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法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太原科技大学法语教学改革为例

2022-02-19 00:17
教育观察 2022年7期
关键词:法语思政评价

石 慧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不仅要立足于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的外语人才,而且承载着促进中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法语教学需要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路向,坚持立德树人,主动探索符合外语教学规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法语教学改革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前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求所有课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以促进全课程育人。根据《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要求,外语教学要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特别突出对学生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这正是课程思政内涵的一种体现。[2]

在此背景下,大学法语教学改革应当回应时代需求,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然而,当前我国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法语教学改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界对大学法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不多,且此类研究多集中于具体教学方法的改革,涉及课程思政与大学法语相结合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远未形成与大学法语教学相关的课程思政体系。在实践研究方面,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屡屡遭遇改革“痛点”,存在教学效果浅层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评价空泛化等问题。为解决上述“痛点”问题,太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法语课程基于立德树人思想,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厚植中国情怀,重视课堂实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痛点”问题之省思

(一)教学效果浅层化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应当体现在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目前,大学法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却普遍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定位与角色意识。学生的自我定位往往停留在“外语学习者”这一身份,而非未来具有外语优势的中华文化传播者。因此,学生的关注点落在了如何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肩上的时代使命与家国担当。

课程思政就是教师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注重对其进行价值引导与内在精神培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信息传送的主要通道,起着主要的作用。”[3]然而,当前的法语课堂教学多以思想教育的陈述性知识传递为主,缺少实践性活动,尚未能对学生思想产生深层次的影响。笔者对所授课的班级进行了法语课程思政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0%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效果;当笔者问及学生最喜欢或最希望以哪种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76.3%的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开展讨论互动、集中理论授课等选项中选择了参与实践教学。缺乏实践的知识传递式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浅层化,难以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此外,尽管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很有热情,也尝试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来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但是其对学生课程思政的输入往往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实践与生活方面参与度较低。学生管理团队在学生的实践与生活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其与专业教师团队的有效联动,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碎片化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利化加速了多元文化的涌入,外语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特点更易接触到多种价值观,思政教育任务面临新的挑战。同时,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对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不断加深,碎片化学习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思政内容也只能以碎片化方式融入教学内容。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获得呈现知识分散、结构无序的状况,进而导致教学内容丧失其原有的完整意蕴。[4]因此,在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之下,学科知识不能以碎片化、封闭式的形式出现。虽然外语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思政育人元素丰富,但是其分布零散,尚未形成具有统领性的内容体系,且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均缺乏严密的逻辑指导,这削弱了其育人的全面性。

(三)教学评价空泛化

专业课教学要以“养成人格”为目标,知识教育与价值观塑造相互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5]知识类教学成效可通过卷面赋分等相对客观的方式进行量化评价,而价值观教育成效却难以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学期内)完成质性和量性评价。事实上,学生思政意识的提高程度本身就难以量化。但是,现有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对学生思政水平的评价往往流于主观,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模板式大同小异的评价,会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走向空泛化。由于尚未构建出包括评价标准、方式与内容等在内的教学评价体系,且缺乏客观、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机制,课程思政难以实现质量提升与效果改善。

三、“痛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优化教学目标,开展多模态教学活动,实施全方位育人方案,在实践中解决教学效果浅层化的问题

首先,优化教学目标。依据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产出)[6],而要解决教学效果浅层化的问题,先要优化教学目标。教师要在传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基础上,突出思政目标,注重引导学生由单纯的“外语学习者”成长为具有外语优势的“中华文化传播者”“中国故事讲述者”“国家形象捍卫者”,构建出“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课堂文化。

其次,开展多模态实践教学,举行文化主题演讲与辩论、法语话剧、配乐诗朗诵、法语趣味配音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思政教学效果。例如,2021年6月,我校法语班多次开展“模拟外交官”活动,由学生扮演记者、主持人、外交官等角色,模拟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场景。课前,教师从我国的国际电视台法语频道网站上下载了一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视频,就“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贡献”这句话,将重点词汇、句型、法语版慢速发音,以微课的形式提前录制好,发布在学习通班级SPOC上;学生在课前进入学习通,线上观看小视频,模仿发音,完成微课学习后反馈给教师,由教师线上纠正学生语音语调。在线下课堂上,学生在讲台上模拟外交官进行法语发言。通过这样的情境模拟教学,学生对讲好中国故事、维护国家形象有了更为深刻而具体的认识,真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使命与责任。课程思政不再是浅层的、口号式的教学环节,而是达到了深层的、内化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开学第一课上,当教师告诉学生国人耳熟能详的《国际歌》源自法国并且最初的版本是用法语写成时,学生甚是惊讶。教师顺势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国际歌》的相关背景,并要求在一学期的法语学习之后,全体学生能够用法语合唱《国际歌》。同时,教师还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每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都会奏响《国际歌》?通过这个拓展性、探究式的问题,让学生领悟歌曲所号召的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并理解我国所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与它一脉相承的。2021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班同学用中法双语合唱《国际歌》,将法语学习、党史学习以及爱党爱国精神相互融合,使课程思政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最后,实施“教学+生活”全方位育人方案,创造性地将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法语教学团队与学生管理工作团队展开了密切合作,将法语实践活动纳入学院公众号“L&M ZONE”(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板块,通过发布相关实录视频的方式,使思政元素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教学,实现了课堂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无缝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内化程度。

(二)整合教学资源,注重与信息技术融合,构建思政内容体系,解决法语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碎片化的问题

用思政元素点亮专业课,让知识回归美德。课程思政不能仅停留在学科课程层面,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课程结构,形成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知识体系。

首先,通过整合中国国际电视台法语频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法语版)等优质资源,对现行教材进行有益补充。例如,在“多元文化”主题教学中,教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引用过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句古文,采用中国国际电视台的法语译法,帮助学生进行日常语言学习积累。

其次,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搭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现代化教学平台。2020年初,我校法语专业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了线上学习SPOC,形成了融思政元素的教案、课件、影视资料等为一体的全套教学资料。以第二外语法语(一)课程为例,截至2021年10月,法语专业共发布相关授课视频51个,视频总时长288分钟,非视频资源55个,累计页面浏览量79002人次。[7]这实现了思政元素的全覆盖。

最后,初步形成意识形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三大内容板块,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在意识形态方面,教师在每届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上都会播放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影视片段。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教师从中法文化差异入手,用法语讲述中国文化。在“法国人的饮食”主题演讲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分享西餐礼仪相关知识的同时,引入中国的餐饮礼仪。例如:向长辈敬酒时,杯子要低一点,这反映出我国敬老爱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介绍法国的咖啡文化、葡萄酒文化时,融入我国的茶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茶文化注重品茶人道德的高洁和举止的清雅。在职业素养方面,结合对外交往实例以及翻译的艺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以“未完成过去时”教学为例,第一,教师以“je t’aimais”一句的翻译难点为切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探究式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作为一名称职的翻译需要承受的压力以及必须具有的钻研精神与敬业精神。第二,教师结合电影快慢镜头的艺术表达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法语时态表达的艺术美感,即短短几个法语单词,就表达出一种“我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那样地爱着你”这种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第三,教师继续启发学生:这种情感在中文里有一句诗可以恰当表达,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说明,中文所独具的凝练的语言特色能营造广阔、深沉而又含蓄隽永的意境,中文之美是每个中国人切实感受文化自信的源泉。这也有利于鼓舞外语专业学生不忘初心使命,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到世界各地。意识形态、传统文化、职业素养这三大板块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三)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开展多元化师生共评,解决法语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空泛化的问题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结合起来。在日常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将课程思政的发掘能力与吸收能力以口头报告或书面作业形式进行量化赋分,并将其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在学期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考题,考查学生思政意识的提升情况以及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法语课程的成绩构成普遍是过程性评价占30%,终结性评价占70%。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包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线上微课学习、线下小组活动、课后作业等维度,全部采用师生共评模式。在具体量化赋分方面,以“文化主题小组演讲”活动为例,教师将评分标准分为主题结构、语言应用两个方面,满分20分。其中,主题结构有三大得分点:一是能够将思政元素融入文化主题,如在介绍翻译大家傅雷先生时,能够结合傅雷先生在民族危亡时刻翻译出振奋全体国人精神的法语名著这一壮举,就是找到了思政元素与文化主题的契合点。契合点找得越准、融入得越自然,得分就会越高,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分为1.5分、2.5分、3.5分三个等级。二是能够结合翔实的论据进行论述,如就“粮食浪费”主题进行演讲时,能够结合古今中外的具体例子进行论述,具体来说就是我国唐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类似表述,当代大学食堂里学生自发发起的“光盘行动”等。论据越翔实越恰当,得分就会越高,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分为1.5分、2.5分、3.5分三个等级。三是能够条理清晰地组织分论点,突出逻辑思维要求。论述的逻辑性、严密性越强,得分越高,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分为1分、2分、3分三个等级。语言应用也有三大得分点:一是法语词汇,在中文演讲过程中需要穿插重点法语词汇,如就“礼仪之邦”主题进行演讲时,需要用法语表达出“尊老爱幼”“谦谦君子”这些文化关键词,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分为1.5分、2.5分、3.5分三个等级;二是法语句法,一些重要的引言需要用准确的法语进行表述,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分为1.5分、2.5分、3.5分三个等级;三是语音语调方面,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分为1分、2分、3分三个等级。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可量化的评价方式,解决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学评价空泛化的问题。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这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思想政治过硬、有责任担当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法语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反思并解决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教学效果浅层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评价空泛化的问题。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开展多模态实践教学,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以及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大学法语教学改革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深化、教学内容的体系化以及教学评价的具体化。

猜你喜欢
法语思政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浅谈法语学习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