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钢琴作品《听妈妈讲故事》的创作及演奏分析

2022-02-16 05:14张恒旭张晓琳
艺术评鉴 2022年1期
关键词:谭盾钢琴作品

张恒旭 张晓琳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此时,中国音乐逐渐恢复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中国的钢琴音乐进入了新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的“第二个春天”。在此形势下,杰出的音乐家谭盾和当时中国的青年作曲家一道受到西洋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的启发,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发展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并大胆创新,其中包括钢琴作品。谭盾的钢琴作品《听妈妈讲故事》选自他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第四乐章,它发掘了钢琴表达丰富情感的巨大潜力,将西洋音乐的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完美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谭盾的钢琴作品《听妈妈讲故事》的音乐表演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实际演奏中如何掌握谭盾作品的风格,以及钢琴曲《听妈妈讲故事》的意义及其影响。

关键词:谭盾  钢琴作品  《听妈妈讲故事》  音乐风格特色  创作及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1-0066-04

一、概述

(一)钢琴曲《听妈妈讲故事》的作者谭盾介绍

钢琴曲《听妈妈讲故事》的作者是蜚声国际的中国作曲家和指挥家谭盾。他于1957年8月18日在湖南省长沙市郊区的思茅冲诞生,自幼受中华楚文化影响,高中阶段前往农村插队,后于1976年考入湖南省京劇团任小提琴演奏员。随后他于1977年进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习,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他为电影《卧虎藏龙》的配乐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等四项大奖。步入21世纪以来,他的音乐创作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频繁演奏,其中不少作品在国内、国际作曲比赛和音乐活动中获奖,是目前在国际乐坛中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二)谭盾钢琴作品《听妈妈讲故事》的创作背景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在此形势下,一批原来在业余宣传队工作的年轻人开始通过高考这种途径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学习,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有的还赴国外继续深造,成为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作曲家。谭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77年,谭盾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他的音乐创作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的革命浪潮给了他音乐创作深厚的影响。他家乡的特色音乐文化给予他丰富的创作灵感,并由此形成了作品中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这一切促使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辉煌的音乐家。《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谭盾创作初期最受青睐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是谭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感情的真实流露,同时也表达了谭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富有浓郁的民族气质,对童年生活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八幅水彩画的回忆》这部钢琴组曲成功实现了西洋音乐的作曲技术理论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完美结合。恬静素雅、浑然天成、形象生动的音乐特征增强了钢琴曲的感染力,形象生动。每首曲子都不长,在一分半到三分钟之间。作品总体上是建立在中国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所以能听出很浓郁的中国民间音乐的风格,或欢快,或清新,或柔美,如行云流水;同时加入了许多西方音乐的元素,而《听妈妈讲故事》就选自这部钢琴组曲的第四个乐章。

二、钢琴曲《听妈妈讲故事》的音乐本体、曲式与演奏分析

(一)钢琴曲《听妈妈讲故事》的音乐本体分析

《听妈妈讲故事》这首钢琴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位母亲伴着夜色,在柔和的月光下目光慈爱地看着摇篮中的孩子,娓娓道来地讲故事的画面,给人一种恬静、祥和的氛围。这首作品是严格的再现单三部曲式。全曲结构规范,内容紧凑精巧,情感丰富,旋律优美舒缓,曲调朴实安静、感情真挚委婉,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展现了慈母情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写照。该乐曲的呈示段前两句伴奏采用填充手法,中段后两句为前两句高八度的完全重复,再现段经过一小节的紧缩再现主题进入左右手的模仿,最后在宁静祥和的气氛中结束。《听妈妈讲故事》将西洋音乐的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有机结合,结构清晰明了,音乐语言简单朴素,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这正是作曲家谭盾创作这部作品的精华所在,用西洋乐器和西方曲式结构创作中国化的作品,在当时也是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同时,这首乐曲因采用民间风味的主题和优美动听的曲调,所以成为了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钢琴曲。

(二)钢琴曲《听妈妈讲故事》的曲式分析

1.第一部分(A乐段,呈示段,1~16小节,属于E羽调式)

《听妈妈讲故事》这首乐曲的第一部分(A乐段,呈示段)由a+b+a1+b1四个乐句(四个乐句各为4小节,一共16小节)组成,呈现出规整结构,以民间音乐曲调为蓝本创作,歌唱性极强,在羽调式基础上以三度音程出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母亲怜爱地看着摇篮中的孩子娓娓道来地为孩子讲故事的场景。这一乐段的前八个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属于方整性结构、展开性素材和收拢性乐段,属于主调音乐形式,而第一部分的后八个小节则采用了模仿复调的形式,由此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2.第二部分(B乐段,中段,17~32小节,属于A羽调式)

第二部分(B乐段,中段)由a2+b2+a2+b3四个乐句组成,四个乐句各为4小节,一共16小节。它改变了第一部分的旋律,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全曲的高潮,在轻松、活泼、愉悦的气氛中进入乐曲的高潮部分,使其更加突出轻快活泼的情绪。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在不同声部中反向进行。西方复调音乐技法在这部作品的第二部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第二部分用对位的模仿技法写成,与第一部分的后八个小节一样属于模仿复调。同时,第二部分在采用复调音乐技法的同时也采用了变奏手法,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分别终止于A羽的属和弦和主和弦。在第二部分的后八个小节中,将第二部分的前八个小节提高八度重复一次,连接段一小节后旋律发展回到主调部分E羽调式,并引入再现段。同时,第二部分还采用了加花变奏的方式,突出左手的复调性质,增强了音乐感染力。它虽然在力度上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有所对比,但节奏依然保持平稳,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同时,它和第一部分均为方整型重复乐段,内部乐句采用两种不同材料写成,但第一部分在保持旋律平稳进行的基础上更换了织体类型,第二部分在呈示乐段的主题材料基础之上进行了五声变奏处理,重复段落在前句基础上提高八度变奏,采用对比复调的音乐形式,由此达到旋律线条最高点,成为全曲高潮部分,属于重复乐段。

3.第三部分(A′乐段,再现段,34~44小节,属于E羽调式)

第三部分(A′乐段,再现段)由a1+b1两个乐句组成,其中a1乐段有4小节,b1乐段有7小节,一共11小节。它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与发展,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色丰富多变,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再一次使用了模仿复调的手法,该乐段内部为一段体结构,属于动力化再现。同时,第三部分也采用了八度复对位的写作技法,用纵向可动对位的方法写成,由此使音乐更为婉转动人,更深入,且富有动感,给人一种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高音的结束处给我们留下遐想的空间。整个第三部分描绘了孩子在母亲娓娓道来的故事下甜美地进入梦乡的画面,烘托出慈爱、温馨的场景。

(三)钢琴曲《听妈妈讲故事》的演奏分析

钢琴演奏是对乐曲认识的一种途径。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乐曲的情感和风格特点是作曲家在把握自己本身情感的基础上外加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要在演奏的过程中仔细斟酌,并认真揣摩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对乐曲的技术难点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同时在演奏过程中不断反思,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情感。下面,笔者将从旋律、双手触键的力度与速度、踏板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旋律

谭盾的钢琴作品《听妈妈讲故事》总体上呈现出婉转优雅的特征,优美动听的旋律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能够充分表达音乐的情感。整首乐曲在演奏时应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表达亲切的思念与回忆,要以轻柔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复调音乐旋律的部分演奏時要注意在带有复调音乐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中,左右手应处于平等地位。整部作品在演奏时,应注意旋律的走向,并注意左右手的分句与呼吸,不能有喧宾夺主的感觉。这首乐曲尤其在演奏第一部分时更要注意句子的长线条,同时手腕的灵活性和手指的灵巧性也要展现出来,使旋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连接段时,第一个音符要稍加延长,暗示新的乐段开始,同时三连音的节奏要做出来。第三部分的结尾跟第一部分旋律的演奏方式相同,在结尾部分的旋律演奏时要注意减慢记号,同时乐曲旋律结束时不能松懈,给人一种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由于该乐曲属于复调性乐曲,要想把这首乐曲的旋律打造得更为精致,必须分手练习,特别是左手易被忽略,更要细致练习,这样才能将左手独立的伴低声部与右手的主声部协调配合好,表现出复调对位的特点。而且要特别注意,两个声部的乐句基本上是左右手交叉进行的:即左手乐句收句处恰好是右手起句处,反之亦然。另外要注意乐谱上面标示的表情术语,基本上是针对右手的,左手的乐句却处于收句,应当弱。只有分手练习,才能特别细致地处理好起句收句的强弱变化。合手弹奏时,左右手的乐句才能配合默契。同时,这首乐曲的表情很丰富,几乎每句都标示了表情术语,尤其是重复句,要特别注意,用变化的音色音量来处理。

2.双手触键的力度与速度

双手触键的力度与速度在钢琴演奏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表达情感有着巨大的作用。谭盾就是根据双手触键的力度与速度创作了钢琴曲《听妈妈讲故事》。由于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抒情性,因此在演奏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时应该注意双手触键的力度与速度。第一部分在双手触键的力度和速度方面,双手一定要以慢触键的方式进行,速度也要以柔和的速度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娓娓道来、表达亲切回忆的情绪,展现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第二部分以改变双手触键的力度和速度控制音色,演奏时手指一定要主动,指尖处应时刻有警觉性,同时注意句尾的收束。第三部分应以左右手不同的触键方式获得丰富多变的音色,好似孩子伴随着妈妈的故事渐渐进入梦乡。双手触键在这首钢琴曲的演奏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演奏到结尾的时候,双手不能马上松垮下来,内心仍应保持与尾声相一致的音乐感觉,直到尾声结束。

3.踏板

俄罗斯著名音乐家安东-鲁宾斯坦曾经说过:“踏板是钢琴音乐的灵魂。”可见,踏板在钢琴演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钢琴演奏时,使用踏板前要仔细揣摩作曲家的意图。在钢琴中,踏板占有重要地位,踏板使用是否得当关系到钢琴演奏的成败,而且我们只有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多思考、多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好踏板,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钢琴由左踏板、右踏板和中间踏板构成,但我们经常说的踏板是右踏板(延音踏板)。

谭盾在钢琴曲《听妈妈讲故事》中,对踏板的运用有着较高的要求,以此来丰富音乐表现力,塑造更好的情感效果(因为它属于复调音乐作品,踏板对于演奏者的听力有更高的要求,以这首作品呈现的情景,使其承担润色作用)。在演奏这部作品时,踏板以卡农对话更替,需缓慢放下踏板(即踩下再缓缓抬起,不做停留),但为了使音色更加清晰,应该使用半踩踏板,踏板应松完马上踩,这样不会使旋律混浊,从而增强旋律的连贯性。其实在演奏这首乐曲时,尽量不要踩踏板,使旋律更加连贯,这样效果更好。在结尾处的最后一个音符的位置,踏板一定要缓慢地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一种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

三、意义及影响

在谭盾的作品中,以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作曲技法完美结合为特点的八首钢琴小曲组成的套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提高演奏者手指机能、规范钢琴演奏技术、提高钢琴演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部新旧迭代、中西合璧的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又汲取了西洋音乐的精华,更是作曲家丰富想象力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里程碑。谭盾和其他的青年作曲家一道,为创造色彩鲜明、清新自然、情感丰富的作品而奋斗,打破时代局限性,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中国音乐发展之路影响深远。

四、结语

《听妈妈讲故事》虽然是一首钢琴小曲,但它却是谭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谭盾以复调技法赋予了各段主题的不同风貌。在演奏这部作品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踏板的运用和触键技巧等多方面的统一结合,以此来正确传达音乐情感,丰富音乐表现力,展现作品细节情感和色彩层次,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感受音乐美的震撼。其次,对这部作品加以分析后,我们更有利于准确掌握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特点,对传统民间音乐获得不同感触,更为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意义。作为中国钢琴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宝藏,它的诞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之路起到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我们只要对这首乐曲加以分析并遵循正确的练习方法、掌握诠释要领、加以刻苦练习,演奏者一定能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享受着《听妈妈讲故事》这首钢琴曲带来的身心愉悦。

参考文献:

[1]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186-187.

[2]刘柳,马冬妮.如何演绎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4):106-110.

[3]江静.谭盾钢琴作品《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创作技法与演奏技巧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4(05):38-40.

[4]程宪伟.谭盾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分析与演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4):158.

[5]赖薇茹.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作品及演奏分析[J].当代音乐,2019(12):97-100.

猜你喜欢
谭盾钢琴作品
三十年的距离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钢琴作品中对情绪情感的巧妙运用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探究
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研究
从《夕阳箫鼓》和《梅花三弄》看情绪情感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拉琴人的不同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遇见一种叫做谭盾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