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质”的童心德育

2022-02-19 03:54袁丰华
关键词:童心慈善校园文化

袁丰华

宁波市鄞州区江东中心教育集团把童心作为儿童逐梦未来的原点,本着做“有质”的童心德育主张,用层层聚焦的方式,去拓宽有效德育的新路径,去延展德育发展的新支点。

一、丰盈内涵,序列化育人课程培“有质”德育之魂

2018学年起,学校成立童心德育课程开发团队,整合学校原有的“三Q”德育课程,避免重复交叉;整合道德法治教学与校园活动,避免知行脱节;重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打通童心德育课程的横纵向联系。以“国家规定的德育课程”“童立课程”“童悦课程”三大板块为经,以“童心知礼”“童心向阳”“童心逐梦”为主题,确定了符合江东中心学子年龄阶段和道德成长需要的课程群框架结构,将学校的德育课程集中在一起,并有机链接与校园各大主题月活动相适应的德育实践活动。

童心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三年来,对学生知与行的发展和提升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并逐步建立起了学生知行合一的道德学习模式。

二、丰富渠道,多彩化特色活动展“有质”德育之实

把活动成长体验作为儿童的“成长营养”和撬动梦想的强有力的支点。秉承“人人是主角,处处是舞台”的儿童成长核心观点,定位于“活动发展”,以“活动悟道”,将“发现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培养目标渗透于多彩化特色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道德体系。

(一)校园情景剧“演一演”,“活”化规范,让好习惯“立”起来

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中,采用“剧说规范”的校园情景剧创编活动,助力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在活动中,校园情景剧创编分年段启动,以点带面,线状辐射,分三个学段结合重点目标,挖掘班级、校园的小事,编写“中心学子好习惯”的脚本,通过前期的“编写创作”——解读行为规范,中期的“排练录制”——纠正不良行为,后期的“展播讨论”——内化行为规范,有效引领学生的行为。

源于“童心”,通过“小活动”把小事情做到位,就能成就江东中心学子好习惯“大绽放”。

(二)多彩化活动“秀一秀”,“活”中育人,让每颗星“亮”起来。

中心学子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开展童梦星秀场、链接节庆活动、实践活动、研学活动,引入快乐大课间、午间玩乐文化等,融入童心本位特质,用特色活动为学生搭建广阔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干,追逐梦想,感受童年的快乐。

童梦星秀场——成就每一个,每个生命都闪亮

2018年起,学校开启愉悦身心的星秀场节目展演。童梦星秀场是一个“草根”舞台,所有节目都由学生自主申报、自行筹备、自行编排。三年来,两个校区400余名学生登上了星秀场的草根舞台,让校园小人物变身“草根明星”,很多中心学子在童梦星秀场中“看见”了更好的自己。

节庆活动——用文化自信浸润人,显“在场美”

节庆活动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指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日以及学生入队、十岁成长礼、毕业礼、爱创造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数学节等固定活动;另一类是指学校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如“童声悦动迎元旦”“帽子节”等。开展这些活动时,学校强调让“每一个”学生“身心在场”,都能够有真切的体验。

实践活动——用社会课堂锤炼人,显“担当美”

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坚持知行合一,设立多个德育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丰富精神生活。近几年,学生走进地铁站,做小文明引导员、小安全员;走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种植蔬菜,采摘水果,做家乡菜;前往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带去一份温暖;相约杭州湾湿地,开展认识周边植被,清理江湾周边环境卫生,救助受伤鸟类等活动。

研学活动——用脚步丈量塑造人,显“飞翔美”

近年来,学生踏入贵州三穗、湖南省溆浦县的土地,和全国道德模范周秀芳奶奶一起参加爱心研学活动;学生漫“研”香港,在香港围绕“人口密度”主题开展研学活动,从“衣食住行”深度体验香港的人口密度之大,走维港、访长洲,丰富的研学大餐让学生学在其中、研在其中;跨出国门,走“近”新西兰、英国,体验到了真正的纯英语教学,了解了本土的文化。学生在行走中用眼界定位未来。

各类特色化活动极大地张扬了学生个性,循学生成长之理,顺学生成长之势,以“身”践之,以“心”悟之。让学生从多彩的活动、广阔的舞台中“筑梦而学”“逐梦而行”,实现了自我价值感的“潜滋暗长”。

三、丰润生活,童本位德育文化显“有质”德育之韵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站在儿童的立场,借助文化的教化力量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童本位文化影响人,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力求展现德育的“韵味”。

(一)慈善文化:以校园“慈善日”为“火种”,让“爱的教育”更具力量

2019年9月23日,《德育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学校邵丽莲教师的一个案例,在学校的校园文化中,着力打造“善☆爱”文化特色。从2004年起,建立了校园“慈善日”制度——每年3月5日的校园“慈善日”爱心义卖——成为慈善教育的火种和点燃孩子、教师、家长,乃至社区的一次次的温暖行动,至今已开展了17年。

自2004年3月5日起,每一年的这一天都在校园举行“红领巾爱心义卖”。一个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经过六年的慈善日体验,收获的不单是付出的快乐,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大爱的力量。17年里,累计义卖慈善基金达50余万元,教师自发的慈善活动也数不胜数。集团总校长竺柯斌认为:在这种慈善校园文化熏陶下的中心学子,会深刻了解“慈善”的意义,会真切感受到“慈善”的真谛,更能切实体会到什么叫大爱,什么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二)志愿者文化:以校园“垃圾分类”为“触发点”,让“服务精神”更具魅力

在校园里,有一群“特别”的跑友——他们戴着一次性手套,拎着垃圾袋,慢跑着。见到地面的垃圾时,他们会慢慢停下,随手捡起,放进垃圾袋里。“红领巾随手捡跑团”成了中心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将这项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搬到了校外,搬到了社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志愿者队伍也渐渐壮大起来,他们有固定的相约时间,有固定的跑步号子,很多班级自发组成了假日小队,开展亲子形式的“随手捡跑”活动。

有一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希望人们可以更少地使用塑料制品,街道会变得干净。”将环保与体育锻炼相结合,既燃烧了卡路里,又跑出了文明,跑出了垃圾分类的新时尚,跑出了志愿者的精神。

以“身”践之,以“心”悟之。文化能影响人,学校的慈善文化和志愿者文化这两大校园文化透射出了强有力的德育功能,正是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的滋养下,学生充分在生活中体验自我,经历成长,实现了从文化到精神的“潜滋暗长”。

德育藏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共筑的教育生活中,能够帮助每一个生命展现一种向上的姿态,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童心慈善校园文化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慈善之路
童心绘天下
慈善义卖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