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狂犬病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调查及防治体会

2022-02-18 06:39刘佳
当代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狂犬狂犬病年龄

刘佳

(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湖北 荆州 434000)

狂犬病是一种由于遭到动物咬伤或抓伤引起狂犬病病毒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恐水、吞咽障碍、全身进行性瘫痪等症状[1]。病死率高达100%,且儿童更易感染,占30%~50%[2]。在受到可疑动物暴露后及时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方法。现阶段我国常用的狂犬病疫苗主要为Vero 细胞疫苗,而有资料显示,少数狂犬病疫苗接种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尤以儿童多见[3-5]。而关于防治儿童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不良反应的相关措施,临床尚无统一指导意见。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1—12月于本疾控中心门诊部接种狂犬疫苗的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展开调查,并进行治疗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 年1—12 月于本疾控中心门诊部接种狂犬疫苗的1 419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开展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58例,女661例;年龄0~12 岁,平均年龄(7.27±3.45)岁。本研究获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2岁;接种儿童腋温≤37.0 ℃;配合完成全部免疫接种程序者;儿童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狂犬病疫苗接种史;先天畸形发育障碍患儿;严重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对狂犬疫苗过敏者。

1.3 方法

1.3.1 疫苗接种 所有儿童接种的狂犬疫苗均为辽宁成大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成大速达(Vero细胞)纯化疫苗,每安瓿效价≥2.5 IU。采用两种方式接种,一种为2-1-1免疫程序:于就诊时分别经左右上臂三角肌各肌注1 剂狂犬疫苗,于第7 天及第21 天经大腿前外侧区肌内注射1剂狂犬疫苗;另一种为5剂免疫程序:于就诊时、第3、7、14、28天分别经上臂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区肌内注射1剂狂犬疫苗。

1.3.2 不良反应干预措施 ①对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患儿对症治疗:发热患儿予以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镇痛药物;注射部位硬结或红肿者,采用热湿敷,并将土豆切片敷于患处,每天3次,每次15 min;过敏性皮疹采用息斯敏、扑尔敏等抗过敏治疗;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给予适当抗生素治疗;②对接种患儿及家属进行延续性健康教育:由专业的医护团队进行健康宣教,主要包括行为干预、认知干预及心理疏导,行为干预主要为不良反应的对症措施执行情况;依从性干预,认知干预主要为纠正关于狂犬病疫苗接种的错误认知,心理疏导包括对不良反应导致的负面心理及情绪进行干预,使其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患儿离院前建立有效的联系方式,告知狂犬病疫苗接种的随访电话,如发生不良反应,需每天进行电话随访及健康宣教,记录症状改善情况,直至症状消失。

1.3.3 资料收集 于患者就诊时收集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伤后就诊时间、伤口部位、受伤程度、伤口处理情况、接种程序、注射针头。受伤程度根据相关文献[6]对狂犬病暴露进行分级:接触动物或完好的皮肤被舔为Ⅰ级;裸露皮肤被轻咬或轻微抓伤、擦伤,无出血现象为Ⅱ级,单处或多处皮肤贯穿性咬伤或抓伤,破损皮肤或开放性伤口处被舔,黏膜被污染为Ⅲ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行Z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接种狂犬疫苗后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1 419例接种儿童中,未发生不良反应1 362例,占比95.98%;发生不良反应57 例,占比4.02%。其中单纯性发热乏力、头晕33 例,采取物理降温及口服退烧药,体温均于24~72 h 内恢复正常;注射局部肿胀、硬结17例,采取热湿敷,对红肿严重者将土豆片贴敷于肿胀局部,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过敏性皮疹或紫癜5 例,采取扑尔敏等抗组胺药物治疗,均于72 h 内治愈;上呼吸道感染2 例,予以抗生素等治疗,均痊愈。

2.2 发生不良反应与未发生不良反应儿童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受伤程度、注射针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发生不良反应与未发生不良反应患儿一般资料比较[n(%)]

3 讨论

狂犬病指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性疾病[7]。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逐渐入侵大脑中枢神经,破坏中枢神经组织器官,使患者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等神经症状,疾病后期表现为进行性瘫痪[8]。目前对于狂犬病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主要以接种疫苗主动免疫预防为主。有研究显示,部分狂犬病疫苗接种者,尤其是儿童,接种后会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9-10]。及时有效处理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对狂犬病预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接种狂犬病疫苗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2%,与杨来宝等[11]研究结果相似,但略高于王霞等[12]报道的2.10%,可能与该研究中所纳入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儿童比例偏低有关。儿童较成人接触狂犬病风险更高,患病率高,且一方面儿童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及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应答系统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儿童体质量较低,故可耐受药物剂量较低,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更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儿童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应更加重视不良反应发生[13]。

狂犬疫苗酸碱度及其附加物可对机体产生刺激,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使患儿局部或全身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病理变化,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建立患儿及家属良好的心理[14]。热敷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药物吸收,土豆片内含有龙葵碱和茄碱可兴奋平滑肌,减少渗出,缓解痉挛,消肿解痉作用良好[15-17]。发热乏力患儿首先试用物理降温法,可采取酒精擦拭、冷敷、盐水灌肠等方法降低体温,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程度进行选择,同时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穿着通气良好的棉质衣物,给予充分水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过敏性皮疹、紫癜患儿采用抗过敏药物可有效缓解症状,注意皮肤保护,避免摩擦。本研究发生不良反应的接种儿童中,以出现单纯性发热、乏力,注射局部肿胀、硬结等为主,少数出现过敏性皮疹、上呼吸道感染等不良反应,均采取积极的治疗干预措施,定期随访,进行健康宣教,患儿均痊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极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可有效避免不良预后,延续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接种治疗的依从性,临床应重视狂犬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积极治疗,实施延续性健康教育,可有效防治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年龄、受伤程度、注射针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庆梅[18]研究报道显示,较低年龄接种儿童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尤其以<1 岁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儿童。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较低年龄儿童神经系统及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对体温调控失衡,免疫应答迟缓,故低龄儿童注射狂犬病疫苗应积极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受伤程度Ⅱ级及以上接种狂犬病疫苗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对于Ⅱ、Ⅲ级狂犬病暴露者,受伤后应第一时间规范处理伤口,及时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清洗消毒伤口,并全程足量接种狂犬病疫苗,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血清[19]。研究显示,采用5.5号针头接种疫苗的接种者发生局部红肿率达10%,而采用7 号针头接种的局部红肿发生率为1.2%[20]。因此,注射狂犬疫苗时对上述发生不良反应风险较大的患儿,应着重观察接种后反应,做好相应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年龄、受伤程度、注射针头可能影响患儿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临床应严密观察,通过积极对症治疗,健康宣教等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猜你喜欢
狂犬狂犬病年龄
变小的年龄
打败狂犬病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流程图
被宠物狗、猫所伤该怎么办
年龄歧视
武汉科前发布HB2000伪狂犬疫苗
算年龄
科学看待狂犬病
春季猫狗进入发情期 拉响防狂犬病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