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谱写民族乡发展新篇章

2022-02-21 04:12董耘
民族大家庭 2022年1期
关键词:回族荆州土家族

文/董耘

深秋的湖北省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人们泡天然温泉、赏土家民俗、品养生葛根……

向西而行,洪湖东岸的洪湖市老湾回族乡又是另一幅画卷:粉墙黛瓦的村舍、徽派风格的小楼、蜿蜒的青石板路……仿佛走进“梦里水乡”。

从“荆州屋脊”到“梦里水乡”,两个民族乡已然成为荆州大地东西两翼的两颗“璀璨明珠”。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荆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山乡、水乡实现精彩蝶变。

树牢主线 以规划凝聚人心

一方山清水秀的地方,却养不活一方父老乡亲。出行难、生产难、发展难,曾是荆州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和老湾回族乡两个民族乡的写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荆州市委、市政府必须扛起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政治责任。

近年来,荆州市委和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法规,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系列政策,推动老湾回族乡、卸甲坪土家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老湾回族乡按照“农业立乡、文化兴乡、旅游富乡”的发展思路,打好生态和文化“两张名片”,着力按照“一河一园一区”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一河,即珂里湾“一河两岸”美丽乡村建设;一园,即集镇民族风情园建设;一区,即沿长江白鱀豚科普教育生态休闲区)

没有产业支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将难以为继。在荆州市民宗委指导下,老湾回族乡始终坚持生态立乡、产业兴乡、文旅强乡“三乡”战略,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开发出八月瓜、葛根、蜂蜜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取得了丰硕成果。

塑造品牌 打造特色产业

走进老湾回族乡珂里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徽派风格小楼,蜿蜒的青石板路串起整个村子。

依托本地独特水资源、紧抓民族文化,近年来,老湾回族乡按照“荆楚民国 乡村印象”总体定位,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中国江汉平原特色水乡村落”。

曾经的“水袋子”“穷窝子”不断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2017年,被评为“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旅游名村”和“美丽宜居村庄”;2018年,入选住建部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入选文旅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专家誉为“民国版水乡古镇”。

这一块块“金字招牌”的背后,是荆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各民族群众共同画出的最大“同心圆”、凝聚起的最大“向心力”。

这些年来,“荆州屋脊”上的“致富山歌”也唱得越来越响亮。

天然温泉、土家蜂蜜、土家腊肉、传统酱菜、葛根制品,卸甲坪土家族乡的农产品告别了“养在深山人不知”,实现了“走出大山唱响世界”。

卸甲坪立足土家山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充分挖掘土风古韵,抓实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工艺继承、做精民族节庆活动,曾经的深度贫困乡,蝶变为全国文明乡镇、国家卫生乡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湖北省旅游名镇。

提升基础 找准发展之匙

要想富,先修路。要改变“水窝子”“穷山沟”的面貌,必须首先彻底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难题。

荆州市民宗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在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帮扶下,老湾回族乡和卸甲坪土家族乡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三五”以来,老湾回族乡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铺设103省道集镇沥青路面3000米,改造集镇两侧建筑立面332处;建设通村通组公路18公里,绿化造林3500多亩,平整土地2000亩,完善了32个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000万元修缮乡中心医院,投入1200万元为老湾中心学校进行软硬件升级,投入1000万元新建民族文化场所,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卸甲坪同样旧貌换新颜:新修、升级了省道、县乡道、通村公路248公里;兴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0处,铺设管网462公里,水路通了;新建和改造农村电网高压线路46千米,新建通信塔13座,建设农村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健全乡镇卫生院医疗保障,实现一般性疾病本地可救治,求医路通了;优化师资队伍,教学水平跻身全市中上等矩阵,求学路通了……

新时代,新征程。下一步,荆州市民宗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谱写民族乡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回族荆州土家族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中国荆州·首届中华诗人节合影
土家风情惹人醉
崛起的荆州诗歌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易中天为刘备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