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效性进路

2022-02-19 02:22马丽萍
教育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作者大学生工作

马丽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当今,网络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时刻不能放松。高校要把握大数据时代契机,积极探索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实效性进路。

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国家战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网络世界里,青年大学生每天会主动或者被动地接收到海量的网络信息,根据消息的性质分类,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还有大量毫无营养却占据大学生大量时间、精力的垃圾信息。一些小型网站、自媒体、App、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充斥着海量的娱乐资讯、明星八卦甚至色情暴力等信息,对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前提是要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什么是应该追求的价值标杆。高校要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才能鉴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

(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代替。”[1]思政课是高校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阵地,一定要抓好这片“责任田”。大数据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通过云班课、课堂派、雨课堂、智慧树、微助教等教学平台发放教学资料、进行课堂互动、布置课程作业、开展思想交流等活动,拉近了与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距离,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高校应该好好利用大数据,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让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了解“四史”,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政课教师是高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要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运用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去。

(三)拓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阵地

除了思政课堂,还应大力拓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阵地。大数据时代,很多信息都以数据的形式呈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都蕴含着海量信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日常的语言沟通,人们还依靠大量的数据来进行人际链接。如今,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是“网生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网络,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网络渠道来获取信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和特点,突破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大力拓展网络意识形态阵地。高校要利用好网络虚拟空间来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建设好校园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园易班平台、课程网站等主流网络平台,优化板块设计、丰富内容信息、畅通交流渠道、提高推送频率,从而增强校园主流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因为这些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大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可以更加大胆、更加真实地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见解,数据更加真实可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者能够从大学生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留下的网络痕迹如点赞、转发、评论等数据,准确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状态和走向,从而从宏观上把握全校学生意识形态状况,也可以通过个人网络IP追踪,进一步从微观上掌握大学生个人的意识形态状况,提取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整体与个人数字画像,为开展意识形态的治理工作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撑。高校学工处、团委、宣传部等工作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积极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如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等向大学生传播国家的方针、政策,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四史”的网络活动、举办网络文化作品展览等,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

二、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

(一)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

网络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网络世界意识形态的斗争波诡云谲。大数据时代,一些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这类信息往往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包装,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蛊惑性。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阶段,他们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大学生对很多信息缺乏鉴别力,尤其是对一些快餐垃圾信息难有抵抗力。一些大学生尚未完全确立稳定的“三观”,在日常的网络行为中极易被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吸引,容易误入歧途。特别是一些腐朽、堕落的思想观念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如果缺乏辨别能力则容易颠倒是非、迷失自我。这种现象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度危险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舆情预警、监控机制,密切关注网络空间的各种信息,一旦发现具有负面影响的非主流信息,要严加管控,对信息进行鉴别和删选。一旦遇到突发网络事件,要迅速反应,对大学生关心和疑惑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正面解答并澄清网络谣言及相关不实言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二)打造先进的网络校园文化

网络校园文化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如今,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媒体格局等都已发生显著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如今,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传播数量大、范围广、速度快,高校在做好防护措施应对不良信息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抢占网络传播先机,主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攻势。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要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下功夫。加强开展防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等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网络世界里的行为可能涉及个人的隐私信息,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要保护好身份信息、银行账号及密码、电子邮箱等个人的私密信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自觉抵制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行为,主动培养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争做文明网络人,不造谣、不传谣,不人云亦云、不传播虚假、反动信息,严格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同时,还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创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上或者校园里发生的各种正能量事件,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微课堂等时兴的“微”作品形式,提高大学生点击、阅读、点赞、转发等的积极性。高校通过打造先进的网络校园文化,能够更好地占据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制高点。

(三)建立良好的网络朋辈群体关系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除了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还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工作中。高校师生之间的联系大多体现在课堂教学或相关学习、生活的接触中,师生之间的联系远远比不上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学生在共同的环境里学习、生活,能够更好地互相了解并能够互相产生影响。除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大数据时代学生之间的交往很多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例如QQ、微信、学校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等,大学生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来传递信息、发表言论、在线沟通等,从而建立网络朋辈群体关系。大学生群体中有一些威信较高、思想活跃、号召力强的个体,他们发表的言论或对事物的见解往往能够对其他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能够引领一部分大学生的观念塑造和行为养成。这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生代表被称为“网络意见领袖”,由于他们的网络言论和行为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者要密切关注他们,并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引领这些“网络意见领袖”宣传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从而影响更多的学生高举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大旗,自觉同不良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作斗争。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中的一些负面的“网络意见领袖”,这类意见领袖的观点、言论、态度会在大学生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加大对他们的网络行为的关注度,一旦发现有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言行,要通过一定的网络技术和手段对这类信息进行处理,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通过个人IP追踪到本人,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其塑造正确的“三观”。

三、加强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一)树立大数据思维和理念

革新原有工作理念,梳理大数据思维,是大数据背景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首要之义。[3]如今,大数据战略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运用。高校的各种教学活动、管理工作、日常交流等都离不开网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也离不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途径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停留于以往的书面或口头灌输的阶段。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潮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数据时代,要想取得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实效,广大工作者必须首先革新工作理念,树立大数据的思维和意识,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学生的意识形态画像,了解每个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推送、教育引导,这样有的放矢的工作模式能大大提高工作的实效性。相对于传统的工作方式而言,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工作者学习和熟练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进行工作理念、方法的创新。有的工作者会有畏难情绪或者怠慢情绪,不愿意转变工作思维,依然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引导工作者树立大数据思维。

(二)提高大数据运用能力

大数据时代,很多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本领恐慌”。很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等社科类专业背景出身,对大数据这一新兴网络技术掌握的水平还比较低。即便其树立了大数据思维和意识,努力想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也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可视化呈现等操作都需要熟练运用各种大数据技术,工作人员要能够熟练地进行数据清洗、转换、抽取、合并、计算等具体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分析,呈现出数据结果,然后把得到的数据应用到实际中,进行精准研判、预测。提取哪些数据、如何提取数据、如何在提取数据的同时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如何通过有效数据来关联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掌握学生真实的意识形态状况、如何通过数据来给学生制作“数据画像”……这些问题都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会留下大量的网络痕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通过定量的方法来分析数据,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大量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够了解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校园等重大事件的看法和见解,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只有准确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状况,才能对症下药,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因此,高校要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大数据技术欠缺的问题,督促相关工作者不断提高大数据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强化治理人才的培养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往的意识形态工作者往往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优秀的政治素养,具有丰富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然而,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已无法满足如今的工作要求,高校必须花大力气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人才的培养。广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和掌握大数据技术,不要有畏难、懒惰等消极情绪,要鼓足干劲、迎难而上。打铁还需自身硬,人才队伍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高校要主动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在深化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进行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做到理论、技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专业的大数据专业人员来高校工作,充实现有的人才队伍,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更专业、更先进的数据服务。高校之间也可以加强合作,互相借调相关治理工作人才,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对方的宝贵经验,这既能节约工作成本,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以多种形式来强化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趋于完善,工作者能力素质过硬,可以切实提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实效。

猜你喜欢
工作者大学生工作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不工作,爽飞了?
大学生之歌
选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