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特点与关键问题研究

2022-02-19 00:17李华东梅志远陈国涛
教育观察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员育人思政

李华东,梅志远,陈国涛

(海军工程大学舰船与海洋学院,湖北武汉,43003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政治引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1]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因而,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和实践训练末端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院校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挖掘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及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在润物无声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以此达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目前,思政教育工作在理论课程中的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3-4]而课程实验、综合演练、毕业实习和岗位见习等实践教学课程,是高校工科专业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因此,实践课程同样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实践课程教员同样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根据实践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使其与理论课程相互补充,实现全程育人、全阶段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为探索实践课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便于实践课程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课程,本文对工科专业实践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方式,以及实践课程在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关键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实践课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

与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的理论类课程不同,实践课程有其独特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教学环境条件。因此,实践课程能够利用的思政元素和进行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实践课程教员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对实践课程思政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有实践课程特色的思政教育。

(一)实践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与理论课程良性互补

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既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和应用,也是理论课程知识体系的发现和证明的过程,与理论课程注重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相比,实践课程更注重对学员实践能力(技能)的系统培养。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员运用这些思政元素中对学员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可以实现对学员科学、严谨、规范、敢于创新、团队合作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和精神的培育。教员通过对理论课程思政教育的系统性设计,可以使实践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与理论类课程的良性互补,构建出“分阶段、全方位、全程”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二)实践课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全程性和实施方式的多样性

理论课程主要教学场所是教室,教学方式以教员讲、学员听为主。而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通常分为讲授阶段、演示阶段、学员操作阶段和课终总结阶段等;教员的教学活动通常包括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流程、注意问题、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演示,与学员一同进行实验或实践的操作活动,实时对学员进行指导和讲解,等等。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呈现出“多阶段、全程性”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更多,联系更为紧密,而教学活动方式也更多样化。教员可以在多个环节和时机,适时采用更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如情境设计、案例讲解、名人事例、文书展示、典型试验实操等,使课程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加“鲜活”和“接地气”,以达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境更接近任职岗位,学员的思政教育切身体会更强烈

实践课程的教学场所通常为实验室、工厂、工地或者未来实际任职的岗位场景,其授课内容、授课环境和操作流程相较于理论类课程更贴近实际工作的状态或岗位情境。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员亲身进入岗位工作的情境,更有利于对学员进行专业精神、规范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思政教育;教员在传授未来岗位使命任务和传授岗位技能的同时,融入了家国情怀、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可以促进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良好结合,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实践课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具备科学、严谨、规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学员良好的态度和状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巨大。因此,在实践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一方面是立德树人的外在需要,另一方面是提升实践类课程教学效果的内在需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名人事迹、科研态度、思维方法、专业精神与学科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将更有利于激发学员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在兴趣,提升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同时,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本就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共同实现德育和智育的统一。

二、实践课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开展实践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员首先要根据专业、学科和课程特色,充分、系统地挖掘实践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再通过教学设计将这些思政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是相辅相成的,并且不同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式是不同的。

教员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对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第一,从事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必需的科学、严谨、规范和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第二,系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方法论;第三,敢于吃苦、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精神;第四,积极应用科学知识和自身能力解决国计民生和军事难题的献身精神;第五,坚守底线、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和促进国家发展的工程伦理和职业操守;第六,忠于岗位职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性;等等。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也可以通过穿插讲解国内外大工程、大项目中的卓越成绩和先进事迹,帮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专业的归属感,培养学员爱专业、爱岗位的献身精神。

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面,实践课程的思政教育通常是隐性的,需要教员在学员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如实操实作、实地参观、岗位见习、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过程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如下。

(一)实践环境的设计与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思政教育资源,也是一种实施思政教育的手段。教员可以通过实验室或实践场地的情境设计与建设,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人文氛围,让学员耳濡目染地接受思政教育。尤其是任职岗位场景的模拟建设,可以让学员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身临其境地感受实际任职岗位情境,树立自身的岗位任职所需的严谨、规范与团队合作的精神与态度。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可以通过让学员参与各类实践(实验)操作,接触各种仪器设备、人、事和各类相关文件资料,使其切身体会理论知识发现和发展的过程,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而产生应用所学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中问题的成就感。

(二)先进事迹与典型案例的讲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可结合所开展的实验与实践项目,适时扩展讲解本专业、学科的名人事迹和某些理论发现的过程。让学员将这些事迹、案例与自身的实践体验,实现知行合一,在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感受与体会其中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的艰辛努力。

(三)实践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需要实时指导学员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以保证学员顺利正确地完成相关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员可以适时视情地融入严谨操作、敢于尝试和积极创新的思政元素,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四)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实践课程亲历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决定了其能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从“说教”传播模式转变到“体验”模式。[6]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可以让学员将其在教学过程中接触的人或事加以总结,在实践报告中以感想的方式呈现出来,由此使学员自发体会到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思政精神。

(五)典型案例的还原与复盘

通过教学内容和实践条件的建设,教员可以指导学员进行相关典型事故和故障的还原实践,让学员在复盘过程中体会实际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应该具备的相关精神和职业操守,体会从事实际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教员可以根据思政教育的实际需要,通过环境人文建设、思政元素资源建设和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员应把握好度、控制好量,扮演好引导角色,应更注重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内心触动和内在感悟,既要保证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又不能过于直白和牵强附会,以免引起学员的反感而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三、实践课课程思政教育的四个关键问题

(一)课程思政教育对实践课程教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践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一方面要求教员具有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在主动性,提升自身对实践课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真正将实践教学过程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好实践课程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教员具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思政资源建设能力、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课程设计能力,能够基于专业和课程特点,对实践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并能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使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具备亲和力和说服力。同时,教员要避免出现纯粹苍白无力的“说教”,要以达到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效果为目标。

(二)实践课课程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学环境优势

与理论课程相对稳定、封闭的教学场地——教室不同,实践课程的教学环境较为多样化。这加大了教学过程中教学秩序管理的难度,学员的注意力容易被嘈杂的环境分散,但这也为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环境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可以根据思政教育的需要,组织学员参观学习相关单位的荣誉室、先进事迹、成果或装备展示等,通过具体可见的素材,启发学员的思考,触动学员的内心,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同时,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也对实验室的人文环境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员除要注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各类规章制度建设外,还应加强“思想政治”的人文环境建设。例如,通过展板、图像、影像资料和标语等形式,从科学精神、工程伦理、专业素养等角度,营造浓厚的思政氛围,让学员在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的同时,耳濡目染地接受思政教育。

(三)实践课课程思政教育的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育人往往是隐性的,需要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体会,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实践过程中教员的引导和组织的过程很重要。[7]一方面,教员要注重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这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员要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实施过程的良好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达到真正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实践课课程思政教育应发挥特色且注重系统性

开展实践课的课程思政教育,一方面,教员要注重普适于各学科专业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的融入。另一方面,教员要注重发挥各学科专业和课程特色,充分挖掘本专业学员应具备的专业精神、工程伦理和岗位任职必需的献身精神、忠诚使命、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同时,教员应立足于本专业,注重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的思政教育联动机制,一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良性互动,二是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实践(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优势互补,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系统性的专业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四、结语

实践课程蕴含着独特的思政元素,其思政教育的实施方式也不同,是实施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需要实践课程教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准确把握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特点,并通过开展相关建设和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实现与理论课程的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达到真正的全程育人、全阶段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教员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长问题
晚安,教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