树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大、中、小叶种类型俱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位于21°08′—28°41′N。依据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茶树自然生长条件、茶叶生产现状,以及行政区域为单位,求大同存小异,可将云南划分为5个茶区(滇东南和滇南、滇东北和滇东、滇中、滇西、滇西北),23个种3个变种在云南各个茶区分布不一。

滇东南和滇南茶区:位于21°08′—24°28′N,包括文山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4个地区,共分布茶组植物4个茶系15个种4个变种,即:广西茶、广南茶、厚轴茶、圆基茶、老黑茶、皱叶茶、马关茶、大理茶、秃房茶、突肋茶、榕江茶、茶、普洱茶、多脉普洱茶、苦茶、细萼茶、白毛茶、多萼茶、紫果茶。

滇东和滇东北茶区:位于24°21′—28°41′N,包括曲靖市和昭通市2个地区,共分布茶组植物2个茶系4个种,即:大厂茶、疏齿茶、茶、大树茶。

滇中茶区:位于23°06′—25°22′N,包括玉溪市、大理州、楚雄州和昆明市4个地区,共分布茶组植物2个茶系4个种,即:老黑茶、大理茶、茶、普洱茶。

滇西茶区:位于23°28′—25°07′N,包括德宏州、临沧市、保山市3个地区,共分布茶组植物4个茶系8个种,即:大苞茶、厚轴茶、五柱茶、大理茶、德宏茶、拟细萼茶、茶、普洱茶。

滇西北茶区:位于25°21′—28°23′N,包括怒江州和丽江市2个地区,共分布茶组植物1个茶系2个种,即:茶、普洱茶。

云南茶组植物绝大多数在地理上有自己特定的分布区,沿山脉、河流走向呈带状分布的有老黑茶、大厂茶等;呈块状分布的有广南茶、厚轴茶、马关茶、德宏茶等;呈跳跃式分布的有白毛茶等;隔离分布的有大树茶、疏齿茶等;呈局部或零星分布的有圆基茶、多脉普洱茶、大苞茶、多萼茶、紫果茶、拟细萼茶、苦茶等;分布最广并与其他茶种多层次交错的有普洱茶、茶、大理茶等。五室茶系的茶种多分布在哀牢山以东的滇东和滇东南高原;哀牢山以西的澜沧江、怒江流域及横断山脉中部,则以五柱茶系的茶种占优势。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重点是在滇南、滇西茶区,其他茶区有少量分布。多数茶种以局部分布为主,大理茶、茶、普洱茶在全省分布广泛。资源考察发现,云南茶种的垂直分布最低点在红河州,海拔100 m,系榕江茶种。最高点在保山市高黎贡山,海拔2900 m以上,系大理茶种,两地高差超过2800 m。而1600~2200 m是云南茶组植物主要垂直分布地带,并且呈连续状态分布,即在这一范围内都有茶种分布。云南茶组植物在水平或垂直分布上出现的连贯状态,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它产茶地区,这是原产地物种植物的重要特点之一。

2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掠夺性开发,茶树生机严重损伤

普洱茶是云南茶产业中的一大支柱。由于厂家、商家的炒作,毫无根据地宣称“野茶”好于“家茶”,用“野”字来吸引消费者或者给自己的品牌作秀,如野茶饼、野生普洱、古树普洱等,“千年老枞普洱茶”更是表白“产品采自……千年老枞树茶叶”;有的故弄玄虚,如滇西某县有一厂家将产于高黎贡山同一地的普洱茶冠以乔木王大树古茶、乔木王老树茶、乔木王古树茶、乔木王生态茶、乔木王野生茶等等。凡此种种,导致数百年生存下来的野生茶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浩劫。由于野生茶树多数无主,有些群众见财起意,见树就砍,见叶就采,甚而说“砍一杈发几杈,不砍不发,砍矮了便于采摘”,如镇源县五一村芹菜塘、双江县勐库镇大雪山原始森林中成片野生茶林被砍倒采叶、勐海县巴达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成片野生茶树被砍倒采叶;澜沧县发展河乡大黑山森林野生茶由于地处2个乡交界,村民乱砍乱伐,争采茶叶;马关古林箐乡大转拐村将1株2人围的大茶树砍枝采叶,2007年卖叶收入4000元。栽培型古茶树虽有主,但有些群众听从茶叶老板的“有机茶”理念,从不对茶树进行营养补给,如景谷县秧塔自然村古茶园部分古茶树春、夏、秋茶基本不留叶采摘或极少留叶,冬季很少深耕,从不对茶树进行营养补给;勐海县老班章茶树王,2018年春茶0.87 kg卖了68.00万元,但古茶树较为衰弱,且无营养补给。这种现象几乎在各地都可看到。

2.2 营养供给缺乏,生物多样性失衡

茶树是以采摘嫩芽叶为主要目的的多年生木本植物,要使茶树新梢不断地萌发与生长,必须在其年生长周期内合理施肥。由于这些古茶树都生长在偏远山区,从未进行过人工施肥或是跟随市场做所谓的“有机茶”,加之村规民约,致使负责古茶树管护的茶农不敢对其进行营养补给,茶树生长土壤中的N、P、K等元素含量偏低,不能完全满足自身营养供给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古茶树的健壮生长进而导致衰亡。

2.3 保护意识较差,无人管护或抢救濒危古茶树

如江城县勐烈乡桥头村野生大茶树遭人砍伤;腾冲县高黎贡山1株高17.0 m,基部干径1.38 m的大茶树根颈处已腐朽;保山市潞江乡德昂寨1株高17.6 m,干径l.08 m的老茶树根颈处出现空洞,已濒临死亡;千家寨2号大茶树因为小蠢虫危害没防治而死亡;景东县高14.8 m的灵官庙大茶树生长于地坎边,长期根颈裸露,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巴达大茶树树干中空,但枝干韧皮部和木质部能正常承担水分、养分的输送,由于支撑力弱(主要靠主干支撑),未在茶树四周用固定支架支撑,于2012年9月27日倒伏,倒伏后茶树由于有大量的新根系提供足够的水分,翌年春季大茶树仍然正常存活,后经专家的现场认证,一致认定该古茶树无法挽救,责成企业投入上百万元把古茶树移到公司,并建好古茶树安置场所,倘若企业能够提供经费来管护这一倒伏古茶树,这一古茶树目前一定还屹立于原有地点。

2.4 缺乏科学保护,原有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凤庆县大寺乡羊山凹村的古茶树,生长于斜坡上,由于数年来受雨水、风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古茶树大部分根裸露于地表,为了确保茶树根系土壤不被雨水冲刷、更好地吸收水分和矿物营养元素,当地政府要求村民在树的下方垒起石块、筑起台面,将原有裸露于地表的根系用土填满。但其裸露于地表数年的树根根部表皮难以适应高湿的环境、部分气孔受到堵塞,加之在土壤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原有地表根系腐烂,最终致使古茶树于2012年7月死亡。

2.5 古茶树原生境保护意识淡薄

有些地方将大茶树当“摇钱树”,不恰当地作为旅游点来开发,如勐海将树龄800年、树高8.8 m、干径1.38 m的南糯山大茶树作为旅游景点,因原生境遭到破坏,再加上游人攀折和不适当的维护,终于魂断于1994年;树高25.6 m,干径90 cm,号称2700年的千家寨1号大茶树经报道后,前往参观的人流不断,树干上钉上了木牌,将公路修到林边,并在大茶树周围建房、修水泥坎,破坏了原始的生态环境,方便了外来生物的侵袭,茶树长势趋向衰弱,枝叶稀疏,有衰亡之虞;巴达大茶树更是成了旅游热点,每年参观考察者不断,在大茶树咫尺处修亭盖屋,旅游者随意生火烧烤,篝火随时可能殃及大茶树。

2.6 将大茶树当作观赏树出售,导致无辜死亡

如南华、景东和西畴等县一些业主挖掘古茶树销售牟利。由于古茶树移栽成活率很低,多数在待卖期或栽种后死亡。

2.7 各种政策难以落实

古茶树的保护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条例。早在1992年林业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保护珍贵树种的通知》中已将“野茶树”列为二级保护树种。2005年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规定的通知”,要求各市、县政府根据个别情况制定具体条例。普洱市政府在2006—2007年在全市进行资源普查,确定51株野生大茶树和20个野生茶树分布区为重点保护对象。西双版纳州政府于2007年发布“关于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的意见”,全州9个片和20多株古茶树确定为保护重点,2012年还发布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临沧市政府于2006年发布了“关于古茶树的保护管理办法”,2009年颁布《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条例》《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管理条例》,2016年出台《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文山州和红河州根据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的部署,确定了全州古茶树重点保护对象;澜沧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古茶和野生古茶保护条例》;镇沅县设立“野生茶树保护基金委员会”;昌宁县对莽水镇黄家寨村列入保护的大茶树编号挂牌登记注册。然而,关于古茶树保护的立法仅在州(市)、县一级,立法保护的层次低、规定笼统、立法保护的对象不明确、立法并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古茶树定义,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造成现有多种古茶树统计数据较为混乱的现状,使古茶树的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

3 建议完善法规体系,开展古茶树资源保护立法,建立省级层面古茶树保护条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古茶树资源保护地方法规,建立省级层面古茶树保护条例,推动州(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出台。省级层面应争取将全省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纳入省人大立法计划,各州(市)在当地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的指导下,制定或完善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技术规程,形成以国家法律为主体、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配套的法规体系,做到依法依规开展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利用。

猜你喜欢
茶区总面积普洱茶
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茶芽萌发影响的探讨
普洱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喝普洱茶能减肥吗?
严坪林场森林抚育研究
——以起源权属为例
普洱茶怎么泡
生态茶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浅析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
中国茶的四大茶区
我国湿地10年“丢”一个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