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想象力在大学生辩论赛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2022-02-19 00:17段文星邱少川
教育观察 2022年7期
关键词:辩题辩论赛社会学

段文星,邱少川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言

美国学者米尔斯提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殊的心智品质,一种能够自如地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跳出个人的困境,从时代与历史中把握公众议题背后的结构的分析能力与视角转换能力。[1]社会学想象力这一概念自米尔斯提出以来就受到了众多社会学者的关注,是社会学思维中最著名也最具有学科特性的思维之一,现已成为社会学领域理解社会事实、分析社会议题的重要工具。卢晖临认为,文史训练对社会学想象力培养的积极功能有助于个体从“社会人”转变成“社会学人”,而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个体能从文史资料中把握更多历史信息,可以让个体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个人生平及二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系。[2]社会学想象力的理解与应用不应局限于特定学科的特定人群,人人都应当掌握。大学生作为中国进步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更需要理解与应用这一心智品质。如何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责任感,孕育出更多能够理解并掌握社会学思维与洞察力的大学生,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深挖社会学想象力这一理论概念应用的价值与意义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研究从辩论赛在培养大学生问题意识、强化其结构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历史性思维与视角转换能力五个方面的积极功能出发,探讨社会学想象力在辩论赛中的实践价值。

二、社会学想象力在高校辩论赛中的实践价值

(一)提升大学生视角转换能力

大学生需要社会学想象力,进行辩论赛更需要想象力。想象力,就是一种从一个视角转换到另一个视角的能力。[1]事实上,在分析处理社会议题时从多元视角进行考察,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大学生在辩论赛中由于辩题内容的多样性与持方随机性,需要从正反双方切入探讨各种议题,这一过程就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视角转换能力。例如,辩题“离婚冷静期利大于弊/弊大于利”中存在离婚问题的政治视角与心理视角的转换、集体视角与个人视角的转换、冲突视角与协调视角的转换等。此外,从社会学的三大视角中分析同一社会现象的实践,也是对社会学想象力的精准应用,即以不同的社会学视角、通过不同的分析方式,理解不同辩题的不同观点。例如,辩题“独生子女政策在1980年代的施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涉及重大社会政策,正反双方需要采取截然不同的视角处理冲突,进行如“如何应用结构功能理论来解释独生子女政策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性”“独生子女政策对各个不同主体的意义与影响是什么”“如社工这样的第三方在处理有关独生子女政策下产生的各种问题有何意义”等问题的思考转换。这些视角的转换实践是社会学思维在辩论赛过程中的重要应用,需要教师科学地引导、启发学生发散思考。

有一种观点认为辩论赛容易导致大学生陷于己方观点与立场“入戏太深”而造成大学生的认识偏见,但一些深度访谈案例表明,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中学时期初次接触辩论赛的学生身上,其对辩手造成认知偏见的原因在于辩手自身认识结构不牢固,自身信息储备也不够丰富。同时,辩论赛可以采用选手同时准备两个持方的赛制降低出现认识偏见的可能性。虽然此类赛制由于准备的成本太高而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当前的正规赛事中,但综合来看,这样的赛制在促进学生从多元视角分析问题、避免学生为赢得比赛而从单一观点强行说服自身造成认识偏差的风险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培育大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在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这一概念中,对社会议题的密切关注展现出来的意义能够体现对问题的重视与思考。大学生需要掌握社会学想象力中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也只有缺乏大量社会实践与观察的大学生通过参与合适的实践才能培育。社会学想象力既来源于又适用于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与思考。大学生辩论赛辩题的内容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民生话题成为辩题的比重增加的变化,是名校辩论赛走出象牙塔,希望大学生关注民生、关注老百姓、关注父母生活、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3]

在辩论社会议题的辩论赛中,社会学想象力与大学生问题意识的紧密联系在于:社会学想象力是科学理性的社会学思维与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迫切愿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结合的心智品质,大学生参与辩论赛则是有效培育这种心智品质的实践。以2020赛季华语辩论世界杯辩题采集表所采集的辩题为例,辩题类型分为社会生活类、政策类、价值判断类三种。其中,以社会生活与政策为主题内容直接确定的辩题占比超过60%,价值判断类辩题中的许多内容也与社会生活或个人选择息息相关。例如,辩题“当今中国更应该提倡家庭养老”就涉及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面临的问题。辩题中,养老方式的选择会影响每一个家庭成员,也会影响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这样日益严峻的议题,是引起大学生的不安与焦虑,还是只能让大学生的关注停留在表面,内心则感到漠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对这类辩题的思考,能够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思考和责任感。

大学生在对社会问题的根本进行深入了解与探索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其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增强其社会使命感。这一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看到问题”,推动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出教科书,从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辩题内容中,更广泛地认识与了解社会,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的敏感度,培育大学生深入探寻未知事物的科学精神,让大学生更加善于“发现问题”。第三,增强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辩论赛是一项让大学生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其要求大学生在开篇立论中清晰地“描述问题”,在论证过程中“解释问题”,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前提。第四,通过在辩论过程中思考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激发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与能力。

(三)强化大学生结构性思维

米尔斯认为,拥有社会学想象力的关键之一在于把握社会制度与日常生活间的种种关联,清晰地认识并敏锐地运用社会结构观念,在纷繁多样的情境体验与结构性变迁中找到各种关联。[1]结构性思维是一种连续性、关联性、有序性、迁移性的活性认知,包括类比、归纳、建构与演绎的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思维。[4]在辩论赛准备阶段,大学生需要对公共议题及其社会结构中的各要素进行解析,思考各要素间的关系,以显著的社会事实进行类比、关联,判断影响某一社会事实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是引领大学生科学处理公共议题的基本思路。

根据辩论性质,辩题可以分为事实性辩题、价值性辩题和政策性辩题。[5]其中,政策性辩题又称“行动”辩题,即双方论辩、举证,并向第三方提供信息,由第三方裁决采取或不采取某一行动或政策,类似于法庭辩论与政策决议辩论。这类辩题的操作难度、覆盖的学科内容与社会实事都广于其他类辩题,正反双方的论证义务里需要考虑案例与数据的严谨性、真实性和逻辑性,比其他类辩题有着更高的要求,符合社会学思维中关注与分析问题的要求。

大学生对某个议题所涉及的各主体进行细化与分析、联系与归纳,是解构辩题再建构自身论证体系的过程。以辩题“离婚冷静期利大于弊/弊大于利”为例,用政策性辩题常见的解题思路“需、根、解、损”解析辩题的分析操作方法如下:“需求性”里涵盖国家、社会、政府官员、离婚提出者与被提出者以及家中儿童、老人等各个主体,各个主体的需求不同,离婚后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大学生需要归纳不同主体、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及不同程度的需求;“根属性”需要大学生思考设立离婚冷静期的目的、能否真正解决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等要素,每个议题都需要大学生通过探析进行演绎推理;“解决力”是对设立离婚冷静期的效果与可行性的探析,需要举证他国经验进行类比论证;“损益比”是设立离婚冷静期所带来利好与弊害的分析对比。这一系列的拆解与分析和社会学思维中的结构功能视角相似,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我国婚姻制度、婚姻历史、社会对待婚姻的态度现状及变化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掌握。与此同时,比赛前的准备需要学生充分发掘与思考在这些公共议题中最主要的结构性矛盾、各群体间的关系、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深层次意义,进而建构出符合己方立场的基本论点。总之,大学生需要对各议题所涉及的各个主体进行细化与分析、联系与归纳,解构辩题再建构自身论证体系,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强化大学生的结构性思维。

(四)强化大学生历史思维

米尔斯提出:社会科学所处理的问题关乎人生,关乎历史,也关乎他们所在社会结构中的相互交织;具有想象力的社会学必然是具有历史穿透力的社会科学。[1]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在时序思维、证据运用、历史理解和建立意义上。[6]辩论赛要求大学生将各学科理论、概念结合具体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摆脱教科书式教育过程中的“去情境化”问题:大学生在准备辩题时不仅需要从客观角度“观察情境”,而且需要将自身代入情境进行思考。这一功能是辩论赛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在第一课堂开展形式局限上的有效延展与补充。

例如,要准备辩题“离婚冷静期的设立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大学生在描述清楚离婚冷静期设立后实行的效果预期时,就要考虑我国婚姻制度(至少是离婚制度)及其发展历程,探究社会背景、经济与政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若要类比论证离婚冷静期设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考察离婚冷静期最早的应用及其施行效果。即使该制度在其他国家的效果很好,辩论时仍需考虑该国家国情与我国的差异。正方大学生进行这一系列的思考与联系是基于证明离婚冷静期设立利大于弊的论证义务,在力图增强论据的论证力度时必须掌握足够的历史信息,这一过程就要求大学生将自身放在政策决策者的位置上进行多方面的、符合实际要求的思考,这是历史社会学纵向穿透挖掘与横向扩散对比思维的应用。

(五)强化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强调理性与批判的精神,即不应对周遭的事物感到司空见惯而变得“漠然”,进而失去对其进行分析考究的意识与能力。保持这种“清醒”需要批判性思维,而大学生辩论赛的重要价值就是在整个过程中调动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保罗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积极灵活地构思、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收集到的或在观察、经历、反思、推理与交流中产生的信息,并以其为信仰与行为指导的智力训练过程。[7]大学生辩论赛的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是有关辩论赛功能研究的重要内容[8],参与其中是培养大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批判性思维在辩论场上的体现不在于盲目否定他人观点,而是基于对某一社会议题的充分了解后进行的创新性思考与勇敢的精确表达。通过观察和访谈,辩论赛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持方的质疑。辩题的对立持方是引导大学生区分辨别两种不同观点的开始,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持方时必须对双方观点都进行判断并质疑。第二,对己方论据的质疑。提出论点后,大学生需要找到具有论证效力的论据证明己方观点,通过质疑己方观点间逻辑的连贯性建立逻辑自洽的论证体系,这是对观点与论据归纳推理实践的重要环节。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通过科学系统的引导,培养大学生精准的定性描述和高信度与高效度的数据归纳推论能力的方式。第三,赛场上对对方定义、判断标准、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内容的质疑。思考各项论证工作是否符合演绎逻辑,是实现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同时是需要考验辩手个人能力与辩论技巧的环节,只有基于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达到这一阶段,实现的成本很高。

社会学想象力作为一种用于理性分析与应用信息的品质心智,贯穿辩论赛准备与进行全过程。大学生在社会议题中思考分析各要素的关系,进行综合的思考并应用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是其在辩论赛中应用与实践这一重要社会学思维的核心要义。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考究,即思考基于不同主体利益建构的观点如何形成逻辑闭环,又如何发现对方观点的逻辑缺陷。同时,这些问题的衍生将促进学生在多学科视角下思考问题,体验原专业外的学科风格,改变直觉特性,通过拓宽认识背景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与倾向。[9]

三、结语

辩论自古以来都是思维碰撞激发新思想的学术活动。辩论赛也将作为一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的活动满足更高的育人要求,实现更高的高等教育目标,进一步推动教师教学技能提升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但辩论赛的实践价值,除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学生思想迸发积极交流与学习讨论的氛围外,还可以逐渐塑造成一种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素养的活动。结合全国高校普遍的辩论队发展现状,将辩论赛中对辩题的系统与科学的分析、实践、应用交由新生辩手自己摸爬滚打或自娱自乐,或仅仅交付老辩手带领都是远远不够的,其不但需要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指导老师增强引领和指导作用,而且需要赛会对辩论的目的与意义进行明确的界定。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大学生辩论赛的发展情况,丰富其功能与内涵,创新赛制,营造良好参赛氛围与风气,以此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掌握社会学想象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辩题辩论赛社会学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有力的反驳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enriches my experience 辩论赛丰富人生阅历
军科辩论赛之枪枪对决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辩论赛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借“题”发挥,焕发精彩!
辩论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