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课为牵引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2022-02-18 06:39杨明珍李淑慧席玥陈安张阳向莉陈莎连继勤
当代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标志物教学活动检验

杨明珍,李淑慧,席玥,陈安,张阳,向莉,陈莎,连继勤

(陆军军医大学药学与检验医学系,重庆 400038)

1 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课教学现状与问题

我国普通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从2013 年开始由五年学制调整为四年学制,其专业内涵由原来技术与临床检验诊断的属性变成了单一强化检验技术的属性[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专业课程,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等。这些课程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学科交叉性强,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联系紧密;②实践应用性强,教学内容与临床发展及社会动态密切联系[2]。

结合本校既往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经验及其他已开展四年制教学的兄弟院校经验,目前医学检验技术的理论教学还存在如下问题:①学生前期掌握的临床医学知识相对不足。普通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从2013年起对医学检验专业学制进行了调整,由原来五年学制调整为四年学制,授予学位由医学学士学位变成理学学士学位,学制和专业内涵调整必将导致其课程体系的调整,将原来按照传统学科分科开展的临床医学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等进行了压缩,以临床疾病概要的形式对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替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和理解的临床医学知识变得更加有限。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检验医学日常工作,具有岗位胜任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一需求意味着本专业的人才仍然需要具有与临床医生沟通的能力,需要掌握各项检验指标的临床应用。而学生缺少临床医学知识,将影响其对各项检验指标临床应用的理解[3],也给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课教学带来了挑战。②医学检验技术的课程内容涉及交叉学科多、知识点繁杂;学生学习时易停留在表面知识的记忆水平,而毕业后则反映学习内容与临床实践对接不够紧密,实为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挖掘不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③现代医学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迅速在临床检验医学领域应用。而普通医学教育所用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模式和教学设备落后,临床上已经更新的实验检测项目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对新技术方法的理论了解不足,同时缺乏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应用机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适应现代发展的岗位胜任力的培养[4]。

2 以微课为牵引的混合式教学法的设计理念

2.1 微课与教学互动软件的优势 微课围绕单一的小知识点开展,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同时教学时间短,仅10 min 左右[5];且学生在课堂内外均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是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6]。针对检验学科交叉性强、知识点繁杂、课堂时间有限,知识点深入应用挖掘不够的问题,教员可将复杂的交叉的知识体系中的问题分解成小的知识点。每个小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微课独立、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一教学形式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课余碎片化时间,并可运用于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如课前相关知识准备、课堂知识要点梳理、课后临床应用扩展、新的相关检验技术进展等等,从而达到教学内容重组的目的。

新时代的大学生期待专业课教学的课堂形式更多样化与多元化[7]。而移动教学互动软件提供了这种帮助。目前互联网上移动教学互动软件有很多种,包括“云班课”“雨课堂”“爱课堂”等。这些软件均可提供一种移动环境下的即时互动教学模式。利用软件教师均可随时随地的与学生进行交互,分享教学资源、布置教学任务、深入了解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情况:有哪些学生看了相应的教学资料,看了多久,参加了哪些学习活动,等。课中教师可开展问卷调查、头脑风暴、随机点名等教学活动,并可将教学活动的结果即刻展现在教室屏幕,反馈给学生,将课堂教学形式变得更加活泼有趣。而学生则可随时通过手机查看教学资源、参加教学活动,手机变成了学生的学习工具。互动软件使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促成了师生互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可变得更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反馈变得更便捷、更高效。

2.2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或信息技术,针对学生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契合学习环境的适当的资源或者活动,从而帮助学习者获得适当的能力,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8]。这种教学方式始终强调“适当”[9],即教学设计时应始终注意学习对象、学习目标的针对性以及学习时间、学习空间的适合性,同时,教学过程灵活机动。其融合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课堂讲授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课堂教学可有效确保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与组织,准确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对学生做出准确、及时、有效的反馈,引导和促进高阶思维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则可丰富课程学习的资源,为课程内容的呈现提供更多的手段,帮助师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互动,监控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方式非常适用于具有交叉学科多、知识点繁杂、应用性强等特点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的教学过程。

2.3 在医学检验教学重构中的运用

2.3.1 教学内容重构 教员重新设计、重组和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环节,针对某一章节内容做成多个微课。所建立微课资源分为4个级别:准备级、基本级、临床应用级、拓展级。准备级主要针对章节的前导知识,如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或者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级为章节的主要学习要点;临床应用级则是侧重章节知识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拓展级以前沿进展内容的介绍为主。每个微课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这些微课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是针对同一个章节内容设计的,可分别用于这一章节教学的不同环节,同时也适用于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便学生按照自身的基础、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2.3.2 教学活动重构 教员章节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手段,以教学互动软件为辅助,开展混合式教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结合医学检验技术的课程特点和学生学情,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教师完成学生自主学习任务设计与开发,并促成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课前阶段主要以前导知识复习(准备级微课的学习)、课中内容的预习(基本级微课学习)以及课中活动准备为主。课中阶段,针对教学目标,完成主干知识的内化与综合应用的深度学习。课中阶段的教学活动,结合多元教学法[10],教师将不同的学习资源如短视频、文献、微课、病案等与多项学习目标进行有机整合,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提高学习有效性。课后阶段,在完成课中活动后,学习小组和学习者本身结合课中的教师精讲内容以及教师与其他学习同伴的反馈意见,对课前自主学习成果进行修改、完善和提升。不同能力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学习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性地进行深入内容的微课学习(临床应用级微课、拓展级微课),并可通过微课(基本级微课)对要点内容进行复习。

3 以微课为牵引的混合式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教学重构中运用的实施案例

肿瘤标志物是目前临床应用以及科学研究中的热点。但是“肿瘤标志物”一章在新版的医学检验技术四年制教材中仅在《免疫学检验技术》中第二十六章“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中有很少量讲述。“肿瘤标志物”这一章,在专业上具备以下特点:①学科交叉性强:涉及基础生物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等多个学科,学习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量的先导知识。②知识点多而散:章节内容涉及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基本分类特征、检测技术、临床应用等等。其中知识点“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与相关肿瘤标志物”几乎可以涉及所有的肿瘤类型,小知识点多并且很散。学生学习时很容易只停留在知识点简单记忆的层面,而对肿瘤标志物的评估以及临床实际应用情况等深层次问题的理解和应用不够。③检测方法进展迅速:肿瘤标志物检测手段日新月异,教材内容与临床应用脱节严重,且新的检测手段往往理论难度较大、不易理解。

基于以上特点,本教研组以“肿瘤标志物”这一章节为试例,以微课为牵引、“云班课”教学互动软件为辅助,开展了3 个学时的混合式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1 课前学习阶段

3.1.1 自学内容 ①教材;②准备级微课,内容:标志物生物学基础;③基本级微课,内容: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概述。

3.1.2 学习任务 ①单人任务:每位学生根据自学内容,独立制作完成与章节内容相关思维导图一份。思维导图中的具体形式不限。做好的思维导图需要在规定的时间点前上传至教学互动软件中,同学们可以匿名相互评价打分。②合作学习任务。以分小组的文献学习为主,文献选择较新的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评价型权威论著。

3.2 课中学习阶段

3.2.1 第1学时 ①以教学互动软件随机抽取的形式,请同学展示思维导图的内容,并做相关的演讲。展示完成后,教师须给予学生及时的“三明治”式反馈,即值得肯定的地方、哪里要改进、总体表扬。②采用直接教学法讲授“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基本分类特征、检测技术及影响因素、临床应用原则”等概括性知识点,并根据之思维导图展示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引导。

3.2.2 第2 学时 ①通过视频,提出情景问题:“PSA升高,是否前列腺已中招得了前列腺癌?”,学生讨论、演绎。以一个肿瘤标志物为例,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肿瘤标志物的评估以及临床实际应用情况。②学习临床应用级微课:“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前列腺已中招?—前列腺癌的早期实验室诊断”。③两人互助游戏学习“猜猜看”。游戏方式:两人面对面,学生A将写有常见肿瘤标志物名称的卡片举在头顶,学生B 描述名词的关键信息,但不可提到名词本身,由A来猜名词,猜完后,A、B一同补充完善名词的其他信息。

3.2.3 第3 学时 文献研讨学习,同伴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师针对课前布置文献,提出问题,引导小组讨论。问题设置大致如下:①该肿瘤标志物按照化学本质分类属于哪一类肿瘤标志物?②其敏感性如何?特异性如何?属于广谱还是非广谱的肿瘤标志物?③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④按照作者的观点,该标志物可以应用于临床肿瘤诊疗的哪些方面,为什么?E.文中该肿瘤标志物的测定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3.3 课后学习阶段 ①对课前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完善。②利用基本级微课、教材复习主要知识点,再次学习临床应用级微课,理解肿瘤标志物的评估临床应用。③鼓励学有余力的学员,自主学习拓展级微课,内容:液体活检之循环肿瘤DNA。

4 教学满意度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对微课牵引的混合式教学法的主观体验、自我评价等,采用调查问卷对课堂教学后1周的学员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项目按照完全同意=5,比较同意=4,同意=3,比较不同意=2,不同意=1 赋值。调查分为课堂评价和自我评价两个部分,问卷量表得分情况见表1,其中每题得分1~5分。超过80%的学生对微课牵引的混合式教学法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表1 问卷量表得分情况

5 体会与总结

实施“以微课为牵引的混合式教学法”与黄志芳等[11]开展的“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具有相似之处,均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混合学习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并体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三个深度教学的层次。课前通过准备级、基本级微课及自主学习,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课中通过多元学习完成知识内化,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课后利用微课进行复习、拓展、延伸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立体化掌握。能力培养则体现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中交流展示能力、同伴间合作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课后探索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情感体验则表现为:①通过分级的微课学习,学生可感知自己的学习阶段,找到学习兴趣和不足,通过课中和课后的师生反馈,形成自我评价;②利用教学互助软件的多元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和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关注他人的情感反馈,营造良好的沟通协作的氛围;③临床应用级微课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将真实的检验专业的临床问题引入课堂,学生在情景演绎的过程中可以更真实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医学检验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是欢迎这样的教学方式的,主要体现为:A.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度更好了;B.学习资料不再局限于课堂,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C.通过交流与展示,体验了不同同学对相同知识的不同反馈,同学间有更多的了解和比较;D.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氛围更活跃,参与度明显提升。

在“以微课为牵引的混合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到,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形式,其与课程和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是十分重要的,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12],也是微课能发挥其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点。而这一关键点的核心内容就是整体的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因此,“以微课为牵引的混合式教学法”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有课程知识层面的贯通、基于学情分析的经验以及课程文化上的创新;突破原有传统教学思想的固化,从一个单纯的知识内容传递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作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能跟随时代的技术发展进步,跳出书本上的固化符号,重构和优化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对象的兴趣和实际问题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改造,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的重构是教学活动设计与创新的起点。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如何组织好课堂活动,则需要以混合式教学的理念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性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微课为牵引的混合式教学法”就是在对教学对象进行重新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特点,重新整合教学目标,设计和建设针对不同知识层级的微课,将微课与信息化教学软件结合运用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教学环节,开展创新多样的教学活动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法。

猜你喜欢
标志物教学活动检验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电梯检验中限速器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