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水文化及其自由精神

2022-02-19 05:21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汉水抗争中华文明

向 俊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21)

本文从文明论视域中,探讨汉水文化及其价值内涵,以此寻找更能持续发展,更符合中国自身发展实情,更符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话语、道路和精神理念。

一、文明论视域与汉水文化

文明一词早见于《易经·乾卦·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在《尚书·舜典》中亦有“睿哲文明”的记载,文明在我国典籍中多美好、光明之意。从西方语源来看,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可见,在西方文明一词的起源与人类日益复杂的社会形态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明一词的内涵近几百年一直在演化中,其定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亦有不同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有多层面深入论述,他们的著作中不仅广泛使用了文明,而且表达了非常丰富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文明的本质,人民群众是文明创造的主体,是文明发展的决定力量。近年来,对文明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系统发展,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汉水流域,汉水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从文明论视域中看汉水文化,即要“从各大文明自身传统和独特精神的塑造、延续、演变及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冲突、交流与融合”[1]等视角来看待汉水文化。在文明论视域下,多种文明既同时共存并自成一体,又在很多方面进行交流、吸纳与融汇。由此可见,汉水文化的起源、发展不仅和汉水流域人类起源与发展密切相关,亦是受多种文化影响,与多种文化融汇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尧舜禹时期,汉水流域就形成了早期的氏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汉水流域不同文化冲击激荡极为剧烈,呈现出文化多元共生的状态。多元文化的相融交汇,使得汉水文化拥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相融交汇后所形成的一些基本观念、行为准则、社会风俗等渐渐为汉水流域人们普遍接受,这也使汉水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秦汉及之后历代王朝的政治文化,对区域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汉水文化也日益容纳了儒学等主流文化价值理念。区域文化在其自身演进发展中,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是密切联系的。汉水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一起,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汉水文化不仅塑造了汉水流域传统和独特精神,延续了人们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而且受多元文化融汇和传统儒学等主流文化的影响,汉水文化也展现和传承着中华文明共同的价值体系和准则。汉水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深广的历史综合性和涵盖性,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不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且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汉水文化及其价值理念的普适性使得其在当今建构中华文明价值体系和标准、凝聚社会共识、指引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方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汉水文化中的自由精神

汉水流域汇集了多元文化,不仅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文人墨客络绎不绝,而且政治、农牧医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卓越的成果,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2]现代中华文明价值体系中的自由亦反映了个体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自由一度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特有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认为缺乏自由精神,然而近年来,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是富含自由精神的。汉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理念中亦蕴含着自由精神。

(一)从中西文化比较看汉水文化自由精神

汉水文化中自由精神的形成,源自汉水流域人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形成。马克思就认为“自由的首要条件是自我认识”,[3]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和人的实践活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汉水流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的多处文化遗存: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表现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的抗争;炎帝举族南迁,神农遍尝百草,为部族的生存发展而与自然不断抗争;武丁奋伐荆楚,使荆楚各部重新归附,亦是为部族发展所作的抗争;汉水女神则寄寓了人们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反映了对情感束缚的抗争。从这些神话传说中,已经可以看到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而自由精神的萌芽和觉醒也是在与自然和命运的抗争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西方文明的起源之一是古希腊文明,其神话传说中也通过神、英雄与自然和命运的抗争来展现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阿喀琉斯、俄狄浦斯、普罗米修斯等英雄的传说都有对神谕、严酷自然与悲剧命运的抗争,这些神话传说故事中蕴含着强烈的个体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思想的局限,古希腊人认为自然中存在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但他们也肯定人与命运的抗争,以在对命运的抗争中表明自由意志来理解“人”自身。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这种抗争精神,还表现在与神祇及权威的抗衡,对情感束缚的反抗和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这种抗争精神正是强烈自我意识与自由精神的流露和表现。把古希腊神话传说作为西方文化的摇篮来看,人以自由意志而去做的种种抗争和努力,反映了一些基本和深刻的文化特征及精神理念,其中正有为摆脱各种束缚而不断进行抗争的自由精神。以古希腊神话传说来观照汉水文化可见,同样表现了与自然和命运抗争的汉水流域神话传说,反映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氏族部落文化中就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由精神的萌芽。

在西方文明中,自由观与自由精神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的。从古希腊神话传说到古希腊哲学,可以看到自由意识的萌发,自由精神的形成到政治自由观念、集体和个人自由观念的萌发与发展。古希腊的自由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的,从苏格拉底开始,关怀和认识人类的人本主义成了哲学的中心主题,自由是人的本质,人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亚里士多德强调作为集体的自由。伊壁鸠鲁则提出个人主义,表明自由观开始向强调个体的西方现代自由观转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资本主义自由精神深入人心,西方资产阶级不仅以此建立了现代社会政治体制,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文明现代自由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水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则随着汉水流域生产力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及自由意识形成发展而变化着。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古方国的出现反映了汉水流域早期文明的形成,亦表明在奴隶社会阶级的压迫与抗争中,个体自我意识及自由意识进一步地发展。之后的楚文化兼容并包,广泛吸收了多元文化,形成了汉水文化历史上辉煌时期,充分展现了楚人丰富的情感和想象、独特的个体意识以及自由精神。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汉水流域文化对先秦儒道文化的接受,以及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区域文化转化为全国性的共性凌驾于区域个性之上的汉文化,汉水文化中的自由精神更多的是通过儒道文化中的自由精神来体现的。

(二)从儒道文化看汉水文化自由精神

汉水文化精神体现了汉水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内在精神品质。有关汉水文化的精神,潘世东教授从“六个方面”[4]进行了概括,并进一步指出汉水文化的哲学代表是道家文化,道家主流精神是指向独立、求真的,这使得汉水文化极富独立性和自由性。

汉水文化自由精神在其文化哲学代表之一的道家文化中有着十分丰富和具体的体现。道家文化精神是指向独立性、求真性的,道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规律的探究是其文化的追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是世界的本源,亦是宇宙运行的总的规律,人的自由只有符合自然之道,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其反映在世俗生活方面,还表现为对生死的认知,能够让古代汉水流域人民平静地直面死亡,蕴含着道家的生命意识、死亡观和自由精神等价值理念。道家认为人之生命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应是一体的存在,人为死亡恐惧所束缚而不得自由,而将生死视为自然和必然,平静面对,亦反映了人挣脱死亡恐惧束缚,积极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当前,汉水流域一些地区对老人死亡仍有“果木熟透了,果木要落了”的说法。这种把人生看作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死亡看作是一种形式过渡的、自然朴素的认识背后正彰显着汉水文化中的自由精神。

从儒道文化看汉水文化自由精神,其自由精神还表现为对人自身发展及理想人格的追求。先秦儒道文化中都有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和理想人格的思考。老子肯定了人作为个体的价值,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发展应合乎自然,其理想人格也应是像自然一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具有大德——淳朴自然天性的圣人。庄子更多地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希望人从自然、社会,从物质与精神束缚中超脱出来,实现精神的超越,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格理想。儒家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则是与其社会理想紧密结合的,儒家认为个体自由是有限制的,强调用礼规范个人行为,提倡个人在遵守道德准则和社会法则下的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追求亦是建构在个体内在精神发展、道德修养提升与个体外在言行举止及社会生活实践的统一上的。融汇了儒道文化的汉水文化自由精神中同样有着很多对人自身发展及理想人格追求的文化体现。汉水流域有关汉水女神“神女弄珠”“解佩授珠”的传说,表现了个体对恋爱自由的选择与追求。而从魏晋开始,诸多文人就将自己的情感、道德追求和价值理念寄托在汉水女神这一形象上,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价值理想。既丰富了汉水女神文化内涵,又表现了汉水流域人们浪漫、自由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儒道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同样体现了汉水文化自由精神中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老子将自己对美好社会的设想和治世主张,寄寓“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中。民风朴实,率性自由,自给自足,和谐相处,而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方式是无为而治,充分满足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后保持内心质朴淳真的个人自由。在《礼记・礼运》篇中,儒家则描绘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儒家社会理想,强调了集体利益和集体自由,认为个体利益和自由的实现是以集体利益和自由实现为前提的。儒家的自由精神里体现的是一种有限制的、相对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却是为了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而必要的。

(三)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看汉水文化自由精神

马克思在吸收借鉴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多个方面的自由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是人的本质,是对必然的认识,更是现实的人对世界的改造,自由可以通过实践来实现。在他看来,自由是具体的,有一定社会历史形式,实现自由需要物质条件,那就必然会受到制约,所以人类的自由是受生产力制约的,自由永远是相对的。“马克思还从人性和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引出积极的自由观”,[5]并认为人类自由只能是在共同体中达成,认为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会有真正意义上人性的回归、真正的个性自由解放以及真正的自由。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来观照汉水文化自由精神,有助于对中华文明中的自由价值理念更深入地理解。

汉水文化自由精神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使其具有普适性、包容性和发展性。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建立,接受儒道主流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明主流文化汉文化后,其自由精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又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看汉水文化自由精神,可见汉水文化自由精神更为丰富的呈现。

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看,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展现出汉水流域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自由精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漆木器、珠宝玉器以及纺织服饰等,工艺精湛,反映出很高的技术水平,其铸造工艺在诸多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汉水流域轻巧华美的漆器亦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娱乐的方方面面。漆器不仅色彩繁复鲜明,而且漆绘、漆画富有想象,别具意趣,既反映了楚人对美的认识,亦表现了其对美的向往追求。南阳厚重曼妙的汉代画像石浸润着楚文化奇异瑰丽的情思,亦展现出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的昂扬之情与自由之声。《鹿车圈》《虎车图》等画石中的神仙、神兽正表现了人们朝气蓬勃的自由生命追求。

日常生活实践和文化习俗也表现了汉水流域人们对美好社会向往和追求的自由精神。汉水流域人们对孝行美德十分推崇,此外,汉水文化习俗演唱丧歌,亦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理念。汉水流域丧歌中既表达了养生送死、感恩戴德等主题,又展现了生当尽孝、死当尽哀的内容,还有对人生理想的描绘与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丧歌中包含的生活哲思、处世箴言、道德理念等既有汉水人民真挚的情感流露,也有其理性的思考认知,既彰显了丧歌主体精神的独立自由,亦体现了汉水人民对美好社会向往和追求的自由精神。

猜你喜欢
汉水抗争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