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

2022-02-23 23:59单世联
粤海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袁先生文艺工作者粤剧

单世联

再次编选袁润澄先生的文集,我是很高兴的。这不仅因为我与作者多年相知,也因为我一直有强烈的欲望去理解作者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生平遭遇和精神状态。我把此次编选过程看作是走进一代人心灵的机会。

袁润澄先生是当代广东戏剧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对广东、特别是他的家乡东莞怀有最美好情感和最深沉爱意的文化人。20世纪80年代,袁先生创作的粤剧《水勇英烈传》《金沙梦》和电视剧《水乡一家人》等以丰满的生活内容、鲜明的地域性格、完整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舞台语言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是广东当代文艺的重要收获。90年代,袁先生担任广东粤剧院院长,为剧院发展和广东戏剧做了大量极为有效的工作。作为一个善于探索、乐于思考、勤于写作的作家,袁先生的作品除上百个戏剧、演唱作品外,还包括一批文学作品。特别重要的是,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对戏剧的当代命运和广东文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个性、有系统的观点,其所思所论,至今仍值得我们珍视。

2009年,我为袁先生编选了《我爱水乡——袁润澄剧作集》,收入8个剧本和15篇理论文章,代表了作者数十年的主要创作成果。该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后,读者反映很好。在作家的家乡东莞,此书更被认为是东莞文艺的代表性作品。一个地方,应当为有这样一位始终眷恋乡梓、守护乡情,把家乡的人和事、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融入其创作生涯,并取得优秀成绩的作家而骄傲。

2021年春,袁先生又给了我一大堆文稿。反复筛选,最终编成此书。与前一本书不同,这本书的个人性质更为显著。文艺理论常说“风格即人”,创作当然体现了作者的个性、追求和品质,但创作毕竟是写故事,写他人的故事。而这本书则似乎是袁先生自己的“朝花夕拾”,包涵一个老艺术家对生活、戏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和细致描写。第一辑“游子乡愁”是对故乡生活和对友人的回忆;第二辑“轻骑岁月”呈现了他在20世纪中期的文艺生活;第三辑“艺海掠波”记述了他在广东粤剧院院长任上的部分工作;第四辑“热土情深”则是他在广东东莞长安镇工作和生活的记录;第五辑“感谢生活”是他回首平生、返归本源,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前四辑文章,反映了作者生平的四个阶段,它们的价值,或者说这本书的看点,至少有两个。

其一,这些文章部分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从事文艺工作,经历了十年“文革”、改革开放这两个中国当代史的重要阶段。就文艺生活而言,从岭南山区人民看一场文艺宣传队的演出都极为难得,到现在文艺作品和各种文化产品及服务大量堆积,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变革。就袁先生个人而言,从挑着行李上山下乡,到率团走向大洋彼岸把粤剧送给海外观众,我们看到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服务精神。历史生生不息,文艺日新不已,本书是一名粤剧工作者所经历、所观察到的时代记录。袁先生是作家,也不只是作家,他还直接参与了广东乡镇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本书第四辑的文章写的是作者在东莞长安镇的工作和生活。作者先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作家的身份在那里“体验生活”,后来又调任长安镇党委副书记。“体验生活”这个概念现在读者可能已不大熟悉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党的文艺政策要求作家深入基层,与工农兵同吃同住同劳动,以达到改造思想感情、获得创作素材、写出为工农兵所喜爱的文艺作品的目的。袁先生就是在长安写出了他的代表作《金沙梦》,生动地再现了岭南乡镇改革开放的早期进程。所以这些文章不但是作者个人经历的回忆,也是长安天翻地覆、沧桑巨变的记录。不同于历史或理论的宏观概括,袁先生特别关注生平经历中的凡人小事,他把社会变革的时代主题融入日常生活、琐碎事务之中,提供了一幅当代岭南生活的生动画面。

其二,这些文章反映了当代广东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粤剧艺人的创作成绩和精神状态,也保存了一些文艺史料。这些文章里,有一个乡村中学生在60年代成长为知名剧作家的故事,有广东为学习“乌兰牧骑”而成立的“文艺轻骑队”的运行情况,有80年代广东省文化厅厅长唐瑜参与、推动文艺改革开放的情况,有广东粤剧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情况,有广东粤剧走向海外的实践经验等。作者所记述的大量人事,从经验上、细节上丰富了当代广东文艺史,是20世纪60到80年代地方文化政策、文化管理的重要史料,在今天也仍然有意义。比如当年的宣传队队员倾心忘我为底层农民、工人服务的事迹,比如红线女、关国华等艺术家严格认真、专心艺术的美德。回首当年文艺工作者的高风亮节,看看最近文化生活中的数据造假、暗刷流量、恶意炒作、非法营销等严重不良现象,真令人不胜感慨。最近,有关主管部门正整治不良粉丝文化,强化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品德建设。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觉得本书正可以作为文艺工作者自我修养的参考读物。从政治中心到财富中心,从革命时代到消费时代,袁先生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早年形成的诸如立足于地方生活、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看重文艺的社会影响、下笔时想着读者这类素朴的、健康的文艺观念,哪怕它在今天的文化环境中有些不合时宜。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书所涉的人物中,除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原文化部副部长王阑西将军、原广东省党政主要领导林若、叶选平等算是“大人物”外,其他的主要是粤剧界和乡村的普通人。现在我们整顿“饭圈文化”等不良风气,有必要提倡精英名人、时尚明星不但要为普通人服务,也要向普通人学习。因为这些普通人的劳作和生活,才构成我们文化生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

当然,这些文章的价值不只在于反映、记录。一个卓有成绩的文艺工作者退休之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安排生命的夕阳时光,作者的回答就是写作。生活在中国的富裕地区,身体健康的袁先生早已过了为儿女所愁、为工作所压的境况,他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表達自己的观点、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在我与作者的交往中,他经常说起原广东文化厅厅长唐瑜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已的情形,称羡之余,作者自己也是这样做的。退休十多年来,他没有忘记粤剧,没有忘记他当年接触的人和事。每说到文章所涉的人和事,他总是难抑兴奋之情,觉得自己有责任把那些不应被忘却的往事留下来。在他的剧作集出版以后,又根据自己的一贯观点和价值标准,结合当今的文化形势,写下了一篇篇看似分散实则有统一关怀的文章。为此,作者旧地重游,故人再访,查找材料,对比事迹,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劳心劳力直至废寝忘食,夜不能寐,不知老之将至,把退休生活转成为笔耕生涯的新阶段。在我和袁先生的多年交往中,他从未抱怨过退休生活的无聊和沉闷,相反,他的生活态度比一些年轻人更为积极和生动,因此才能在退休之中为我们贡献了这一本新著,也为老年生活赋予了新的意义。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数字技术和新经济的兴起将更大程度地将我们从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现在从事的大量工作将会由机器人、智能人所承担,生命的相当一部分时间可能会是“无所事事”。如何分配多余的时间和资源,以便用创造性的、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去利用闲暇,将是人类面临的新挑战。袁先生所回忆和叙述的是自己的往事,这一行为充实了他的退休时光,这一行为的结果也为其他的退休老人带来一件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产品。往小处说,所有那些在本书中出现的人物,以及广东文艺界的退休老人,都会是本书的读者,他们会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重访自己的韶华时代,度过一段愉快时光;往大处说,所有的读者都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受到启发,把闲暇时间安排得饱满充实。袁先生文笔优美,激情洋溢,文章可读性强,即使写实记事,也营造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这对年轻的读者来说也是有吸引力的。

2009年《我爱水乡——袁润澄剧作集》出版时,袁先生和我都没有想到会再有第二本。这本书的完成有一定的意外性、偶然性,与作者的文学气质、社会责任感、不甘无所事事的心理等有关。但人生总是分阶段的,写作也只是退休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不能因“有一而有二”就推论“有二而有三”。袁先生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他的社会文化使命,我们不能强求他再写第三本书。当然,我们相信,在绚丽的夕阳下,他依然能从回首生平、沉思粤剧和艺术中,获得心灵的寄托和生命的丰满。“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这是真正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袁先生文艺工作者粤剧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袁先生有点小矛盾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借车给别人出了事故,该不该赔偿?
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
袁行霈:祭厚味于淡泊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