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的中医软坚散结法的可视化分析

2022-02-16 05:33李思婷王志国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35期
关键词:大类

李思婷 王志国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软坚散结法源于《素问》“坚者耎之”“结者散之”,属于中医治法中“消法”的范畴,是治疗痰浊瘀血等结聚而形成结块诸证的常用治法[1],对于指导“坚、结”类疾病临床治疗思路、确立处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结节[2]、肌瘤[3]、增生[4]、息肉[5]、恶性肿瘤[6]等具有“坚、结”特征的疾病患病率逐渐升高,而软坚散结法有使“坚、结”由硬变软、渐消缓散的作用[7]。但目前尚无相关文献系统梳理软坚散结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因此,本研究通过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软坚散结法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绘制出该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初步分析当前研究发展的动态、研究热点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思路和参考,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词选定为“软坚、散结”,检索策略为“软坚AND 散结”,检索方式为“主题”(精确),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 年3 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主题、关键词、题名、摘要包括“软坚、散结”的全部文献。排除标准:科技成果、会议论文、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CiteSpace 无法分析的文献类型。

1.3 研究方法

将筛选后的文献以RefWorks 格式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导出,采用CiteSpace5.6.R2 进行数据转换处理和可视化分析。设置时间为1998—2022 年,时间切片为1 年,节点类型为作者、机构、关键词,其余参数为默认设置。

2 结果

2.1 年度发文量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共检索到2 201 条记录,筛选后得到1 973 篇文献。文献发表量随年代变化的情况见图1。1973—1997 年发文量为0~30 篇,内容以软坚散结法治疗验案为主。1998—2022 年发文量总体呈波动、快速增长趋势,研究内容开始出现多样化,此阶段国内研究机构对软坚散结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究热度,因此,以下主要对1998—2022 年的1 689 篇研究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

图1 软坚散结法研究年度发文数量

2.2 作者合作网络

作者合作网络中共有144 位作者被纳入,发文量≥3 篇的作者见图2,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核心作者以张军平、叶小汉、高天舒为代表。经过对网络图中发文量4 篇及以上研究团队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后,得出各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见表1。

表1 软坚散结法主要团队研究方向表

图2 软坚散结法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

2.3 机构合作网络

机构合作网络中共有69 家机构被纳入,发文量≥8 篇的机构见图3,每个节点代表一家机构,连线代表机构之间的合作,主要研究机构有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

图3 软坚散结法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

2.4 关键词

2.4.1 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4)中共有274 个关键词被纳入,有28 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20 次,排在前5 位的关键词分别是软坚散结、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活血化瘀、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归纳总结,可将上述关键词分为研究类型及方法、疾病治疗、常用药物、联合治法、机制研究5 大类(表2)。

表2 软坚散结法研究高频关键词分类汇总表

图4 软坚散结法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2.4.2 关键词突现及时区图 关键词突现分析可得到13 个突现词(图5),结合关键词时区图(图6),可将软坚散结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①1998—2009 年,侧重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疾病,研究类型以临床研究和临证经验为主;②2010—2022 年,侧重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肺结节等疾病,重视经验方成果转化,研究方法拓展了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方法。

图5 软坚散结法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图6 软坚散结法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3 讨论

3.1 文献信息分析

1998 年至今,软坚散结法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内容涵盖了名医经验挖掘、临床研究、新药研发等方面。从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可看出,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张军平团队和辽宁中医药大学的高天舒团队是国内进行软坚散结法研究的核心团队。其余团队成员间联系分散,各团队之间也没有合作关系,建议科研团队之间加强作者和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该领域的进步与发展。而通过对作者及其机构的可视化分析,可为未来有同一研究意愿的学者提供潜在的合作者和团队信息。

3.2 研究内容分析

3.2.1 研究类型及方法 经验总结和临床研究是软坚散结法研究时常用的方法。但总体而言,临床研究广而不精,各研究之间缺乏系统性,研究质量普遍较低。建议研究者组织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真实世界研究,并结合软坚散结法“能软”“能散”的疗效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为软坚散结法的接受和推广提供更可靠的临床证据,促进行之有效的经验方从“经验”到“证据”的转化。近年来随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数据挖掘技术[8]、关联规则[9]、聚类分析[10]等热门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到软坚散结法的研究中,对于分析软坚散结法治疗癥瘕积聚类疾病时的高频用药、核心用药组合,总结软坚散结法临床应用中隐藏的证治规律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3.2.2 疾病治疗 软坚散结法早期研究关注的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增生、瘿病、恶性肿瘤等。自从国医大师吕仁和、阮士怡提出“微型癥瘕”[11]概念及“脉中积”[12]概念后,国内研究者将此概念进一步延伸,将动脉粥样硬化、肾小球疾病等疾病也纳入微型癥瘕积聚的范畴,并将软坚散结法应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张军平团队指出动脉粥样硬化为脉中之积聚,虽触之不及,实为痰湿、瘀血等有形之物凝滞脉壁而形成,并将有形实邪互结的病理变化归纳为“坚、结”二字,在多篇文献中总结了国医大师阮士怡以软坚散结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12]。叶小汉团队则是以软坚散结立法,创立新药“心脉康”,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等,并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了该法该方的有效性[13-15]。罗勤团队提出肾脏疾病的病理学改变常有痰瘀互结的特征,研究围绕消痰软坚散结法治疗肾小球疾病进行[16]。软坚散结法研究的疾病关注点由癥瘕积聚向微型癥瘕积聚的转变扩充了软坚散结法的疾病谱,深入研究软坚散结法治疗微型癥瘕积聚类疾病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可能是今后的研究重点之一,可为未来研究的选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3.2.3 常用药物与联合治法 软坚散结法的应用总体以复方中药为主,夏枯草、海藻、牡蛎的应用最为广泛,软坚散结胶囊、鳖甲煎丸、海藻玉壶汤、消瘰丸是最常用的方剂。其中鳖甲煎丸、海藻玉壶汤、消瘰丸均为古代经典方剂,现代医家将古方新用,如鳖甲煎丸用于各类肿瘤、血管疾病、痛证等疾病的治疗[17],海藻玉壶汤用于前列腺增生、乳腺疾病等疾病的治疗[18],消瘰丸用于恶性淋巴瘤、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19-20]。许多医家在继承古代经典方剂的同时又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形成新的中医处方,部分经过临床和实验验证后开发为新药,如山西省中医院院内制剂软坚散结胶囊[21-22]等。未来软坚散结法相关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到临床可能是新的研究趋势。此外,由于“坚、结”类疾病的病机往往为气滞、血瘀、痰浊、热毒多因复合兼夹[23],因而软坚散结法常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疏肝理气等治法协同使用。

3.2.4 机制研究 软坚散结法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备受关注,主要方向包括促进细胞凋亡、降低炎症因子、改善肿瘤微环境等。越来越多的研究[24]发现软坚散结药能诱导癌细胞凋亡,通过促进T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在癌灶周围形成反应带,局限并杀伤癌细胞,从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此外,软坚散结药还能够通过调整微环境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与细胞外基质重构,改善微环境的刚性,软化肿瘤微环境,从而防治肿瘤的侵袭与转移[25],这可能是软坚散结法治疗恶性肿瘤效应研究的重点。随着软坚散结法的调控机制不断被发现,未来需要更多的探索与研究来明确其具体的效应机制,建议研究者充分利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新兴手段,解析软坚散结方药与癥瘕积聚类疾病之间的分子关联规律,并设计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借助现代化技术阐释软坚散结法的现代科学内涵,为软坚散结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3.3 小结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可视化分析得出,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研究分析方法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软坚散结法临床研究将会在微型癥瘕积聚类疾病方面深入,古方新用和经验方成果转化是未来的研究趋势,这将为该领域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仅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文献进行分析,未纳入其他中英文数据库中的研究成果,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研究将扩大数据源,并针对分析结果,对熟悉本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与沟通,从多维视角进一步分析文献信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猜你喜欢
大类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公告(2017.12~2018.1)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概览 5大类 76大项 270多项具体成果
数字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公告(2017.10~2017.11)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
湖南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超1500亿元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公告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公告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公报(2014.8~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