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落实“双减”政策

2022-02-23 08:44
考试周刊 2022年46期
关键词:双减法治道德

黄 萍

“双减”政策的提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学生综合素养标准并未降低的前提下,教师应全面、科学地完成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纳和吸收程度,同时,教师也应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中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达到学生强行记忆目的的教学方式。如何具体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实“双减”政策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同探讨。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作为一门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等知识的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它衔接了小学阶段的道德法治课程与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承上启下,衔接前后。然而,对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观念还未改变,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还停留在其是简单的辅修副科的观念上,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存在错误的认知,但是,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不应因“双减”政策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尤其是在初三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运用要求更高,教师不应当以完成高强度课外练习的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完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承上启下的教学任务,为高中政治学科奠定学术基础,有效地带领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减负增质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的不断思考与实践。

2. “双减”政策在部分方面也未落到实处。过重的学习负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焦虑,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学生均造成影响,不利于实际学习效果的提升。此外,减负“一刀切”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呆板地对作业和课堂内容一刀切、对所有学生同化减负等。教师需要对“双减”政策进行深层解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的实施和完成,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3. 在真正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不应矫枉过正,既不能过分追求分数与升学率,也不应该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完善的自主学习习惯还未整体建立,独立学习的能力也较为薄弱,教师应该在开放课堂自主性的同时把控课堂重点、突破难点,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不能本末倒置,忽视教材重难点。此外,部分学生也对本学科学习抱有错误心态,认为只需要在考试前背诵教师所讲述的重点知识点即可应付考试,对课堂互动的参与度较低,作业完成的质量较差。

总之,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原本存在的问题或许可以通过大量课后作业与课外补习班弥补,但“填鸭式”教育终归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双减”政策不仅仅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初中教育的改良提供了转变之机,教师应当审视自身,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真正落实好“双减”政策。

二、 “双减”政策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一)充分认识“双减”政策,转变教学观念

“双减”减负不减质量。在整体考量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教师与学校应当跟随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一节优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仅仅以单一教材为核心,更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双减”政策下不能减少的部分。“双减”减少的是学生课后过于重的作业负担,进而增加学生课后可支配时间,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双减”本质直指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不提倡通过完成大量“填鸭式”课后作业的方式以达到知识点的学习与记忆。学生在高效课堂上以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知识的内化整理,所反馈出的学习效果强于通过高压高强度课后训练与补习班带来的知识理解。“双减”政策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必要一环,减负带来更多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也反作用于教育工作者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该在主动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之后,真正地了解初中生的一些特点,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爱好。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与法治精神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法治的小视频,或者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给学生讲授一些法治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如何真正地爱国守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给人的印象就是“耍耍课”,知识点多且抽象乏味,很多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缺乏兴趣,思想上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因此在课堂上积极性差、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的效率也并不高,而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使用案例的方法可以改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偏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课时,用了“苏小丽的网络世界”这一主线,把不同学生身上交友中的问题和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丰富学科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道德与法治学科“双减”政策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必要一环,减负带来更多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也反作用于教育工作者改善教学环境、优化学科课堂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可以通过整合课内外线上线下多方位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学习强国平台上的资源,在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政治性与时代性兼具的特点完整地展现出来。道德与法治课堂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课本中文字表述的知识可能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通过案例化、情境化的表述,理论回归实践,设置多样化课堂互动环节,以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促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情境中自主思考。

另外,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选择影片、短视频、讲座等不同形式,使得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式在多次课堂实践与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课时中,以2021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视频《你的习以为常,是他们的一生所向》导入,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笔者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选择视频中的一个镜头,联系到生活实际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从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学习环境、生命安全、交通出行等方面展开,引领学生从自身经历意识到国家安全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见,多样化的课堂案例往往离不开师生自身的生活经历,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给予教师多种选择,也对学生真正知悉知识内核起到点拨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不应盲目追求多媒体资料的丰富多彩,而忽视了教学内涵,知识载量过少,导致初中政治课堂转变成了图画教学。还有部分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信息,却难以准确解读多媒体资料,导致许多学生很难理解多媒体资料的信息,从而弃置了政治课程的教材资料。

(三)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创新教学方法

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同时“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做到“减负”和“提质”相结合。“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空间。一方面,通过减轻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为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活动提供更充足的时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引导教师提升合作教学能力,从而保障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双减”与新课标的双重要求下,以往的单一教材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也是对教学方法的重新定位与新趋向。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师生互动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余村的大难题”: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响应国家保护环境的号召,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导致村庄和村民的收入锐减。教师引入问题:假如你是余村的村干部或村民,你认为是否应该关停矿山和水泥厂?为什么?学生分为村干部和村民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五分钟。扮演不同角色后,学生讨论交流非常积极,从村干部和村民的角度,既有学生赞成关停矿山,也有学生反对关停矿山,并各自阐述了理由。学生除了持“关”和“不关”的观点外,教师在小组巡视中发现有一名学生持“关一半、开一半矿山”的观点。教师继续在班级追问:如何看待“关一半、开一半矿山”的观点?全班学生再次炸开了锅,就这个观点展开激烈辩论。有学生认为此举是权宜之计,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有利于村民生活。也有学生认为从长远来看,此举既不利于保护环境,又不利于村庄未来的发展。经历观点的交锋后,教师积极回应和肯定了学生的不同观点。有些思辨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个性化答案,深化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应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深刻而生动的学习体验。

(四)建构生态化教学模式,实现高效教学

“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成为教师必须经历的改革之举。在“双减”与新课标的双重要求下,以往的单一教材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加强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也是对教育资源和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与新趋向。建构生态化教学模式,摒弃被动学习困扰,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以教育实践为核心,培养中华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所谓生态化教学模式,即教与学,生活与实践形成联动,在探索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常态化、生活化,构建知识记忆联动,将思想政治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同时,教师应打造课堂教学、作业温习、课上检测良性循环——高效教学,轻松课后复习,精准查缺补漏,改善现有教学模式,以“学”为目的而非应试,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点。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和朋友在一起》时,通过PPT呈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导入,教师:公元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开始了游历生涯,李白先后远游了宜昌、庐山、南京、扬州、绍兴等地!这一游,就游了近二十年。在这近二十年的光阴里,他走遍中国大好河山。由于他生性豪爽,侠肝义胆,朋友满天下。

教师过渡: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是一种多么大的缘分和运气。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李白的朋友有哪些?

播放视频:李白的朋友圈:相识满天下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李白朋友圈,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随着李白足迹遍布天下和他诗名远播,他的交友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略(教师可适时引导可能扩大,也可能变小,让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朋友圈发生的变化

①扩大↔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

②变小↔深入、密切(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通过材料的呈现(例子或模型、问题、逻辑结构等)引出期待行为的实例/提供反馈(具体知识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同学、宽容友爱的道德修养。通过李白遇到的知己,让学生明白友谊的力量,学会感恩身边的朋友,形成积极向上的友谊观。逐步健全人格,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建立同学间的友谊。李白虽然朋友满天下,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知己,通过他的故事,让学生能觉察、反思自己的人际状况,觉察自己对友谊的期待,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遇到的问题。

(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实施实践教学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要更好落实“双减”政策,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走进实际,深入实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后实践生活、家庭生活、心理活动这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开展的课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使其意识到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朋友之间的竞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班会课中布置问题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在校运动会中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集体项目,共同为参与个人项目的同学加油鼓劲,打造学生集体荣誉感。学校组织开展的具有丰富实践意义的活动都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后延伸。“赞颂祖国”歌咏比赛、征文比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春季植树保护环境,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孝老爱亲帮助老人,让学生意识到关心他人、尊敬老人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后实践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无一不是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修炼。

其次,在家庭生活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家庭对初中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良好融洽的家庭环境与优秀品格的培养密不可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配合,交流学生家校发展情况,做到真正家校联动共创未来。学校应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庭走访、校讯通、微信、电话等方式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家庭氛围,并且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反馈,也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作业内容与方向,真正落实好“双减”政策。

最后,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求的自我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进入初中之后,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迅速,有部分会表现出暂时的叛逆心理,如自我意识增强,拒绝沟通交流,抗拒家长与老师的任务,内心矛盾加深。这是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心理反应,但应该及时发现,及时疏导,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双减”政策通过减少作业负担与课外补习班负担,间接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上的心理压力,但也应避免学生贪玩懈怠心理的出现,教师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

三、 “双减”政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一)推动教学品质提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李铁安所长认为,课堂教学是落实“双减”的“压舱石”。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真正内核建立在教学品质的提高上,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收获更多。“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是“双减”背景下要着力追求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能够联结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使得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的综合。“双减”政策倒逼课堂教学品质提高,深化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使得“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应试能力”更加得到重视,学以致用,真正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打造丰满有力的教学课堂。

(二)推动学科体系化建设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融合教师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体系化建设已成必然。教学不再是由单个教师、单个章节、单个知识点所组成的,减负不减质量的同时必然需要调动更为丰富的学科资源支持教学发展。学科体系化建设融合教师、学生、教材为一体,打造流动贯通的知识体系,以项目式学习的概念把零散的点串联成一条线,学生所接触到的教学资源须是精益求精的结果,教师的要务即为学生建构综合结构化的学科体系,并从学生的反馈中不断改善教学方式与教材选择,更新落后内容,推动学科体系化发展。

(三)推动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是强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以核心素养目标为教学视点,单元整体统筹安排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方式、资源体系、作业系统及评价方式。大单元既可以是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也可以视实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重组。教学设计分割成单节(单篇),内容琐碎,功能局限。教学目标仅仅关注知识片段、孤立的训练技能,学生难以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难以迁移应用形成素养。

(四)推动教师教学执行力发展

在“双减”政策的挑战下,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高压高负担教学手段为主体,而应该把更多时间与精力转移到课堂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执行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更好发展。在大量课后训练中得以“蒙混过关”的学生如今暴露在真正高效的课堂学习之下,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进课堂教学重点与课后作业,建构更为高效的“教——学”反馈链。同时,作为一门与时事政治结合的学科,教师本身也应保持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以便给予学生更为精确的教学分析与知识讲解。

四、 结语

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从根源上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需要强化教师的引领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双减”与“双增”,最终实现“减负增值”与“减负提质”,提升育人水平。教师也应不断转化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以学生为本,在课后反馈中不断改进“双减”政策落实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作业质量,发挥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真正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自身实践中去,协力打造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个人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双减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