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幽赋》“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 辨析

2022-02-15 17:38王猛吴云川汪建民
中医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经筋医家医者

王猛,吴云川,汪建民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4; 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汪建民名老中医工作室,江苏 南京 210017

《标幽赋》成书于金元时期,作者为针灸名家窦汉卿,本赋因将深幽晦涩的针灸理论简化,并采用歌赋的形式使其琅琅上口,又经由《类经图翼》《针灸大成》等著作收录,加之其应用于临床的显著效果,因而广为流传。也或许正是因为简化的缘故,其中一些句子的含义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不过存在争议的同时,也为后世医家的应用拓展了思路[1-3]。笔者根据学习《标幽赋》过程中的思考及跟师的体会,结合《黄帝内经》《难经》以及现代研究,发现“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一句在现存注释理解之外,具有独特的指导临床意义。笔者对其阐述如下。

1 历代医家对“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的认识

鉴于《标幽赋》的独特价值,历代有诸多医家将其收录,但是对其的注解有部分已亡佚,目前仅存四家[4]。元代王国瑞所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对本句话的注解为:“此言三部九候,刺虚实、寒热、表里也,而后刺法行焉。”王氏认为,本句之“观”是指通过三部九候脉法进行辨证,了解基本的寒热表里虚实,诊断后方可进行针刺治疗。明代吴崑在其所著《针方六集》中有与王氏相类似的观点:“此下二句,以脉言。”下文又提到:“两寸为手太阴之经,两尺为手太阴之络”。也就是说,吴氏认为的“观部分”,是通过应用《难经》所提到的“独取寸口”脉法,对经络之虚实进行诊断。以上二位医家对于本句话的认识,是单纯通过诊察脉象了解虚实,而后进行治疗,不同之处仅在于选用了不同的脉法。而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对此则有不同的认识,因徐凤《针灸大全》中《标幽赋》注的内容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相同,故在此仅摘录杨氏注释:“言针入肉分,以天、人、地三部而进,必察其得气则内外虚实可知矣。又云:察脉之三部,则知何经虚,何经实也”。这里所提到的“观部分”,是就进针之后,“天、人、地”三部气的形态及医者的感受而言,通过针下气的感觉,判断经络的虚实。而“察脉之三部”一句,则是与前文王氏之注释相近,即指通过三部九候脉法确定经络的虚实情况。近代张缙教授根据《针灸大成》的注释,解释为“针下得气后,局部必然出现反应。一般说来,经气实则沉紧,经气虚则松浮”[5]。这实际上是对杨氏注释的一种详述,张缙教授给出了进针后局部可能的具体反应,并以此作为区分经络虚实的标准。综上,历代医家对于本句话的理解,倾向于针刺前通过切脉以诊断,或者通过针刺入机体后的深浅以及其气在不同层次的表现,来对不同层次的虚实进行诊断。

2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发挥

“标幽”二字本身有标示出针灸深邃道理之含义,再结合《标幽赋》的最后一句“庶几乎童蒙之心启”。笔者认为,《标幽赋》的写作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启发初学者。事实上,本赋也确被公认为针灸启蒙之佳作[6]。或许正因为要做启蒙之用,《标幽赋》的内容实际上有着清晰的逻辑顺序[7]。而“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的后文内容为“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这整句话是在讲述进针前的准备工作,再结合上文几位医家的注解,笔者认为,“观部分”一句还有可能存在另外一种理解,即按照行文逻辑,本句话是为了说明在针刺之前,需要通过观察局部的“部分”,以了解经络的“虚实”,从而辨明证型、确定治法治则,进而确定诊疗思路。而这里的“观”,不仅仅指用眼观察,还可以拓展为通过医者的触诊、听诊、切诊等方法进行诊察,如黄龙祥教授在《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8]中提到的,针灸学中意会部分占的比例比言传部分更多。上文王、吴二位医家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通过切脉来进行认识,而不只是单纯地通过肉眼的观察。而这种观点,即所谓“医者,意也”[9]。在这之后,方可确定主穴及其配穴,然后才会有下文的“虑针损”“欲针温”以及“手如握虎”等针刺的注意事项。也就是说,结合“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一句及其下文,可以认为本段的内容是在讲述诊断、施针治疗的经过及其注意事项。

2.1 “观部分”与经络疾病诊断对于经络而言,所谓“部分”可以理解为经脉及经络系统的其余组成部分,包括经筋以及经络上的腧穴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作为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明确地反映出经络的虚实。这一点在古籍中已有论述。《素问·离合真邪论》中提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所谓“如涌波之起也”,即是说明在邪气入而客于经脉之后,经脉中的气血如水之得风,因而如海浪般时而涌起。而这一点是可以被医者探查到的,因此其下文提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也就是说,医者可以通过观察经络部分的变化,来确定经络此时为虚为实,是否有邪气,进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针刺补泻。这也充分说明了,医者可以通过观察经络的“部分”,以明确经络的“虚实”,从而进行诊断,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没能通过对经络部分的诊察就下针治疗,不仅对于疾病的治疗无益,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后文所提到的:“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因此,通过对于“部分”的诊察而进行对经络“虚实”的判断,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对于经络系统其他部分的诊察,对于疾病的诊断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如《灵枢·经筋》提到:“以痛为输”,《针灸学辞典》[10]对其的解释为:“阿是穴,指按压痛点取穴”,所以通过对经筋局部的诊察,可判断局部的经筋系统的异常,进而可以以此选取穴位。

对于诊断经络之虚实的具体方法,《标幽赋》中提出:“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这是通过患者局部的感受来进行粗略的判断。医者进行诊断,则可以观察局部体表经络沉浮及其色泽,或用大拇指循按经脉路线,观察是否存在结节、是否有出现肌肉紧张或是局部松软等异常表现,最后再对特定穴位进行揣摩。这也是王居易教授经络诊察法的内容[11]。医者可以根据触摸所得,再综合患者的感受,对经络的虚实进行判断。本句话对于经筋病症的诊疗也同样具有意义。刘农虞教授[12]认为,经筋病因邪郁卫气,阳气不得荣筋,可以因病邪侵入出现筋急筋纵的情况,而经筋无孔,无法传布病邪,气津结聚的地方即为病痛所在。因此,对于经筋,亦可以用类似的经络诊察的方法,根据其局部的结聚、弛缓等进行诊断。这也与现代肌筋膜诊察手法不谋而合[13]。

上述内容充分说明了,“观部分”对于经络疾病的诊断、辨清经络疾病的虚实具有重要意义。

2.2 “观部分”与经络疾病治疗在诊断明确之后,治疗也与“观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于经络系统的诊察,明确局部的虚实之后,获取的信息也可以直接应用于治疗的取穴之中。《难经·七十八难》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用针之前,需要先以手揣其经脉及其局部,感受局部的气血变化,观察局部的经络系统情况,并询问患者的感受,然后便可以通过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针灸治疗。对于这种理论的具体应用,王居易教授认为是针灸治疗的辨证核心[14]。通过经络诊察取穴法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应用上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15-16]。而对于经络系统中的经筋,诊察其局部对诊断与确定治疗方案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诊察局部经筋,根据疼痛不适处局部的筋急与筋纵,可以判断局部的虚实[17],据此指导,可以确定取穴与针刺手法进而治疗经筋疾病。这一切信息均需要医者进行“观部分”以获取,而这种取穴方法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18-19]。因此,通过“观部分”诊察经络系统,可以明确经络系统的虚实,明确诊断之后,通过诊察所得的信息,对于经络疾病的治疗有着卓越的疗效。

2.3 现代研究笔者认为,依照“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进行发挥所获得的新认识,在临床应用中已有明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现代研究也发现,部位的触痛阳性对于诊断某一部位是否存在问题有着高特异性,目前这一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软组织疾病的徒手诊疗之中[20]。局部穴位的敏化作用也已经被逐渐证实,所谓穴位敏化,即是指同一穴位在其所属经络出现异常时,穴位会对刺激更为敏感。漆学智等[21]发现肠癌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会出现痛觉敏化。陈日新等[22]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发现,有关的腧穴在人体处于疾病状态下时,会对艾热异常敏感。谢秀俊等[23]据此理论,联合应用热敏灸疗法,发现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较之未使用组有显著的提高。因此,通过对于局部的诊察,可以实现对病情的认识,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观部分”对于“经络虚实”诊断的意义。

3 结语

中医理论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囿于时代所限,作为传承者的我们只能通过典籍中的吉光片羽来了解和认识它,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古籍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令人讶异的是,尽管对于同一名句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不同的理解应用于临床,竟均可收获全效,这不能不让我们对中医理论更加敬畏。童蒙“偶述斯言”,以期能提供理解《标幽赋》的新思路,通过增进对古籍的认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如有不足之处,还冀针灸学者斧正。

猜你喜欢
经筋医家医者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