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技术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19 04:36戴宜全赵倩倩
教育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传感器思政

戴宜全,赵倩倩,眭 翔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当前中国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各种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现。恰逢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迫切需要积极正确的引导。高校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做到教育目标和定位与时俱进。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就指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内容重点,其中第一条就强调要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2]可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共识,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在当下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历史任务。

高校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载体。相关调查显示,专业教师占高校教师总数的80%、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80%,学生80%的学习时间也是用在专业学习上,8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和专业教师对自己影响最大。[3]因此,研究专业教师如何落实德育目标、以隐性方式增加课程思政内容、将知识背后的逻辑与历史故事用来激发青年人的追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但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制定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细则,各高校、教师缺少必要的指导,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过程中缺乏组织的方向标和具体实施路径。[4]专业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待挖掘和完善,需要将理论体系探索和教学实践积累结合起来,以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传感器技术这门专业课程为例介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思考。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实用主义倾向,教师对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5]长期以来高职教育领域普遍把知识技能放在首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的现象,尤其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着育德意识不强、育德能力不足、忽视价值观引领等问题[5-6]。社会上各种学校排名指标、专业排名指标以及学校的绩效考核指标等都很少直接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量化目标,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和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有其特殊性,部分高职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严重、抗挫折能力弱、情绪调控能力差、心理稳定差、思维容易极端等心理特点,且进入高职院校后不良习惯也一时难以纠正,少数学生甚至认为学习与就业关联度较低的实用技术课程意义不大,学习和做事的自信心不足,尤其缺少成功的体验和他人的鼓励。[7]这说明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学要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方的特征来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合理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有的放矢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培养。

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传感器技术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方法探索

(一)统筹建立与专业课程匹配的思政教学体系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江苏省教育厅《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指示,围绕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各专业发展水平、学科特点及教学历史传承,建立起共同性与差异性兼顾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我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专业基础课部分教师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小组,围绕课程思政定期举行讨论、试讲、优秀案例分享等教研活动,理清课程思政实施的思路,提高专业课教师讲好思政故事的能力营造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经过摸索和讨论,逐渐将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其适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匹配起来,我校形成了一个整体统筹兼顾、单门课程突出重点的课程思政培养体系。传感器技术课程重点挖掘爱国情怀、求真务实、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作为关键的课程思政元素。

(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人才培养的主线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师只有拥有爱国之情、强国之心,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从祖国和人民的立场出发讲好专业课程,才能培养出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学生,为建设祖国更好的明天添砖加瓦。

传感器课程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相连,有大量的思政元素值得挖掘。传感器是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的支柱,是未来工业4.0时代的核心基础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有大量引人注目的应用案例。以航天为例,我国航天事业在2020年取得丰硕成果,包括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宣告全面建成、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载誉而归、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完成首秀“一箭五星”。基于这些成果,我校专业教师结合视频讲解各种传感器用途,引入传感器分类知识点;介绍我国航天的发展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再通过介绍其中突破的关键技术讲解传感器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知识点;通过介绍历史上航天发射失败的惨痛教训,进而讲解传感器关键技术指标和动态特性知识点。

(三)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事关国家未来的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其中,基于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经验。[8]我们要基于自身的现状来正确把握规律,真抓实干且务求实效,做到求真务实。高职院校有其特殊的办学规律,特别是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社会有偏见、办学能力不足等是客观存在的办学因素,学校如果对此认识不足或有意回避,就不能正确地把握教学规律,教师如果不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则思政教育也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专业课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其背后有许多伟大的科学人物,他们的事迹是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专业课堂不可或缺的思政元素,专业教师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探索如何恰到好处地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合适的专业课程、合适的课程章节及合适的知识点上,避免生搬硬套、为“思政”而思政。

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堂教学尤其重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也具有较大的差异,通常表现为有学习意识但学习动力和学习态度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对知识点一知半解,却羞于向老师、同学请教,长此以往困难越积越多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此,我校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的做法是:一方面,结合传感器接线和基于传感器的PLC编程控制实训环节,严格规范操作要求和操作细节,引导学生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另一方面,引入中国育人的历史传统文化和当代优秀科学家案例,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做得更好、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引入《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等传统名句及背后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并提醒学生用严谨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求学来不得半点虚伪,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我国科技界最重要的盛事之一,特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代表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获奖的优秀科学家矢志创新、求真务实,在各自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科技界和全社会的赞誉。他们是我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创新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国家选出的这些优秀榜样及其背后的感人事迹非常值得传扬,可以用来引导青年学子多关注科学,学习科学家身上深厚的科学素养、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9]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科学素质,每一名教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更好地创新,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一成不变的知识。

然而,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是在知识和经验积累基础上主客观条件巧妙结合的产物,是多种因素的结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引导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大学生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深入学习专业科学知识,更要创设传感器应用的工况情境,辅助学生积累经验作为创新的基础。专业课设置过细会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传感器应用课程则有独特的优势,即该课程涉及多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及其背后各种各样的原理知识。因此,我校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作为实施培养创新意识的抓手,来组织设计课程授课计划和课堂单元设计。例如,教师每讲解一种传感器的应用都应结合应用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传感器特别需要关注的关键指标及与其他类型传感器的差异。讲解传感器特性曲线时,可分析不同趋势类型的热敏电阻温度特性曲线所对应的传感器类型及应用实例。例如,突变型PTC热敏电阻的特性曲线表现为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值时电阻急剧增大,进而导致电路实质性断路,适合用于电饭煲等工况下的恒温控制。作为举一反三的例子,这时就可以引入楼道灯自动控制中的光敏电阻传感器,告诉学生其特性曲线的趋势(在光照射下其阻值急剧减小)并让学生思考楼道灯自动控制的原理。两相对比,既讲解了二者的相同之处,又突出了二者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将来遇到类似特性曲线的材料其会有怎样的潜在应用价值”,并结合发明专利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大到行业痛点、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不方便之处,凝练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并撰写发明专利申请报告。

(五)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团队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考虑到前述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团队意识对专业课堂还有其特殊意义: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生源多样、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完全依靠教师的帮扶不现实,课程进度安排也不允许,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使学生互帮互助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一方面,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只专注于个人能力提升或爱表现自我,忽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利于今后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学生长期缺少成功的体验和他人的鼓励,不利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自信心的培养。因此,我校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分析教学法,根据实训任务工作量、难度等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并进行总结汇报和集体参与打分,教师在阶段点评中突出强调个人能力再强不如集体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有事做,先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教师再进一步鼓励学生轮换在小组中的任务角色并努力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

四、结语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专业课堂教学的大势所趋,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技能,更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当前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当前专业教师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学校则需要结合自身办学历史传承现状和生源特点,统筹每个专业、每个阶段思政教育预期目标,重点在于顶层设计,课程思政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之中。更需要突出各专业课程特点和思政元素的匹配以形成良好育人体系,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价值观和专业能力。使专业授课过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收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传感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康奈尔大学制造出可拉伸传感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简述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传感器新闻”会带来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跟踪导练(三)2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