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与“授业”
——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路径初探

2022-02-19 00:17幸小梅
教育观察 2022年7期
关键词:辩论思政评价

幸小梅,王 丽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言

随着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高校人才培养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理念指导下,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基本形成了“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1]除了专门的思政课堂,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就要求专业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进行“授业”外,更要积极地进行“传道”与“解惑”,进行课堂思政。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明确指出,除知识、能力要求外,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3]。可见,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知识与能力固然重要,但“价值塑造始终不可缺少”[4]。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之一,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塑造非常重要。然而,当前该课程依然存在因教师“对英语演讲课和口语课的区别认识不足”[5]而过于偏重策略训练,忽略了价值塑造、思维培养的只“授业”不“传道”和“解惑”的痛点。因此,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十分必要。

二、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意义

因英语演讲与辩论课课程特点,课上学生会大量接触国外的演讲、辩论素材,而许多国外演讲素材背后蕴含的价值取向较为多元、复杂,因此,在本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十分重要。正如杨金才教授所言,“我们面对的是国外的意识形态和西方的主流话语,其文化价值观渗透在语言的背后”[6]。受到学习素材中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困惑,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传道”与“解惑”:在课程学习中适时引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讲好中国故事,将语言教学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激发英语专业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四个自信”的外语专业人才。

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有利于英语专业教师在“授业”的同时“种好责任田”,有效地进行“传道”与“解惑”。《教学指南》指出,英语演讲与辩论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内容准备和策略训练。[3]其中,演讲与辩论内容准备部分有利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而视、听、说、读、写等多样的策略训练活动有利于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英语演讲与辩论课融入思政教育是达成其课程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三、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路径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实践性强、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少。以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开设于英语专业的第二学年,共计2学分,34学时。在如此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学生不但需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进行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的实训与有效输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进行思政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田朝霞提出的“输出驱动、整合教学”[5]则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这与文秋芳倡导的产出导向法深度契合:产出导向法以输出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用一体”,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蕴含的“全人教育”理念,主张外语教学应当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并重”[7],与立德树人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产出导向视域下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设计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针对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内容多、课时紧的问题,田朝霞教授进一步提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及翻转课堂理念的对策[5],以期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省时高效的课程学习。叶方兴教授在讨论科学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时也提出,专业教师要“拓展课程思政的实施空间,探索线上课程思政实施模式”[8]。可见,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路径不仅是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的发展方向,更是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必由之路。

鉴于此,笔者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设计上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并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协同评价”若干循环链作为教学流程[7],设计出难度适中、可操作性强的产出任务作为驱动,将知识促成类的课程材料放到智慧树线上平台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线下课堂的有限时间帮助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促进学生知识内化与运用实践,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四、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示例

将思政教育融入产出导向视域下的英语演讲与辩论混合式课程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课前充分发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并找好切入点,巧妙地寓思政教育于课程内容、课堂活动、师生协同评价中。通过由上而下、精心设计的思政元素融入,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地接受思政教育,而是能深刻理解、内化思政内容,从而持续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综上所述,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路径是:教师根据思政目标确定输出任务的主题,以主题引领思政教育的方向;以学生为中心选取思政素材,用素材促成思政元素的融合;以师生协同评价为评价体系,力求通过评价持续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一)输出驱动:以主题引领思政教育的方向

输出驱动是产出导向法的第一步,要求教师在课前设置恰当的输出交际场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的热情。驱动任务对产出的质量至关重要,具有交际性与真实性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想要学生对思政教育融入的任务产生兴趣,就必须精心设定契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的思政主题,以主题为引领,勾勒出思政教育的框架。经过教学团队成员多次开会研讨、反复推敲,本课程初步确定了以下思政教育主题:个性品格培养与理想信念引导、价值观与道德情操培养、中国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确立与传播中国声音等。思政主题的确立有助于教师细分各单元的思政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再设计具有吸引力和挑战度的输出任务,以此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初试与深入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思政元素不能生硬地强加于驱动任务,而要与之深度契合,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以介绍性演讲为例,本模块的思政主题为“个性品格培养与理想信念引导”,基于此主题,教师可确立思政目标,即“理解伟人对世界各方面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伟人具备的优秀品质,如信念、无私、坚毅、谦虚等”。因此,教师可以以下输出任务作为驱动:古今中外涌现出了许多伟人,他们有的以科技革新带动社会发展,有的以思想为剑,警醒世人,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为此,学校演讲比赛主题为“改变世界的伟人”,请介绍你心中改变世界的伟人。上课之前,教师先将输出任务上传至线上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并进行任务初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本模块的学习产生“饥饿感”,为思政教育创造良机。通过小组讨论与资料收集,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伟人所做的贡献及其优秀品质,从而以伟人为榜样,培养自身优秀的个性品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比如,一些学生选取袁隆平、鲁迅、钟南山,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的千千万万医护人员的事迹作为演讲题材,细诉他们所做的贡献,并立志像他们一样,为祖国、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主题引领思政教育的方向,以点带面,能确保教师在“授业”的同时不遗痕迹地“传道”与“解惑”。学生因受到任务的驱动,主动收集思政教育的素材,在自身得到精神洗礼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演讲来影响其他同学,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面。

(二)输入促成:以素材促成思政元素的融合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是一门注重产出的技能型课程,但任何的产出都离不开大量有针对性、有效的输入。因此,要想让学生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设计有针对性的带有思政元素的素材。也就是说,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演讲、辩论相关的策略和技巧类内容进行输入促成,更要对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思政元素进行输入促成。

课程以视频资源、文本素材为依托,线上课程将思政教育寓于其中,使学生在线上自学时受到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感召。而在线下面授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盲点、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输入与解惑,还要设计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活动,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源源不断地进行输入。例如,在介绍性演讲一节,教师可以先依据学生的学习难点,制作“如何选择演讲主题”“如何在演讲中使用语言”等微课,并提供演讲稿和演讲视频范例到线上平台供学生学习。在这些素材中,教师应精心选取优秀演讲素材,将不同伟人为改变世界所做的贡献以及其优秀品质融于其中。此外,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教师可以设计出精准对接的课堂活动:深入分析演讲视频范例之一“袁隆平院士”,指出该演讲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引入袁隆平院士的全球视野与“禾下乘凉梦”,感召学生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培养全球视野和敢为人先、乐于贡献的品质。这一活动在扫清学生困惑——如何对演讲内容进行取舍及主题凸显的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强化本模块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师生协同评价:以评价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师生协同评价是贯穿于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的关键一环,它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结果性评价,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自评、互评与师评;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对教学流程各环节学生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有效促成学生产出高质量的演讲与辩论。在产出导向视域下的英语演讲与辩论混合课堂中,师生协同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及课后环节。课前教师公布驱动任务后,学生撰写演讲初稿并提交到智慧树平台供教师审阅。教师评价、挑选出优秀范本及具有共性错误的学生演讲案例后,将优秀演讲范本进行推送,供学生学习,然后,提供演讲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演讲与同伴互评,挑选出一位代表参加课堂演讲。课中,针对每小组代表的演讲,全班学生分别从演讲主题、结构、语言、表现力等方面进行点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根据同伴互评与师评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并提交到智慧树平台供同伴继续进行互评,在“评价—改进—再评价—再改进”的过程中,学生的演讲质量得以持续提高,进一步巩固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在介绍性演讲一节,课前,教师可以批阅学生演讲初稿并找出优秀演讲范本及反映学生演讲共性问题的例文,然后通过提供优秀范本,供学生对照优秀范本进行自评与改进。接着教师提供介绍性演讲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同伴互评并挑选出代表参加课堂演讲。课堂上,教师先对批阅过程中学生常犯的如演讲稿结构不严密、重点不突出、例子选取过于陈旧等典型错误进行案例分析,在分析中融入思政元素,促成思政教育内容的产出,接着邀请小组代表上台演讲,引导其余学生根据介绍性演讲评价表进行同伴互评,并提供即时反馈,使小组代表乃至全体同学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课后,学生将持续改进的演讲稿提交平台供所有同学查阅与互评。

师生协同评价主体多样化且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方便学生在自评、互评及师评中,不断地聆听、领会同伴演讲中所介绍的伟人的贡献及其优秀品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模块思政教育主题“个性品格培养与理想信念引导”的理解与体会,使学生以伟人们的优秀品质与理想信念为榜样,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优秀的品质。

五、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教师应将思政教育融入产出导向法视域下的英语演讲与辩论混合式教学,以主题引领思政教育的方向、以素材促成思政元素的结合、以评价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中国立场的外语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外语教育立德树人的优势,在语言学习中融入价值培养,不仅“授业”,而且更充分地进行“传道”与“解惑”,实现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辩论思政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