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进入“依法带娃”时代

2022-02-19 11:48
家教世界·V家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法律家长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父母们开启了“依法带娃”的时代。

1月3日,“中国父母进入依法带娃时代”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后,又一部教育领域的重磅法规,也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家庭教育促进法立法顾问苑宁宁: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指引,通过法律的方式告诉父母,你如何當好一个合格的家长,引导着你去按照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去教育孩子。第二个关键词是赋能,就是的确父母也是需要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可以去向公共体系获取相应的帮助,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然后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但家庭教育具有私密性和个性化,当“家事”上升到“国事”,如何尊重家庭教育自身规律?相关专家指出,从法律的名称到相关条款的设定,都体现了立法意图。

多位专家认为,“促进”二字的增加,是对家庭教育自主性的顺应和尊重,体现家庭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国家、社会为家庭提供支持、协助。

既然立法是为“促进”家庭教育而进行的“指引”和“赋能”,对于拒不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家长来说更多是纠偏,帮助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正因如此,该法在后续审议过程中,删除了一审稿中的罚款、拘留等惩罚措施,改为对家长的批评教育、劝诫制止、予以训诫等措施。

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后,遇到“不合格”的父母,相关部门应当怎么做?多地已经发布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和开出的“家庭教育指导令”提供了经验。

在四川泸州叙永县的全国首个涉诉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刘某和张某夫妻俩正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双方的离婚纠纷,导致13岁的女儿产生厌学情绪,不间断逃学,但刘某和张某却放任不管,老师多次家访劝女孩返校也无效。于是,承办法官向这对夫妻发出“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指派两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对其进行指导。

这部家庭教育促进法尽管比较“温和”,但同样对公检法机关发现父母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情形作出了规定。2021年10月21日,江苏淮安清江浦区人民法院受理了这样一起案件,原告周某、赵某因感情不和协议离婚,双方决定将刚出生的小女儿送由他人抚养。后经朋友介绍,被告朱某夫妇从赵某处将女婴带回抚养。事后,原告双方关系有所缓和,对送养小女儿一事感到后悔,多次与被告协商将孩子送还,但被告不同意。双方诉至法院后,经过调解,被告同意将孩子送回原告处,原告给予一定经济补偿。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法院少年及家事庭庭长吴然:经过我们审理查明,他们并没有到民政部门进行合法的收养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父母不得对未成年子女进行非法送养,所以我们对两原告发出了首份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我们联合妇联部门,聘请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对其二人进行了家庭教育指导,希望他们能在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也知晓法律的规定,在今后的过程中能够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

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家庭教育促进法立法专家顾问苑宁宁:当你家庭教育遇到困难,遇到问题,甚至是家庭教育出现了严重失职的时候,政府是要进行干预的。这种干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软性干预,一个是硬性干预。所谓软性干预就是,你在家庭教育过程当中遇到困难、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知道如何解决,你可以主动向政府提供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来寻求帮助,当你出现了严重的家庭教育失职,导致孩子出现了比如说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这时候政府和司法机关要强制父母接受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

立法是为了帮家长“纠偏”,不是对家长惩罚。很多父母觉得有了法律,自己就不敢管孩子了,生怕被“教育”,其实,这次《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家长纠正偏颇行为,而不是对家长进行惩罚。如果家长教育孩子方法不当,会有相关人员来到家中敦促劝导,并讲解如何真正教育孩子,但并不会因此对家长进行比较激烈的处罚,而是会提供建议。

搭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此次立法的亮点,也是落实法律的关键。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到,婚姻登记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家长学校等都应向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各地正在把科学的家教理念、家教知识和家教方法送到家长手中,打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近来,江苏省妇联在全省开展社区全域、父母全程、家庭全类型的“三全”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模式,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

江苏常州市民卢红娟有个女儿在上幼儿园中班,从2021年年初开始,每周她都会雷打不动地带孩子到社区内的童书馆参加绘本分享会。今天分享会给大家带来的绘本是《如果我不去上学》,通过专业老师的悉心讲解和趣味互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家长们也受益匪浅。

新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另一大亮点是强调立德树人。而要想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教育和人格养成方面的优势,还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那就是“双减”。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双减”背景下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自然肩负起落实“双减”的重任。

《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严管校外培训机构,提升学校教学质量,都有助于推进“双减”政策,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才是真正让政策落地的关键。

专家表示,“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宗旨一致,都是为了立德树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应协同确立孩子的教育价值观,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减少“短视化” “功利化”的目标,把重心放在“育人”上,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正确引导。

猜你喜欢
法律家长孩子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