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

2022-02-24 08:36贺思谦
书画世界 2022年1期

贺思谦

关键词:复归于朴;平正;虚静;超然物外

以“道”作为核心的道家文化逐渐成为人生意义中的精神向往。道家文化主要依托于自然、社会、人生三个方面,将三个方面融会贯通并赋予其自我境界。道家的文化精神渗入书法文化传承的素养中,尤其是在历代书家的书论中,道家文化精神的影响十分深刻。

一、老子“复归于朴”思想

(一)守静致虚,复归于无

道家哲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间,将“道”和形而上学相结合,并且创造了万物之宗—“道”。这个核心概念贯穿在天、地、人中,不仅孕育着宇宙本质的终极追求,而且开辟了中国思辨主义哲学流派的新道路。因此,“自然”“无为”便是人道之根、治国之本。

《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道家的主要流派首先出于史官,并且道家历经成败以及存亡都能够以坚守本心为主。在思想博大精深的《道德经》中,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与“无”两者互通。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阐释:万物生乃万物有,万物皆有生,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无”与“有”既辩证又统一,“无”是无名,作为万物的本源,它是无形的、抽象的。道又是实存的,如同植物一样,具备生根发芽又结果的潜能。“道恒无名,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有”与“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万物都有其自身的根源。

庄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对天道、自然、无为进行进一步阐述。庄子认为天地的形成主要归功于阴阳,阴阳关系孕育在宇宙的万物之间,不仅覆盖了宇宙万物,还将宇宙万物的规律进行相应的总结。道家认为人的力量虽然可以改变事物,但必须遵循事物的特征,以实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把空无和静定的心境推向极点并长久保持,向往着“虚极”“无为”的精神世界。老子推崇的人生理想乃是“长生久视”,倾向于顺任自然,从而超迈逍遥。

拥有“道”的人生,不应该以权势作为主要的目标,而是将自身的无为境界传递给他人,达到纯真、淳朴的精神境界。老子阐明要重视切身的体验,排除感性经验,从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追溯宇宙的起源,追溯宇宙的本质,将内心的一切渣滓排除,心境保持纯净无瑕。只有达到最终的这种无极状态,方可宁静致远,思索“道”的内涵。显然,庄子主张通过利益的变化来取得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需求,以虚空的境界实现心灵的无为而不为。庄子的“坐忘”是对社会、人生和价值的集中体现。这一概念揭示了庄子对待社会事物的“绝对蔑视”态度。庄子否定功名利禄,如社会尺度、准则和礼法等。总之,一切身外之物,物质的、实用的和世俗的、非精神实在的,甚至自己的躯体,在其眼里都无价值。庄子的“无为”,意味着自己不愿成为掌权者的仆人。庄子希望自己彻底地无为,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没有虚荣、奢华之意。庄子认为,人可以淡泊一世,没有欲望之心,保持自己的天性是最大的幸福,也是人间的至乐。

(二)道法自然,复归于朴

老子认为“素”与“绚”为对立面。他通过洗尽铅华的方式对两者关系进行总结,对其概念进行分析。老子提出人只有减少自身的私心和贪欲,才能够达到宁静空明的境界。

庄子的主张与老子基本相同,他们都认为朴素是最美的。庄子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人为的艺术都会受到大自然影响。庄子主张“忘我与物”,即心灵活动不为形骸所牵制,精神活动不受外界影响,达到真正的独立自由境界。庄子主张“物顺自然”,他认为“物”需要顺应自然,任何雕琢和装饰都需要遗弃。由此可见,庄子将自然和朴素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理想之美,这种理想之美和“物顺自然”的方式相互依存。“朴素唯美”和“法天贵真”是庄子追求自然美的最高境界。

“朴”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就是“璞”(未凿的石料),“璞”本身就是“朴”。没有比无名的“道”更“朴”的东西。天下万物都有着自身的本性,因此人们应该顺应万物的本性,让万物按自己应有的规律发展。庄子在《庄子·外篇·马蹄》中说明马是一种真性情的动物,马生于天地之间,并且能够逍遥自在地在大自然中驰骋。马这种怡然自乐的方式反映了庄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庄子主张回归自然界的本质,重视自我的境界。

老子把“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其雄,守其雌”,是看待事物表现的初级阶段,正如“复归于婴儿”。老子不仅“守雌”,而且“知雄”。“守雌”含有守静、持中、守柔、处后的意思,同时也暗含了内敛、含蓄的意义。第二个阶段是“知其白,守其黑”,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如老子所阐释,人应该入世用世,虚怀若谷,利国利民,造福社会,“功成而不处”,与时推移而择时进退,与世无争,这样才能拥有“道”的思想,进而达到“复归于无极”的境界。第三个阶段便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既知光荣,又能经受屈辱,才可能造就大材。善于隐忍,可收获同情和谅解,也才能广结好友。若不能受一点儿委屈,感情用事,只想报复,则离灾祸不远了。要完全放弃荣与辱,繁华落尽,最终达到“复归于朴”的境界。(表1)

二、孙过庭《书谱》“复归平正”

(一)道家艺术观的体现

春秋战国时代,文艺思想与审美批评相互影响。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强调经世致用,强调伦理道德,有着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着道法自然的审美思想,提倡“虚无”的创作心理,强调绝对的自由。随着书论的产生,大量书论根植于道家思想,在宋代出现了“自然天放”“无法之法”的书法主张。

(1)意造无法

苏轼主张书法自然发展,提倡自由的书法精神。他认为书法家应该创造自身的法,表达自己的情怀。他认为对任何事物都不能过于迷恋,而应该有一种超脱自然的方式,达到一种既有所寄托而又不完全依托的状态。

苏东坡将欧阳修生发的一些思想,加以提炼、升华,并大力倡导,使之成为整个时代的思想共识。欧阳修认为,书法为人生一乐,不必计较功利,而应“寓其心,通其意”。宋代提倡“尚意书风”。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文人书风,将书法定位在文化上,文化成为书家的主要追求。

(2)阴阳之谓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书法(文字)发端于自然,自然的事物既然体现于书法中,就会产生阴阳两极,有了阴阳,书法的形体(结构)和态势(用笔)也就会出现。蔡邕在《九势》中强调书法与自然的美学关系,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倡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强调内外兼修,以一种“穷观极照,心与物冥”的人生体验,领悟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

(二)复归平正

“平正”不仅是对书法字形的要求,更是书家向往的最高艺术境界。平者,正也。在文学艺术批评中,“平正”指一种平淡无奇的风格。在《书谱》中,孙过庭指出:“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复归平正”也是老子“复归于朴”思想的完美体现。我们可以将书法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平正”。“平正”要求书法结体匀称,并达到端庄沉着的境界;同时要求在书写过程中,汉字的结构需要符合规律,并对笔法和笔势进行要求。笔法是整个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用笔能够提按自如,须沉着冷静。这个阶段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如老子所言“復归于婴儿”,如“婴儿学步”,“平正”则是基本的过程。把握字形结构,再深入法帖,临习笔意,方可感受用笔的收放自如。

第二阶段主要为“险绝”。“险绝”主要体现的是字结构的改变,达到阴阳开合的境界。书法艺术通常是以变化作为评判优劣主要的依据,并不是每一个字的书写均相同,而都是以参差变化、起伏有致作为主要的追求。“险绝”不仅是一个符号,它还可以通过笔法传递情感。这个阶段建立在第一阶段“平正”的基础上,进而参差变化。这个阶段也是探索的阶段。在探索中,打破藩篱,彰显自我。但在探索中,要保持虚静的状态,正如“致虚极,守静笃”。在“险绝”阶段,保持“心斋”“坐忘”的状态,这也正是“复归于无”的体现。

第三阶段为“复归平正”。在不同阶段,事物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行的。书法艺术从认知到体验,从体验到感悟,在感悟中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个阶段也体现了老子“复归于朴”的思想。

在书法过程中融入道家思想,时而狂野,时而奔放,时而委婉,时而妩媚,在自由无为的世界里享受书法艺术的乐趣。在书法创作中“以简驭繁”,充分传递书法创作者丰富的情感,它需要不同的形式来体现。这也是书法艺术达到高度抽象的重要标志。

朱和羹曾说,古人写字都以“奇”作为主要的思想,而不取“平正”。这种变化需要从平正中逐渐体现,以“平正”作为主要的根基。书法创作者通过初级阶段一番中规中矩的学习,打破藩篱,彰显自我,最后“复归平正”,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表2)

三、“复归于朴”与“复归平正”关系思辨

(一)回归自然,与道合一

道家推崇“无为”的人生境界,追求长生的人生目标,注重内在的心境修养。书法源于自然界,阴阳相生,是可见的又是强大的,蕴含着精神美。

书法家在创作中, 不仅追求“形”,还追求“神”,从大自然中感悟“道法自然”“朴素之道”。书法家要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获取灵感,找到与艺术契合的点,从而使书法艺术由自然的“形”进入自然的“神”,并最终上升到自然之“道”。作为审美创造的艺术作品,书法不是没有巧妙的装饰,它的美在于它的巧思而不显示人工的痕迹。人们常称赞陶渊明诗歌天真、自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自然的美不仅是无意的,而且是巧妙的。从历代书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所倡导的自然状态,是书法家情感的自然表达,从书法中的章法、结字、气韵等方面表现出来。书法家创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并在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情怀和思想,并最终使自己的书法艺术回归自然,达到“不激不厉”“人书俱老”的境界。这也正是书法“复归平正”与道家“复归于朴”思想相融合的地方。

(二)以柔克刚,与世无争

道家倡导“以柔克刚,与世无争”的人生境界,并且反对争强好胜、自我膨胀的思想。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书法家需要尽全身之力以实现书法艺术的这种平衡,而不仅仅追求其表面上的剑拔弩张感,也不是盲目地施加力度,而是将力与情感结合,让自身的情感蕴藏在笔墨中。线是力的表现。线条刚与柔、黑与白的艺术表现仿佛在表达一种人生哲理。“线源于道”,线条蕴含了书法家的情感。

(三)超然物外,实现人生的逍遥游

书法蕴含着道家思想的精髓。无论书法理论还是书法创作,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由毫无法度的自然状态过渡到“预想字之大小结构”的学习状态,这个阶段是书法学习的必经阶段,须摒弃第一阶段的自由状态,进入“殚精竭虑”的学习状态。但是,进入这个阶段不是终极目的。老子揭示了艺术与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跳脱束缚,达到“复归于朴”的状态。一个“复”字,暗含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过程。这种状态也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保持自己内心的理想状态,而不为外物所左右,这也是老子“道”的思想体现。在“险绝”阶段,书法学习状态最不稳定,这也是书法风格最容易塑造的阶段。在“复归平正”的最后阶段,开始逐渐摒弃人为的安排,向“无序”状态过渡,以至达到“复归平正”的境界。书法创作最“自然”、最“无序”的状态,也是最“稳定”的状态。书法艺术在这一阶段最为成熟,追求的也不再是刻意的变化,最终达到自由而又不失法度,充满哲学思想的“道”的境界。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