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宗祠装饰艺术图像叙事空间研究

2022-02-16 05:51王犹建WangYoujia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1期
关键词:宗祠客家人赣南

王犹建 Wang Youjian

(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客家文化源于中原地区,系汉民族的重要民系分支,溯源于中原人为躲避战乱,由北向南迁徙,聚居在现今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区。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现有近千余座的客家宗祠留存于此。赣南客家宗祠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之一,其中的装饰图像表征之下是客家先民五次南迁的社会历史语境,根系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客属先民尊汉制而循天理,其祠堂内饰图纹图像多喻予忠勇的先祖叙事,其历史文脉源以传承血脉为羁绊的宗法制衡,寄寓彰显民系先祖生平行为轨迹产生的辉煌绩业所呈示的形态表征。宗祠装饰艺术图像作为历史、民俗和艺术文化的载体,在图像学、符号学及艺术史等领域更是颇受重视。现有研究中,从图像学角度对客家宗祠装饰艺术进行形制、色彩及主题等方面研究的文献较多,如宁丹华、柯培雄、尤祺等学者分别对湖南、福建及广东等地的宗祠装饰艺术进行论述,指出各地装饰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在符号学范畴,学者主要从艺术图像的符号性及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其中,赣南客家王太夫人祠装饰艺术图像的女性象征成为装饰符号的阐述对象,而粤北客家宗祠雕刻艺术的图像符号更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价值等,充分呈现出宗祠装饰艺术研究的社会热度。然而,在图像叙事学方面,客家宗祠,尤其是赣南地区的客家宗祠装饰艺术鲜有学者涉猎。赣南客家宗祠装饰艺术富有历史内容和叙述画面,承载着客家人公共伦理和集体记忆,更是客家社会美学和伦理的经纬,为图像叙事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文本。

1 宗祠装饰艺术图像

赣南客家宗祠作为家族血缘关系的纽带,维系着整个客家民系的价值取向和伦理秩序。宗祠装饰艺术图像更是作为宗祠形制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客家先民和后人之间“人神”的叙事渠道。赣南客家宗祠是客家迁徙的重要文化遗产,是祭祀场所和崇宗颂祖的血脉羁绊纽带,更是客家人崇祖至尚的精神寄托。作为延续血缘关系的宗祠,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涵养族群文脉特质,肩负客家宗法礼制等主要职能,被誉为“客家人崇祖观念的凝聚点”。宗祠艺术图像特指依存于实体建筑及其附属构件之上,应用装饰工艺等传统技法进行宗祠文化装扮的技艺手法表象。其装饰艺术图像的精神创作主要围绕这些职能展开,以期全面贯彻宗法礼制观念。

表1 赣南客家宗祠的空间构造范式

宗祠是传承文化的场所文化载体,其集祭祀、礼宗、法制等于一体。概述宗祠功能而言,嗣以“崇宗尊祖”为传承的宗祠图纹,其蕴含的图像意义表述出“尊崇敬尚”之势,有很强烈及突显“崇尚”的文化性[1]。在图像文化的特质上,宗祠装饰艺术是文脉传承的重要形式,是客家人缅怀先祖的特征,汇聚宗族的情感,有益于维系氏脉和谐而凝心聚力,但是宗祠装饰艺术图像的叙事性只体现一种具有非物质的文化存在,其与物质层面的距离感存在着较大的间距差异,究其对存世的社会化、生活化的直接生产因素叙事表现尤为鲜见,但其图像呈现出勤劳节俭风格的社会文化意义更具价值,尤其文脉的传承续载后世影响,也应作为史学研究者所关注[2]。从装饰图像的分类来看,赣南客家宗祠装饰主要以人物、动物、植物及字符为对象进行建筑装饰,强调图像文本的故事性、历史性和祥瑞性。辖于赣南地区的客家宗祠装饰艺术中,通常以历史故事为背景装饰在门窗及门楣上;而字符则多以喜字、万字等吉祥文字构成的纹样作为整个图像的底纹和装饰,具有寓意祥和、喜庆、万福绵绵之意;家族宗祠更是善用文字楹联作为字符装饰,不同类型的楹联用于装饰不同的地方;其联语除了歌颂祖先辉煌的历史成就,更多的是用潜心治学、居官治平、修身治家、为人处事等道德伦理的警句告诫后人。赣南客家宗祠是文化沉淀和历史记忆的产物,是整个客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其蕴含客家先民“崇尚”思想的技艺传承、图纹图样等装饰性描述叙事是其独有的装饰思想。

2 图像叙事的空间构建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空间有两层意思。浅层意义是它由物质的长宽高表现;深层意义即空间是人类的生存的场所,不同的活动、意识、环境造就不同的空间。空间和人类紧密联系,人类借助图像等人们易于理解和传播的叙事形式赋予事件特定的空间和存在形式,以实现事件的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显然,空间观念给抽象、线性的文本叙事提供了新途径,为图像空间的叙事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图像叙事在广义上是指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图像所要诉说的语言及文化思想,狭义上是指将图像看做故事情节,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构建整个空间的叙事性。图像叙事有三要素:主体、媒介、场所[3],体现在客家宗祠艺术装饰图像中,客家先民是叙事的主体,装饰图像就是媒介,而宗祠则是叙事的场所。客家宗祠装饰艺术图像由工匠们通过人物、故事、时间等造型元素来进行多节点安排,让文化和价值在图像空间中得到最大化的展示,延展了叙事的场域,并构成不同维度的叙事空间关系。

2.1 空间规划形态及图像特征

在赣南客家宗祠建筑中,宗祠是物理空间,宗祠里的图像就是叙事的存在形式即形式空间,并赋予宗祠艺术文化内涵。在文脉历史上,客家建筑在宅基选址时,按五行、阴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进行布局,其中,客家传统聚落中的建筑布局大多呈现中轴对称的布局格式和主次有序的平面布置,体现世袭相传的儒家中庸思想。为了体现客家宗祠的肃穆和壮观,在客家核心位置设置宗祠来敬宗祭祖,除了建筑形制有别于客家普通民居外,宗祠径深和门厅装饰俱赋加统摄视觉上的力量感,进而形成了宗祠叙事的心理空间(图1)。因而,结合叙事理论来看,赣南客家宗族的空间性主要体现在形式空间、故事空间和心理空间等三个方面(表1)。

在形式空间上,赣南客家宗祠始终建于中轴线上,其内外装饰繁多,整体具象体现肃严庄重,内饰赋予辅刻玲珑天工的彩绘、雕刻,强化了艺术性带来的视觉平衡和精神涵养。如江西赣南辖内王太夫人祠(图2),外部庭院呈环抱八字相拥状,立面门廷雕刻精致而繁密,胜似女红刺绣。在故事空间的叙事上,宗祠建筑外立门面赋裱楹联装饰给宗祠平添了审美气息,其呈现出的装饰风格和特征具有庄严肃立、简质典雅的艺术风格,增强了“崇祖尚宗”的集体记忆和公共伦理。同时,在赣州龙南市辖内的关西新围徐氏祠堂书存楹联:“碧水环绕泽长流福延千载,清风徐来春不老田赋四时”,“连登科甲”寄寓匾额,表明了该宗族迁徙南方之地的“福祉”意识。

图1 客家传统建筑规划布局示例

图2 赣县王太夫人祠堂

图3 柱础外观艺术装饰形态

2.2 装饰空间形式及图像喻寓

仅个体图像而言,因受社会历史文化影响,给其造型构建或营造一个历史语境从而达到文本或者故事叙事的目的。而历史事件的再现和重构,则依赖不同维度的叙事方式来加强个人和集体的记忆,从而获得民族归属感[4]。在叙事对象中,结构性构件存在于赣南客家传统建筑内部,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言语元素;显然,宗祠也充分利用本身的结构辅助用绘画、雕塑等“语言方式”对其空间进行装饰,构造其具象和抽象的图像叙事空间;对宗祠构造的柱础、连接构件与梁架等相互关联,并进行图像化承转,形成图像叙事的内在潜对象。客家宗祠主体结构的表相之上亦俱呈现图像的叙事分割和空间维度,如诸多符合客家审美的装饰图像元素,赋予了雀替、榫卯、撑拱、屋脊等连接型构架的艺术化排列和寓意化组合,营造出祠堂清新雅致、闲寂幽深的空间氛围,充分体现客家人的审美意象。正如现存赣南地区的客家关西围屋,其柱础外观上呈现如鼓形、六锤形、覆盆形、八面勾栏、意瓜楞形、四方抹角形等器型,其形或喻予多元审美意象组合,若如寓意之莲花、卷叶草纹等花卉状形态(图3),其形构特征“意满而形不赘”,而黯韵其花草纹饰附伴于辅刻浮雕形态的寿纹之中,又寓意吉祥如意。观其主体建筑关键性结构件呈现层叠交错的空间透视,或偶有木器之榫卯结构亦作为支撑连接构件存在,其功能在宗祠建筑中呈现桥接作用(图4),其作用在功能模块上更具有质朴内敛的美感,装饰之韵上亦有节奏、调和、均衡的形式美法则表现,结构性装饰总体上趋于简雅朴素的风格。

3 图像叙事空间方式

赣南客家艺术装饰图像展现的是客家民系文化,是客家人思想的视觉化表达同时也是对空间的视觉化再现过程,其图像叙事的特质延续了汉民族民系在长期迁徙过程中文化的空间再现。笔者从写实叙事空间、历史叙事空间、互仿叙事空间、多维叙事空间等方面来阐述图像在叙事空间方式中的内容表达和意义传递。

3.1 写实叙事空间

在赣南宗祠建筑中,写实主要是指直接提取自然界中的具象事物的造型,装饰在建筑中的物象载体,以传达叙事的目的性并具备族群样式的视觉美感。在提取元素的过程中,绘制图像的人及叙事的主体,对事物只是单纯的模仿,这时的人们以“真”“像”为主,让叙事更具有传播性。这种写实的手法主要是雕刻在宗祠建筑里的抱鼓石、雀替、门额、窗棂等部件上。写实图像中植物纹有牡丹、百合、芙蓉、荷花等[5](图5);动物造型有白鹤、蝙蝠、蝴蝶、狮子等;人物典故有“太白醉酒”“一门三宰相”等(图6)。这些图像集中反映了客家人盘根念祖、道德教化、趋福避祸之意。

图像叙事主要通过同音、谐音、借喻来表达延年益寿、吉祥如意等丰富的内涵。如蝙蝠和蝴蝶的图案常出现在宗祠的门窗上,取“蝠”与“福”同音,“蝴”与“福”谐音,寓意祈福纳祥之意。又如白鹤图案,意指长寿。每种写实图像的背后都在传达一种福祝情感。随着时间的变化,图像的叙事意义已经成为祝福等代名词,对子孙后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也达到叙事的目的。从空间角度来看,当赣南宗祠建筑上雕刻的图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形式在结构上就是一种物理空间,宗祠上雕刻的装饰图像,在构图上以中心轴为中线,上下或左右配备等量的图像符号,具有平衡稳定的视觉特征。对于单个主体,客家人运用重复构图叠加空间的视觉冲击力。又如窗棂的蝙蝠图像运用了二方连续的手法,形体意蕴丰富,连续的蝙蝠图像体现了木雕艺术性,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又有“好事成双”“万事如意”等美好寓意,这种写实叙事空间,体现客家人热爱自然,朴实无华,务实避虚的精神内涵。

图4 榫卯梁架结构装饰艺术形态

图5 戚家祠堂“荷花”石刻

图6 太白醉酒木雕

图7 “渔樵耕读”木雕

图8 花窗木雕

3.2 互仿叙事空间

互仿是绘图者根据语言文本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构思、创作、调整等一系列的处理,以实现图像对语言文本进行空间的可视化表现[6]。无论是语言文本还是图像,他们都是叙事的媒介,语言文本在传情达意方面具有迅速而准确的特点,图像在叙事空间上则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还原事件场景,加强记忆。从语言文本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变,一般会考虑到空间的场所、空间的结构、人物方位等元素,而相应的设置考虑得越清楚,则空间的结构层次就越好。客家宗祠中装饰题材丰富,最常见的以图叙文有:民间神话、典故、戏文传说等,客家先民处理语言文本所构建的空间以符合客家先民思想的视觉化,这些思想不仅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又呈现客家独特的民间文化、风俗信仰、宗教历史等[7]。“渔樵耕读”是中国传统民画中常见的主题,渔樵耕读即渔民、樵夫、农民与文人,代表中国农耕社会的四种职业,也是解决古代劳动人民基本生计的方式。赣南客家先民保留了中原耕读传家的理念,渔樵耕读自然被客家先民所认可,成为客家宗祠中常见的装饰题材。渔樵耕读(图7)常被应用于客家宗祠花窗的装饰,画面采用上下构图,上构图由蹲地的渔夫、年迈的樵夫以及坐地看书的书生组成,表现“渔”“樵”“读”,下图是牛耕地,突出“耕”字。整幅画面以牛作为视觉中心,悬崖作为分界线将画面一分为二,上图自成一个三角空间结构,周边的花草装饰依据花窗的位置、功能变化,表现客家农耕文化的重要地位。花窗(图8)多以崇文重教作为叙事纽带,将几条没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情节平铺在一幅画面上,构成物理上的空间结构。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思想, 通过图像化的表现形式雕刻在宗祠建筑装饰中,不仅承载了“修齐治平”理想的家族记忆,映射出客家先贤勤劳朴实的精神面貌,体悟出耕读修身的世俗观念。

3.3 历史叙事空间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件,是人们通过记录研究,留存下来被大众认可的事实。记忆是个体对于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认的一种心理现象,兼具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特点[8]。记忆是主观的,历史是客观的。记忆的主观性体现在记忆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是我们亲身经历后而储存在人脑中的,受后天因素干扰[9]。历史的客观性在于超越了自身的经验范畴,它探索的是普遍性。图像具有记忆历史的功能,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讲好故事,重现历史场景空间,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图像叙事具有精准性、时事性与真实性,保证了赣南客家宗祠的叙事效应。叙事和空间与记忆呈正比,客家宗祠图像利用叙事和空间来强化人的集体记忆。正所谓文字的原型是图像,门匾的形式属于图像。门匾是客家宗祠图像的特色,是客家人在建筑宗祠空间时,在正厅正上方位置悬挂的长方形匾框,用毛笔书写家族理念、先人功绩或官职名称等词语[10]。门匾的内容类型主要有一是姓氏起源。如叶姓门匾“楚尹遗风”,其始祖在叶邑任职老去,故子孙以“叶”为姓。二是先辈祖居地。如邻姓的“南阳世第”表明家族来自南阳之地(图9)。三是炫耀家世。门匾“卿相三才”“龙门良将”“校书世第”等都是以先辈的官职名称作为门匾。四是教化子孙。如杨姓“清白传家”。门匾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图10),记录着家族的历史,叙述着先辈的故事,表达宗族理念,并随着家族的繁衍代代相传。门匾具有极强的历史记忆性,当人们瞻仰门匾,回顾家族历史,记忆中就会构建一幅涉及到人物、事件、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场景,门匾再现了客家人南迁的艰辛以及对家族的精神的集体记忆,以此来缅怀先辈们。

3.4 多维叙事空间

图像具有叙事性,无论是写实、写意还是想象的图像,都可以通过绘画、照片、影视等方法形象地塑造和临摹出来[11]。图像只是叙事对象的外在形象,想真正理解叙事的内涵,必须要给所要叙述的故事语境化。现实中发生的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和语境中,语境是一种主观行为,受众在看到图像叙事时,会进行主观处理,重建自己的多维叙事空间,将发生在特定时间的事情保存下来,并形成群体的集体记忆。因而,多维叙事空间是叙事对象具备不同的言语方式和空间类型,形成多元维度的“叙事场景”或为“叙事意境”。尤其在历史文化的叙事载体下,多维叙事是其整体叙事范式的重要特征,呈现出丰富、交错的文本与图像通感效果。在赣南客家宗祠装饰艺术图像的多维叙事空间上,从时空视角构建的物性的形式空间为表层叙事语言,给解读者呈现直观、具象的叙事空间的言语;在客家宗族的历史和传说背后,借助宗祠装饰艺术图像的视觉化而突破具象与宗祠载体相互交融,形成更为立体、丰满的多维叙事空间形态。显然,这也造就了赣南客家宗祠建筑的多维文化景象,让受众在不同的装饰艺术图像中构建出不同的叙事空间[12]。以客家宗祠装饰艺术中的“福”字图像为例(图11),它是书法和绘画的结合体,包含三种吉祥动物,左上方是一个回头鹿的造型,左下方是一只展翅飞翔的蝙蝠,右上方是一只站立云端的仙鹤,右下方是一个没有变形的田字。受文化素养、心理特征、物质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受众对于这个福字会构建不同的故事空间。在客家人看来,“鹿”和“禄”、“蝠”和“福”同音,鹤代表长寿,“福”“禄”“寿”三全,有三星高照之意。田代表客家人以田为根,以农为本,有不变的田才有永恒的福,代表了农耕和生产。以当官的视角看,“鹿”和“禄”同音,禄有俸禄的意思,指当官的人,田表示百姓。鹿望着田,表示当官者不能忘本,否则就没有当官的福气。在设计师看来,这个福字结构形式丰富,在不影响认读的情况下,依据福字的内容和语境大胆开拓想象空间,增强福字自身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艺术的独特所在。福字是以空间化的图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对常人来说,这个福字是过年贴在门前的,寓意顺利幸运,对收藏家来说可能福字是艺术品,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解读,可能是受众不同的文化素养、心理特征、物质环境所构建的不同故事语境影响的。

图9 南阳世居门匾

图10 清白传家门匾

图11 客家传统“福”字

4 结语

客家宗祠装饰艺术作为社会伦理和精神场域的媒介,承载着汉民系的客家历史和魂脉。在叙事上更是通过图像特有的空间属性对客家历史和文脉构建出四重独特的叙事空间和语言描述。相较于文本语言,图像的艺术空间更具有传播性,更有效地的营造宗族精神空间和诠释客家宗祠的本源。作为其叙事主体的赣南客家宗祠装饰艺术图像,具有“礼贤”“崇敬”及“崇尚”的人文艺术特征,是客家思想文化的视觉表达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媒介传承。在叙事空间理论基础下,赣南客家宗祠装饰艺术图像叙事演绎的四种典型范式给赣南客家宗祠文化的理解与释义提供了途径。整体而言,叙事空间在阐述赣南客家宗祠装饰艺术的历史文脉时,更具写实性、情景性、情感性,能引发受众的联想与想象,更有利于客家宗祠文化的传播和民系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李 泽)

猜你喜欢
宗祠客家人赣南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客家人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浙江上虞市『大舜庙·虞舜宗祠』楹联征集结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