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医院规模扩张背景下地市级医院发展战略思考

2022-02-21 15:00纪建松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疗人才

文/纪建松

面对新挑战,地市级医院亟须优化升级,谋求新的战略转型。

地级市公立医院在全国三级医院中占比最高,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主力军之一。随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分级诊疗政策的逐步推进,地市级公立医院却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生存环境并不容乐观,省级医院加速扩张虹吸大量患者涌入,省级、县级医院结对共建改变原有区域内医疗格局,地市级医院则成了尴尬的“夹心饼干”。直接后果就是省级医院患者人数呈现井喷式增加,而市级、县级医院特别是地市级医院患者则流失明显,面对新挑战,地市级医院亟须优化升级,谋求新的战略转型。

省、市、县级医院发展现况

省级医院承担着向省级区域内居民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等任务,高度聚集了省域内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是一个省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最重要的体现,一般由省级卫健委直属或大学附属。当前省级医院规模不断扩张,分院院区不断增加,往往都成“一体多翼”的发展格局,服务范围直接延伸到省内其他地市,加之区位、科研、政策、人才等优势明显,近年来,省级医院发展迅速,业务量急剧增加。

地市级医院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坚力量,我国的地市级医院承担了全国约30%的医疗服务总量,代表着当地医疗卫生的水准。依照政府相关要求,承担着市域内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医学科研、预防保健等工作,负责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危重患者的诊治和抢救等任务。目前随着省级医院的发展,地市级医院发展遇到瓶颈,往往面临着财政拨款少、医改扶持政策倾斜有限、人才吸引力弱、民营医院瓜分市场、学科发展大综合导致特色难以凸显等问题,制约着地市级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县级医院上承大型三级公立医院,下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金字塔的中坚部分,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县级医院承担着县域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保障基层居民的健康。当前,省级医院触角下移,跨过地市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组建医联体,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初衷是“输血”和“造血”,帮扶县级医院发展,但往往导致很多能够在县级医院治疗的患者流失到省级医院,进一步阻碍了县级医院的发展。

省级医院规模扩张带来的问题

一是打破了卫生资源分布的平衡。相对于地市级医院,省级医院集聚了优质的卫生资源和技术,随着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的推进,省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直接对接,更多患者跨过地市级医院直接到省级医院就医,客观上造成了当地原有医疗资源的浪费。对地市级医院来讲没有患者则会出现“空心”,人才留不住,技术更是难以提升,长期下去其服务能力也将下降。

二是增加了医院运行的效益成本。随着规模边际效益递减,医院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弊端凸显。尤其是在当前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医保提标扩面升级以及DRG支付等多重压力叠加的情况下,大型公立医院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指出,医院规模扩大1倍,经济风险增4倍。医院规模扩大后带来成本的增加,增收不增效益是大医院的普遍现象。

三是加重了患者就医看病的负担。省级医院平均收费水平是市县级医院的2倍,患者集中到省级医院就诊,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省会城市就医所花费的医疗费、陪护费成本远高于市县,外出就医所需交通费、食宿费等间接成本更高。同时外出就医的大多需要陪护,有的须专门租房照顾或请专人陪护,工作、家庭无法兼顾,无形之中增加了患者额外的负担。

四是减弱了分级诊疗的实施效果。随着省级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张,地市级医院的就诊人次却在不断下降,而省级医院患者就诊人次却不断攀升。如2021年第三季度公布的《浙江省三级医院(DRG)质量绩效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与2019年前三季度相比,在110家三级医院中,13家省级医院住院患者增加约24万人次,平均每家增加约1.85万人次,97家市、县级医院则呈现负增长,共减少患者9.4万余人次,平均每家医院减少1000余人次。

五是影响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医院不是越大越好,适度的规模是良好运行的前提,对省级医院而言,盲目扩张会出现副作用,导致人才、技术跟不上,服务水平大打折扣。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张,医疗质量与效率呈现出抛物线型发展趋势。工作量的增加会产生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会导致平均住院日、排队检查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的负面变化,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

地市级医院战略转型思考

党建引领,牢牢把握正确办院方向。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为医院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要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作用,把握公立医院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统筹医院全面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公立医院发展不能置身于区域发展之外,要密切关注当地政府的各种政策导向,积极融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统一决策部署做好配合和支持,彰显公立医院的担当,例如加快推动医疗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使医院成为医药产业的孵化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协调发展,并加强税收扶持,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带动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增长。

省、县级医院结对共建改变原有区域内医疗格局,地市级医院则成了尴尬的“夹心饼干”。

加大力度,聚智引才稳定人才队伍。医院的生存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地市级医院在当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并不占上风,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流失快的问题。如果说“引进难”是由于区位的客观限制所致,那“流失快”很大程度上则是主观的保障不到位。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用好用足上级部门的人才政策,大胆创新引才途径、载体、方式,积极搭建平台,增加医院吸引力,通过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等,打造全方位人才平台吸引人才,让每一个人才都有好的职业前景,使大家在医院都有平台、有活干、有前景,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扶强做精,全面打造优势学科高地。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支柱和基石,其核心是人才、科研、教学的竞争与发展。要根据医院自身情况、本地医疗实际和区域疾病谱,围绕本地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常见急危重诊治的开展,服务于区域内人民健康。推动学科建设,要大力发展平台学科,即公共学科,如医学影像科、麻醉科、检验科等,更好地服务于所有学科的发展,加强学科的交叉共融,提升疾病诊治能力。急诊急救能力是一所医院综合水平的集中体现,围绕急危重症疾病,着力打造急救医学中心、ICU、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出血中心等,提升医院的应急救治水平。作为地市级区域性医院,重要任务就是面向区域内老百姓的医疗需求,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围绕区域内高发疾病重点发展学科群,如心脑血管中心、肿瘤中心、神经医学中心、医学影像中心、介入医学中心、骨骼与关节中心等。通过“打造品牌学科、扶强优势学科、做精特色专科”推动医院学科创新和再发展,着力提升诊疗水平。

多措并举,释放科技创新驱动效能。科技创新就是生产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医院,学科发展离不开医疗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推动医院科研能力的提升,要充分利用好重点实验室、中心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优秀平台,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挖掘科研资源。同时完善科研管理,注重营造医院的科研环境,要健全科研课题的申报、评审、立项、成果鉴定、奖项申报以及科研经费管理等制度,量化科研投入、产出、转化考核,提升医院科研工作的质与量。积极挖掘有潜力的科研人员,通过鼓励攻读博士研究生、出国培训等方式,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科研队伍。

教学为基,内引外联实现借力发展。教学工作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关系着医院的未来和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关系着医院未来事业的继承与发展,要从住培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住培工作水平。要借助大学教学医院、附属医院的优势,不断扩大硕导、博导师资队伍,扩大硕士、博士招生规模,教学工作的提升,必将带动医院的人才培养、科研发展、学科建设等工作,与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还要与各家医科大学、重点大学医学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基础研究资源、临床研究资源,借力发展。

人文关怀,提升医院职工幸福指数。医院待职工如家人,职工才能以医院为家,为医院奉献青春、奉献智慧、奉献力量,从而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汇聚最强有力的支撑。医院发展离不开对职工的关切、问题的解决和以院为家的情怀,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包括信息化建设、病历系统改进、院级沟通交流系统搭建、职工之家建设、待遇和绩效奖金、加班加点分配制度改革、对离退休职工的关心和服务等,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医院职工的幸福指数。公立医院应该让职工群众共享医院发展成果,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更好地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公立医院医疗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公立医院文化对党建政工的有效促进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公立医院总医疗费平均增幅须在10%以下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毛遂自荐
医疗服务Ⅱ个股表现
医药:3500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