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应用于无痛人流的效果观察

2022-02-19 04:04唐和敏李胜林
贵州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丙组乙组甲组

唐和敏 李胜林

(1.商洛市商州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陕西 商洛 726000;2.商州区人民医院麻醉科,陕西 商洛 726000)

丙泊酚作为短效麻醉药物,具备起效迅速、维持时间短、恢复快速等优势,被广泛运用在人工流产中,但其单一用药的镇痛效果并不理想,常与阿片类镇痛药进行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升镇痛作用[1-2]。瑞芬太尼作为临床多见的阿片类镇痛药,其疗效已被研究证实,但在剂量上仍存在较大争议[3]。本文主要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人流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纳入的150例无痛人流患者,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各50例。甲组年龄(30.25±1.05)岁,体重(52.36±1.27)kg;乙组年龄(30.51±1.08)岁,体重(52.11±1.20)kg;丙组(30.50±1.10)岁,体重(52.80±1.15)kg。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嘱咐所有患者禁食8 h、禁饮4 h,同时排尽膀胱,进入手术室后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变化。以3 L/min进行鼻导管吸氧,常规消毒后开放上肢静脉通道。甲组:选择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7,1 mg),以0.5 μg/kg剂量进行缓慢静注,随后选择丙泊酚(AstraZeneca S.p.A.,H20080473,50 mL∶500 mg),以2.0 mg/kg剂量进行注射。乙组:选择1.0 μg/kg瑞芬太尼+2.0 mg/kg丙泊酚。丙组:1.5 μg/kg瑞芬太尼+2.0 mg/kg丙泊酚。三组均在30 s左右注完瑞芬太尼,1 min后缓慢静注丙泊酚,直到睫毛反射消退后开始实施手术。同时在麻醉后将患者头部向后仰,并偏向一侧,维持呼吸通畅,若术中产生不知觉肢体活动可增加0.5 mg/kg丙泊酚来维持麻醉;若SpO2(血氧饱和度)不足85%时,选择面罩或者呼吸囊进行辅助呼吸。

1.3观察指标 记录三组意识恢复、术中失血量、丙泊酚用量、出院时长,分别在T1(术前)、T2(术中)、T3(术后)时测定三组的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SpO2指标,最后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 结 果

2.1麻醉相关情况 甲组在意识恢复、术中失血量、丙泊酚用量、出院时长上均高出乙、丙组(F=21.170、122.900、39.610、23.760,P均<0.05)。见表1。

表1 三组麻醉相关情况的比较

2.2生命体征 甲组在T1、T2、T3时的MAP、HR、SpO2与乙、丙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三组生命体征变化的比较

2.3三组不良反应的对比 三组发生呕吐、疼痛明显、呼吸抑制的情况分别为,甲组2例、3例、1例;乙组3例、4例、2例;丙组5例、6例、6例。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0%,高于甲组的12.00%和乙组的18.00%(χ2=7.707,P<0.05)。

3 讨 论

以往人工流产手术中多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使用后患者苏醒较快速,且镇静催眠的效果明显,同时可有效调节麻醉深浅,但其单一使用时,往往剂量较大,可能对循环以及呼吸抑制造成剂量依赖性,甚至引发血压降低、呼吸抑制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4]。临床经研究[5]发现,在丙泊酚的基础上增加瑞芬太尼的效果更好。其疗效虽已被临床证实,但关于其剂量仍未统一[6]。

本文结果显示,三组在意识恢复、术中失血量、丙泊酚用量、出院时长以及T1、T2、T3时的MAP、HR、SpO2指标上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甲组和乙组(P<0.05),提示三组的生命体征较为稳定且相似,而乙、丙组恢复意识与住院时长较短,同时丙泊酚用量较少,但甲、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由此可以看出,乙组不仅安全性高,且疗效明显。经分析发现,若瑞芬太尼剂量过低,其镇痛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无法发挥出有效的镇痛作用,从而增加丙泊酚的用量,且患者因为疼痛无法积极配合术中操作,进而增加失血量,延长治疗时长,甚至提升家庭与社会的负担[7]。而瑞芬太尼剂量过高时,虽然能够快速镇痛,但极易增加呼吸与循环抑制发生的风险性,给患者带来一定危害[8]。由此看出,中等剂量的瑞芬太尼效果更好,不仅能够达到有效的镇痛效果,同时可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出现,安全性高,保障预后。

猜你喜欢
丙组乙组甲组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实施及可行性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谁的力气大
阻止接球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
一道奇妙的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