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沙雅县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措施*

2022-02-20 10:12杨红梅楚敏牛新湘王新翠王宁林青娄恺史应武
新疆农垦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黄萎病棉田病株

杨红梅,楚敏,牛新湘,王新翠,王宁,林青,娄恺,史应武,

(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2.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实验室;3.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4.农业农村部西北绿洲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5.沙雅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是我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1],棉花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品质优良,品级高,规模大,是新疆优质棉生产大县,黄萎病已成为新疆棉花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阻碍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2-6]。为此,2021年对新疆沙雅县棉田黄萎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样区

对新疆沙雅县古勒巴格镇、托依堡勒迪镇、新垦农场、海楼镇、英买力镇、央塔克协海尔乡、努尔巴克乡、红旗镇、塔里木乡、盖孜库木乡、塔河管委会和哈德墩镇12个主要植棉乡镇进行了田间棉花黄萎病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选取棉田[7],以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30株棉花,详细记载每株棉花发病情况。于2021年8月初黄萎病发生高峰期,田间分级调查棉花黄萎病发病情况。病情分级参照国家标准(GB/T 22101.5 -2009)中5级分级法,根据田间调查结果计算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棉花黄萎病分级标准[8-11]:0级,健株;1级,病株叶片有25%以下叶片显症;2级,病株叶片有25%~50%表现病状;3级,病株叶片有50%以上叶片显症;4级,全株叶片发病,干枯脱落成光秆或急性萎蔫死亡。病情指数=∑(级值×株数)/(最高级值×总株数)×100;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Origin 2017、SPSS 19、Microsoft Office 2007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雅县棉田黄萎病发生情况调查

7月28日至30日对沙雅县12个主要种植棉花的乡镇选取有代表性的条田对其棉花黄萎病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由于5月全县降雨量偏多,5月底天气气温回升,气温高,湿度大,到了7月上、中旬,降水增多等原因,沙雅县棉花黄萎病总体呈零星发生,且大多数病情级别较低。以下为沙雅县各乡镇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新垦农场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发病率为2.89%,病情指数为1.18,其次是古勒巴格镇、英买力镇、努尔巴克乡,其发病率分别为0.89%、0.68%、0.64%、,病情指数分别为0.41、0.35、0.29,塔里木乡和哈德墩镇棉花黄萎病发病率最低,仅为0.00%。

表1 沙雅县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抽样调查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塔河管委会的一个调查点,种植的是抗除草剂棉花品种,发病3级以上的棉株所占比例达到6.2%,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棉花收获后,拔除棉秆,及时妥善处理。

2.2 沙雅县棉田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2.1 耐病品种

选用和种植耐病品种仍是目前沙雅控制病害最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同时,选用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棉花品种,是防治棉花病害的首要措施。

2.2.2 农业措施

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多施有机肥,水肥适中,平衡施肥,及时中耕提高土温(尤其是低温和多雨时),及时清除病株。重病棉田秋季棉花收获后,将棉花秸秆采用拔杆机连根拔起带出棉田,然后进行深翻。壤土或砂壤土棉田可4~5年深翻1次,耕层为砂壤土下层为黏土或均为黏土的棉田可3~4年深翻1次;不深翻的年份,将轻病田棉花秸秆粉碎还田,重病田棉花秸秆粉碎有氧发酵后还田,棉田进行常规翻耕。

2.2.3 生物防治

新疆棉花地1 000亿菌粉用量为100 g/667 m2兑1 200 kg水与除草剂一起喷施,旋耕10~ 15 cm,整地,播种,菌粉加黄腐酸钾效果更好。在一、二水随水滴施,1 000亿菌粉每次滴入量100 g/667 m2。

2.2.4 化学药剂治疗

在棉花叶片喷施30%恶霉灵1 200~ 1 500倍液+0.2%~0.3%的尿素+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棉花铃大,品质好。5~ 15mg/L的胺鲜酯代替尿素效果更好。

3 讨论

沙雅县棉花黄萎病总体呈零星发生低发病率趋势,且大多数病情级别较低。但有少数棉田呈重度发生。2021年个别棉田发病率达到71%,病情指数30.5。出现这种重发生条田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包括棉花品种抗病性,土壤含菌量,气候条件等。

目前,由于没有抗黄萎病品种,棉区大面积种植感黄萎病的品种,使发病更加严重。李国英教授分析了2006—2014年北疆早熟、南疆早中熟陆地棉抗黄萎病鉴定结果发现,在北疆191个材料和南疆250个材料中没有1个对黄萎病是免疫、高抗或抗病的,这些感病棉种是黄萎病菌的良好寄主,为病菌提供营养和繁殖的生活条件,是病害加重的重要内因[12-13]。

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土壤是病菌栖息的主要场所,该菌在土壤中存活可达6~7年之久[14]。还有文献报道黄萎菌微菌核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0年之久[15-16]。长期连作棉田感病棉花的根、茎、叶等病残体,以及施用病残体沤制发酵的农家肥,使土壤中黄萎病菌逐年累积,形成高含菌量的“病土”[14,17]。同时,黄萎病寄主范围很广,除侵染棉花外,茄子、辣椒、瓜类、向日葵、番茄及马铃薯等以及农田一些杂草都是黄萎菌的寄主,也是土壤中病菌积累的来源[14,18]。棉田土壤病菌丰度高,棉花受侵染机率大,造成致病作用普遍而又严重的病菌菌源条件。

棉花黄萎病发病对温度和湿度十分敏感。黄萎病的分布和发展与棉花生育期温度关系密切,棉花黄萎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 ℃,低于25 ℃或高于30 ℃发病缓慢,长久在32℃以上时很少发病[19]。大量研究显示:7~8月份平均气温高于27 ℃发病缓慢;连续2~ 3旬超过27 ℃,发病受到明显抑制。棉花黄萎病发生与湿度也有一定相关性。当相对湿度为55%时,发病株率65%,相对湿度65%时,发病株率上升到70%。在适宜温度与高湿度环境下,棉花黄萎病病株率迅速上升。多雨年份,月降雨量在150 mm以上,雨日为20 d左右,相对湿度80%,是黄萎病爆发的有利因素[20-21]。

本研究调查发现,沙雅县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较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种子检疫。对于发生黄萎病的棉区,要严格禁止外调棉花种子,禁止从病区调入带菌棉花种子、棉籽饼和棉籽壳,做到保护无病区,控制病菌传播蔓延的工作。在无病区建立无病种子田以及供种基地,保证棉种的自选、自留、自用,避免因渠道过多传入病菌。沙雅县绝大多数棉田是无病田,具有发展棉花种子产业的优势,可以在保护无病田的基础上,发展棉花制种产业。

4 结论

根据2021年对沙雅县主要植棉乡镇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初步明确了沙雅县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概况。棉花黄萎病在沙雅县主要植棉乡镇普遍较轻,棉花黄萎病发病率0.54%,病情指数0.245。

猜你喜欢
黄萎病棉田病株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长期膜下滴灌棉田根系层盐分累积效应模拟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一〇一团棉田主要虫害调查分析
不同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棉花黄萎病药效试验
棉田磁化水灌溉脱抑盐作用及促生效果示范
深翻对长期连作棉田黄萎病防治效果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