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背景下“科创项目”提升育人成效的实践路径

2022-02-19 00:17景旭锋
教育观察 2022年7期
关键词:科创竞赛育人

景旭锋

(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广西桂林,541004)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1]作为全方位育人格局中的重要环节,以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大学生竞赛为代表的“科创项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大学生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必须探讨科创项目育人成效的可靠路径。

一、“科创项目”的育人目标

大学生“科创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与“大学生学科专业技能竞赛”(以下简称“学科竞赛”),二者因其操作性强、实践性强、过程性训练强等特征,成为高校培养专业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大创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根据兴趣组建团队,具有广泛参与、自主命题、自主设计与制作的特征,学生参与度高,活动覆盖面广。“大创项目”分为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三大类型,三者之间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创新训练项目是基础,创业训练是中间桥梁,创业实践是塔尖目标。[2]其类别设置合理,梯度衔接合理。“学科竞赛”通常基于学科专业的前沿问题或企事业单位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设置竞赛题目,其主题明确、导向突出、适配度高。作为“科创项目”的重要载体,二者在实践教学的操练场上具有以下相同的育人目标。

第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展现新时代担当。大学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科创项目”可以在主题设置、实践导向、调研过程中坚持“思创融合”,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激发大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将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例如,鼓励和引导师范生坚定积极从教、终身从教的崇高信念;鼓励和引导工科生深入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等大国工程中建功立业。

第二,提升专业认知度与认可度。“‘专业教育’的核心指向在于个体的成长。”[3]“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化训练……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仍需专业教育继续推进。”[3]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背景下,高校应坚持“专创融合”的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激发其专业学习动力与兴趣,帮助其制订合理的个人学习计划;在实践训练中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路径与核心竞争力。

第三,培养科学精神。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科技强国的竞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高校需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高校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可以依托“科创项目”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和重大研究领域,鼓励大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大学生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在科学共同体崇尚创新的氛围中,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和好奇心,引导大学生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引领者。

第四,培养团队精神。大学生的能力涉及许多方面,如量化(数学与统计)方法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阅读理解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专业思维与专业拓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自我反思能力等。在开展“科创项目”的实践训练过程中,这些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而提升效果最为显著的当属团队协作能力。在校大学生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合作谦让的机会、缺少与他人相处磨合的机会。他们普遍存在张扬个性有余而协同合作意识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等问题。[4]“科创项目”在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方面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强制性,其要求明确团队成员之间的职责与任务,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与劣势,可以让大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使团队精神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二、“科创项目”的育人现状

2019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显示:4.60%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15.80%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学科竞赛,18.70%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研究课题,21.90%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科创项目。[1]这组数据说明:“科创项目”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且高校必须认识到“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在实践育人方面的差异性。

(一)“大创项目”实践育人的不足

基于兴趣驱动的“大创项目”,因周期性长而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在为期一年的实施过程中,其要求项目成员之间必须加强团队协作才能有效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但是,随着项目数量的不断扩大,“大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主题导向性弱。部分项目团队对自身以及项目定位不够清晰。项目团队的创意能否落地、项目团队能力与项目预期目标间的匹配度、项目选题的前沿性与可行性,这是项目开始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部分团队对项目的类型与意义不了解,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对项目的定位不清晰。这导致团队组建不够合理,项目未能按预期推进执行,结果只能让项目中断、延期而无法按时结题,或因项目成果不理想导致项目结题时不合格。

第二,指导教师投入不足。“大部分教师对应付考核、晋升职称和创收赚钱等功利性追求远高于对科研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追求。”[5]由于当前高校的考评体制尚未有效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导向,部分教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自我提升方面,做实验、发论文、报项目、获奖励、评职称,而在学生教育教学上投入不足。这是价值理性异化的表现: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丧失、敬业尽责的职业操守丢失。

第三,过程性考评机制缺失。“大创项目”从项目申报、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到最后的结题验收,过程性环节较多,研究周期长,但由于缺乏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辅助,传统的过程管理方式难以有效促进项目育人成果的提升。一方面,伴随着项目的整体推进、研究内容的逐步深入,“大创项目”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不断增多。从项目组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项目团队难以协调相对稳定的时间、在相对固定的场所进行面对面的即时交流,通常项目成员兼有其他的学习与任务,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团队成员间的交流会更少。这会降低部分项目成员对团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考核的现场答辩情况来看,在有限的时间内,简短的现场路演形式难以充分展示项目组的日志、心得、季度报告等过程性环节。

(二)“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

“学科竞赛”主题明确、导向突出,且指导教师投入力度大、育人成效显著,这是“学科竞赛”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优势。但是,与“大创计划”相比,“学科竞赛”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第一,学生受益面小。“学科竞赛”具有鲜明的竞技特征,各级各类竞赛在同一个专业学科领域内,往往只能选拔少数优秀的学生参与全省性或全国性的竞争。且非团体类的竞赛更加无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其覆盖面较窄。例如,“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等个人类非团体全省性、全国性的赛事,其每个学科或每个赛道的参赛选手名额通常只有1—2个,绝大部分学生无缘高级别、高层次、高水平的竞赛,这导致他们失去了自我锻炼与自我提升的机会。

第二,覆盖面不均衡。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竞赛评估专家组”的研究,人文社科类竞赛,即竞赛内容明确指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8大学科门类的学科竞赛总供给较少、发展历史较短、发展速度相对平缓。[6]《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显示,我国高校的专业数为703个,其中人文社科类学科共333个,约占总专业数的47.37%,然而,在266项全国大学生竞赛学科分类占比中,人文社科类竞赛仅有76项,占比只有28.57%。[7]“学科竞赛”供给侧不全面、专业类别分布不均衡的情况限制了“学科竞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人文社科类学生的育人成效。

第三,研究周期短。部分“学科竞赛”的周期短且封闭性强,通常要求参赛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比赛,特别是在现场决赛环节,竞赛用时更是以“分钟”为单位,无法持续性长时效发挥育人效果。“根据时间、空间两个要素把它分为开放式学科竞赛、半开放式学科竞赛、封闭式学科竞赛、半封闭式学科竞赛四类。”[8]后面两类竞赛对比赛场地进行封闭式管理,无法满足现场集中观摩的需求。此外,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学科竞赛有滑向“‘以考代赛’和走入知识竞赛”模式的误区,值得警惕。

以上分析发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大创计划”与“学科竞赛”的互补性非常明显。“大创计划”的优势在于学生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其类别设置合理,梯度衔接合理,且因周期性长而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而“学科竞赛”则在主题导向、指导教师投入度、周期性短等方面较“大创计划”稍强。因此,以理念同频共振、质量实质等效的原则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强化实践育人成效,大力推行“科创项目”,可以为大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做到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三、“科创项目”的育人途径

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当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成为时代命题,提升实践育人成效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科创项目”是一项方向性、规范性、训练性极强的教育教学活动。高校要想有效提升“科创项目”育人成效,就必须从转变育人观念、树立质量意识、构建全程育人方式以及重塑评价机制等方面把握其途径。

第一,更新育人理念,树立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思想。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教育部对第二类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做了明确而又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实践教学被放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指出,培养方案要强化实践教学,要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9]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需要经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与课堂教学主渠道同等重要的“操练场”。“科创项目”的实践训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提高专业难度、拓展专业深度,系统地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素质。

第二,树立质量意识。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高校可以将质量保障中心下移、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行业与企业专家参与“科创项目”的方案与标准设计,参与“科创项目”的评价与监控,为“科创项目”团队成员提供客观全面的考核报告,实现“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质量检验—第三方评价”的全过程和全覆盖的检测、评价与持续改进。例如,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次发布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由此拉开我国高校学科竞赛第三方评估的序幕,这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学科竞赛的育人成效。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营造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秉持严谨的态度,树立求实的学风,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数据”[10],规范操作,形成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将质量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构建“全程”育人方式。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高校在提升育人成效的过程中,必须将“科创项目”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育人全过程,确保大学生四年在校期间“科创项目”不断线。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高校育人的第一站,在引导大学生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高校应重点普及“科创项目”的现状、育人目标、育人成效与途径。大二、大三则是大学生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实践育人活动方案设计要以大学生综合能力锻炼和专业能力提升为着眼点,以“科创项目”引导学生的习惯养成,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信念、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体悟得以融通共进,切实提升大学生“敢闯会创”的核心素养。大四毕业阶段是高校实现全程育人的最后一环,也是“科创项目”成果孵化的最后一站,是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应有效激发“科创项目”的育人因子,助力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第四,建立成果导向与过程训练并重的评价机制。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成果导向是当前工程教育、医学类、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技术之一,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面对科创环境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容许大学生试错、纠错,营造包容失败的氛围。高校应该改变以往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标准,推动开展过程性评价,将成果导向与过程训练结合起来,依托“科创项目”信息化平台进行常态检测和动态分析,关注参与“科创项目”的大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的能力提升,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获得增值的事实和判断。

猜你喜欢
科创竞赛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