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困境与实施路径探析

2022-02-20 11:30王玉杨坚史拥军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

王玉 杨坚 史拥军

摘  要:安全文化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高校事业发展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作用。文章阐述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安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四个角度分析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八条实施路径。

关键词: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困境;安全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1-0018-04

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长期办学实践中为保护师生职工人身财产安全而形成的安全精神文化与安全物质文化之和,应在师生职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能力,践行安全行为的基础上,发挥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高校教书育人环境、保障科研创新有序开展的重要作用[1-2]。建设高校安全文化时,要将安全精神文化与安全行为文化有机结合,重视安全物质文化及安全制度文化建设,让师生职工牢固树立安全价值观和安全意识,固化安全行为,不断完善安全制度,形成内部、外部联动,为建设平安校园形成合力。

一、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

(一)高校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是安全管理的专有名词,首次提出是在1986年[3]。在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即INSAG-4報告)报告中首次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关注安全问题优先权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是用于构造、理解、规范行为安全的知识体系,强调组织内的双向沟通[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安全文化进行了界定,安全文化的内涵也发生了拓展和延伸,但安全文化建设最终的安全目标始终没有变。

高校安全文化形成于高校内部,由高校各部门、管理人员、全体师生职工共同在安全工作(安全管理、安全服务、安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维护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化,包括安全精神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

(二)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障高校安全稳定发展。高校是国家培育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场所,既是不断传播知识、激发创新创造的高地,也是各种思想碰撞、文化交融的地方。高校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稳定,不仅仅关系到高校自身,也涉及学生所在的家庭,甚至形成舆论演变成社会问题[5]。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将与安全相关的校园文化全方位地渗透至高校师生职工中,在实验室科研、校园活动、宿舍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既是个人事业学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发展的保障和目标”,确保师生职工在高校能够安全、有序、稳定、持续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形成安全的校园环境。

第二,有利于形成高校安全工作合力。高校安全文化形成于高校内部,是高校各部门、管理人员、全体师生职工共同在安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安全管理、安全服务、安全教育等内容,对高校事业发展也同样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作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管”的责任体系,从顶层设计谋划高校安全工作,强化高校内部联动、高校外部助力的安全工作系统,形成“系统安全”观念,将安全因素作为启动扩建项目、科研工作、人才引进交流、国际合作等工作的重要参考因素,将安全管理涵盖“人、关系、空间、网络、科研成果”等方面,以“安全系统”工作确保高校“系统安全”。

第三,有利于防范高校各类事故发生。2018年,学者Bena分析了安全文化作为干预措施对预防意大利在校学生伤害的有效性。研究指出,室内伤害的发生率随安全文化干预措施的实施呈下降趋势[6]。2020年,学者Hasan的研究显示,安全活动和安全文化在预防大学发生事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为孟加拉国大学制订安全文化政策、事故预防策略和行动计划提供了证据[7]。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下,在高校师生职工尤其是学生和管理人员中牢固树立安全理念,有效提高隐患识别能力和事故发生的及时处置能力,避免隐患转换成事故、小事故发展成大事故。

二、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困境分析

(一)安全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久久为功

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安全态度、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建设。安全精神文化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既是对高校自有文化中涉及安全文化部分的挖掘,也包括高校对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积极塑造;既需要高校作为管理单位制订完善的制度,确保安全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监督、管理、指导作用,也需要管理者在决策和推进工作中表明对安全工作的态度,促进良好的安全文化形成;既需要高校强有力地塑造,也需要师生职工共同参与,形成彼此信任的良性互动。安全精神文化建设要将文化挖掘与文化塑造有机结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将安全精神文化的核心一致、持续、稳定地进行实践,做到久久为功。

(二)安全行为文化建设不平衡,缺乏规范性

安全行为文化是在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基础上高校师生职工外化的实践活动。在安全理念、价值观、态度和意识形成的前提下,师生需要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安全知识,提升自我救助、解决问题、帮助他人的安全能力,需要对安全行为进行引导、督促、管理的安全制度,让个人的安全行为汇聚为高校整体的安全成效,让群体的安全行为影响和教育个体的安全行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安全行为文化。目前,部分高校存在重视个人安全行为文化[7],忽略群体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倾向,使个体的安全行为在群体安全行为文化中缺少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对于安全行为缺少规范作用。

(三)安全物质文化建设不充分,缺乏创新性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软件建设,是高校建设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高校的安全物质文化建设要与高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安全建设目标相适应,实现有效性、前瞻性、适当性、可扩容性相统一。面对高校安全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安全物质文化需要与时俱进,针对重点、难点、痛点,高校应在利用好原有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更新、布局,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发挥安全保障的作用,在物防、技防、人防上保障必要的经费支持,适当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在网络安全、自媒体安全、疫情防控等方面加强力量,确保高校人员、教学、科研安全。

(四)安全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缺乏时效性

安全制度是对高校已经形成的安全精神、安全行为、安全物质的维护和保障,保持高校安全文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然而,安全制度通常是对已发生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后形成的,对于新出现或者新发生的情况通常没有现成的安全制度可遵循。这就需要高校安全制度文化建设中,充分认识到既有安全管理制度缺少时效性的特点,在面对新状况时,既要求安全制度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以保证时效性,又要给予必要的容错或修正的空间,从而在后续工作中能够根据新形势、新状况不断进行完善。

(五)安全设施建设不到位,基础防范薄弱

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不足。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与高校其他工作一样,都要求不断增加资源、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逐渐增加资金投入,以帮助高校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高校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度比较低,挤占或减少安全文化建设投入资金,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和培养的教师和人员数量不足。有些高校因为资金紧张没有配备完善的安全设备和监控设備,导致校园巡视检查难度较大,达不到实时有效的监控。

(六)安全文化建设不成体系,缺少师生深度参与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教职工和学生认为安全文化建设与自身没有太大关联,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学校领导人员以及安全保卫部门的工作职责,其自身对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参与度、配合度均比较低。另外,在日常教育中,教师仅利用较少的课堂时间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学习较关注,对于安全知识学习的重视度较低;在校园管理中,也存在没有严格落实安全与发展相统筹的安全观念,最终导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三、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实施路径

(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建设积极正向的安全精神文化

1. 理念建设。高校大力宣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安全生产工作理念,将安全设为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考虑因素,将涉及师生职工的安全事项设为最高“优先级”。管理层对安全工作、安全环境建设、师生职工安全工作的状态做出承诺和部署。

2. 文化建设。鼓励师生职工共同参与安全工作、提供隐患信息、提出整改意见;建立“信任”基础上的安全文化,将他人提出的安全事项提示作为重要考虑因素,而不是对工作的阻挠,自己也会出于安全的考虑,对别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提示并阻止;进一步明确集体(如实验室等)对个人安全行为的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使个人安全行为得到固化。

(二)加强安全力量,强化安全培训,使安全文化外化为自觉行为

1. 机构(人员)建设。高校应配备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和各项制度的工作力量,完成与员工沟通的安全事项、组织安全培训、督导检查、隐患整改等工作,建立专家团队和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常态化的“四不两直”现场安全检查工作。

2. 安全培训体系建设。高校应根据不同的角色定位设定侧重点不同的安全培训内容,如将人员分为高校管理层、安全工作管理者、安全工作督导人员、办公室(实验室)安全员、师生职工等,在落实全员安全责任制的基础上,掌握各自岗位必要的安全能力,学会必要的应对安全事件的方法(如扑灭火灾、逃生疏散等)。坚持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相结合,拟定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定期展开演练,使师生职工熟悉所处环境,能够快速反应有效应对。

(三)应用创新技术,优化安全物防和技防体系

1. 物防和技防建设。主要包括高校安全物防和技防体系,应使物防和技防体系符合高校发展需要,符合高校校园安全防范规定。消防、技防设备设施、保卫部门的应急装备是确保高校安全的保障措施,始终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提供有效信息和数据,才能确保安全事项出现后及时妥善地处理,避免人员伤亡和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于巡踪系统、化学品管理、智慧校园的建设都应在高校整体统筹下,适当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新技术,逐步进行升级改造。

2. 夯实校园网络安全建设。借助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等网络平台,积极建立安全文化宣传的网络阵地,讲授科普安全知识、安全课程,引导师生职工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严禁各种虚假信息在校园中传播或扩散,以期营造出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

(四)完善制度和机制建设,确保安全文化建设成果持续有效

1. 制度建设。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安全工作、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包括全员责任制、教育培训制度、奖惩制度、报告制度、演习预案、操作规程等;建立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设立安全隐患举报电话和处理流程。在制度建设中注重时效性,使安全制度符合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2. 员工参与机制建设。高校可引入工会和共青团等组织,与师生职工沟通安全信息,反映和报告涉及安全的相关事项,维护师生职工的安全生产权益。

(五)夯实校园安全文化的软硬件基础

高校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配备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将其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第一,创建完善的高校自然环境,配备完善的硬件设备。在高校不同功能区域,均应张贴与安全相关的警示牌、交通标线、出入口标志等等,还应根据教职工和学生日常工作、学习所需安全设施,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高校应提高对于高新技术的重视度,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创建数字化校园网络,及时对各类安全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第二,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工以及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安全宣传栏、安全广播、安全提示角的设计建设中,逐渐提升教职工以及学生对于安全文化的重视度。定期组织开展与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为学生播放安全主题影片等;为学生传授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自救措施;做好普法工作,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第三,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管理。在校园网络创建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建立“多媒体+安全”的宣传模式。在校园安全网络系统建设中,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类媒体,创建安全文化专栏、网站等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安全教育,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六)创新校园安全文化工作机制

第一,加快创建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在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中,应加强校园环境的隐患排查,全面覆盖校园内各类安全工作,重视预防,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防性措施,作出预判,坚决从源头杜绝隐患。在思想、组织、物资、制度等多方面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在校园日常检查中,将专项检查与重点检查进行有效结合,及时对各类硬件设备、软件进行升级。第二,建立健全高校安全应急机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可能会发生各类突发事件,进而对校园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危害教职工和学生的生命安全。对此,高校应当组织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并制订校园应急处突领导责任制,针对各类安全隐患制订完善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定期开展演练活动。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促进师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提升。第三,加强校园环境安全管理。高校应制订安全防范制度,引导师生积极学习自我安全防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创建高校法律服务机构,定期组织对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普法宣传,为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提高教职工和学生法律意识和综合素养。

四、结语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化工程,既涉及高校师生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也关系到校园和社会的稳定,是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部分。高校安全工作要科学分析研判当前面临的安全工作重点和难点,解决难点和关键问题,守住安全底线和红线,最大程度地发挥保障高校师生职工和高校稳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冉景太.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评价研究[J]. 未来与发展,2020,44(07):63-69.

[2] 王泽松.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2):21-22.

[3] Glendon,A.I.,Stanton,N.A.. Perspectives on Safety Culture[J]. Safety Science,2000,34(01).

[4] INSAG. Safety culture[R]. Vienna: Inter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visory Group,1991.

[5] 谢秉宸.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安全文化建构[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3):60-63.

[6] Bena,A.,Farina,E.,Orengia,M.,et al. Promotion of Safety Culture in Italian Schools: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on Student Injur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6,26(04).

[7] Md.K.H.,Tahmina,B.Y.. Safety Culture among Bangladeshi University Students:A Cross-sectional Survey[J]. Safety Science,2020:131.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简介:王玉(1980 —),女,碩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杨坚(1961—),男,大专,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保卫处处长,研究方向: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史拥军(1971—),男,硕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保卫处副处长,研究方向: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

猜你喜欢
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
浅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浅谈电力基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及安全文化建设结合实施模式分析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评估研究
浅议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营造安全文化在专科护理中的实践与成效
生产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措施浅论
推进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及途径探析
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
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